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联军第一次火烧圆明园诸问题再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法论文,圆明园论文,联军论文,火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K255 [文章编号]1002-3054(2014)06-0092-07 [DOI]10.13262/j.bjsshkxy.bjshkx.140611 圆明园惨遭焚掠,当属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最令人痛心不已的大事件之一。十余天之内,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两遭焚掠,多数建筑物化为灰烬。在牵动中华民族反帝爱国神经的同时,火烧圆明园事件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一桩公案。相较于对鸦片战争中第二次火烧圆明园事件的认知程度,学者们对第一次火烧圆明园的诸多问题还研究不足,最主要的是将两次火烧事件不做区分,混为一谈,忽略或错解了一些具体问题。再者,以往的研究大多从中方或英、法方单方面的史料出发,缺乏比较研究,不易从全面、客观的角度对此事件进行探讨。因而,本文以中西书局最新翻译出版的《圆明园劫难记忆译丛》中关于英法联军的第一手资料为中心,并参照中方奏折档案、私人日记等资料,尝试对第一次火烧圆明园事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如联军进军圆明园始由,火烧圆明园的时间、参与者,劫掠圆明园行为的实施者及物品的分配、缴回情况等进行再考证。因才疏学浅,倘有疏漏之处,还望方家不吝赐教。 一、联军进军圆明园始由 英法联军是蓄意直指圆明园,还是在军事行动中追击清军至圆明园?这应是理解火烧圆明园诸问题的基本前提。在这一问题上,王开玺否认英法联军进军圆明园是追击清军所自然导致的结果。他认为若“将英法联军劫掠并焚毁圆明园的野蛮罪行,于不经意间淡化为一种尾追抵抗者的自然军事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开脱了侵略者毁灭人类文明的罪责”。①然而,在比照相关史料之后,可以发现,英法联军之所以于10月6日向圆明园进军,实际上是其和清军军事行动博弈的结果。 9月21日八里桥一役之后,因粮草军备不足,英法联军被迫休整了十余天。待补充军备之后,联军于10月3日开始向北京进发。在此之前,英国使臣额尔金及英军统帅格兰特就具体的行军路线咨询了当时停留在北京的俄国外交官伊格纳提耶夫。伊格纳提耶夫向额尔金和格兰特透露了北京城的具体地理形势。据他说,整个北京城四周有很多荒地和无数的树林,三面壕沟又深又宽,但北面的较浅干,且地面更开阔。此外,联军誊抄了一份伊格纳提耶夫绘制的一副“极好的北京地图”。在得到以上信息之后,格兰特敲定了这次行动具体的行军路线。②(P49) 10月6日,在向北京城的行进途中,法军统帅蒙托邦派参谋部陆军少校杜潘率领25名骑兵前去侦察清军行动。杜潘上校随后报告说在途中遭遇一支庞大清军骑兵队伍。此时,蒙托邦亦接收到了格兰特的紧急通知,被告知清军骑兵队伍已经撤离至北京城的西北部、圆明园附近的村庄里。此外,法军还从当地农民的口中得知有1 2000名清军骑兵已经撤离到了圆明园。基于上述情报,蒙托邦和格兰特决定先消灭这支部队,并抓获咸丰帝和主要大臣,摧毁清政府的抵抗力量,免除后顾之忧,后再到北京城外驻扎。稍作休整之后,联军即在当地农民的指引下向圆明园进发。