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学分银行十五年:成就、挑战与未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韩国论文,学分论文,十五年论文,成就论文,未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03-0042-08 韩国“学分银行”(Credit Bank System,简称CBS)是指借鉴或模拟银行的储蓄功能,对高中毕业或拥有同等学力的学习者,无论是通过正规还是非正规学习获得的多种学习成果,以学分的形式进行认证、累积,并允许学习者将学分按照一定标准“兑换”为高等教育学位(学历)的制度。其目的是促进教育公平、建设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 自1998年2月正式实施至今,韩国学分银行已走过了十五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截止到2013年11月,学分银行的注册人数累计超过94万人,获得学位人数突破40万人,认证学分超过六千万,已然成长为韩国最具代表性的终身教育制度之一。然而,在终身学习全球化,特别是在韩国进入振兴终身教育第三个五年规划期(2013-2017)的背景之下,学分银行如何在既有的成就基础上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需要人们付出更多的努力。因此,有必要回顾和梳理学分银行的发展历程与成就,以务实的态度面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缺憾与不足,积极寻找改进方案,以期学分银行能够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一、发展历程与成就 1995年5月,韩国总统教育咨询改革委员会的“5·31教育改革”报告,将建立学分银行制度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开放的学习型社会的具体举措之一提上了议事日程。韩国国会采纳了此份报告的意见,于次年颁布了《教育基本法》。其第十条第1项规定:“国家保障全体公民学习的权利”,“鼓励公民参加以终身教育为目的的各种形式的社会教育”;第十条第2项规定:“公民参加社会教育的成果应按照有关法律规定认证为相应的学校教育的学习成果”。这些条文为学分银行的实施提供了最初的法律依据。 1997年1月与9月,韩国先后颁布了《关于学分银行认证的法律(第5275号)》及实施令(总统令第1548号),并依法指定韩国教育开发院为学分银行的主管机构。1998年2月,又颁发了《教育部令(第713号)》,规定了学分银行的具体实施细则。同年3月,韩国教育开发院确定了首批41个可授予学位的专业和61个教育培训机构,标志着学分银行正式得以实施。此后,学分银行先后被列入韩国振兴终身教育的三个“五年规划”,历经线下学习阶段(1998-2003)、线上学习示范运行阶段(2004-2007)、线上线下学习并行阶段(2008-2012)、建设质量体制阶段(2012-至今)[1]等过程,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 (一)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机构体系 学分银行实施十五年来,逐步建立了由中央主管机构与地方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组成的较为健全的组织体系。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韩国教育开发院(1997.9-2008.2)、终身教育振兴院(2008.2-2012.4.)、国家终身教育振兴院(2012.4-至今)先后成为学分银行的中央主管机构,现由下设的“学分银行总部”负责学分银行相关政策的制定、实施与业务指导等工作。 学分银行的教育培训机构是实施具体的教学培训业务的机构,从1998年首批61个起步,逐步增加至2013年的573个。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远程教育机构也从无到有,从2004年的6个扩大至2013年的114个。这些机构按照性质上的不同,可划分为大学附设的终身教育院、政府所属的教育培训机构、军队中的教育培训机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授机构等。其中,在学位管理、教育内容设置、机构运营、社会贡献等各方面均达到优秀等级的“优秀教育机构”共有18个[2]。 (二)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课程开发与学分认证系统 学分银行实施十五年以来,不断开发新的课程类型,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课程开发体系,提高了自身的吸引力和容纳范围。特别是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类课程,既可以帮助学习者取得相应的高等学历,同时又有利于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可以说是韩国学分银行的一个特色。 