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与“长三角”未来竞争力的对比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竞争力论文,未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33(2006)10—0136—02
1 “珠三角”和“长三角”范围的界定
学术界按照不同的标准对“珠三角”和“长三角”有不同的划分。其中最重要的划分有广义的和狭义两种,广义的“长三角”包括江苏、浙江和上海两省一市的所有地区;狭义的“长三角”包括上海、苏南和浙北的15个城市,即上海、南京、杭州、宁波、常州、无锡、苏州、镇江、扬州、南通、泰州、嘉兴、湖州、绍兴、舟山等。广义的“珠三角”包括广东省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狭义的“珠三角”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中山、东莞、惠州、江门、佛山、肇庆等9座城市。随着粤港一体化的推进和深入合作,我们在考虑“珠三角”时离开香港和澳门是不切合实际的,所以本文所指的“珠三角”和“长三角”采取了折中的概念,对“长三角”采用了狭义的概念,对“珠三角”在狭义概念的基础上加入了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按照这样的标准,“长三角”面积为99688km[2],人口7534.78万人(2000年底),人口密度为753人/km[2];“珠三角”面积为42815km[2],人口3022.56万人,人口密度为706人/km[2](2000年底)。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2002年“长三角”与“珠三角”城市规模分类(个)
规模/万人500以上100~50050~10020~50合计
长江三角洲1 6
8 0 15
珠江三角洲2 3
0 6 11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2年整理而成,所比较的城市为该城市群中地级以上城市。
2 结构方面的比较
在布局结构方面,“长三角”和“珠三角”分别都是有一个中心城市作为龙头,其他次中心城市服从于中心城市的发展模式。“长三角”是以上海为龙头,以苏州、南京、宁波、杭州为次中心;而“珠三角”以香港为中心,以广州、深圳为亚中心、东莞、佛山、珠海、江门、中山为次中心。包括香港、澳门在内的“珠三角”经济总量比“长三角”要大得多,虽然在面积、人口方面“珠三角”远远逊色于“长三角”;作为两个经济带的龙头城市上海与香港不在一个级别,而其他几个次中心城市相比,“珠三角”的优势也是显而易见;在“长三角”紧邻中心城市有苏州作为外资集中的制造业中心,而“珠三角”有东莞与之抗衡。具体数据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虽然在面积和人口上“珠三角”不及“长三角”的一半, 但是却创造了总量达到“长三角”1.5倍的GDP,人均GDP更是达到了“长三角”的3倍多。因此,在经济总量和个量上“珠三角”都略胜一筹。
在产业结构方面,第一产业在两个地区所占比重都较小,我们暂且不谈。第二产业内部,“长三角”全面发展,轻、重工业都比较发达;“珠三角”偏重于轻工业,重工业落后。但是我们都知道,“长三角”的重工业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废铜烂铁,在科技日新月异的21世纪,根本谈不上什么竞争力。而在现代经济中,第三产业比重的大小已经成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就第三产业来讲,无论是整体比重、经济总量,还是第三产业内部各个方面,“珠三角”都占有绝对优势。并且两个经济带的龙头城市相比,香港的第三产业远比上海发达。
表2 “长三角”与“珠三角”城市群的经济规模
地区 面积/km[2]人口/万人GDP/亿元人均GDP/元
长江三角洲99 688 7 534.78 15 350.8 20 455
珠江三角洲42 815 3 022.56 22 122.5873 191
资料来源:根据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上海统计年鉴》《浙江统计年鉴》《广东统计年鉴》相关资料整理而来,其中按照1港元=1.1元人民币,1元人民币=0.97元澳元的汇率折算。
表3 “长三角”“珠三角”和全国三次产业构成(%)
地区 GDP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其中:工业 第三产业
长江三角洲100.09.3 51.0 45.3
39.7
珠江三角洲100.03.47 17.1415.06 79.39
全国 100.015.9 50.9 44.3
33.2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1年数据和香港、澳门相关数据计算获得。
