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植物为小镇创造特色

使用植物为小镇创造特色

一、用植物为小城镇创造特色(论文文献综述)

陈媛[1](2021)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村落公共空间景观营造研究 ——以临安区光明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村落公共空间景观营造是提高村落空间环境质量的重要工作。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与发展,村落公共空间的景观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但当下村落公共空间营造过程中仍存在规划定位缺乏体系性、地域文化特色缺失、忽视村民“主体性”、空间功能单一、景观形式单调等一系列问题。如何针对上述问题提出村落公共空间景观营造的策略方法,成为了论文研究的重点。论文以村落公共空间景观为研究对象,对美丽乡村建设和村落公共空间的相关概念进行详细阐述,并从演变历程、景观构成要素、空间类型等方面对村落公共空间作概括性论述,辨析了美丽乡村建设与村落公共空间景观营造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总结存在的共性问题。在景观生态学、景观美学、环境行为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相关优秀案例深入分析,归纳总结出村落公共空间景观营造借鉴的策略经验,通过对国内案例的营造成果评价,进一步论证其营造方法的正面价值。基于以上研究内容,论文总结了村落公共空间景观营造的原则,并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具体策略。村落整体景观的秩序构建策略,需要进行整体空间布局优化和景观环境优化,增强空间关联性。各类公共空间的特色彰显策略,是从入口空间、街巷空间、滨水空间、广场空间和公园空间这五类公共空间出发,探讨不同类型公共空间的具体营造要求与方法。景观物质要素的品质提升策略,是从植物、水体、景观设施、铺装和地形这五类要素入手,提出针对性的优化提升方法。特色地域文化的内涵渗透策略,需要进行文化元素运用以及民俗文化活动开展,塑造文化内涵丰富的村落公共空间景观。论文将以上策略应用于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光明村公共空间景观营造项目,理论结合实践,进一步论证本文提出的村落公共空间景观营造策略的可行性。

李瀚[2](2019)在《小城镇绿色基础设施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研究 ——以游埠镇中心绿地为例》文中提出当前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已进入迅速发展时期,日益扩展的城镇区域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性形成鲜明对比。如何有效应对极端气候现象的危害已成为中国城镇化进程中面对的重要问题。在大城市应对气候变化所引发的一系列“城市病”的前车之鉴下,未雨绸缪,基于小城镇良好的生态环境的绿色基础设施的气候适应性设计是一个关键因素。从气候适应设计的角度出发,考虑绿色基础设施应对极端气候的建设策略,在为小城镇提供高效基础设施的同时提升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气候适应能力。本文首先通过对于绿色基础设施发展的简要回顾与研究,在气候适应性设计与绿色基础设施理论的基础上分析绿色基础设施与气候适应之间的相互关系,讨论绿色基础设施的特征,针对不同气候因素找出极端气候对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为后续研究指明方向。此外,探讨当前城镇基础设施在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所存在问题和适应气候的绿色基础设施带来的优势,对比分析国内外气候适应角度下的绿色基础设施设计案例。基于此,从降水处理、高温调节、通风控湿及教育认知四个方面阐述应对不同气候要素的小城镇绿色基础设施设计策略:1)实行生态工程和韧性举措并存的雨洪处理措施;2)营造冷岛效应、运用景观措施和“冷型”铺装调节温度;3)通过景观元素和合理空间规划实现控风控湿;4)教育认知,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为和城市生态系统之间因果关系的深度和微妙的平衡。最后,以游埠镇中心绿地为例,打造具有综合功能的湿地公园,构建适应当地气候特征的小城镇绿色基础设施。提供绿色基础设施在气候适应性设计方面的新思路,为今后城镇应对极端气候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万立营[3](2020)在《民族文化特色视角下阿拉坦额莫勒镇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特色乡镇的研究是国家“十三五”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发扬各民族文化与促进民族大融合的发展要求。国内外有关特色乡镇的研究很多,但针对中国东北地区特色乡镇的研究相对有限,民族文化发展的相关研究就更加有限。阿拉坦额莫勒镇位于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中心地带,是新巴尔虎右旗的经济、政治、文化、交通中心,阿拉坦额莫勒镇于1958年建立,自建立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稳定良好,并不断积累地域特色和人文特色,形成了彰显蒙古民族文化特色的城镇风貌。本研究首先对国内外研究进行梳理,主要分析了国内外早城镇规划和民族文化两个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研究方法。其次进行了民族文化特色与小城镇规划的基础研究,主要分为相关概念、相关理论以及案例研究三个部分,通过对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特色等相关概念的辨析,以及人居环境科学理论、文化产业应用理论、民族认同理论等理论和相关案例的研究。然后,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划、微观层面分别对交通区位、自然资源、人口结构、文化特色、目标定位进行了国内外优秀案例的解析,同时从民族文化特色视角下对相关理论和发展模式进行研究,总结了民族文化视角下小城镇规划的经验。再次,对阿拉坦额莫勒镇进行现状调研分析,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质量以及各类用地几方面梳理分析,明确了阿拉坦额莫勒镇的特色与现存问题。目前阿拉坦额莫勒镇主要存在城镇现状用地布局混乱,蒙古族文化发展传承难度较大,蒙古族文化产业开发利用方式单一,蒙古族特色文化资源保护力度不足等问题。最后,在民族文化特色视角下,提出了阿拉坦额莫勒镇规划设计,从民族文化特色与小城镇规划的关系入手,遵循特色性、保护性、整体性和持续性的原则,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提出优化城镇总体结构布局与功能分区,加强蒙古族民族文化宣传力度,多样化蒙古族文化特色产业结构,多维度蒙古族特色文化资源保护等民族文化发展策略。新巴尔虎右旗阿拉坦额莫勒镇是东北地区内,具有内蒙古族文化特色的少数民族小城镇,本研究以民族文化特色为视角,通过研究阿拉坦额莫勒镇规划设计的方法和策略,为东北地区内其他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小城镇的规划设计提供借鉴意义。

