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反腐倡廉建设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反腐倡廉论文,几点思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腐败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遇到的一大难题。它像恶性毒瘤一样侵害着各个国家、各种社会制度的政权肌体,并如同“灰色瘟疫”渗入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震撼和动摇了一些国家的社会根基。腐败不除,国无宁日,民不安生。还世界一方净土,给人类带来一个清澈的蓝天,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呼声。
腐败现象,是一个社会历史现象,是私有制、私有观念的产物。在人类社会只要有私有制和私有观念的存在,只要有公共权力的存在,腐败现象就难以消除,只能对其进行遏制,控制其滋生、蔓延。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体地位,但是仍有多种经济成分作辅助,私有制还大量存在,即产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依然存在,因此,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要正视这一客观现象。
一、腐败现象的表现及其规律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制度,不同的经济体制,腐败现象表现的特点及其规律也不相同。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在经济体制转轨的特定历史条件下,腐败现象主要表现为:一是经济领域里的腐败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其它领域的腐败现象则由经济问题的原因引发和派生出来。二是权力干预市场。党政机关和干部的工作职能,不但对市场有行使行政管理权,同时还存在着借助手中的权力从中渔利的可能,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了一些政府机关职能部门对应下放的权力久拖不放的现象。三是政治权力商品化。有的国家干部滥用权力,以权谋私,损公肥私,化公为私、搞权钱交易,扭曲了权力的职能,置国家、集体利益于不顾,大捞个人实惠。四是贪赃枉法,贪污受贿,敲诈勒索,见利忘义。五是比阔气,讲排场,游山玩水,慷国家之慨,挥金如土,奢侈浪费之风大长。
世间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有其规律可寻,市场经济条件下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也有其自身的规律:一是对反腐败宣传舆论声势大、抓得紧、管得严,大气候不利时,一些腐败分子的犯罪行为就有所收敛,腐败问题相对出现的就少些。二是如果对反腐廉政建设稍有放松,大环境稍宽松些,腐败分子活动就猖獗起来,腐败问题出现的就多些。三是当每一项改革政策新出台时,由于相应的政策、制约措施不配套或执行不力时,就给腐败分子以可乘之机,他们大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钻改革开放的空子。
二、筑牢“四道防线”
在进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要把反腐倡廉建设纳入到市场经济的转道上来,这是一个系统的总体工程。反腐败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的方针和长期作战的思想。要制定“教育、预防、惩处”为一体的整治机制,要靠思想道德力量和法制力量,坚强有力地遏制和控制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
第一,加强思想教育,筑牢思想道德防线。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道德现代化,道德现代化是对传统的道德进行更新和升华。思想道德建设主要是解决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腐败的产生首先是精神的堕落,有句古语云:“物必自腐而后虫生。”马克思指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马克思指出的“自律”强调的是自我调节,一个人对于国家,对于社会,对于人民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这种规范和调节,就是严以律己的自觉性,是由思想道德所决定的。思想道德建设就是解决人们违纪犯法的动因问题。
首先,要用科学的理论教育人、武装人。理论坚定是政治坚定的基础,科学的革命理论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灵魂和指南。在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要胜利完成这一伟大历史战略任务,我们必须努力学习好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要始终不渝地高举邓小平同志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要始终不渝地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广大党员,教育广大干部和人民。学习科学的理论主要是解决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问题,使我们在国际纷繁复杂的形势面前,在各种政治风浪变化面前,坚定不移地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问题,就是教育党员干部认真履行党章规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以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的思想,做到廉洁奉公,勤政为民。正如清帝康熙所说“察官以廉为要”,是因为“民之苦乐,皆系官之廉否,官廉则民安,否则民之苦乐无所底之矣。”封建皇帝能把“官”之清廉视为至关重要,那么我们共产党人就更应该视廉洁为己从政的首要了。