从表3可以看出,“珠三角”第一产业的比重要比“长三角”低6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的比重“珠三角”几乎是“长三角”的2倍。或者换句话来说,“长三角”的经济增长有一半来自第二产业的贡献,而“珠三角”的经济增长则绝大部分是来自第三产业。从人均GDP的数量以及三次产业比重来看, “长三角”的第三产业比重显然已经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第二产业比重过大;而“珠三角”的产业结构相对于其经济发展水平来说更加合理。
3 基础设施方面的比较
基础设施主要指的是海陆空3种运输方式。虽然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 而珠江仅是第四大河,但在内河航运已不重要的年代,这并不构成“珠三角”的劣势。在海运方面,虽然“长三角”的宁波、上海等都有大港,而在“珠三角”也有黄埔港、深圳港、惠州港、珠海港、南沙港、香港港等诸多大型海港,无论是货物吞吐量,还是港口数量上与“长三角”相比都有过而无不及;在空运方面,“长三角”只有虹桥和浦东两大国际机场,而在“珠三角”香港、广州、澳门、珠海、深圳都有大型国际机场;在陆路方面,虽然上海是华东地区的交通枢纽,而广州是华南地区铁路、公路交通枢纽,香港是国际交通枢纽,广东省内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际快速干线、轻轨、地铁等即将或已经开通。一个四通八达的“珠三角”快速交通网络即将形成,而在这一方面“长三角”却慢了一步。
4 经济发展软环境方面的比较
理论界大都因为上海金融业发达、“珠三角”金融业落后而大力唱衰“珠三角”看好“长三角”,认为“长三角”的发展潜力比“珠三角”大,竞争力更强,其实他们是把香港排斥在“珠三角”之外。然而,不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际上,仅与深圳寸步之遥的香港是不能被排除在“珠三角”这个经济体之外的,因为在地理上,香港处于珠江入海口处,历史上就属于广东省,只是后来被英国强行占领,直至1997年才重新回到祖国怀抱。上海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区域性金融中心而已,而香港早已是国际性的金融中心了,与香港相比,上海的差距还不是短期内能够赶上的。
表4 “长三角”与“珠三角”基础设施比较表
项目国际机场大型港口铁路网密度
高速公路密度
/个/个/(km/km[2])
/(km/km[2])
长江三角洲 2
4
0.0120.025
珠江三角洲 5
8
0.0060.042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2年相关数据计算而来。
从港资北上来说,不少学者撰文指出这是“珠三角”投资环境恶化的标志,表明“珠三角”正在逐渐地没落,而“长三角”正在不断地完善,其实这都是表面现象。事实恰恰相反,港资北上正说明了“珠三角”正在走向正规化,市场化、法制化进程正在加快。近年来,在“珠三角”查处的走私等各种违法案件层出不穷,而“长三角”却几乎没有,这绝不是“长三角”没有违法乱纪情况发生,而是由于种种原因被掩盖了。港商正是看上了这种漏洞,蜂拥而至,乘机捞一把。但这种情况与以法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是格格不入的,迟早要被消除的,所以不要被一时的假象所迷惑,这样虽然有了一时的繁荣,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推进,这种不公平的竞争环境很快就会被打破,而一旦漏洞被堵塞,很容易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对经济的打击将是致命的,而“珠三角”则从基础作起,防微杜渐,培育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和秩序,打造健康的经济机体,恰恰说明了其高明之处,是欲扬先抑的战略举措。这样再说“珠三角”的信用程度不如“长三角”就不攻自破了。
5 从经济发展的要素来比较
经济发展的要素主要指人才、物力、技术、市场等方面。
从劳动力素质等方面看,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人数,“珠三角”为3960人,“长三角”为4493人,“珠三角”低于“长三角”0.53个百分点;从总量上看,“珠三角”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410万,不到“长三角”的70%。此外,“长三角”拥有两院院士220多人,“珠三角”仅22人;“长三角”“有全国重点大学17所,“珠三角”仅4所;高校国家级重点专业设置布局方面, “长三角”门类齐全共有48个,“珠三角”门类单一只有5个。仅从这方面来看, “珠三角”比“长三角”要逊色一点。不过这是历史的原因,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在教育方面对“长三角”投入更多,短期内无法补上。但随着户籍等人才流动的壁垒逐渐打破,人才流动变得方便快捷,只要环境好,完全可以吸引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到“珠三角”来,改革开放之初的“孔雀东南飞”就是最好的证明。
