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教的优良传统_历史论文

论道教的优良传统_历史论文

简论道教的优良传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优良传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道教及优良传统形成的“历史”

道教思想来源杂而多端,渊源流长。主要有中国古代的鬼神思想、巫术和神仙方术,谶纬之学和黄老思想。它的产生正值东汉顺帝和灵帝时期(125—189年)。早期道教有两支, 一支是在东汉顺帝(125—144年)时,张陵在今四川鹤鸣山创立的五斗米道,亦称鬼道。 五斗米道曾在汉中建立政教合一政权达三十年,建安二十年(215) 张鲁降于曹操,遂使五斗米道分散流布于全国各地。因张鲁称其祖父张陵为天师,其父张衡为嗣师,自己为系师,故有人把五斗米道,亦称之为“三张之法”或“天师道”。

五斗米道奉老子(俗姓李,名耳,亦称老聃)为教主,尊称老子为太上老君、道德天尊。以《老子五千文》亦称《道德经》为经典。另一支是在汉灵帝(167—189年)时,奉事黄老道的张角创立的太平道,亦称“黄老道”。太平道奉老子为教主,以《太平清领书》即《太平经》为经典。曾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 发动并领导了声势浩大的黄巾大起义。

可见,道教自东汉中叶产生发展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道教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与儒学以及“进口”的外来宗教,尤其是佛教既相互排斥、纷争、渗透,又相互融合。致使南北朝以来,逐渐形成了以儒学为主干,以佛道教为其两个分支的中国传统文化格局。在大力加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的今天,科学地把道教历史上形成的优良传统加以总结,是学术界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国道教的优良传统的形成,走过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经历了复杂而又痛苦的事变。即由自发宗教演变为人为宗教。早期道教因发动并领导了黄巾大起义,遭到了封建统治阶级无情的镇压。此后,经过东晋道士葛洪,北魏嵩山道士寇谦之,南朝刘宋庐山道义陆修静,南朝齐梁道士陶弘景等人的改造,遂使道教正式被封建统治阶级所利用。如唐朝皇帝,因其出自陇西李氏,便自认为是道教始祖老子的后裔。道教美化皇权,支持政权,受到唐朝皇帝李渊、李世民的扶植。 唐武德八年(625)李渊下诏宣布三教中道教第一,儒教第二,佛教第三。贞观十一年(637)李世民再次宣布尊崇道教。宋朝时,宋真宗,仁宗, 徽宗皆崇奉道教。尤其是徽宗,他自诩是“昊天上帝元子,为神霄帝君”。恭受道士以上帝的名义册封他为“教主道君皇帝”。(注:范桥主编:《世界四大宗教三百题》,第174页。)宋徽宗成了天神、人君、 教主的三合一皇帝。对道教、教士优宠有加。自唐宋以降,道教总的发展趋势是走向了衰落。

西方列强变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实质也是道教冷静思考爱教与爱国之间的关系,逐渐萌发爱国意识的过程。这一时期,阻碍道教优良传统的形成,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从主观上看,道教过于依附于封建政权使之成为政权扶植下的官方宗教。它借助政权的力量来发展壮大自己的过程,就是不断加深脱离民众的过程。它把狭隘的忠君,视为爱国的全部内容的同时,就已自觉或不自觉地把道教置于了危险的境地。从客观上看,剥削阶级利用道教,使其成为剥削阶级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剥削阶级只允许道教为其服务的一面得以存在和发展,对其不利的一面予以限制,打击和制裁。致使道教客观存在的优良传统,只能在无声中悄然存在,在沉默中得以在民间自发流传。

新中国的建立,不仅为道教优良传统的形成创造了条件,而且也为它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机遇。

其主要标志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新中国的建立,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包括道教信徒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摆脱了受剥削,受压迫,受奴役的苦难历史,从此站起来了,做了国家的主人。道教经过民主改革,废除了教内的封建剥削压迫制度,取缔了反动会道门,废除了不合时俗的陈规陋习,已由被统治阶级利用的宗教,变为全体信教群众所从事的宗教事业。在新旧社会的对比中,广大教徒由衷地拥护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他们自觉学习党的有关方针政策,关心时事政治,其思想觉悟有了明显的提高。在爱教与爱国的问题上逐渐形成了正确的认识。他们越发感到自己应尽的双重义务都是很光荣的。即作为公民,应对国家尽一定的责任和义务;作为教徒,对道教尽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对个人来说,只有国家兴旺发达,才有个人的光明前途,自身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才能安定美好。如其不然,国家衰弱残败,别说个人不会有什么发展和作为,就连自身的生活也很难得到保障。对一种宗教来说,只有国家强盛兴旺,才有宗教事业的稳步发展。否则,国家动荡衰败,宗教事业也难以为继。所以,国家的命运与宗教事业,教徒个人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尽管思想没有国界,但作为教徒必须有其自己的祖国。爱教必须爱国,这是中国历史发展所得出的必然结论。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社会爱国爱教相统一,与“国”与“教”两利。爱国与爱教并不矛盾。世界上既没有脱离时空而存在的信仰,也没有不含一定思想倾向的宗教。每一位宗教信徒,不论他信奉哪一种宗教或教派,他都离不开他所生存的所属国家和地域。无论他如何声称超然世外,他都无法失去与现实社会的有机联系和影响。