学分银行的“标准教育课程”由教育部指定,分为学士、副学士(专门学士)、素养、专业—素养互换课程、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等五类。截止到2013年3月,前四类课程共实施了19次开发与评定工作,从1,294门增加到27,019门,专业数量由实施之初的41个增长至218个,可授予的学位共37种,其中学士为24种,副学士为13种。而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的标准教育课程共设有119个专业,可授予“传统艺术学士”或“传统艺术副学士”学位。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2004年,学分银行还增设了远程学习课程,首批认证42门,此后课程规模不断扩大,至2013年累计已达1114门。 学分银行建立了覆盖面比较广泛的学分认证体系,将学分银行教育课程、自学学位制考试及格科目、高校非全日制课程累积学分、高校中途辍学者已取得的大学学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六类“学分源”的学分纳入学分认证范围。随着学分银行的发展,民间资格证书也逐步进入学分认证体系。2005年,韩国教育开发院首次认定了26种民间资格证书,2008年增长至52种,并逐步扩大为2012年的84种,约占全部资格证书的15%。 (三)培养了大量具有高等学历的人才 学分银行以学费低廉、课程多样、教育培训机构数量众多等优势吸引了大量学习者进入学分银行学习,特别是2004年远程教育课程的开发及2008年线上线下并行模式的运行,使学习者在学习时间与方式上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由此推动了学分银行两次阶梯式的发展,培养了大量具有高等学历的人才。 从统计数字可以看出,十五年来学分银行注册人数快速增加,从1998年的671人、2005年的42,105人增加到2008年的83,169人,2013年则达到了144,554人,约为1998年的215倍。与之相应,学分认证数量突飞猛进,由1998年的182个学分增至2005年的2,935,620个,2008年的5,616,323个,2013年创下历史新高,为8,726,966个学分。获得学位人数也实现了大幅度的增长,由实施之初的34人一路增长到2005年的13,985人、2008年的35,156人,2013年达到69,773人,增幅约为1998年的2000倍。截止到2013年11月,学分银行注册人数累计超过94万人,认证学分数目突破6000万,获得学位人数超过40万人,可谓成绩斐然。 (四)产生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 学分银行自运作以来,持续提供终身学习机会,在学习者升学、就业、工作、生活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例如,2011年,共有25,888名学习者取得了社会福利师资格证书,16,723人获得了婴幼儿保育师资格证书,分别占同期获得资格证书总人数的37%和25.5%。2012年有7,765名学习者成功实现专升本,1,188名学习者分别进入110个研究生院进一步深造。另外,还有26,755名因婚育等原因而中断职业生涯的“经历中断者”获得了再就业的机会,8,288人获得的学分被相关资格考试认证为有效学分[3-4]。 国家终身教育振兴院(2013)[5]对1594位在2010-2012年获得学位的学习者进行了调查,其结果显示,61.9%的被调查者认为,学分银行学位的效用主要表现在有助于学习者生活质量与职业发展层次的提升方面。也就是说,从生活质量方面看,有助于强化自我管理和开发能力,提高自信心,改善人际关系,增加个人幸福感;从职业发展方面看,有助于增进个人的专业知识、获得加薪升职机会,实现更好的职业规划与发展。总之,学分银行的实施,推动了学习者个人的发展与进步,使人人、时时、处处学习的梦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现实,产生了颇为广泛而良好的社会影响。 (五)取得了丰富多样的理论研究成果 韩国教育开发院、终身教育振兴院与国家终身教育振兴院作为学分银行的历任中央主管机构,都很重视对学分银行的工作进行实践总结与理论研究,以发掘制度优势,寻找并解决实际运行中的问题,为学分银行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 自1998年起,韩国教育开发院每年编制《学分银行运营编览》;而自2004年开始,学分银行的年度总结开始写入当年度的《终身教育白皮书》,可免费从官方网站下载。这一举措既可以弘扬终身学习精神,增进国民对学分银行的了解,又可以使相关工作得到国民的监督和反馈。韩国教育部与学分银行主管机构邀请学者围绕学分银行展开了大量研究。代表性的学术会议有:2007年的学分银行实施十周年研讨会;2012年的学分银行质量建设政策讨论会与学分银行十五年纪念研讨会;2013年的学分银行教育培训机构CEO研讨会等。专家学者围绕学分银行制度设计与建设、课程建设、学分认证、人员培训、教育培训机构的完善、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学习需求与满意度、质量管理与监控、学分银行的评估以及制度本身的效用等命题,开展了众多而持久的分析和研究。 