②(P50)、③(P303)联军的这一举动,也与清廷的记载相一致。恭亲王奕等人在10月10日所上的一份奏折中也坦承10月6日僧格林沁、瑞麟率军与英法联军遭遇之后,不战自溃,“败兵纷纷退至圆明园,夷匪亦衔尾而来”。④(P2413) 联军虽然手握北京地图,但是北京城北一带树林众多,道路狭隘,一时无法辨清前往圆明园的道路。此外,因天气炎热,法军饥渴难耐。行军途中遇到的几口水井无法为部队和马匹提供足够淡水。蒙托邦根据地图所示,发现圆明园附近有一个大池塘,因而下令尽快抵达圆明园。⑤(P97)在此形势下,法军又抓住了两个当地中国人,在严刑逼供之后,他们带领联军于晚上七点左右来到了圆明园。③(P303-304) 二、火烧圆明园的时间及参与者 1.火烧圆明园的时间 在10月6日向圆明园的行军途中,联军因担心路遇清军骑兵,故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将部队分成四路纵队同时穿过树林。按照部署,英国军队的步兵纵队在最右翼,法国柯利诺将军的部队在最左翼,英国巴特勒准将率领的骑兵部队在英国步兵和由法国冉曼将军率领的纵队之间。在行军途中,联军穿过一条隐藏在树林中的石子路。格兰特带领的右翼部队由于辨不清方向,往左走得太远,逐渐脱离了大部队。③(P303-304)下午四点,蒙托邦遇到了正在寻找英军步兵纵队的巴特勒骑兵队伍,于是一起向圆明园前进。于晚七点左右到达圆明园。⑥(P290)在安排军队驻扎之前,蒙托邦为防园内埋伏清军,保证宿营安全,派两队海军步兵及他的副官皮纳中尉一同前去侦察。在巡察行动中,法军士兵遭到藏于圆明园大门之后的技勇太监的攻击。法军迅速回击,导致三名太监死亡。为防止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贸然前进导致意外,蒙托邦命令柯利诺将军在圆明园前院就地夜宿,没有进一步深入圆明园进行调查,更谈不上火烧。第二天一大早,蒙托邦在冉曼将军、柯利诺将军、参谋长施密茨上校以及英国准将巴特勒、雷少校和福雷少校的陪同下,才进入了圆明园。③(P304-305) 英军步兵在迷路之后,加之天色已晚,故选择在一座被树林环绕的喇嘛庙内宿营。⑦(P131)当晚,格兰特下令燃起篝火,让大火熊熊燃烧了一整晚,并在7日黎明时分在其扎营地附近高高的土堆上发射了21发炮弹,目的是让英军的骑兵和法军获知他们的位置。②(P51),⑧(P133-134)7日一大早,格兰特让沃思利上校带着印度骑兵护卫队前往圆明园探路。中午12点至1点间,额尔金和格兰特带着国王龙骑兵侍卫及印度骑兵前往圆明园。⑦(P134)在到达圆明园之后,额尔金及格兰特并没有提及圆明园内有任何地点遭遇火烧的情况。即便在英法士兵其余回忆录中,也没有找到相关资料可以证明6日晚已经火烧圆明园。 以往学者之所以得出圆明园在6日便被火烧的结论,⑨(P61)⑩很大程度上与单纯依赖某些中文史料有关。比如,总管内务府大臣宝鋆6日当晚正在北京城内办理事务,“遥见西北火光冲天”,不胜惊骇。遂认为园内殿座数处,已于6日晚遭火烧。(11)(P148)同处京城的李慈铭在观测到此种景象后,亦在6日的日记中有了“夷人烧圆明园,夜光达日烛天”(12)(P130)的记载。《庚申英夷入寇大变记略》中也有“廿二日(6日),夷人领马队闯入海淀……放火将园门烧毁,树木朝房,皆成灰烬”的记载。(11)(P51)当联军向圆明园进军之际,附近居民四处逃散,其所言所记大多为远距离观察所得或事后追述、回忆,难免与事实有所出处。宝鋆、李慈铭及《庚申英夷入寇大变记略》的作者当晚并没有亲至事发地点查看,故仅从“西北火光”判断圆明园于10月6日罹被火灾的说法本身即带有一定的猜测性。他们看到的“火光”,也可能是6日晚圆明园宫门外朝房及海淀铺户、居民房间燃烧所发出来的。