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宏观视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时期论文,视野论文,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F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774(2014)02-0011-05 马克思主义诞生160多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紧密相连、互为影响、互为制约,没有马克思主义及其发展,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也就不可能有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生存发展。因此,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新时期,世情、国情、党情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成为一个重大的历史课题。 一、从历史变化的客观实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 对待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在延安整风时就指出:“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1]802。新时期学习马克思主义,则更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2]12。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须臾离不开客观的社会实际。一百多年来成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都是以客观的社会实际变化为根本依据。离开了客观的社会实际,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失去了根基。 当今社会的发展,一方面,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相互竞争、相互斗争的实际情况没有变,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依然存在的实际情况没有变,广大的人民群众追求自由民主、谋取幸福生活、求得人类解放的根本呼声没有变;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发展和以往相比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这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离不开这样的客观实际。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坚持变与不变的统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不变,最基本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信心不变。从国际上看,目前资本主义的发展无论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仍然处于强势,而社会主义的发展则处于相对劣势。从国内看,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和多样化、社会现实利益矛盾的凸显、某些领域和某些地方忽视甚至损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现象的存在、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和思想道德失范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有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感兴趣,他们或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抱有逆反心理加以抵触,或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挖苦讽刺加以嘲笑,甚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说三道四加以污蔑。在这样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而要有清醒的头脑,要坚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性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必要性,要有很强的责任意识,要敢于担当,积极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境界。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立场不变。立场决定思想,思想决定行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立场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这一立场决定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方向,只有坚持这一基本的立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方向才不会出现偏差,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性质才不会有所改变。只有坚持这一立场,我们的教育者才会自觉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工作实际、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出发,心系广大人民群众,情接广大人民群众,行为广大人民群众,教育必然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不变。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但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是不变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脉”,离开了这个“脉”就失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魂”,就等于丢掉了马克思主义。对于这一点,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变化,最基本的有如下方面。一是教育理念的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变化首先应该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坚持实践检验真理标准,进一步从一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应自觉地从革命年代的教育理念向和平建设年代的教育理念转变,自觉地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教育理念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理念转变,自觉地在用指导思想一元化引导社会精神生活多样化中发挥主渠道作用,使理论教育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二是教育内容的变化。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3]9理论要彻底就必须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不断揭示事物的本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重视教育内容的发展变化,重视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为主要教育内容。当前,尤其要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揭示了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把握了当今中国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规律,体现了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代表了当今中国亿万人民群众的呼声。