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适应性是生态建筑与现代主义机器建筑的关键区别,本文探讨生态建筑的适应性设计问题,分析生态建筑适应性的基本内涵,探索提高生态建筑适应性的设计理念,认为在增强建筑物的适应性时要考虑到用户的接受能力。希望本文的观点能为关注此话题的研究者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生态建筑;多向联系;通风系统
引言:生态系统体现复杂的组织特征,整体性和适应性是生态系统的两大突出特性。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其内部的各个因素会不断调整,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情况,也就是说生态系统整体始终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这种适应性需要复杂的内在动力提供支持。
一、生态建筑适应性的基本内涵
在设计生态建筑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地域特色,同时也要注意突出当地建筑技术的基本特征。从而逐渐构建出一套适应当地特性的生态设计方法。比如在开展乡村生态设计工作时,要对乡村的实际情况有全面的考虑。在满足乡村建筑需求的工作中,要从适应性、实用性、可行性和经济效益性四方面出发,提高生态建筑的推广价值。生态建筑同时也是文化建筑,它的适应性包括环境适应性。在研究环境适应性时,需要梳理环境适应性理论的演化进程,收集与建筑设计有一定联系的核心理论。将这些内容作为理论基础,探索生态建筑适应性问题。对于建筑物来说,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常常会出现所具备的功能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的情况,又或者是使用功能发生一定变化。在拆除旧建筑物时,需要针对适应性对其实施改造计划,提高其对新用途的适用性,从而换发新的生命力。改造旧的建筑物,是对建筑物生命周期的延长,与此同时也赋予建筑物新的功能。
二、提高生态建筑适应性的设计理念
(一)因地制宜、物尽其用
以陕北窑洞为例,这一类型的民居十分独特,凸显陕西当地的自然条件特色。充分利用山坡这一有利条件,向内部开始挖掘,从而构建适应当地气候的民居条件。这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从选址工作展开讨论,可以发现陕西地域的窑洞不管是靠崖式还是下沉式,都对山体资源充分利用。在选择场地时,当地居民对建造的位置十分看重,对场地的特点也有全面的考量,并以此为依据,选择合适的窑洞形式,科学选择建设方法[1]。将建筑空间隐藏于山体中,打造奇妙的图景,上山却不见山,进村也不见村。窑洞还有一大特征就是物尽其用,使当地可再生的黄土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人们通过挖凿山体,构建建筑空间,形成的建筑结构完全依赖于自然土体,而那些挖出来的土地则可以用来做土台,也可以用来做土家具。这种建造模式运用“做减法”理念,只是轻微破坏自然环境,节约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陕西窑洞除了有开孔的位置之外,建筑的其他部分都被掩埋在厚厚的土体中,这些厚实的土地起到了良好的保温隔热作用,从而为人们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如图1所示,为陕西窑洞民居实景。
图1 陕西窑洞民居实景
(二)增强建筑物的适应性要考虑到用户的接受能力
现代建筑设计师在设计建筑物时,会充分体现民众情节,也会考虑到民众倾向。这与传统模式下建筑师服务于权利的旧体制有很大不同。建筑师为民众服务,也为社会服务。正确的职业立场促使建筑功能走向理性化的轨道上。如今以抽象功能为基础的设计理念是基本原则,这是因为现代主义的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上升到了道德的高度上,建筑设计开始以“为民众设计”为导向。现代主义设计师怀着崇高的设计理想,实现为人民服务。在此阶段,提高建筑物的可变性会明显增强建筑物的功能适应性。事实上建筑物的适应性需要建筑和使用者之间双向适应。在规划建筑空间的可变设计时,要考虑到使用者的经济条件和技术接受能力。以SAR住宅为例,该种类型的建筑物确实能够为居住者提供非常大的空间变化自由,但是使用的技术却过于复杂,需要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已经超过大部分人的经济接受能力。
(三)注重建筑空间的多向联系形式
中国传统的房屋设计体现了一个重要原则:房屋就只是房屋,不论是什么用途都希望能够与使用需求相协调。以相对位置为依据,划分建筑空间的种类,包括堂房、厢房。而且这些建筑空间的大小和形状差距不大。设计的重点是空间单位的功能组织,较为明显的表现形式是合院,在明确每个房间的地位时,以位置分配和院落组合为依据,这使得社会伦理文化的要求得到满足。该建设思路的特点是轻单体、重组合。能够适应独立家庭生活,也能满足中国传统大家族繁衍生息的需求。这种功能适应性在纵向维度上也有良好的适应性,在中国境内,常常能够见到这种满足数代人生活繁衍的老宅,是一种抽象的设计模式,对居住需求有所忽视,重视现实完美性。由此可见,提高生态建筑的适应性,不仅要重视单纯的功能联系,还需要注重建筑空间的多向联系形式,空间设置只满足专门用途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增加空间的多层涵义,设置建筑物的复合型空间。
(四)合理规划建筑物的空间布局,增强通风效果
就空间布局而言,提高生态建筑物的适应性需要构建梳式布局。比如在某地建筑物的分布是典型的村落布局。该村落坐北朝南,后面是山,前面是水,不仅通风性良好,而且日照十分充足,山体能够挡住冬季寒冷的北风,村落前的水资源会缓解夏季炎热的气候。这样的建筑气候环境就有着较强的适应性。梳式布局就是合理排列建筑物的位置,而且还会在建筑之间留下一条巷道,这些巷道排列整齐,与夏季的主导风向平行,设定此类空间,会降低夏季村落的温度,使得建筑外部的温度适合居民活动[2]。比如在亚热带炎热气候区域,就需要重点考虑夏季放热问题,对于建筑单体而言,通风系统的建立十分关键,天井、冷巷、厅堂这些都属于单体建筑的通风系统。天井是其中地位比较突出的通风系统,在周围布置功能房间,形成天井,实现空气对流。赋予建筑物热压通风的功能,促使热空气上升,天井内的温度就会低于室外的温度。
总结:综上所述,本文讨论生态建筑的适应性设计问题,总结提高生态建筑适应性的设计理念,建设生态建筑应做到因地制宜、物尽其用,并重视创建建筑空间的多向联系形式,此外还应当合理规划建筑物的空间布局,增强通风效果,从而满足居住者的多项需求。
参考文献:
[1]姜宇.建筑适应性再利用视角下的辽美印刷厂更新设计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2018.
[2]李准.低技术乡村生态建筑适应性研究——从中国传统建造技术出发[J].住宅与房地产,2017(24):61.
论文作者:姚华志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
标签:适应性论文; 建筑论文; 建筑物论文; 生态论文; 窑洞论文; 空间论文; 功能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