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脑出血;急诊急救;预见性护理;护理满意度
脑出血主要是脑实质内血管破裂所导致,起病较急且突然,病情发展速度较快,短时间内会出现颅内压明显升高现象,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以及死亡率,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对脑出血进行治疗关键在于早期急诊抢救,可有效控制病情,降低致残率与死亡率,为后续治疗赢取更多时间,由于脑出血患者病情急重,在急诊救治中存在较大风险,需要实施有效干预来保证治疗效果[1]。本次研究对脑出血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期间的脑出血患者100例进行分组,观察组50例患者中29例男性,21例女性;年龄最小45岁,最大76岁,平均年龄(60.5±6.5)岁。对照组50例患者中27例男性,23例女性;年龄最小46岁,最大77岁,平均年龄(61.5±6.5)岁。两组患者性别与年龄之间差异较小(P>0.05)。纳入标准:(1)均为急诊入院;(2)均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脑出血。排除标准:(1)创伤性脑出血者;(2)严重脏器功能障碍者;(3)凝血功能障碍者;(4)存在意识障碍或者精神障碍者。
1.2方法
1.2.1对照组为常规护理
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给予吸氧以及止血处理,同时降低颅内压,谨遵医嘱对患者实施抢救。
1.2.2观察组为预见性护理
1.2.2.1呼吸道护理
在实施救治过程中护理人员协助其取平卧位并将头偏向一侧,保证呼吸通畅,并为患者拍背或者翻身,急救时给予吸氧,及时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降低感染发生率。及时给予患者面罩或者鼻导管吸氧,必要时通过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2]。
1.2.2.2生命体征护理
加强对患者血氧饱和度、血压以及心率等体征的监测,对于体温在38℃以上的患者可给予物理降温或者药物降温,对于脉搏异常以及血压升高的患者要及时进行防脱水以及降颅内压处理。
1.2.2.3引流管护理
调整引流管的高度并进行固定,为避免意外拔管,可给予患者镇静治疗,加强引流管护理,避免发生感染。
1.2.2.4心理护理
由于脑出血病情危急且严重,为避免情绪波动加重患者的病情,需要对患者加强心理护理,向其讲解治疗技术以及治疗成功案例,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让患者家属帮助其稳定情绪,提高配合度[3]。
1.3观察指标
分析护理满意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分析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相较于对照组高,P<0.05。详见表1:
2.2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相较于对照组低,P<0.05。详见表2:
3.讨论
脑出血在临床较为常见,患者多伴有糖尿病以及高血压等基础性疾病,随着医疗技术不断发展,基础性疾病的病情得到控制,但脑出血患者的死亡率却不断上升,患者发病后若救治不及时会出现肺水肿以及肺炎等并发症,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救护,通过有效护理干预来保证诊断治疗的有效性[4]。
预见性护理主要是根据疾病的发生以及发展、可能会出现的不良事件而制定的护理方式,由于脑梗死患者在接受急救的过程中病情较为严重,其吞咽功能较弱,极易由于咳嗽无力导致误吸,进而引起窒息,对其生命安全造成威胁,预见性护理的实施有助于护理人员尽早了解患者的病情以及需求,对其实际状况进行评估,进而给予患者针对性的心理指导、健康宣教、锻炼以及饮食方面的指导,在缓解心理压力的同时还可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使其治疗依从性不断提高,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较好的效果。在护理的过程中注重对患者呼吸道的保护可保证呼吸通畅,避免出现误吸或者窒息。加强病情观察并密切监测其体征变化可对病情的发展进行预见性判断,进而采取有效措施来控制疾病发展,达到稳定生命体征的目的[5]。
综上所述,脑出血患者在急诊急救过程中实施预见性护理效果较好,可提高护理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杜玉娟.预见性护理模式在脑出血患者急性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外医疗,2019,38(06):140-142.
[2]温保萍.预见性护理在急性脑出血患者急诊急救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22):231-232.
[3]朱颖利.预见性护理干预在脑出血急性期中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03):210.
[4]熊秀云.预见性护理在脑出血患者急诊急救中的效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36):133-134.
[5]刘岩.预见性护理程序在脑出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32):206-207.
论文作者:张睿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9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6
标签:患者论文; 脑出血论文; 预见性论文; 急诊论文; 发生率论文; 满意度论文; 并发症论文; 《健康世界》2019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