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改应重视学生观念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改论文,语文论文,观念论文,重视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转变考试观——让学生由应付升学转而面对人生
相当多的学生把应付考试作为语文学习唯一的目的,他们习惯以高考考不考作为衡量学不学的唯一标准。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学生重视做题而轻视读书。即使读也只是读课本,课本之外的一律不读。更有甚者,就是读课本也只读那些他们认为和考试有关的部分,仅仅为了考试拿高分而学习。在功利目的驱使下,语文学习的过程必然毫无情趣可言,造成的后果就是学生越来越不重视自身语文素质的培养。赞可夫说:“追求分数对于掌握知识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学习教材变成了获取好分数的手段。知识本身对于学生并没有吸引力,而凡是未经过紧张的脑力活动而获得的东西,以及没有和兴趣结合起来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没有兴趣的原动力,语文学习就会变得枯燥乏味;没有自主学习的动力,学习也就很难出效率出成绩,更不会形成终身受益的知识和能力。
针对这种情况,语文教学的首要问题就是要扭转学生的考试观。既要让学生懂得高考只是人生过程中的一场考试而不是人生的全部,又要让学生知道高考检测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而这种综合素质要求我们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接纳丰富知识的胸怀。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教师有责任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人生处处有考场,升学考试只是其中之一,学习不仅仅是应对升学考试,而是要面对人生。要想在每一次“考试”中取胜,单有语言知识和能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大量的生活知识和处事能力,更需要正确的人生态度。而这些,除了从生活中观察、体验、学习之外,还可以通过读书间接获取。教师应该对学生晓之以理,让学生懂得,通过读课内外的各种书籍获取种种人生知识,为形成生活和工作能力打下基础,是面对人生考试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还要把读书作为重要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悟生活、学会生活。教师应该成为指导和帮助学生面对未来生活的良师益友。
发展的社会提出了终身学习的理念,而终身学习的基础就是语文知识和能力。这里所说的不是单指能够解答语文试卷问题的知识和能力,而是解决 工作、学习、生活中有关语言问题所需要的阅读和写作、理解和表达能力,这种阅读的灵性和写作的悟性不是靠做题或学习课本知识所能解决的,而需要大量的阅读和必要的实用写作训练才能获得。通过读,获取各个领域的新知识;通过写,表达自己对新事物的认识和思考,从而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如果这方面的功课做不到家,即使应付了升学考试,也无法面对新工作和新生活的要求,过不了社会考试这个关。因此,教师要以现实为例,帮助学生转变学习观,教育学生着眼未来,引导学生广泛涉猎、博览群书,尤其要走出教材,多读新书。不但要通过读书与社会生活更加密切地接触,而且为进一步学习新知识做好必要的铺垫,让自己有条件跟上社会发展,永立时代潮头;要改变部分学生把读课外书当成读“闲书”的思想,开设阅读课,阅读教材以外的各种读物,为未来的学习积累必要的知识,为应对当前和未来的种种考试奠定必要的基础。
在“高考考什么就学什么”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学习,往往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对立。学习目的过于直接,学习活动的针对性过于具体,就不可能形成综合、全面的语文能力。考试是检测学习的结果,学习则是形成结果的过程,二者有联系却不能等同。如同跳水运动员空中转体等高难动作是结果,但完成少不了艰苦的训练过程;登上最高峰是目的,但一步步的攀登是过程,少了必要的环节就不能到达峰顶。教师要让学生懂得语文学习的内容同样不能仅仅等于高考的内容。譬如朗诵、复述、理解课文插图、背诵课文等学习内容,高考虽然不考,但是这些学习环节却不能忽视,因为这是语文能力形成的途径和方法。实践证明,目的过于“明确”,“明确”到心中只有高考;针对性太强,强到非高考内容不学,其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的。相反,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参与种种不以“语文”称之的活动,不知不觉中倒会形成高考所要求的理解和表达的能力。正可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不盯着高考,反倒有助于高考。改变考试观,探索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契合点,寻求既应对高考又面对人生考试的双效途径,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师生重要的任务,应当在这方面下工夫。