其次,思想道德建设要抓住“五爱”教育。《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普遍开展社会公道、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努力在全社会建立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与人之间的新型关系。”《决议》要求,我们党员干部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无论职位高低,都要坚持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摆正公仆位置;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处理好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如果一个不爱祖国、不爱人民、不爱社会主义的人,就不可能正确处理以上这几种关系。思想道德建设的目的就是建立起一道以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为基础的灵魂防线,这是反腐倡廉的最根本的防线。
第二,加强法律的强制力和监督制度的约束力,筑牢法制防线。我们是法制的国家,要充分发挥法制的权威性和强制性作用。近些年来,我国各种法律日趋完善,对党员干部的行为,光靠制度规范显然不够,还应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之思之有则,行之有规,动之有矩。我国虽然是法制国家,但是,由于党内存在不正之风,所以,在法律执行中,仍然存在权大于法,以权代法,以权压法,以言代法,甚至有以身试法的严重现象,这本身就是腐败之风在法制建设和执行中的表现。在法制的国家内,一切执政行为、行政行为、经济行为、道德行为等都要在法律统治之下运作,绝没有在法律之上或之外的任何行为。如果法律失去这种至高无上的权威,那它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因之,我们必须建立一整套的制约机制,坚持执法必严,违者必究,究则必严的准则。
第三,筑牢制约权力的防线,遏制权力的异化。缺乏制约监督的权力是产生腐败现象的根源。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由于对权力的制约措施和力度软弱,政权异化现象比较严重。权力变成商品,权力的价值用商品价值来衡量。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就 是其异化的表现形式。现在,在经济领域活动中,政府的一些行政职能部门,掌握着一定的管理权力,存在着管理过细、环节太多。对新上的项目,多一次审批,就多一层权力转化的可能,特别是带有“含金量”大的事情,就更易出现问题。因此,解决权力异化问题,要认真抓好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问题。要求掌握一定权力的领导干部,要从世界观、人生观上解决为谁掌权、怎样用好权的问题。为了加大对权力监督制约的力度,党中央从改革开放以来,对处级以上的党员干部,制定和下发了许多条规。党中央连续出台的《规定》、《准则》和《条例》等监督规章制度,内容越来越细,要求越来越严,制约性越来越强。权力越大,对其的制约力就越大,规定就越严。这是从机制上、制度上反对官僚主义、反对个人主义,是反腐倡廉的最有效举措。
对权力的约束仅靠制度的监督是不能完全奏效的,还必须以法治政,用法律的威力强制权力正确行使自身的职能。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切个人和权力,都必须在法律统管之下,没有任何超越法律之外或凌驾法律之上的个人权力。因之,法律是控制权力异化的最有效手段。
第四,要筑牢“惩处”这最后一道防线。“惩处”是反腐败斗争的最后一道关口,这一关口如果把握不住,反腐败斗争将功亏一篑。所以,要用最大的决心筑牢这一道防线,决不可轻易开关放闸。“惩处”是一种滞后行为,主要任务就是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对于已经暴露出来的腐败问题和腐败分子,进行立案调查,然后做出相应的处理。查处案件是反腐倡廉的突破口,也是群众评价反腐败成果的重要依据。
对查处案件,一要认真,二要坚决,三要掌握政策。对腐败分子决不能姑息迁就,更不能放纵,反之,我们就是对人民犯罪。古人有训“赏不行,则贤者不可得而进也,罚不行,则不肖者不可得而退也。”反腐倡廉本身就是惩恶扬善。
三、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政治优势。大力发扬党的艰苦奋斗、艰苦朴素、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的精神,是改革开放,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反腐倡廉的需要。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基础差,仍是一个比较贫穷落后的国家,解决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仍是个很大的难题。我国所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伟大艰巨的历史任务。经过我们的努力,到下个世纪中叶才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任重而道远,不能满足于一时的得失。这就要求我们到任何时候,即使是经济条件好了,也需要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同时又指出:“坚持这个传统,才能抗住腐败现象。”
我们在全社会要大兴禁奢重俭之风。古诗云:“历览前贤家与国,成由勤俭败由奢。”《左传》把“奢”指为“恶之大也”。由此可见,勤俭和奢侈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最近,党中央向全党发布了《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行为的若干暂行规定》,这是反腐倡廉的又一重大举措。对党政机关、对党员干部提出了八项规定。我们在实际行动中,要以此为镜,对照检查,坚决贯彻执行。我们要大力开展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为荣,奢侈浪费为耻的宣传教育。除此之外,还要建立关于制止奢侈浪费行为的具体法规。对于严重奢侈浪费,挥霍国家资财,给国家经济建设造成重大损失的单位或个人,应根据危害程度,按照有关法规,坚决给予严肃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