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数学教学观转变的几点建议--以“一次二次方程课堂教学设计”为视角_一元二次方程论文

对中学数学教学观转变的几点建议——从“一元二次方程课堂教学设计”征稿谈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设计论文,几点建议论文,课堂论文,中学数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世纪的第一个年头,华东师大《数学教学》与陕西师大《中学数学教学参考》联合对“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与课例”进行专题征稿,首次征集列“一元二次方程的课堂教学设计与课例”,笔者有幸接触到征集到的“一元二次方程课堂教学设计”来稿90余篇,并认真研读、分析了这些稿件。这些稿件体现出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优良传统:有效的“双基”教学。反映出中学数学教师的知识功底,敬业精神以及教学观等。无疑,它们是20世纪末我国成功的数学教育经验的一个缩影。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为了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各国都在调整教育的培养目标,努力造就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培养有知识、有能力、会学习、能应用,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是今后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目标。”[1]数学教学应怎样实现培养目标? 我们在现实与未来之间作了一番反思,提出关于中学数学教学观转变的几点建议。

1 概念教学应“淡化形式,注重实质”[2]

“一元二次方程概念教学设计”中,有一定代表性的是:一节课中,大部分时间在反复地指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定义)。首先,指明什么是一元二次方程;其次,让学生从一组整理好的方程中,指出一元二次方程,再指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定义);第三,让学生从一组没有整理好的方程中,指出一元二次方程,又指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定义),等等。很少有老师引导学生从方程的意义出发,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生活、生产实际中的应用,并探索一元二次方程在方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从而让学生从更深层次上认识、理解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事实上,方程的实质是求解,要真正掌握一元二次方程“形式”的实质,不仅要做一定数量的练习,还要解决一定数量的应用题。

知识增量的加速,知识外储化的趋势,以及伴随知识不断更新而出现的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思潮的兴起,不容我们细嚼缓咽式地传授知识。课堂时间太宝贵!概念教学中,要尽快进入实质问题,让学生在理解实质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形式”。

2 问题的设置应富有挑战性

在“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教学设计”中,大都有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猜测“根与系数关系”的教学环节。在这一环节,老师们的基本思路为:第一步,设计一组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 让学生求出2根及2根之和与积。提出问题:这类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是什么?第二步,设计一组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让学生求出2根及2根之和与积。提出问题:这类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是什么?第三步, 让学生观察第一步、 第二步的结论, 提出问题: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根与系数的关系是什么?这样教学, 能使大部分学生听懂理解教学内容。但由于老师设置的问题缺乏深度与难度,对学生的智力不具挑战性,因此课堂上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得不到落实。

课堂上,老师分析铺垫太多,一味地暴露自身事先设计好的流畅的思维过程,津津乐道地启发学生“应该这样想”,回避了基于学习思维水平而“可能怎样想”的真实的思维过程。久而久之,学生即使能听懂、理解数学,但却易患缺乏独立探索解决数学问题的“软骨病”。老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设置的疑难,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探索性,并对学生的智力具有挑战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发现。的确,相对于学生而言,有些问题的创造性解答不一定立即就能想出,可能需尝试多次,要多花时间。但“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一旦具有了获取知识的能力,对以后的学习将大大节省时间。更何况也不是堂堂课,处处让学生这样去“发现”。因而,从局部上看费了时间,从总体上来说却是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益。

笔者曾经就“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这一课题的教学做过如下尝试:①复习: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指出2 根的关系并说明公式就是利用系数计算出根的表达式;②提出问题:如何用根来计算出系数或表达出系数的某些关系呢?③学生探索发现、讨论。这节课,学生从4 条不同的途径独立地发现了“根与系数的关系”:其一,学生写出几个熟悉的方程,求出2根后观察得到根与系数的关系;其二, 学生先假定方程的2根为α、β,构造方程(x-α)(x-β)=0,整理后得到根与系数的关系;其三,学生假定方程的2根为α、 β解方程组

得到根与系数的关系;其四,学生根据有理化特点,直接利用求根公式相加、相乘得出结论。多年以后,当年的学生提起这节课,还记忆犹新,为自己的“创造发现”兴奋不已!

就这个课题,老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还可以对学生来讲更富挑战性。如,直接提出:已知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2根α、β, 请找出这个方程。当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实在有困难时,老师可择时介入,适当地铺垫,但决不可包办代替。要让学生在旅游中学会游泳,在创造中学会了创造。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体验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感受,比获得知识更重要。

3 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要有效

“一元二次方程课堂教学设计”征稿中,大半以上的老师通过投影仪或计算机使用了幻灯片:演示板书,出示题组。其中部分教师发挥了电脑由“静”变“动”的功能,展示“一个长方形的材料,切去4 个角后,立起来形成无盖的盒子”的过程。看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已形成共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中正逐渐变为现实。

但是,教学媒体不仅仅是教师课堂讲解的演示工具,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认识工具。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所追求的境界应该是:学生通过信息系统去选择、获取知识和提出、分析并解决问题。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今在数学教学中,使用媒体有效的标志应该是:“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有利于揭示教学内容的实质,有利于课堂交流的高效实现,有利于学生思维和技能的训练。”[3]

笔者认为,在“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中,高效地应用教育技术手段,应使学生通过操作“智能教育平台”,深刻理解方程及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进而自觉地探索一元三次方程、一元四次方程……一元n 次方程的形式及意义。熟练地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各种解法及应用,对元、解、解的个数、根的判别式、一元二次方程的公式解等概念均有从直观到理性的认识,并对一元n次方程的解法有自己的观点和方法。 学生通过猜想、探索、发现并证明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后,自然地将此结论推广到一元三次方程、一元四次方程……一元n次方程的情境, 并试图证明之。总之,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他们的学习是自觉的、积极的、主动的、乐意的和兴奋的。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在学习活动中达到了充分的张扬和发展。

一些学校,一些地区的“好课”评比中,把“是否使用了电脑”作为评价标准之一,使得教师不顾是否需要、不顾是否有条件使用电脑来辅助也用上了电脑,即为使用而使用,大多用多媒体代替黑板,或者取代老师的演讲,仅仅体现出多媒体的演示和播放功能,同时削弱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老师的风度气质、人格魅力、和蔼可亲以及成熟正确的价值观,这一切的一切,对学生的言传身教,因为动鼠标、敲键盘、听播音、看屏幕而黯然失色。教学设计若是如此,这种流于“形式”不讲实效的现象,不可取。

感谢张奠宙教授提供的素材及给予本文写作过程中的指导。

标签:;  ;  ;  

关于中学数学教学观转变的几点建议--以“一次二次方程课堂教学设计”为视角_一元二次方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