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观光农业的资源分析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观光农业论文,中国论文,对策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观光农业是近几十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兴产业,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农游交叉产业。由于其高效性,发展十分迅速。观光农业的兴起,为旅游业、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方向。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观光农业已具有相当的规模。而我国虽有不少地区提出发展观光农业的项目和设计方案,但观光农业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我国是世界上农业生产大国,也是旅游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研究我国观光农业的特点是十分有意义的。
1 观光农业的内涵、特点
由于对观光农业的理解不同,对其有“观光农业”、“休闲农业”、“都市农业”、“体验农业”、“旅游农业”、“观赏农业”、“生态旅游农业”、“田园农业”、“农村旅游”等十多种称谓。卢云亭先生认为:“只要有吸引力,能给游客增加奇趣、异趣、野趣、土趣、尝趣、乐趣、买趣,并拥有观赏、参与、习技、科考、健身、阅历等旅游功能的农业均可属观光范畴。”[1]笔者认为, 观光农业是传统农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的一种人工设计系统。它应具有以下特点:①是农业生产的一部分,提供农业产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②是旅游业的一部分,提供旅游服务,具有休闲、娱乐和健身的功能;③符合生态要求的农业生产方式和最经济化的土地利用,具有传递生态环境保护、持续发展意识和科学考察的功能;④具有强烈的参与性,游客能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体验农业生产的趣味。
2 我国发展观光农业的意义
2.1 有利于实现农业的高效性, 形成农业和旅游业的新增长点
发展观光农业可扩大农业的经营范围,带动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台湾是我国观光农业发展较早且成效明显的地区。据报道,90年台湾宜兰县冬山香格里拉农场共接待3万多人, 净收入140.74万新台币,平均每户纯收入20.1万元,而89年台湾农家每户的农业收入为8.45万元[2]。观光农业的合理设计, 可增加区域旅游资源,延长游客滞留时间,提高旅游收入。
2.2 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
我国农业仍然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村第三产业比例太小,农业经济效益低下。观光农业必然带动农村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建筑、加工业等相应产业的发展,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观光农业的发展必然引起区域农业产品的特色化,有利于形成对产品的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系列化,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加就业机会,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
2.3 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业生产者落后的观念
通过城市居民的参与活动,可以把先进的科技知识带到农村,利于科技推广;城市居民在生产劳动中也可以把自己关于农业生产的思考进行实践和探索。旅游者的观光活动将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者封闭保守思想的改变,形成商品及市场意识。通过对观光农业基地的管理,可以提高管理水平和适应市场的能力,实现土地的合理开发和经营走向多样化,提高用地效益。
2.4 改善环境质量,提高生活空间质量水平
观光农业不仅以农业生产方式、多种参与活动、民俗文化吸引游客,而且以优美的环境给游客以美的享受。因此,植树种草,美化环境是其必要的投入,在客观上起到了环境保护的作用,特别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其意义更大。对于我国发展生态旅游也有促进作用。在台湾,观光农业在政府的引导下,发展了“三生”农业[3], 即是把农业的发展引向“生产、生活、生态”结合,平衡发展,达到生产企业化、生活现代化和生态自然化。从持续发展的要求来看,观光农业走向“三生”农业是其必然趋势。
3 我国发展观光农业的资源优势
3.1 丰富的农业资源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形成了景观各异的农业生态空间,适宜多种作物的种植和从事多种方式的生产活动。从全国范围来看,可以划分为四个大的农业生态景观区:东部湿润农耕森林区,西北草原、沙漠戈壁、雪山绿洲农业区,西南高山峡谷垂直农业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农业区。我国生物资源丰富,野生生物种类繁多,种子植物达3万多种,近2千种脊椎动物,栽培作物约有600种。 把这些作物资源充分利用,形成区域特色农业,使之转化为旅游资源,并针对我国各地不同的景观特点和农业生产方式,设计出形式和内容多样的观光农业,我国观光农业发展的前景是诱人的。
