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设单位如何管控变更论文_门长智1,张攀2

浅谈建设单位如何管控变更论文_门长智1,张攀2

海洋石油工程(珠海)有限公司1,2 519055

摘要:工程变更,为建设单位的常见问题,是导致施工成本增加、经济效益降低的关键因素。本文简要分析了工程变更的表现,从变更前、变更后、变更技术三方面,阐述了变更管控中存在的问题。基于此,重点针对不同问题,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解决策略。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建设单位的变更管控方案的合理性,提高单位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建设单位;项目变更;变更管控系统

前言:建设单位施工的影响因素较多,工程当地的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如与设计不符,变更问题则会发生。变更发生后,工程原有的造价及设计方案,则不再适用。需重新根据现有状况,进行施工组织与规划,方可确保工程质量达标。可见,项目变更不仅容易延误工期,且易导致建设单位的成本增加。为解决上述问题,加强变更管控是关键。

1 工程变更的表现

施工范围变更、设计方案变更、工作环境变更、技术指标变更,为工程变更的主要表现:(1)施工范围变更:建设单位在取得建设资格后,需确定建设场地,划分施工范围。如实际施工范围,与合同施工范围不符,则视为已发生工程变更。(2)设计方案变更:因设计图纸与工程当地地质与水文条件不符,或图纸参数不合理等因素所引起的工程变更,视为设计方案变更[1]。(3)工作环境变更:施工前,建设单位常难以全面的了解施工当地的环境情况。如施工过程中发现地下管线,或其他阻碍施工的因素,则视为工程的工作环境已发生变更。(4)技术指标变更:建设单位出于经济利益考虑,易在施工过程中,对技术指标进行调整。由此所引发的变更,视为技术指标变更。工程变更的发生,容易对工期、成本及施工质量造成影响,对建设单位经济效益的提升,以及信誉与形象的改善不利。可见,加强工程变更管控较为重要。

2 建设单位工程变更管控中存在的问题

变更前管控力度不足、变更后管控方法落后以及变更管控与时代脱节,是建设单位工程变更管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如下:

2.1 变更前管控力度不足

工程发生变更前,积极对项目的决策方案、设计方案以及施工过程进行优化控制,是降低工程变更率的主要途径[2]。但就目前的情况看,部分建设单位的变更管控,通常仅针对设计而展开。对决策变更,以及施工变更缺乏重视,均容易导致变更风险发生,对建设单位的经济效益造成影响。以施工变更为例:如工程当地存在地下管线,而建设单位并未在施工前发现管线。一旦施工展开,则必须采取措施排除工程对管线的影响。该过程容易增加工程成本,且容易延误工期,对建设单位的影响极其严重。

2.2 变更后管控方法落后

变更发生后,施工单位常通过虚报工程量,或增加工程量的方式,获取更高的收益。如上述行为发生,建设单位的利润,则会大打折扣。目前,我国建设单位对变更后管控的问题,均缺乏重视。变更发生后,单位仅会对设计方案进行记录,而很少参与到工程中,监督拆改的过程。建设单位的不重视,助长了施工单位的不良行为[3]。可见,为提高建设单位的经济效益,变更管控人员,必须加强对拆改过程的监督。以达到纠正施工企业行为、降低拆改成本、提高变更管控水平的目的。

2.3 变更管控与时代脱节

随着信息及计算机技术水平的提升,自动化软件逐渐出现,为各行业运行及工作效率的提高,提供了长足的动力。但目前来看,我国建设单位对工程变更的管控方式,仍以人工管控为主。长期采用上述方式管控,不仅容易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且易增加管控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影响管控质量。将“变更管控系统”应用到建设单位的管理工作中,能够有效提高管理的自动化水平。工作人员可利用系统的功能,实现对多种因素的集中化控制与分析。这对于工程设计变更风险的减少,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 建设单位工程变更管控建议

为解决变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设单位应采用以下手段,加强变更管控:

3.1 变更前的管控

3.1.1 决策阶段

决策阶段,项目可行性缺乏,是导致变更发生的主要原因。对此,建设单位应从材料收集以及组织规划等角度出发,进行变更管控。例如:建设单位可在项目未发生变更时,充分收集与建设有关的资料。包括工程当地的地质与水文资料、地下管线分布资料等。如发现施工当地存在地下管线,则应进一步明确管线的类型。在此基础上,制定施工计划,以免导致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发生变更。另外,建设单位还应将组织方案,与国家相关技术要求进行对照。确保方案能够满足国家要求,避免施工过程中发生变更。

3.1.2 设计阶段

设计阶段,为避免发生工程变更,建设单位应对项目的合理性进行考察,并对施工图纸的内容进行分析,判断设计方案是否存在漏洞。例如:建设单位可观察设计图,判断图中所配备的施工材料,是否便于购买。如发现施工材料选型不合理等问题,需立即要求修改设计图纸。除此之外,建设单位同样需在图纸绘制前,给予设计人员全部的工程材料。使设计人员能够根据施工当地的地质与水文环境,合理选择施工技术。并根据当地的施工材料(如:钢筋、混凝土)市场,选择材料型号,避免设计方案中存在漏洞,避免发生工程变更。

3.1.3 施工阶段

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应通过图纸会审的方式,事先解决图纸中存在的问题。建设单位可以与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及监理单位共同召开会议,会议上,建设单位应就图纸中的问题,向设计单位提问。设计单位则应针对建设单位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例如:当建设单位对钢筋直径参数存在疑问时,设计单位需从当前直径钢筋的强度以及可行性等方面,给予其解答。解答过程中,施工单位同样应分析该直径的钢筋是否便于施工,而监理单位则应判断采用该直径钢筋施工,是否能够满足质量需求,以避免工程变更的问题发生。

3.2 变更后的管控

一旦发生变更,建设单位需立即给予管控,并严格控制施工现场,尽最大程度降低施工成本。例如:当施工技术出现变更后,工程的施工方案的合理性,通常会有所提升,因此工程质量一般会有所提高。但由于变更较晚,工程可能面临拆改的问题。拆改时期,建设单位应详细记录方案变更前的施工数据。同时,严格控制每一各拆改环节。避免施工单位在拆改过程中,虚报工作量,导致建设单位的施工成本增加。拆改后,建设单位同样应详细记录当前的数据,以便于对工程进行结算,避免因工程变更而发生经济损失。

3.3 变更管控系统

变更管控系统,是用于管理工程变更的自动化系统。此系统具有变更评审、决策、发布、执行、监督与预警功能。以预警功能为例:建设单位可于施工前,将工程设计方案的相关参数,输入到系统中,并运行系统。如工程的设计参数存在问题,系统会立即实现预警,提醒建设单位给予处理。而建设单位则应根据系统的提示,及时发现设计及决策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实地调查的方式,验证问题是否存在。针对确定存在的变更风险,需立即给予解决,以降低工程变更问题的发生几率,提高建设单位的经济效益。

结论

综上所述,变更管控措施的实施,有助于减少工程变更,并在变更发生后,尽最大程度降低成本。为提高经济效益,建议我国的建设单位,从变更前、变更后两个阶段入手,加强管控。通过提高决策可行性、提高设计方案的合理性等方式,避免变更问题发生。在此基础上,积极记录变更、加强监督、加强资料管理,使工程的整体管理水平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勇.代建制模式下提升工程变更管理效率的思考——以泸州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为例[J].酒城教育,2017(01):81-84.

[2]李永胜.建设工程变更、签证与索赔管理研究——以龙州水口口岸联检楼扩建工程为例[J].建材与装饰,2016(12):171-172.

[3]曹雷,肖慧.建设项目合同变更管理的绩效评价研究——以洲头咀隧道工程为例[J].广东建材,2016,32(02):68-71.

论文作者:门长智1,张攀2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9

标签:;  ;  ;  ;  ;  ;  ;  ;  

浅谈建设单位如何管控变更论文_门长智1,张攀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