二、转变学习观——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让学生日常生活语文化,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语文学习的内容主要来源于课本知识,殊不知在课本以外的生活中,可以获得许多有用而课本中得不到的语文知识、能力和体悟。让日常生活语文化,时时刻刻同语文在一起,定会使语文的学习丰富多彩、富有成效。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角落都有语文存在,都可以从中学到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教师应当要求和指导学生从语文的角度观察生活,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现语文知识、锻炼语文能力。走在街上,看到各种标识和广告,可以发现有无用字用词的不当或汉语拼音的错误;走进商店,见到物品上的广告词和说明书,可以体会语言表达生动与否和准确与否;在公园看到楹联和匾额,可以领悟和品味它的意义和意境;看到路牌和标语,可以推想它的意义和作用。当然,教育学生从日常交际中学语言更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听到他人表达简洁清楚、绘声绘色、幽默风趣的,主动学习;听到表达不清楚、不准确、不得体的,从反面吸取教训,或者设想一个正确的答案替代。这样,把语文同生活更紧密地结合起来,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大课堂,就会使语文学习更有趣味,更有实效。笔者曾在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课题研究时,让学生从生活中选择一个主题,从语文的角度去分析研究、发现规律、获得认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有的学生对店名进行研究,研究好的店名具备哪些语文要求;有的学生对桥名进行研究,探究语言的变化和文化的时代性;有的学生对小区名称进行研究,体会名称中的诗意和情趣。诸如此类,以现实生活中的现象为素材进行语文思考和研讨,学生个个热情饱满、行动自觉,在饶有情趣的实践活动中体会和学习语文,效果是不言而喻的。而这一切,首先需要学生在语文学习理念方面有新的认识,走出语文学习就是从教材中学的认识误区,焕发出一种自觉地在生活中学习的意识。
让学生学会去发现,也学会去爱。发现生活中的善、恶、美、丑,爱山、爱水、爱周围的人、爱植物、爱动物、爱看书、爱收集,爱种植、爱采摘、爱参观访问……爱生活就是爱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感悟生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实践活动,把语文学习延伸到丰富多彩的校园和社会生活中,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从而使他们的情感更丰富,头脑中储存的信息量更大,语文学习的天地变得更开阔,从语文的角度思考的机会更多,语文能力也就随之提高了。
让学生语文学习生活化,使学习成为学生的需要。很多人曾经依据调查得出结论,认为现在学生最不喜欢的学科就是语文。但是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另一种现象,不少非语文学科的教师反映,在他们的课堂上某某同学看小说;许多家长跟教师说,孩子长大了,不爱与父母交流,却经常躲在屋子里写带锁的日记;也有一些学生要求加教师的QQ,要与教师聊天;更有一些同学请教师去看他们的空间和博客。当我们深入了解之后会发现,他们聊天、写日记、写博客的水平远比我们印象中的语文水平要高出许多。这些现象让我们意识到,学生并非不喜欢语文,而是不喜欢那种古板的、以应对考试为目的的语文课堂教学。看小说、写日记、开博客何尝不是语文?这里的“看”“写”“开”又何尝不是在学语文?正是因为学生不是以上课的心态来对待这样的语文学习,他们才不会有负担和压力,所以才愿意做和做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强烈升学愿望的学生,强迫自己考什么学什么,但无法逼迫自己考什么喜欢什么;而升学要求不强烈或毅力不够顽强的同学,则更是由着自己,不肯在语文课堂学习方面下工夫。在这种状态下想要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卓有成效,显然不应把希望只寄托在那种应对高考的语文教学上。如果我们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可以学习语文,引导他们把语文学习和自己喜欢的事情结合起来,使语文学习成为一种自觉的生活,那么学生的语文能力就会得到提高。学生可能不爱学习语文,但他们爱生活,特别是爱时尚的生活,把语文学习跟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使他们在生活的同时收获语文的成绩,这的确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思路。