黄爱兰 江西省万年县青云中学 335500
一、巧设导语,酝酿情绪
好的导语,能够在上课开始即抓住学生的心,把他们引到教师要求指向的目标,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例如上《七根火柴》,可以这样设计导语:“保存七根火柴要以生命作为代价,这样的故事你们听说过吗?这是长征途中一位红军战士的感人故事……”学生的心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他们想知道那是一个怎样的动人故事。抛出一个悬念,就容易抓住学生的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老师讲课的神情显得庄重、严肃,讲话的语调显得深情、低沉。学生的情绪一下子也被老师的情绪所感染。师生共同营造了一种特殊氛围,为课堂教学定下一个情感基调,往下分析课文的时候,师生情感就容易与课文中无名战士卢进勇的情感产生共鸣。
二、提问存疑,激活思维
要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就要促使学生主动地思考。而提问存疑,是开启学生的心智,激发学生兴趣,发展学生思维的好办法,问题问得好,学生的思维活动就活跃。每个学生都能通过积极思索,寻找到问题的答案,例如我上《故乡》时提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中年闰土变化大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积极思考,有的说“他老了”,“他太辛苦了”,“他孩子多”,“他穷”,对于这样的回答,教师肯定和鼓励,因为学生思考了,找到答案了,他们的大脑经过了思维的过程。也有一些学生的回答是这样:“因为东西不值饯,卖了又要捐几个钱”“因为有兵匪官绅、苛捐杂税”这样的回答,说明学生思考问题有深度,他们的思维不停留在表层上,而向深层挖掘。这两类答案说明了这个问题提得好,它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思维,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学生主动思考,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就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运用教具,渐入佳境
语文教学最忌的就是靠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来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教学形式单一乏味,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厌学之感、枯燥之感,没有兴趣上好语文课,这将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教具渐多的今天,语文老师应学会使用教具为教学服务,充分调动学生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觉,使教具发挥作用。而教具出示的时间也有讲究,出示早了,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出示晚了有多此一举之嫌。所以要选好时机,利用教具导入佳境。例如有位老师上《听潮》,他是这样使用教具的:开始上课时,先让同学们听一段《听睛来听,感受来自大海潮涨潮落的各种声响。这是利用录音让学生从听觉上感受课文的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学生的联想。接着,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描写潮起潮落的起始。第三步是出示海潮涨落的幻灯片。让学生在听、看的基础上判断画面的内容,接着讲解课文,最后再以听潮(听录音)、观潮(看幻灯片)、思潮(理解感悟),结束讲解。三次出示教具都恰到好处,这就使学生有如临其境的真实感觉,它能把学生导入美好的境界,感受大海的雄壮美,想象潮落的柔美、潮涨的声势,由此产生对大海向往、热爱的情感。
四、大胆设想、鼓励创新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向权威挑战。许多老师和学生都这样认为:课本这样写,教参这样写,老师也这样教,学生也就这样认同,容不得不同的意见和见解。其结果是唯老师、唯教参是瞻。观点见解往往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绝不允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样,学生创新思维幼苗就被无情地扼杀了,所以必须要提供场景,鼓励创新。课堂教学则有着广阔的空间,教师就要为学生创造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这就要求老师不迷信教参、不崇拜权威,营造平等民主的气氛,允许有不同的意见和见解。老师对不同的看法观点持包容的、接纳的态度,学生才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因为每个人的经历、感受、理解能力不同,对相同的问题有不同的见解感悟是正常的,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人人的思考结果同出一辙。
例如教《孔乙己》时,我要求大家讨论“假如孔乙己站在你的面前,你将如何对待他?”然后让大家展开积极的讨论。因为这个问题提得好、提得妙,如果学生的假设千差万别,可以这样说你有多少学生,就会得到多少种完全不同的做法。有的说,我劝他务农;有的说,我严肃批评他;有的说,我给他一些生活费;也许还有人说,我教他学电脑、上网。……这些大胆的设想就显得不落俗套,标新立异,你能说哪一种做法是最好的、哪种做法不对吗?这就是大胆设想的产物——与众不同的观点,这种种观点就是创新思维的果实”。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摘这样的“果实”,品尝这样的“果实”,给自己给别人带来与众不同的感受。其实,每个人都知道,一切的发明、创造都是在大胆设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以教师要鼓励有创见的思想,培养学生创新求异的精神。
论文作者:黄爱兰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3年12月总第14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16
标签:学生论文; 教具论文; 老师论文; 课文论文; 的说论文; 见解论文; 思维论文; 《素质教育》2013年12月总第140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