物力方面,“珠三角”主要发展的是“三来一补”加工型企业,材料多从外边进口,而其港口众多,海运便利,成本低廉。
技术方面,“珠三角”集聚着大量的优秀人才,科技成果日新月异,“深圳速度”由此而来。虽然“长三角”院士数量远远超过“珠三角”,但院士数量不能够代替技术优势,它毕竟是知识的一种潜在优势,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市场方面,“珠三角”不仅有着东南亚各国和澳洲等国际市场,而且有着广东、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海南等国内经济腹地,市场范围广阔,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6 从经济发展的协作程度来比较
由于“长三角”分别属于3个不同的行政区域之内,范围包括了两省一市, 有三套领导班子,虽然在区域协作的大背景下,三地领导定期会晤、协商,但是毕竟牵涉到不同地经济利益,比如哪里发展重工业、哪里发展轻工业、哪里发展高科技产业,理论上行得通的东西,在实践上是不行的,哪个地区也不会轻易放弃利润率高的高科技产业,从事传统的产业。这可以从经济学上博弈论的观点来解释,况且这样的合作是松散型的合作,缺乏强制性的约束,所以作用不大。而“珠三角”除了香港和澳门外,其他部分都处于一个省范围之内,受统一的领导,各个地区不仅在产业协调上,就是在行政区划上调整起来也相对容易得多,容易形成一个地方一个品种,专业化生产,既提高了效率,也避免了重复建设,最明显的就是沿珠江口两岸的“黑色家电和白色家电”、佛山盐步的内衣生产专业镇、顺德陈村的花卉生产的专业村等等,都充分体现了产业内的协调。另外,广东省正在进行的行政区域整合,将大大提高政府效率和降低各个区域之间的协调难度,推进城市化进程。
另外,香港作为一个国际航运中心和金融中心,主要考虑第三产业的发展,所以其经济依赖型很强,在粤港合作上显得更为主动,合作的效果要比“长三角”两省一市更好。
7 从经济发展的机制上比较
以上海的“起吊机”经济为中心,在中央巨额财政投资的情况下,换来了上海的繁荣昌盛;在国家某些垄断性政策的操作下,带来了上海金融业的发展(比如只允许上海证交所接受新股上市,深圳证交所暂时停止新股上市);由于历史的原因,形成了“长三角”三大产业共同发展的局面。虽然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的苏南和浙北在吸引外资方面有了快速的发展,甚至超过了“珠三角”的深圳等城市,但是我们仔细思考一下不难看到,这些城市之所以能够在吸引外资方面取得很好成绩,外商看中的还是上海的经济环境,看中的是上海的金融、信息、技术、贸易、航运条件。但是,上海的这种“起吊机”经济发展模式究竟能够持续多久,中央还能够无止境地资助它吗?值得怀疑。一旦上海失去资助,其经济将会陷入困境,停止增长。随之“长三角”其他几个城市吸引外资的能力也将随之减弱,“长三角”的繁荣将不复存在,不能说“长三角”会永远失去它的光芒,至少说要经历相当长时期的阵痛。
而“珠三角”则不同,始终重视不同地区的产业协调,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地一种产品的格局。并且“珠三角”的市场意识要强得多,很少依靠中央财政的支持,走的是自力更生的道路。虽然现在与香港的经济联系不是很紧密,但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随着粤港一体化的深入和江西、湖南、福建、广西、贵州、云南等经济腹地的进一步合作,“珠三角”经济发展的前景将更加光明。
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在“珠三角”正在丧失政策优势、“长三角”由于上海申博成功、粤港经济还没有深入合作的前提下,“长三角”出现了快于“珠三角”的增长速度和吸引外资水平,但这并不说明“长三角”的经济增长潜力就比“珠三角”的好,很可能是死亡前的昙花一现,我们没有必要对“珠三角”丧失信心,当然存在忧患意识是好的,可以使我们知己知彼。粤港一体化是大势所趋,并且双方已经达成了CEPA,并且双方领导正在积极进一步地协商,以求得更深入的合作,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以香港为中心的“珠三角”一定会焕发出活力,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不仅远远超出“长三角”,而且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