总而言之,韩国学分银行制度实施十五年来,以宽松的准入条件,多样的教育课程,低廉的学习费用以及灵活的学习方式,在实施高等教育补偿,促进学习者终身学习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进而言之,基于个人层面,有利于学习者获得高等教育学位,提升学历层次,促进个人的就业与发展;基于国家层面,学分银行制度在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之间搭建了桥梁,促进了“经历”与“学历”之间的转换,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公平,对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制度本身也逐渐为广大学习者所熟知,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应,成为韩国颇具代表意义的终身教育制度之一。 二、问题与挑战 如前所述,韩国学分银行在过去十五年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奠定了未来进一步发展的有利基础。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它们主要是:学习机会依然不均、评估认证力量不足,教育培训机构诚信危机以及学习者就业难度较大等。为了促进学分银行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审视与反思,以寻求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学习参与机会依然不均 学分银行的初衷是为因各种原因错过在学龄期进入大学学习的人们提供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促进教育公平。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学习参与不均的情况依旧比较突出,特别是性别与年龄的不均最为明显。学分银行实施之初,女性学习者的比例只有5.9%,男性占据了绝大多数。随着学分银行的发展,女性数量不断增加,反超男性成为学习者的主体。以2013年新注册的学习者为例,女性比例已高达74.9%。可见,时至今日学分银行学习者性别比例不均的情况仍未得到有效调节,由性别集中引发的专业和课程偏向选择的问题对学分银行的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学分银行对各个年龄段学习者的覆盖情况同样存在较大差异。实施初期,25岁以下的学习者比例最高,超过70%,此后这一数字逐步下降,自2004年起,30岁以上特别是30-40年龄段的学习者比例迅速增加,至2011年超过50%,开始成为学习者的主体。从2013年秋季学期的注册情况来看,25岁以下的学习者仅有5.8%,而30-40年龄段的则超过了70%。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学分银行对老年学习者的覆盖率仍然有限,60岁以上人口的学习参与率增长一直十分缓慢,从1998年至2012年始终低于5%[6]。以上现象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学习者在经济条件、地域分布、原有学历方面存在的差异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毫无疑问,经济困难,学习费用的压力,是造成学习者特别是老年学习者学习参与率不高的最为关键的原因。其次,地域分布不尽合理,也给学习者参加学习带来了不便。历年统计数据表明,学分银行超过60%[6]的学习者集中于首尔、仁川和京畿道构成的首都圈地区。这一方面与首都圈本身具有经济、教育、就业各方面的资源优势有关,另一方面,学分银行的相关业务机构集中设置在首都圈,也增加了地方学习者参与学习的经济、交通与时间成本。 学习者原有学历层次的差异也对学习者学习意愿和学习成就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学分银行实施初期,高中学历的学习者比例最高,随着学习者主体的变化,专科及以上高学历者的比例不断加大,至2013年7月,专科及以上学历者已占到全体学分银行学习者的40%以上[7]。与高中学历者相比,专科及以上高学历者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更高,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更强,更容易通过运用智能终端及时获得学习信息,在增加个人自信心,促进职业规划发展、培养个人兴趣爱好等方面也显示出更高的学习成就感和生活幸福感[8]。 (二)评估认证力量不足、标准单一 学分银行的评估认证业务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认证学分,二是评估教育培训机构。而如前所述,学分银行学分来源多样,教育培训机构众多,评估认证业务规模庞大是不争的事实。这种情形使得学分银行本就并不充裕的评估认证力量颇有捉襟见肘之感,也导致它所采用的评估认证标准显得缺乏灵便性。 国家终身教育振兴院是唯一的评估认证实施机构,负责组织评估团分赴全国各地开展评估。然而,学分银行总部的工作人员严重不足,业务负担繁重。