特别是习近平同志一系列关于治国理政的战略思想,更是反映了时代精神,体现了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引领当今中国发展进步的方向,是重要的教育内容。三是教育方法手段的变化。方法手段是为教育内容服务的。时代变了,教育环境变了,受教育者自身的知识结构、工作特点和生活方式等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教育的方法手段自然也应该跟着变化。当前,教育的方式手段必须紧贴干部群众的工作实际和生活实际,大力运用启发式、互动式、参与式和研讨式的教学方法,大力使用多媒体技术,广泛开展网络教育,实现教育手段现代化,这样才能体现教育的与时俱进,增强教育的实际效果。 二、从人的实践需要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体需要和满足对象需要的辩证统一 需要是理论接受的动力源。人的实践需要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动力系统。需要是人类一切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是人们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基本动力。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施,是以其需要为基础的。需要的构成、需要的程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直接动力。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过程中,作为直接动力的需要表现为如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主体的需要,这种需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发动、维持、控制教育全过程的内在驱动力。另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受教育者主体的需要。受教育者主体的需要是其能否接受认同理论内容及其接受层次的内在依据和原动力。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有其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基础,这个基础就是人对思想的需要。这种需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可以进行、持续进行、有效进行,实现教育效果的内在驱动力。这两种需要是辩证统一的,它们紧密相连、互为影响、互为制约,前者为后者提供了前提和条件,后者是前者的根本保障。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从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实践需要出发,把这两种需要有机地统一起来,忽视任何一方需要的做法都是片面的,必然会使教育活动难以有效进行。 坚持这两种需要的统一,应正确处理好如下三种关系。一是要正确处理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兼具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社会价值,就是理论教育对于“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的有用性,即理论教育为无产阶级、执政党以及国家、社会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个体价值,就是理论教育对“现实的个人”的有用性,即为“现实的个人”提供可靠的精神动力、正确的思想保障和科学的行动指南。在处理这两种价值的关系上,既不能以理论教育的社会价值代替个体价值,也不能以个体价值否定社会价值,而是应以社会价值引导个体的价值,以个体价值的实现体现其社会价值。二是要正确对待受教育者主体需求的层次性和差异性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否被大众接受与认同,根本上依赖于理论能否满足大众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3]11。由于内在需要不同,受教育主体对来自客观外界的教育影响不是简单地接受,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对信息予以选择和建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接受主体有着各种需要,这种需要往往彼此有着很大的差异,即使是同一接受主体的需要往往也具有层次性和复杂性。受教育主体一般而言具有物质的需要、精神诉求的需要、社会认同的需要、自我定位的需要、自我发展的需要、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人格完善的需要、政治参与的需要,等等。需要的差异性和层次性会直接影响受教育主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心程度、选择程度和接受程度,需要的满足方式也会直接影响接受理论教育的方式。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我们应密切关注受教育主体的各种需要,在发现和保护受教育主体已有需要的同时,积极挖掘其其他的需要,在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上与他们的内在需要相结合,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渗透和教育,促使其有效地接受教育内容,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三是正确处理好教育主体需要主导性和受教育主体需要基础性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的需要是主导,决定着教育的根本性质、目的和方向;受教育主体的需要是基础,决定着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关系着教育的实际效果。为此,既要在充分尊重受教育者主体需要的基础上,发挥教育主体需要的主导性,又要在教育主体需要的主导和统领下,最大程度满足受教育主体的需要。 三、从人的类本质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认知教育与情感教育的辩证统一 认知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特性与联系的反映,是揭示事物对人的意义、作用的心理活动过程。情感是人的精神世界中非理性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体需要而产生的指向性心灵体验。情感是以人的本能为基础、相对于人的理智而言的对某种活动的对象及其活动本身产生的具有赞成性倾向(如好感、喜悦、爱恋、愉快)或反对性倾向(如反感、厌恶、忧愁、憎恨)的心理感受。它和人的理性(包括人的认知、判断、推理、选择、决定)相互作用:理性控制、调节着人的情感,人的情感激发、弱化或调节人的理性活动。情感在人的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马克思说:“人作为对象性的、感性的存在物,是一个受动的存在物;因为它感到自己是受动的,所以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4]211“忧心忡忡的、贫穷的人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4]192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5]117对此,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情感——这是道德信念、原则性和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6]108情感是联系认识和行为的中间环节,是实现认知向行为转化的内部条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接受主体的情感体验是理论教育接受转化中正负效应的关键。没有情感的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就难以为受教育者主体内心接受,规范和引导其思想行为的教育目的就难以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仅是认知的过程,也是情感渗透的过程,情感在不同情况下会影响知识的接受和转化。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仅要从理性的层面对教育对象进行理论灌输,提高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水平,而且要充分运用情感的力量,使其提升情感认同、产生情感共鸣,实现理性启迪与情感激发的有机统一,使教育对象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在积极互动的基础上协调统一、良性循环,产生知情互促共进的和谐心理状态,在激发调动学习主动性的同时,促进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感悟、认同和接受。 