3.2 文化资源丰富
我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孕育了我国农业地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由于区域农业生产条件的差异,各个农业生产地区有不同的农业产业文化和时代特征。在我国,东部的渔猎、西部的放牧、南国的热带风光、北国的冰天雪地,各个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习俗有着明显的差异,50多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差异,都成为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同时,农村是我国传统文化淀积极深厚的地区,对希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境外游客具有巨大的潜在旅游吸引力。
3.3
潜力巨大的旅游市场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旅游水平和旅游形式也在不断的提高和改变。现代旅游已从传统的观光型旅游日益转变为休闲旅游,“采菊东 下,悠然见南山”是现代休闲的一种倾向。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旅游需求也在迅速增加。我国94,95,96年的国内旅游调查资料(表1)表明:近年来, 我国国内旅游收入和人数都在以较大幅度增加,城市和农村居民的旅游费用均有所提高,出游率逐年上升。受市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度假时间的影响,国内旅游目前突出的特点是:短程旅游需求急剧升温。
表1 1994~1996年国内旅游状况表
年 旅游收入旅游人次(亿人)
出游率(%) 人均花费(元)
份(亿元)城市
农村
城市农村城市 农村
1994 1023.51
2.053.19
75.76
34.31 414.6754.88
1995 1375.70
2.463.83
91.00
41.20 464.0261.47
1996 1638.38
2.563.83
91.00
41.20 534.1070.45
资料来源:95、96、97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
目前,我国城市居民的旅游需求、旅游愿望和现状的差距是较大的。根据吴必虎等人对上海市民近程游憩的现实行为和期望行为的调查表中显示,旅游愿望占期望行为的比率高达35%,而在现实中行为比率不到5%,两者的差距明显[4]。当然,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城市近程旅游景点的缺乏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观光农业的发展恰好适应这方面的要求。特别是我国城市人口达3亿, 大中城市经济较发达,城市人口比重大,观光农业的国内旅游市场潜力是十分巨大的。
4 我国发展观光农业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4.1 存在的问题
受我国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人们对观光农业的认识不足。无论在城市或农村,对农业的多种用途并未加以考虑,忽视了农业的旅游功能。在旅游业和农业的决策层中,对开发农业的旅游资源漠然置之,导致发展观光农业投资严重不足;农业部门与旅游部门缺少必要的联系,观光农业旅游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和开发;部分地区的观光农业规划不合理,旅游形式单一,经济效益低下。
4.2 发展途径
4.2.1 转变决策层的观念,正确认识农业的多种功能, 促进对观光农业的资金投入和人才投入。我国已有相当多的城市资金自发投入到农业生产中,但目前对观光农业的投入很少,因此应积极加大对观光农业的宣传力度,吸引城市资金投入。加强农业和旅游业的联系,携手开发农业旅游资源。
4.2.2 遵循区域优势性、科学性、 基础性及市场特定性原则进行合理规划,突出观光农业的区域特色、游客特定性、景区合理性和科学意义。针对地域特征,设计多样的观光农业形式。根据德国、法国、美国、日本、荷兰等国和我国台湾省的实践,观光农业的主要形式与类型很多,其中规模较大、对市民具有较强吸引力的主要有9 种:观光农园、农业公园、教育农园、休闲农场、森林旅游、农村留学、民宿农庄、民俗旅游、市民农业[5]。对于我国而言, 以上观光农业的形式与类型具有可借鉴的地方。但是受我国经济和人文特点还有许多形式可以进行设计和探索,例如,在北京市观光农业的主要类型有观光果园、垂钓、森林、观光牧场、租赁乐园、民俗观光村、民俗农庄和少儿农庄等 [3],南通市观光农业设计了出海捕鱼旅游等。
4.2.3 对资源丰度和基础条件不同的地区分步骤、 分内容进行开发,切忌“一窝蜂”。对资源丰富、条件成熟、旅游市场较发达的农村地区,以吸引境外游客为主,提高观光农业的影响力。对资源丰富、基础条件较差、旅游市场不发达的农村地区,以改善基础条件、合理规划、提高当地农民的旅游经济意识为主要工作。
5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比重日益增加,远离农业和希望了解农业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质量的改善,农村以人文和自然景观的综合体现其独特魅力,去农村旅游是必然趋势。所以,发展观光农业是一个长远、有效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