第二,道教本身能够主动与社会主义相协调。中共中央19号文件指出:“解放以后,经过社会经济制度的深刻改造和宗教制度的重大改革,我国宗教的状况已经起了根本的变化”。道教也是如此。在消除了“因为宗教信任而产生权利不一样的现象”(注:《宗教》1994年第2期,第19页。)的今天,道教在“改造不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宗教制度和宗教教条,利用宗教教义,宗教教规和宗教道德中的某些积极因素为现代化建设服务”(注:《宗教》1994年第2期,第45页。 )方面,认识明确,行动积极。道教界知名人士积极参加国家民主管理,有许多人成为全国或省市地方人大、政协代表。在他们的领导、带动影响下,广大道教信徒心情舒畅地走上了爱国爱教的正确道路。

中国道教的优良传统

中国道教优良传统,概括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的表现。即爱国爱教、自食其力、惠施人群、重视科学、强身健体。而这五个方面的优良传统,均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1.爱国爱教

道教的爱国传统,在近现代表现得尤为突出。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为了配合其军事侵华,便煞费苦心地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文化侵略。胡说什么“亲邦日本,为扬东方道义,不惜挥戈流血,而老庄之书,为东方道义圣典”。借口“使老庄真义发扬光大,普遍东西”。(注:《宗教》1995年3—4期第16页。)企图通过控制中国道教领导权,来瓦解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1941年在沦陷区成立了“华北道教总会”,由东京道教“大学院”指导,在天津等地设立分会。在它的授意怂恿下,上海等地一些道教徒举行了“追悼中日阵亡将士”,“追悼汪精卫”等反动活动。1944年沈阳太清宫还举行了以“圣战必胜祈愿”为内容的道场。对具有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的道教信徒,实行灭绝人性的打击。从而,激起包括道教在内的各宗教,以及全国各族人民的强烈反对。一些道教徒面临日本侵略者妄图灭教,进而灭国的狂妄野心和野蛮兽行,自然而然地把爱教与爱国统一起来。他们抱着“出家不出国”(注:《宗教》1995年3—4期,第18页。)的精神奋起投入抗击日本侵略的行列之中,成为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一份子。他们有的人亲自为新四军带路,刺探情报,传递消息;有的从事看护伤员;有的教徒直接参加了抗日武装,血洒疆场。社会主义时期,道教走上爱国爱教相统一的道路,实属历史发展的必然。

2.自食其力

我国宗教本来就有自力更生方面的教义和传统。尤其是道教,它是在我国封建社会,以小农经济为基础而产生的。最初信教的群众绝大多数是勤劳朴实的农民,他们最清楚摆脱剥削和自食其力的重大意义。道教主张“人人应劳作,自食其筋”,(注:《宗教》1994年第2期, 第18页。)反对不劳而获,游手好闲。道教形成之后,出家道士就一直坚持了生产劳动和修持相结合的办法。通过自身的劳动来解决自身的衣、食、住、行所需。他们善于开动脑筋,谋求生财之道;借助自然优势,开辟生活资料之源。如开垦荒田,植树造林,开办旅游,收取门票,接受施舍,出售宗教工艺品等。社会主义时期,广大道教信徒遵从教义,投身经济活动,本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3.惠施人群