(11)(P31),(13)(P170)但没有充足的证据证明是火烧圆明园发出来的“火光”。 《北京条约》签订之后,内务府大臣明善连同内务府总管王春庆等曾于11月7日前往三园详查园庭被火情况。在其随后的奏折中,并没有提及有任何建筑物于6日内遭到焚烧,反而确认九州清晏各殿、长春仙馆、上下天光、山高水长、同乐园、大东门等地方在10月7日被焚烧。(14)(P574)据此,综合来看,圆明园首次火烧始于咸丰十年八月二十三日(1860年10月7日)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2.火烧圆明园的参与者 在火烧行为实施者问题上,王开玺认为是英军焚掠了圆明园。①耿昇主要依据法国学者贝纳尔·布里宰的《焚掠圆明园:英法联军1860年远征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提供的文献资料,认为圆明园被劫掠是英法联手,而圆明园被焚毁则是英军单独所为,法军没有参与。(15)这些观点都有待商榷。 10月17日,法使葛罗致函恭亲王奕,其中谈及第一次火烧圆明园的参与者时说:“圆明园之被焚掠,乃中国土匪所为,非联军之所为也。”(11)(P453)葛罗当然要为联军的罪责开脱,在一定意义上属推卸责任。实际上,法军与英军共同参与了第一次火烧圆明园行动。 英法共同火烧圆明园,与10月8日联军在圆明园附近供大臣下榻的地方发现9月18日被囚联军人质的物品有关。其中包括炮兵中校富隆·德·格朗尚的军服、肩章,会计师阿代尔的记事本(钱包)和马鞍,军需官杜必特的旅行箱,英国大使馆专员诺曼携带的女子像,锡克骑兵的马鞭等物品。王开玺怀疑所谓在圆明园内寻得英法被俘者衣物等,可能是抢劫之时自己丢弃的。(16)实际上,可以通过记事本里记载的内容、旅行箱里携带的物品及女子肖像等标示性很强的物件来确定上述物件的所有者。中国当地村民还将联军带到一个院子里,说《泰晤士报》记者波尔比的尸体曾被扔在这里,被猪吃掉。这则消息激怒了两国士兵,他们随之放火烧起了房子。离圆明园最近的房子起火后,火势蔓延到了圆明园,并将个别宫殿烧毁。③(P309-310),⑤(P102),(17)(P74)另据英国骑兵军官斯霍温记载,法国人烧掉了“皇帝的私宅”。(18)(P176)恭亲王在八月二十八日(10月12日)致法国特使葛罗信中,还特意就法军火烧圆明园行为表示抗议:“法国兵士,对于皇帝避暑行宫,仍肆焚掠,其故为何?法兰西亦文明之大国也,其军士饱经训练,宜有纪律,今乃焚毁皇帝行宫,所根据者何因?贵统帅何以不加禁止,置若罔知乎?”(11)(P447)这就更加证明了法军参与火烧圆明园的事实。 但葛罗有关火烧圆明园参与者的言论也并非完全失实。相关资料证实中国土匪可能也参与了第一次火烧圆明园。据法军记载,7日下午,联军的随军苦力及海淀地区的民人手持导火线、稻草绳等物品翻墙而入,并开始四处点火,趁火打劫。周围的庙宇也有许多地方着起火来。(19)(P83-84),(20)(P223-224),(17)(P71)其时,从燕山方向刮来一股寒风,火借风势,越烧越旺。(21)(P128)又据时在圆明园海晏堂任清道夫的陆纯元事后回忆,联军放火之时,土匪已先“纵火焚烧”。(12)(P169)当联军于10月9日出圆明园后,清军才将大火扑灭。③(P311) 三、火烧圆明园中的劫掠者及其劫掠行径 1.英法联军的劫掠行径 在第一次火烧圆明园事件中,趁机实施劫掠行为的,无疑主要是英法联军。何伟亚认为英法军队在到达圆明园几天之后才开始了劫掠活动,(22)(P81)其实不然。在10月7日,联军便展开了对圆明园的第一次大规模劫掠。而在这一过程中,又有以下几个特点: (1)法军劫掠时间早于英军,劫掠物品数量多于英军。