坚持认知教育和情感教育相统一,重点要抓好如下三方面。一是要克服过去过分注重单一的认知教育的倾向。传统的教育往往受“工具理性倾向”的影响,以“我”为中心,“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简单灌输、强制灌输、硬性灌输,只注重解决对象的理论认知,而忽略了对象的情感渗透,从而使受教育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教育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因此有必要转变教育理念,把情感教育纳入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系统之中,使认知教育和情感教育互相配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实现有机的统一。二是要积极挖掘教育资源,努力探索情感教育的方法手段。情感的培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对教育者而言,应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改变居高临下的形象,拉近与受教育者的心理距离和空间位置,大力推广平等式教学;应注重自身的情感渗透,大力推广情感渗透式教学,实现“理直气壮”与“情真意切”的完美结合;应充分利用环境感染的作用,大力推广实地参观式教学等。三是要建立科学的教育效果考评机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是一项严肃而神圣、伟大而崇高的事业,我们必须对其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必须把情感教育以及受教育者情感变化的效果纳入考评机制当中,用机制和制度的形式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认知教育和情感教育的有机统一。 四、从教育的根本目的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和外化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57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的根本目的就是为广大无产阶级服务的,就是为了改变整个世界的。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能只追求内化,还要注重外化,把内化和外化辩证统一起来。 内化和外化是辩证统一的。内化和外化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发展的过程。列宁认为,人的认识过程是“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的过程”[7]181。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概括了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规律,指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8]296-297。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也认为态度的改变是一个从服从到同化再到内化的过程。内化把情感认同的信念同已有的信念联系起来,对其进行判断、分析、吸收、认同与接受,并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9]147。个体心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从量变到质变、直到新的质变的过程。认识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循环往复递进的发展过程。由此可见,认识和行为的形成是内化与外化辩证统一、循环往复发展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化,是指受教育者主体将教育过程中传授的政治理论、思想观点、基本方法、本质要求等进行摹写、选择、整合和建构,形成用以指导自己社会行为的主体意识的过程,是一个由外(社会发展需要)向内(个人精神世界)的发展过程,是教育过程中基本矛盾转化的第一次飞跃。外化是受教育者主体将自身内化形成的思想观念和理想信念自主地转化为行为并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的过程,“它的归结点在于其外在行为的表现上”[10]。学者陈秉公指出:“所谓外化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基本矛盾转化的第二次飞跃,即将受教育者所产生的新思想道德认识转化为行为实践,是一个由内(思想道德认识)向外(行为实践)的发展过程。”[11]106内化与外化在此过程中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一方面,内化是外化的前提和依据,没有内化的过程,受教育者个体就不可能接受教育的内容,外化也就不可能实现;另一方面,外化是接受的实现形式,是内化的目的和归宿,没有外化,内化也就失去存在的意义。而且,受教育者主体要想真正接受教育内容,就必须经过外化的过程。一般而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主体所形成的新的思想观点并不牢固,思想正确与否还难以得到检验,这就要求受教育者主体必须把在第一阶段中获得的思想、形成的观点、建立的观念投放到社会实践中去进行检验和深化,进而形成用以指导其社会行为的主体意识。因此,教育目的不能仅停留在理解认同的知性水平上,内化的最终结果必须由能动的主体意识转化为自觉的社会行为,即外化。内化外化相结合、知与行相统一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全过程的主线,是衡量教育成败的重要标准。 坚持内化和外化的辩证统一,需要抓好如下三个方面。一是要实现理性启迪和情感激发相结合。受教育者的行为不仅受到理性的指导,同时还要受到情感、欲望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不带个人情感的认知行为几乎是不存在的,同样,不带情感的实践行为也是不存在的。如果说人们追求真理需要情感,那么,人们在履行义务的行为时,就更需要真挚热烈的情感。没有真正的情感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只能停留在“外在”的水平上,永远无法达到“自我”的境界。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仅要充分发挥理性的作用,正确解决认知问题,而且要充分发挥非理性因素的作用,运用情感的力量,解决信念、行为习惯的问题。二是要努力实现教育者言教和身教相结合。言教重要,身教更为重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不仅要领悟教育者言语的精神和意义,而且还要接受教育者行为的精神和意义。教育者的行为对受教育者的人格直觉能力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受教育者的人格直觉,就是指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人格特征不经过逻辑推理就能直接产生强烈而深刻的印象和认识能力。经验告诉我们,受教育者不仅能对教育者产生人格直觉,而且这种人格直觉往往烙印深刻,对受教育者人格的形成影响巨大。因此,教育者不仅要讲得好,而且还要做得好,要有令人羡慕和尊敬的人格直觉力量,用理性和人格的力量实现教育的内化和外化。三是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的考评机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在于知识,而在于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高低,不仅要看你怎么说,而且还要看你怎么做。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考评机制过分地强调了知识掌握的水平,而忽视了行为和实践的状况。这是在机制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直接影响了教育的外化效果。因此,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的考评机制,对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化和外化的统一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宏观视野_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宏观视野_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