道教在吸收儒学和佛教影响下,尤重视伦理道德。其伦理道德的核心是忠、孝、善、恶。全真道讲“孝谨存一”,大道教讲“苦行危节”,净明教讲“忠于君”,“孝于亲”,“正心诚意”,“扶持纲常”。萨真君西河派讲“遏恶扬善”。(注:范桥主编:《世界四大宗教三百题》,第189页。)道教伦理道德的一大突出特点, 就是用鬼神执掌功过,实行鬼神惩戒。如道教把三国时期刘备手下的猛将关羽拉进神鬼系统,把关羽作为神灵来对世人进行伦理告诫。如《关圣帝君觉世宝训》主张,“人生在世,贵尽忠孝节义等事,方于人道无愧。”再如,《十戒功过格》规定:学弹唱二十过,看一次传奇五过,藏春宫册子一页十过,赞叹才子佳人与邪盗奸淫之事以炫人心志者二十过。反之不看淫戏一次为一功,在尊长面前忍辱挨骂一次为一功,婚嫁择德而不择貌一次为二十功等等。《太微仙君纯阳吕祖师功过格》规定,为父母扬名五十功。宣扬父母缺点五十过,纵妻不孝父母百过,尊敬年长之亲戚一日一功,恶语对师长尊亲十过等等。根据功过多少来增减或剥夺人的寿命。

此外,《文昌帝君蕉窗十则》还规定了十条规矩:“戒淫行”、“戒恶意”、“戒口过”、“戒旷功”、“戒废学”、“教人伦”、“净心地”、“立人品”、“慎交游”、“广教化”。最终集于一点,那便是“诸恶莫作,诸善奉行”。(注:范桥主编:《世界四大宗教三百题》,第190页。)实行鬼神惩戒,可谓祸福明白,夭寿清楚,既给人希望,又使人慑服。这是佛教、儒家所无法比拟的。道教徒本着这种精神,做了大量的有益人群利益的好事、受到世人的好评。

4.重视科学

如果说孔子重伦理而兴“仁”学,着眼点是“人”,那么,老子重自然而言“道”,则着眼点是“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讲的就是天人相互适应,人要顺乎自然的道理。道教对自然科学的偏爱,出于两种思想考虑,一是研究自然之“道”,从自然界里争得自由,或许可以找到仙境,仙地,福地;二是取法自然,获得灵丹妙药以延年益寿,羽化登仙。道教对自然科学的研究,主要在中国古代医学、化学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成就。

东晋著名道教学者葛洪,在吸收前人已取得的医学成果基础上,著有《金匮药方》,《肘后备急方》等书。其在《仙药》篇中记载了许多矿物药方与动植物药名。他还最早发现了“尸瘵”(即肺结核)有病变36至99种,认为患此种病人死后又传染别人,以至全家灭门。因受“假求于外物以自坚固”这种外丹“丹药观”的束缚,误认为“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服此二物,鋉人身体,故能令人不老不死”。(注:葛洪:《抱朴子内篇·金丹篇》。)齐梁间道士陶弘景精通医药学、炼丹术在药理学方面,论及了许多种外科疾病的症状及治疗方法。在药物学上,首创按药物性质分类的方法。陶弘景经过20年的炼丹活动,写成《合丹药诸法式节度》等书,认识到水银的性能“能消化金、银、使成泥,人以镀物也”。(注:陶弘景:《本草集注》。)有“药王”之称的唐代道教医药学家孙思邈著医书30余种。在药理、病理等许多医学问题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包括饮食疗法“食疗不愈,然后命药”(注:刘国梁著:《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第38页。)在内的许多疗法,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之谈,对后人影响很大。

以孤刚子、张道陵、葛洪、陶弘景、苏元朗等一大批炼丹家为代表的炼丹活动,客观上促进了我国古代化学的发展和进步。

5.强身健体

道教以追求现世成仙为最高理想目标,故注重强身健体。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陶弘景提出“饮食有节,起居有度”,“多则切伤,少则增益”。“去肥浓,节咸酸”,主张多食用素食和淡食。“饮食即卧,生百病”,“人食毕,当行步踌躇”。反对食后即便坐卧,主张饭后散步。贪食贪色等“体不劳苦”(注:刘国梁著:《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第37-38页。 )均有害身体。孙思邈提出的延年益寿措施有:“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注:《黄帝内经·素问》卷一。)反对“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注:《黄帝内经·素问》卷一。)要求“莫久行,久立,久坐,久卧,久视,久听”;“莫强食,莫强酒,莫强举重,莫忧思,莫大怒,莫悲悉,莫大惧,莫跳踉,莫多言,莫大笑”。(注:《千金药方》卷二十节。)提倡“少思,少念,少争,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注:《摄养枕中方》。)道教还继承和发展了秦汉以前的传统气功,用以锻炼身体。大体有呼吸修炼法,静功锻炼呼吸法,导引法(即气功中的动功),五禽戏操作法,四段锦锻炼法,行气布气法等。就道教注意强身健体,注意运动、气功锻炼来说,具有积极的意义。对今天人们的保健锻炼仍有一定的借鉴指导作用。

标签:;  ;  ;  ;  ;  ;  ;  ;  ;  ;  ;  

论道教的优良传统_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