如前所述,法军于10月6日晚间便已抵达圆明园门口。次日上午,蒙托邦在2个法军步兵军团的护卫下进入圆明园。他虽然命令在英军统帅格兰特到达之前保持圆明园原貌,但同时也允许每个人可以挑选一件艺术品作为纪念。(23)(P145)巴特尔等军官以及负责守卫的士兵于是开始了不择手段的掠夺。英国军官斯霍温是骑兵队伍中的一员,他亲眼目睹了法军劫掠财物的一幕。(18)(P169-170)许多最珍贵的物品在英军抵园之前已被法军劫掠。(24)(P147)英国官兵到达圆明园后,看到法军的帐篷里面已经堆满了抢来的东西。法军军官、士官、士兵都在园内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抢”。②(P92)甚至连蒙托邦的帐篷里也充满了五颜六色的绸缎和刺绣。⑦(P136-137)而英军到7日午后,才正式加入了抢劫的行列。此外,由于法军自10月6日晚至9日清晨,一直驻扎在圆明园门口(英军则驻扎在北京城北),抢劫机会多,甚至充分利用了夜晚进行抢劫。如10月7日晚上,有人看到法军一位职位很高的军官于子夜时分牵着几匹骡子来到圆明园,装运了两趟财宝。(24)(P91)综合来看,法军抢到的物品数量远多于英军。 (2)劫掠群体具有顺序性,劫掠物品具有选择性。英法联军由英军、法军、雇佣军(尤其是锡克骑兵)和中国苦力组成。不同群体的地位既有高下之分,也就直接决定了不同群体对物品的劫掠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和顺序性。在整个劫掠活动中,英军和法军抢走的主要是一些体积较小、价值高的物品,像珍珠、宝石、玉器、金锭等等。法国士兵们还抢劫到了大量不同款式的钟表和手表。随后,因小件贵重物品越来越少,法军逐渐开始抢劫体大贵重的物品。而那些不易搬挪的物品,则被用棍棒敲得粉碎。(18)(P187)印度的锡克骑兵和中国的苦力较少抢劫到体小贵重的物品,他们抢到的大多是被英、法军不置一顾的绸缎、瓷器等。 英军和法军的劫掠行为亦有区别。法国士兵多各自行动,毫无章法,并任由中国苦力在其之后进行二次抢劫。英国士兵则在军官带领下结队进行抢劫,并持有试金石和大布袋,显然有备而来。且与法军的做法不同,英军将二次抢劫的权利给与了雇佣兵,不允许苦力尾随其后实施抢劫。(19)(P84)从兵种上来说,法军中的炮兵因为有马匹、箱子和车子,故抢到的东西最多。他们将清洗大炮的水桶塞满,最后甚至把大炮的炮膛、炮口都给塞满了。(20)(P222-227,P238-239)在法军所抢到的财宝中,除有一部分被官兵私自占有及七件被单独拿出送与法军的7位将领外,其余的珍品都被打包装箱,送回巴黎,以法国皇帝的名义送给了欧仁妮皇后。③(P306-308)而英国劫掠的物品,除有军官的一部分被收回拍卖外,有相当一部分则被士兵隐匿占为己有。(18)(P175-177) (3)联军内部的分配、拍卖与官兵间的私相买卖同时并存。英法统帅为求公平分赃,经协商后设立了战利品委员会(该委员会由两军各派出一名军官、一名副官和一名士兵组成。法方委员为杜潘上校、库勒斯少校、歇尔上尉,英方代表为沃克上校、威尔莫特少校和安森上尉),②(P81)(20)(P222)立即开始挑选并分摊圆明园中剩下的物品,并将清点出来的第一批价值80万法郎的战利品进行了对半分配。(19)(P82)从11日开始,英军又举行了持续3天的公开拍卖。在拍卖会上,很多物品的价格都较低。20元、30元就能买到一块翡翠、一个碗或杯子。皮毛一副一般售价10英镑到50英镑不等。⑦(P190)英军拍卖所得加上法国人在园内找到的交给英军的现金,共计26000英镑。其中,士兵分掉了其中的三分之二,每人差不多分得4英镑。②(P94) 战利品委员会所分配的金钱数额,与联军疯狂掠夺来的物品价值相比毕竟是小数字。