以2010年为例,学分银行总部的工作人员仅有29人,而人均负责的学习者数量却多达12,510人[3]。这一情形使得工作人员难以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全国各地的教育培训机构进行深入细致的评估,由此,难免会对教育培训机构的课程及其教学质量以及学分银行的运行效率产生不利影响。 另外,学分银行每一类学分源的法律依据和主管机构各不相同,教育培训机构的性质也各有所异,目前整齐划一的学分评估认证标准尚未能兼顾各类学分源和教育培训机构的特点,“一刀切”的方式使不同来源的学分之间交换的可能性和等价性难以得到保障,影响了学分银行功能的发挥。 还应注意到的是,学分银行所承担的教育培训机构的评估认证,主要包括教育培训机构开设课程的授课教师资格、教学设施及课程内容三个方面。其中授课教师的资格与教学设施的评价标准相对客观,容易判定。但是,课程内容的评估通常采用评价教师授课计划书的方式来进行,而这种方式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其原因在于韩国大学教师具有相当大的自主性,可自行决定一门课程的教科书及参考书目,制定相应的授课计划书。这种自主性使得即使是同一专业的教授,也很难对另一教授的授课计划书作出一个“客观、标准”的评价[9]。 (三)教育培训机构面临诚信危机 学分银行的教育培训机构工作人员较少,招生力量短缺。为了扩大生源,它们通常会采取与代理机构合作的方式,将招生事务委托给代理机构办理。但一部分代理机构在利益驱动下,不仅代理招生业务,甚至发展到代理授课、听课、出勤、考试与实习等整个流程,以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且这类代理机构大都依托网络,利用博客、个人主页等方式与学习者联系,通过网上银行或第三方支付平台收取费用,隐蔽性强,监管难度大。学习者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后,相关法律和制度的缺失使学习者维权比较困难。此类“学分交易”、“学位交易”引发的虚假学习、中介分成、学费虚高等问题破坏了学分银行实施的初衷,扰乱了正常的学习和学分认证秩序,降低了学位证书的公信力。这也是学分银行学位证书“含金量”屡遭诟病的一个原因。 (四)学习者就业难度较大 尽管学分银行在过去十五年间培养了众多的毕业生,具有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然而,迄今为止,学分银行学位获得者就业难度较大依然是个不争的事实。这一方面与学分银行学位的社会认可度不高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学习者专业选择的盲目性不无关系。 韩国向来有着重视学历的传统,通过学分银行取得高等学历以增加就业砝码是很多学习者的目标。按照学分认证的相关规定,高中毕业生最快2年2个月、专科毕业生最快1年2个月即可取得学士学位。学习期限的缩短固然有利于减轻学习者的经济负担,节约时间投入,但如此一来,学位银行的学位也易被视为“含金量”较低的“速成学位”,人们难以将其与通过传统高等教育方式取得的学位相提并论,甚至一部分学习者本人也对此持有相同的看法[10]。至于薪酬和职位安排等方面,不少企业雇主也难以将学分银行毕业生与一般正规大学毕业生同等对待[11]。诚然,学士学位的取得有利于学习者的发展,但专业选择的过分集中很有可能导致就业市场上同类人才供给过剩,增加结构性失业的风险。从2011年毕业生情况来看,社会福利、经营、儿童学等少数几个专业比例达到了40%,行政学、工学、经营学、文学这四类学士学位的比重超过了70%。而副学士学位的“扎堆”现象更为严重,儿童—家庭和社会福利两个专业便占据了“半壁江山”,家政、行政以及工业三类副学士的总比重甚至高达80%[3]。且这种趋势在2012年与2013年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观[7]。 (五)制度的公共性难以有效发挥 作为一项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终身教育制度,自2000年起至今,学分银行却一直缺乏来自政府的财政投入与支持,只能依靠自身各项手续费收入来维持机构的运转与业务的开展。这些费用包括学习者的注册费(4000韩元/人),学分认证费(1000韩元/学分)和教育培训机构交纳的课程认证评估费用(依据专业与科目不同,收费额度在70万韩元至400万韩元之间)。即便如此,这些费用也未能真正实现专款专用。其原因在于国家终身教育振兴院不仅负责学分银行,同时也负责其它振兴终身教育的政策和制度的规划与实施,业务范围非常广泛,预算方案采取的是统一衡量所有业务发展需要、统筹安排各项业务预算额度的模式,这种模式难以做到将某一项政策或制度单独剥离出来,“量身定做”预算方案。此种情形之下,学分银行手续费收入的一部分被分流至其它业务领域也就在所难免了。以2011年为例,学分银行手续费收入总计约91亿韩元,其中三分之一被投入到了国家终身教育振兴院非学分银行本身运作的其他业务方面[9]。如此一来,财政保障方面政府角色的缺失,现行预算模式导致的经费掣肘,客观上减少了面向学习者的支援与福利,削弱了学分银行的公共性与服务性,制约了学分银行更加富有力度的发展。 总体而言,韩国学分银行在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影响了学分银行制度的预期效果,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制度的公共性与服务性,甚至导致现实与初衷相悖现象的发生。