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 上海 200011)
【摘要】目的:探讨医护责任制护理模式对住院精神障碍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择住院精神障碍患者1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90例和对照组90例。试验组实施医护责任制护理模式,对照组实施常规责任制护理模式。干预前与干预后6个月,均采用患者满意度测评量表,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试验组的患者满意度得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医护责任制护理模式能够显著提高住院精神障碍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医护责任制护理模式;精神障碍;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0-0354-03
精神疾病的高发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问题,据估计,至2020年,仅重性抑郁障碍就将成为世界范围内支出最昂贵疾病的第二位,仅次于冠心病[1]。在当今社会,歧视是精神病人不容回避的现实考验,回归社会的主要障碍之一[2]。对于病耻感突出的疾病,如何带给患者优质的护理,是我们亟待解决的课题。精神科管理有其特殊性:在实际工作中,分级护理管理要求,根据病情对患者的病室及床位进行安置[3]。造成患者所住的病室、床位经常变动,使得传统的责任制护理模式即按床位指定责任护士的方式无法连续、有效地开展护理工作。医护责任制护理模式:即一名医生协同3名护士共同组成一个小组,一名医生为主治或住院医生(已完成规范化培训),其中一名护士任护理组长,为主管护师或高年资护师,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以及另2名护士的年资与能力,将小组内的病人合理地分配,对固定的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减少因频繁更换责任护士而造成患者的不良体验与负性情绪。本研究旨在应用医护责任制护理模式,对精神障碍住院患者实施连续性、针对性、个性化的整体护理,并通过固定的责任护士积极地与家属沟通,不断听取意见与建议,以提高患者与家属的满意度。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择2014年1—7月在我院精神科女病区住院治疗的精神障碍患者180人。将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90人。患者精神症状基本稳定,神志清楚,同意参与。患者的家属即监护人知情同意参与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传统责任制护理模式,即根据病室及床位安排责任护士,实施常规精神科护理,包括药物、饮食、睡眠、症状、康复、心理等方面,当患者更换病室及床位后,则由不同的护士继续实施后续的护理。
试验组实施医护责任制护理模式,固定的责任护士对患者开展连续性、针对性、个性化的护理,在深入了解患者的个性特点、行为方式、症状表现、家庭背景、喜好兴趣的前提下,给予患者全程、全面、全方位的护理。同时责任护士与家属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及时听取家属对于患者住院的各种想法,及时发现并干预可能产生的矛盾,减少潜在的投诉与不满。具体干预方法如下:
1.2.1分配病人 由医护工作组中的1名医生及3名护士共同讨论并平均分配病人给每位护士,由医生及护理组长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护理难度、护士的年资与沟通应变能力,在尊重另外2名护士的意愿下合情合理地分配病人。在平时的护理工作中,每周召开1次小组会议,4人讨论工作中遇到的医疗和护理难题以及心理困惑,共同商讨解决方案。若事态严重,则需汇报科主任及护士长,不可隐瞒,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1.2.2个性化的整体护理 全面掌握患者的病情,包括个人史、家族史、既往史、个性特点、兴趣爱好、文化程度、工作经历、婚姻状况、行为模式、家庭背景等等,对于预估其病情的发展及转归、有的放矢地应对其症状的表现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有研究表明,患者期望在医院接受治疗时,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上的关心体贴,而不是一种商业关系[4]。以真诚、温和、尊重的态度面对患者,细心地留意她言行的细微处,必要时记录下工作日志,通过直接、间接的观察法收集一切有关患者的信息,并做好全面系统地整理与记录。
1.2.3建立家属沟通机制 至少每月1次由责任护士与患者的监护人或家属进行沟通,面谈或电话联系均可,并做书面记录。因为精神障碍患者住院周期普遍长,因此要确认家属联系方式有无更改,保持联络通畅。责任护士告知家属患者住院期间所需的生活用品、目前的病情、情绪状态、治疗方案等,同时也听取家属对于患者住院的意见以及建议,对于责任护士无法解答的问题,逐级上报处理,力求给家属一个满意的答复。必要时责任护士连同护理组长、医生及时疏导家属的心理困惑,指导其对于患者管理照料的技巧。此外,提供家属在患者出院后可行的社会支持系统(比如社区、CDC等)的帮助,临床实践证明[5],精神病人的康复与社会支持有密切关系。
1.3 研究工具
(1)一般资料调查表。自设问卷,内容包括填表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
(2)满意度量表选择冯志英等人[6]2007年设计的,包括/服务与技术/关心与爱护/环境与指导3个维度,共22个条目的满意度量表。分半信度为0.9732。条目总的CronbachcsA系数为0.9693,表明量表有很高的内部一致性。通过对量表组成的因素和项目得分值、总得分值间进行了Spearman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结构效度较高。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干预前后,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及干预前满意度的比较。(表1)
2.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满意度各维度得分的比较。(表2)
2.3 试验组不同年龄层次需求差异分析。(表3)
表1 患者一般特征基本表
3.讨论
3.1 医护责任制护理模式可以提高住院精神障碍患者的满意度