存在于军官及士兵之间的,更多是私相买卖行为。加之英军在抵达圆明园之前,刚刚领到印度的津贴,手头资金较为宽裕,因而物品买卖的形式主要是英军购自法军。据在联军总部供职的英人麦吉说,只要用25银元、26银元就能买到法军所抢的镶珠宝珐琅表。⑦(P136-137)英军陆军上尉唐恩就在法军的营地上买了一些珍珠、小玉石和银锭。(25)(P68-70)来自印度的锡克骑兵也大量抛售抢到的绸缎,其价格最初低至2元一卷。⑧(P139、144)此外,联军随军商店和餐厅的店主们在出售商品或饮料时,也得到了大量替代货币进行支付的丝绸。(18)(P176) (4)通过抢劫运输工具增强劫掠能力。在向北京进军之时,联军使用的马车很少,运输能力很弱。英军每个团只有一辆小型马车运载军官们的东西,⑧(P129)同时,法国军队也只有将军坐的一辆车子。(20)(P243)在抢劫到大量物品后,联军顿感交通工具的缺乏,因而四处寻找马车、马匹、骡子等,借以提升劫掠能力。据内务府大臣肃顺等事后调查,联军抢劫了上驷院所养的各类马211匹,另有骡、驼等若干。(14)(P581-582)而自10月8日以后,北京城内铺户、百姓也日日用推车、骆驼及驴骡等装载物件离京,(13)(P68)路上很可能遭到了联军的劫掠。如法军翻译官吕西就趁机抢到了中国人的几辆马车,载上了掠夺来的物品。到9日清晨法军离开圆明园之际,运载赃物的马车已增至大约300多辆。此外,法军还强迫当地中国农民背运赃物,而一些重量较轻的绸缎则干脆被官兵披在身上。(17)(P74-76)联军短期内综合运输能力的急速提升,是导致圆明园内物品陈设遭遇第一次大规模劫掠的重要原因。 2.中国土匪、百姓的劫掠与捡拾行径 中国人到底有没有参与对圆明园的劫掠?有些论著出于爱国宣传的需要或者资料的限制,对此问题的描述都语焉不详,一笔带过或竟至完全忽略。(23)(P85),(26)(P195-223)、(27)(P545-546),(28)(P109-127),(29)在此指出,对中国百姓及土匪参与圆明园劫掠这一问题的关注,与英法联军是劫掠行动主角的事实毫不矛盾。实际上,无论从英法统帅、官兵的日记及回忆资料,还是从中方大臣的奏折、日记及私人记载来看,一部分中国土匪及百姓确实趁第一次火烧圆明园之机,实施了对园内物品的劫掠及捡拾。 在联军洗劫圆明园之前,中国土匪就已经尾随在法军队伍后面,并小规模地袭击法军。(30)(P64)在法军于10月7日抵达圆明园之后,中国土匪也于次日通过围墙缺口进入圆明园,并趁乱抢劫财宝和绸缎。但在出口处被联军截获了很多。③(P308)英国军官麦吉在圆明园参与抢劫之时,也遇到很多中国土匪。麦吉发现这些土匪因惧怕联军,没有进入最好的宫殿抢劫,而他们抢劫的物品主要是布匹和瓷器。⑦(P140)一些百姓在参与抢劫的同时,还被联军抓来强迫运送大件物品。(18)(P175)又据当时罗马天主教驻北京教区主教孟振生讲,圆明园周边的几个村庄,大部分百姓都参与了盗抢。到10月9日,法军撤离圆明园之时,一批中国人还尾追法军队伍,并捡拾法军掉落的物品。(20)(P243) 法军撤离圆明园之后,内务府大臣麟魁、庆英等当即派员前往查看园庭被焚情形,发现有“土匪乘间抢夺情事”。(13)(P170)“夷人先之,土匪继之”,“攘敚余物,至挽车以运之”。(11)(P12、126)清臣鲍源深于联军退出圆明园之后,回园勘察,发现“附近村民携取珍玩文绮”,出入大宫门无禁。(11)(P113)(31)又据事后胜保在昌平缴获御园遗失物件的经历来看,个别土匪曾于10月10日至11日间从圆明园东北角墙缺口及大北门进入园庭,偷取陈设多件。(14)(P595-596) 针对土匪对圆明园的劫掠行径,清廷制定了相应政策,以期迅速缴回所丢陈设物品。10月11日,大学士瑞麟札文调集圆明园八旗、健锐营、外火器营兵弁急“赴圆明园及三山一带”搜拿土匪。