为了消除学分银行发展过程中的障碍,发挥制度特有的积极作用,应从国际背景下的韩国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出发,探索既能反映社会需求又可满足学习者期望的改善方案。 三、时代要求 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韩国政治、经济、人口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形成了许多新的发展特征。这些变化、特征对劳动者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及学历层次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这些要求恰好也是学分银行需要应对的时代挑战。 (一)政府目标 第二个振兴终身教育五年规划(2008-2012)的实施对于传播终身学习理念,营造终身学习氛围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不仅如此,随着韩国国民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以百岁而非现有的八十岁为周期规划人生各阶段的学习与发展也越来越成为一种可能,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得到了韩国政府的进一步肯定与重视。与此同时,如何将国家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国民自身,提升国民的幸福感也成为政府的努力方向。在这样的背景之下,2013年3月成立的朴槿惠政府提出了建立“国民幸福的百岁时代”的施政目标,随后颁布的第三个振兴终身教育五年规划[12]顺应了终身学习的发展趋势与新的国政目标要求,展示了未来五年韩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实现国民幸福的实施战略和建设重点,为学分银行的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政策条件和舆论环境。 (二)产业结构 韩国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产业重心逐渐由制造业转向知识服务业。这一变化导致制造业的比重将从2007年的48.5%下降到2020年的44.6%,而服务业则将从38.7%上升到44.2%。与之相应,制造业的就业人口比重将从17.6%下降至13.6%,服务业的就业人口则将从66.7%进一步提升至74.8%[13]。由此产生的制造业相关专业学生的结构性失业现象与社会对服务业就业人员学历层次要求的提高,成为学分银行需要面对的经济变化新走向之一。 (三)人口结构 高龄化与低出生率是韩国人口结构变化的两大重要特征。预计到2020年,韩国50-64岁的人口比重将达到33%,而65岁以上的人口将占到15%,韩国社会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重,进入高龄化社会[14]。与此同时,韩国国民的预期寿命还在不断提高,到2025年,女性预期寿命为85.50岁,男性为78.93岁[6],老年人的二次创业、学习、闲暇、福利等问题进一步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此外,低出生率导致大学学龄人口持续减少,未来大学将面临生源不足的难题。据韩国教育部终身职业教育局(2013b)[15]统计,以2011年为基准,2015年全国高中毕业生数量将减少三分之一,而到2030年,大学招生计划的满员率将只有2011年的68%,专科学校的“生源危机”显然更为严重。因此,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大学应当加大开放力度,与学分银行及其教育培训机构之间建立起更加便捷的学分互认和课程运营体系,使成人学习者能够更加自由地在工作场所、培训机构、大学校园之间流动,从而促进个人、大学与地区的共赢发展。 (四)学习者 如前所述,30-40年龄段、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层次的女性学习者已成为学分银行学习者的主体,相应地,学位需求层次也由专科转向本科。2011年的学习者中,有37.2%的人选择了本科层次的学习,以获得学士学位为目的的学习者增加幅度首次超过了以获得副学士学位为目的的学习者。随之而来的是学习者的学习目标也更加多元化,越来越多的学习者希望通过重新进入学分银行学习第二甚至第三个专业,以促进职业发展,培养业余爱好,追求个人幸福。 除此之外,高等教育全球化也给学分银行学习者的构成带来了新的变化。“海归”学习者数量迅速增加,2012年持有国际学历的学习者比2011年同比增加35%。这一方面有利于扩大学分银行的国际影响,另一方面也对学分银行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总之,在强调工作与学习并行、学历向能力转变的时代背景下,学分银行既有的高等教育学历补偿功能逐渐淡化,而职业教育、人力资源开发以及终身学习方面的要求则更加凸显,韩国学分银行正需步入新的发展轨道。 