如节日手机短信创作比赛、母亲节博客交流、精彩的聊天记录评析等,让学生在完全没有“语文学习意识”的状态下学习和实践。还有传统的朗诵会、演讲会、辩论会、读书报告会等可以使学生兴致盎然地处在语文学习的氛围中,潜滋暗长着语文的知识和能力。教师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带领学生走进情境去“生活”,不知不觉中提高语文能力,这不仅与当前注重素质测试的高考不矛盾,还使学生的思想和生活能力得到锻炼,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转变作业观——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在很多学生的观念中,作业就是做练习题、抄写、背诵……很少有教师把读课外书、参加与语文相关的活动作为作业,经常性地对学生具体提出要求和检查。而我们知道,事实上这些方面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极其重要,从长远的角度讲,远比做所谓的语文练习之类的书面作业要重要。要想让学生语文能力切实有效地得到提高,必须要转变师生的作业观。
教师要转变观念、调整思路,不要把作业限定在教材之内,要把目光投向课外。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带动学生的观念和行为转变,把训练的重点由传统作业转移到实践性、生活化的听说读写上来。首先,要把课外读写作为一项常规作业来要求,不仅在内容、方法等方面提出要求,还要量化成具体要求进行检查。如每天读写多少字,每月、每学期读写多少字,定期检查评比,予以必要的鼓励和督促;有的教师要求学生阅读和摘抄结合、阅读和写作结合,检查摘抄笔记和阅读随笔,这是很好的方法,长期坚持对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必定会有很大的作用。读写的数量非常重要,在一定阶段(特别是早期)布置和检查读写作业主要应以检查读写的数量为主。为了能更好地督促学生多读,笔者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每天读2篇文章,或者长篇中的2章(或6~10页)。为便于检查,要求学生在读书笔记上至少写出阅读时间、读物名称、作者姓名、一两句话概括出所读的内容,然后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对于有特殊原因暂时耽搁没有完成的,可以弹性地放宽时间补上;在写的方面,淡化命题写作,要求学生养成写日记、写随笔的习惯,每周不少于2000字,全年不少于10万字。当然,教师除了字数的要求和检查外,还要对写作的内容和方法做些必要的讲评和指导。这样,每年阅读100万字左右,写作10万字左右,学生得到持久而扎实的锻炼,读写能力自然会得到极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养成的读写习惯会让学生终身受益。
其次,除了课外读写之外,学生还应有其他类型的语文课外实践作业,诸如跟课文相关的资料查询、专题调查、热点评析、心得交流等,把课堂教学向现实生活中延展,把书本和生活有机结合,让学生的作业涉及听说读写的各个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当然,这些作业不一定要求全体学生每一项都做,也不一定都要独立完成,可以个性化布置、灵活性要求、不同程度提高。
最后,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意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动脑、动手、动口,兴趣盎然地完成各种各样的作业,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如给学校的道路取名,给校园不同的景点题写名片,给某个或每个教师致颁奖词,经典台词欣赏交流,制作“我的名言”“我的作品”“我的网页”,编写校园专题片脚本等。这些作业无论是书面还是口头的形式,关键要落实检查,督促鼓励每个学生完成,且要检查批改、及时评价,从而影响和校正学生的作业习惯。除了通过具体作业强化学生作业观的转变之外,还有必要务虚,让学生懂得这种实践性、生活性的作业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游戏,而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必要手段和过程。学生思想上重视,积极主动地完成,饶有兴趣地实践,才会真正有效地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教师一是晓之以理,帮助部分学生克服轻视实践性作业的错误思想;二是严格要求,帮助学生形成实践习惯;三是及时讲评,激励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热情。这样,做到虚实结合,让所有学生都把练习的重点从以做练习题为主,转向全身心地投入到听说读写的语文活动中,从而使学生的语文能力扎扎实实地在实践中成长起来。
观念的转变必将带来行动的变化,学习目的、学习重点和学习方式的改变,一定会带来学习效果的不同,从转变学生观念入手进行语文教学改革,无疑是一个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