(14)(P557)署步军统领瑞常亦“一面严饬员弁,在海淀一带认真查拿,从重惩办;一面知照城内巡守地面大臣,督饬官兵各路弹压”。(13)(P171)咸丰帝为此专门于10月17日发布上谕,督促僧格林沁等尽快将活动在圆明园一带的土匪查拿严办,保证京城与承德之间“饷需文报往来”的顺畅。(11)(P115)瑞常进一步区分了百姓拾取及土匪抢劫两类情况,并做了不同规定:“果系入内搜抢者照例治罪外,其有拾取及误买各物件者,拟出示晓谕,勒限一个月赴官呈缴,免其治罪”,倘过期不交,或被巡防发现,加重治罪。(14)(P571-572)此次追缴行动主要由胜保负责,并由内务府总管在德胜门外生寺设局专门负责查收物件。(14)P(572-573) 清廷的缴获行动很快奏效。10月8日即在海淀擒获抢犯数人,在蓝甸厂擒获抢犯4人,除逃脱1人外,全部予以正法。(11)(P136)10日左右,在北京城内拿获三人,分别缴获鑲宝石翡翠椀一件、永珣恭进玉如意一枋及成皇帝御容一轴。(11)(P126)从胜保的缴获行动及缴回物件的数量来看,肯定有相当一部分是在10月18日第二次火烧圆明园之前被土匪抢劫或民人拾获的。其中,绝大多数物品持有者属于民人,竟也不乏八旗官兵监守自盗者。而其获得物品的途径,则大多为捡取所得。当然,可能也有一部分村民或八旗官兵因惧怕惩罚而隐瞒自己参与抢劫的事实。此外,蒙托邦认为有些劫匪在未被查获之前已经将赃物卖给了京城里的商人,而不少中国官员也趁机低价购买了很多珍品。③(P308) 综上所述,在第一次火烧圆明园之前,英法联军之所以选择向圆明园进军,主要是在获悉清军退守至圆明园的情报后,实施尾随攻击的军事行动的自然结果。法军于10月6日率先抵达圆明园,并于7日展开了对圆明园的劫掠行动。英军在7日午时左右抵达圆明园之后,随即实施对圆明园的劫掠。10月7日下午,圆明园内个别建筑物开始燃烧起来。次日,英法联军在圆明园附近建筑内发现了之前被囚人质的物品,基于愤怒,遂将此建筑焚烧,同时也引燃了圆明园内的局部建筑。 在具体的劫掠过程中,法军抢到的物品多于英军。法军、英军及雇佣军、苦力之间,在物品的劫掠上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和顺序性。园内珍品大多为法英所得。为解决“劫掠机会不均等”的矛盾,联军成立了战利品委员会,并进行了分配和拍卖。但联军内部私人之间的买卖行为才是圆明园陈设物品“调剂余缺”的主要方式。联军短期内运输能力的迅速提升,也是圆明园遭遇第一次大劫掠的重要原因。此外,在第一次火烧圆明园中,中国的一些土匪、百姓及八旗官兵也参与了进来,抢劫或捡拾了大量的物品陈设。而在清军随后的追缴行动中,大量物品被缴回,这也从反面印证了第一次火烧圆明园事件中劫掠行为实施主体的多元性。 ①王开玺.英军焚毁圆明园原因辨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②[英]霍普·格兰特、诺利斯著,陈洁华译.格兰特私人日记选[M].上海:中西书局,2011. ③[法]库赞·德·蒙托邦著,王大智、陈娟译.蒙托邦征战中国回忆录[M].上海:中西书局,2011. ④贾桢等.咸丰朝筹办夷务始末(第7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9. ⑤[法]L.F.朱以亚著,赵珊珊译.中国战争纪行[M].上海:中西书局,2013. ⑥[法]亨利·柯迪亚著,刘曦、李爽译.1860年对华战争纪要:外交史、照会及公文[M].上海:中西书局,2013. ⑦[英]麦吉著,叶红卫、江先发译.我们如何进入北京[M].上海:中西书局,2011. ⑧[英]加内特·沃尔斯利著,叶红卫、江先发译.1860年对华战争纪实[M].