四、努力方向 基于以上对学分银行的成就、问题与时代要求的分析,我们可以首先尝试将学分银行未来发展方向设定如下: 学分银行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柱,是实现学习型社会的助推器。学分银行以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个人发展为出发点,向所有学习者开放,在保持高等教育学历补偿功能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人力资源开发与终身学习支持功能,进而发展成为既具有福利性,又更注重服务性的终身教育制度。 进一步展开来看,对于具有学历要求的学习者而言,学分银行仍然可通过对正规、非正规学习成果的存储、认证,将学分与学历、学位、资格证书及各种证明实现“兑换”,促进专科、本科、硕士乃至博士各个层级的高等教育全民化、生活化、终身化、国际化,在学习者的学历取得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而对于没有学历要求的学习者来说,学分银行则可通过与其它终身学习制度之间的统合,强化其人力资源开发与终身学习支持功能,即在高等教育学历“兑换”条件之外,为每个人的终身学习成果建立贯通家庭、学校、工作场所的学分档案,以服务于他们在就业、生活、休闲等各个领域的学习需要,促进学习者的成长与幸福。 诚然,实现学分银行新的发展并非易事,需要学分银行的建设者们从制度统合、体系完善、质量建设以及扩大国际影响等方面作出更多的努力。 (一)促进制度统合 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理念下,韩国学分银行可顺应社会发展趋势,与现有的其他终身教育制度衔接、整合成新的“大学分银行”。“大学分银行”应以个人的全面发展与幸福为立足点,兼具教育福利制度与人力资源开发制度的双重属性。这既是专家学者的共识[16],也得到了第三个五年规划政策上的认同。 作为与现行学分银行具有“互补性”的另一个制度——终身学习账户制度(Account of Lifelong Learning),其主要功能是将学习者“学历兑换”范畴之外的学习经历与成果进行累积、管理、评估、认证,其目的是促进学习者自我主导学习,为形成以能力为中心的社会服务。尽管这一制度的初衷是积极的,但遗憾的是自2010年实施以来,“这一制度利用率和社会认知度还比较低,运行情况不太理想。”[4]因此,借助学分银行改革契机,通过两种制度的统合,打造学历—经历转换机制,激发制度活力,也符合终身学习账户制度本身的发展要求。特别是学分银行实施时间长,系统运作熟练,具有以学分为基础实现与自学学位制、高校非全日制注册制以及民间资格认证制度等其它终身教育制度整合优化的经验,社会知晓度相对更高,更容易被学习者接受,具有更大的现实性和可行性。 (二)构建支持系统 学分银行的改革应当以法律支持系统、实施主体系统和认证制度系统为支撑,循序渐进,将这项制度的统合工作落到实处。 学分银行的统合应当立法先行。中央政府应组织各界力量对《高等教育法》、《终身教育法》、《产业教育振兴及产业合作促进有关法律实施令》、《高校非全日制注册制质量管理及改善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形成支持“大学分银行”统合的法律系统。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主管机构、教育培训机构组成的实施主体系统应相互合作,给予“大学分银行”全方位的支持。中央政府要制定明确的发展规划,将“大学分银行”的财政支持列入预算,专款专用,强化制度的公共性。地方政府应从人力、财力、政策以及服务等方面提供支持,提高低收入阶层和弱势群体的学习参与率。政策上向为学分银行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倾斜,促进地方人力资源开发和经济社会的进步。 国家终身教育振兴院应改善管理模式,吸收终身学习账户制相关工作人员加入团队,缓解人力不足问题。委托第三方机构实施学分认证业务,提高认证的公信力。还要改革预算方式,将学分银行的手续费收入更多地投入到学分银行制度运营和对学习者的支持方面。在地方可设立“大学分银行”分部处理相关事务,为地方学习者提供便利。 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应发挥各自优势,减少无序竞争,避免专业设置与学习项目的重复建设,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共同发展。对大学而言,应加大门户开放力度,转变为友好、包容的成人教育机构。根据成人学习者的特点改革招生制度,改善专业和课程设置,利用自身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完善的教学设施,吸引成人学习者就近入学。 国家终身教育振兴院应建立并完善以成人学习者为中心的终身学习项目供给与认证系统,统合国家职业能力标准(NCS:National Competency Standards)、国家资格体系(NQF:National Qualification Framework)、先前学习成果认证制度(PRL:Recognition for Prior Learning),建立多元文化支援制度,形成支持“大学分银行”运行的认证制度系统,使学历—工作经历—职业资格之间得以贯通,正规、非正规、非正式学习的成果都能以恰当的方式得到认证,并灵活运用于学习者的学习、就业以及志愿服务等各个领域,促进学习者的成长与幸福。 (三)加强质量监控 学分银行的整合不仅是各种制度和资格之间的衔接与贯通,更在于通过整合提高学习成果的“含金量”,通过改革专业、课程设置,完善评估认证系统,为学习者学习质量的提高提供监督与保障。 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应探索符合成人学习者特点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依据认证标准系统构建多样化的学位—非学位联动课程,将非学位课程与资格课程联系起来,开发符合地区产业发展需求的资格证书项目,为成人学习者获得专门资格发挥作用,服务地区经济发展,实现教育—就业—福利的良性循环。 改革并完善现行评估认证体制,实施评估主体多元化、评估对象类别化、评估结果等级制、评估期限任期制的办法,加强规范,以质取胜。国家终身教育振兴院应改变目前评估主体“独此一家”的局面,将社会上已相对成熟的各种行业评估模式、评估力量与学分银行相应业务的评估体系相对接,探索建立针对各类学分源和教育培训机构特点的分类评估体系,提高评估的效率与公信力。改变目前评估结果“合格”与“不合格”两分法的做法,实施评估结果等级制,对最末等的教育培训机构,可逐步减少其招生计划直至取消认定资格。同时,打破学分银行教育培训机构一旦认定便“一劳永逸”的“终身制”待遇,改为“任期制”,期限可与第三个振兴终身教育五年规划同步,“任期”中实施中期评估,“任期”结束前进行综合评估,由评估结果决定是否保留该机构下一“任期”的资格,借此强化其责任意识,为学习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四)扩大国际影响 为了实现学分银行国际化的目标,首先需要加大对国际学历持有者学习成果的认证与课程开发力度。目前韩国“海归”学习者持有学历最多的国家依次是美国、中国与日本,可首先加强与这三个国家学分认证和课程衔接方面的合作,建立双边乃至多边学分和课程衔接认证系统,增强为“海归”学习者服务的功能。 其次,学分银行还应考虑与其他国家特别是中国,就向在韩留学生开放方面展开合作。近年来,在韩留学生数量持续增加,2011年达到89,537人,其中中国留学生占到了72.51%[17]。通过学分银行将在韩留学生的学习成果及学习工作经历予以认证累积的做法,既可以丰富留学生的学习生活,营造多元文化发展氛围,又可以促进韩国与其他国家特别是中国在教育方面的合作与发展,扩大学分银行的国际影响。 最后,未来学分银行在迈向国际化的进程中,还应借鉴国际类似制度的优秀做法,吸收其成熟经验,以完善自身功能。如在强化人力资源开发功能方面,可参考英国的质量与学分资格体系(QCF:Qualification and Credit Framework)与欧洲学分转换系统(ECTS: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System)的相关规定。先前学习成果的评估认证则可从美国公立大学系统(APUS:American Public University System)及澳大利亚的全国学历资格框架(AQF:Australian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中获得启示,探索使学习者在不同部门间实现“无缝隙”流动的办法。硕士、博士课程的开设、学位论文的审核亦可以借鉴日本“大学评价·学位授予机构”的有关流程与做法。 在终身学习全球化的背景下,韩国学分银行需要抓住历史机遇,调整自身功能,朝向搭建沟通学校内外教育,跨越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樊篱的终身教育立交桥,建立终身学习生态系统[18](韩崇熙,2001)的方向不懈努力,谋求新的发展。这不仅需要国家和社会持之以恒的投入与支持,也需要理论研究者的不懈努力和所有学习者的参与。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注意的是,学分银行尽管有着诸多优点,但它并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钥匙。无论学分银行被赋予了多少种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期望与责任,但需要始终坚守的一点就是,学分银行一定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成长与幸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唯有如此,学分银行才能够保有长远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影响力。 注释: ①文中有关学分银行的统计数字(已标注出处的除外)均出自韩国国家终身教育振兴院内部资料:国家终身教育振兴院(2013).学分银行制综合信息系统DB。 ②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尊重期刊要求,本文引用的所有韩国文章的作者姓名均为音译,韩国机构名称也按照中文使用习惯进行了翻译。韩国信贷银行十五年的成就、挑战与未来_学分银行论文
韩国信贷银行十五年的成就、挑战与未来_学分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