精神障碍患者病情多变,有反复发作的倾向,个体对生活中突发事件的耐受力不足,容易导致疾病复发。因此,全面掌握患者的病情,尤其是发病的规律与征兆,为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全面深入地掌握病情需要良好的护患关系作为基础,而护患关系的建立非一朝一夕,有文献指出,频繁地更换护士,不利于护士对患者心理、社会问题的了解[7]。在提倡整体护理、优质护理的今天,在深化“三好一满意”活动的现实背景下[8],上述情况显然会对医疗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障碍。而护理工作的第一要求是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医院也把提高患者满意度作为工作重点[9]。患者满意度的测量是改进服务的有效方法[10]。表1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年龄22~70岁,精神科药物治疗均>1个月,年龄、性别、学历、职业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表2结果显示,实施医护责任制护理模式,试验组精神障碍患者的满意度得到显著地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一结果与陈君英等人[11]进行的整体化医疗护理研究结果相一致。此次选择的满意度量表测评包括“服务于技术”、“关心与爱护”、“环境与指导”三大维度。表3结果显示,不同年龄层次的患者对于护理内容的需求存在差异。中年患者更重视护士服务与技术的表现,这可能与患者倾向于能得到良好的服务体验有关。老年患者更重视护士在工作中展现出对患者的关心与爱护,这与患者此阶段心理特征,比如虚弱、孤独与无力感,渴望亲人的关爱,但又无法实现,因而希望能从护士处得到有关。而在环境与指导这一维度上,三个年龄层次的患者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相较于中老年人,青年患者,由于初发病,且能得到家人较多的关注,因而对于护理的需求可能相对弱化。
3.2 医护责任制护理模式可以为住院精神障碍患者家属提供帮助
精神疾病的住院治疗环境为封闭性,患者与外界的联系受到限制,且家属一般情况下不能陪护,除了病情发生变化会及时告知外,对于患者其它情况的知晓则相对滞后。因此,医护责任制护理模式中建立与家属沟通机制就具有了现实意义。精神疾病严重损害患者身心健康,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12]。通过沟通,我们主动地将患者的情况告知家属,与医生告知的情况互为补充,使家属能得到相对及时与全面的患者住院信息。提前告知家属探视时需携带的生活用品,省去会客时再外出购买的来回时间,尽量多陪伴患者,创造和谐的关系。在沟通过程中我们普遍感受到家属过重的心理负担,包括恐惧、自责、自卑、情感受挫等,护理人员辅以心理疏导,缓解家属的负面情绪。另外,精神障碍患者的家属多为中老年人,缺乏看护技能,被患者的护理问题困扰,我们建立的家属沟通机制,恰好满足其心理需求,使家属感受到医护人员的重视,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真正帮助家属解决现实难题。
3.3 促进医护合作,进一步提升团队综合实力
精神疾病的症状特点,患者思维异常且无自知力,使得医务人员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难度增加。已有研究[13]表明,越是复杂的情况,越需要跨专业合作。
随着护理学的发展,护士兼具了照顾者、教育者、咨询者、管理者、研究者和改革者等多重角色。新的专业结构的形成,和护士形象的提高,使得医护关系由最初的主导-从属模式逐渐向并列-互补模式转变[14]。此次研究,改变了传统由单个责任护士执行整体护理的理念,以医护责任制护理模式来完成对患者整个住院周期所需的各项服务,医护紧密配合,既有统一的工作目标,又能从不同的学科角度互补不足。在有关医护合作的研究过程中,人们普遍意识到多学科协作和团队精神是质量改进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15]。此次研究,也再一次验证了医护合作的优势。
4.小结
医护责任制护理模式区别于传统的责任制护理模式,应用于精神科,有着一定的可行性、现实性、有效性,得到一定范围内患者及家属的认可。此次研究只涉及针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今后可以考虑将研究范围拓展至家属以及医护人员对于精神科护理模式的感受等其它客观指标,做进一步地深入探索,创建更合理更科学更人性的精神科护理模式。
【参考文献】
[1]Arthur Kleinman,M.D.精神障碍:全球性的发现,本土化的难题.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0,26(1):2.
[2]王志英,翁永震.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医护小组工作制的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0):725.
[3]曹新妹主编.精神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41-42.
[4]潘习龙,程显山.提高患者满意度的简易方法.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2,21(9):421.
[5]马荫楠.社会支持系统在病人康复中的作用.实用护理杂志,1998,3:160.
[6]冯志英等.住院患者护理工作满意度量表的研制.中华护理杂志,2007,42(1):63-66.
[7]曹淑荣,许新丽,柴海蓉.整体护理2种排班方法探讨.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8):97-98.
[8]洪艳,周文胜.APN派班结合小组责任包干制在优质护理示范病房中的实践与体会.当代护士,2011,11(中旬刊):179.
[9]谭惠仪,李美华.层级全责护理模式影响护理服务满意度的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4):3.
[10]陈少贤.促进顾客满意度连续改进的六项措施.国外医学·医院管理分册.2002,72(2):44.
[11]陈君英,马红丽.医疗护理全面协作深化整体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0,35(7):418.
[12]郭全芳,卢世臣、张云红.精神分裂症缓解期患者遭受歧视的体验及应对.中华护理杂志,2010,45(8):677-679.
[13] Chaboyer WP,Patterson E. Australian hospital generalist and critical care nurses' perceptions of doctor-nurse collaboration[J]. Nurs Health Sci,2001,3(2):73-79.
[14] Dahl M.Nurses:An image change still needed.[J].Int Nurs Rev,1992,39(4):121-123,127.
[15]陈静等.医护合作关系的研究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1):1136.
上海市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院级课题 编号:2014003.
论文作者:蒋喻君,吉裕华,慕琍萍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1
标签:患者论文; 家属论文; 医护论文; 护士论文; 满意度论文; 责任制论文; 模式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