上海:中西书局,2013. ⑨魏开肇,赵蕙蓉.北京通史(第8卷)[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6. ⑩王莲英.火烧圆明园时间小考[J].北京社会科学,2008(2). (11)中国史学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 (12)舒牧等.圆明园资料集[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 (13)中国史学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五)[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 (1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圆明园(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5)耿昇.孟斗班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新公布的档案文献揭露英军焚毁圆明园之真相[J].学术月刊,2006(1). (16)王开玺.英法被俘者圆明园受虐致死说考谬[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17)[法]阿尔芒·吕西著,王眉译.军旅回忆:1860年征战中国之秘密家信集[M].上海:中西书局,2013. (18)[英]斯霍温著,邹文华译.1860年华北战役纪要[M].上海:中西书局,2011. (19)[法]皮埃尔·马蒂埃著,陈丽娟、陈沁译.从巴黎到八里桥[M].上海:中西书局,2013. (20)[法]埃利松著,应远马译.翻译官手记[M].上海:中西书局,2011. (21)[法]帕吕著,谢洁莹译.远征中国纪行[M].上海:中西书局,2011. (22)[美]何伟亚著,刘天路、邓红风译.英国的课业:19世纪中国的帝国主义教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3)[法]瓦兰·保罗著,孙一先、安康译.远征中国[M].上海:中西书局,2011. (24)[法]贝齐亚著,陈建伟译.中国之役:1859-1861[M].上海:中西书局,2011. (25)[英]约翰·H.唐恩著,陈洁华译.从加尔各答到北京——一名军官写于两地的日记[M].上海:中西书局,2013年. (26)汪荣祖著,钟志恒译.追寻失落的圆明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27)姜涛,卞修跃.近代中国的开端(1840-1864)[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28)常润华.圆明园兴衰始末[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 (29)秦国经,王树卿.圆明园的焚毁[J].故宫博物院院刊,1979(4). (30)[法]乔治·德·克鲁勒著,陈丽娟等译.进军北京[M].上海:中西书局,2013. (31)鲍文原记二十四日(10月8日)联军退出圆明园。此与事实不符,是为误书.英法联军第一次焚烧圆明园问题的再思考_火烧圆明园论文
英法联军第一次焚烧圆明园问题的再思考_火烧圆明园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