周佩佩[4](2019)在《蔡家峪中医药文化特色小镇文化休闲核心区景观规划设计》文中指出自2016年以来,国家正式将特色小镇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目前,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众多相关政策,推动特色小镇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总书记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医药工作提起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着力推动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在国家与各地政府的政策支持下,中医药文化特色小镇起步较晚却发展迅速,很多小镇盲目跟风,对“特色”二字未进行深刻理解,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存在较多实际问题亟待解决。本研究从中医药特色小镇文化休闲核心区景观规划设计角度出发,探究中医药文化与特色小镇构建过程中的依存关系,使易县的中医药文化在小镇建设中得到整理、保留、传承与发扬。对景观规划设计的技术要点进行研究与梳理,构建具有针对性的规划设计方案,为其他中医药文化特色小镇景观规划设计带来参考价值。本文首先总结了特色小镇和中医药文化、养生文化的相关概念和理论成果。采用文献检索研究与整理、实地调研、案例分析、实践验证四种研究方法,对国内外特色小镇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具有代表性的国内外特色小镇相关案例,研究其设计理念与设计方法。在对项目用地的区位交通、场地特征、历史文化、自然资源、周围环境、相关政策等基础资料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SWOT分析,为易县蔡家峪中医药文化特色小镇文化休闲核心区景观规划设计提供方法与途径。确定其形象为“乐活药乡、智慧养生”,结合地域文化特征、产业资源、交通状况、自然资源等进行合理布局,完成综合接待服务区、中医药文化展示区、康体养生体验区、亲子田园拓展区、中药种植与观赏示范区等五个功能分区的规划设计。形成“三带、一环、三心、五板块”的结构布局。功能定位为农事体验、康体养生、文化展示、休闲度假、教育研学、产业示范、种植观赏等。以中医药文化为基础,易水学派为核心,通过对文化元素符号的提炼,采用多维体验、主题阐述、场景重现、象征隐喻等表达方式,将中医药文化在景观设计中进行具体表达。同时将中医药文化与养生文化有机结合,将神养、药养、行养、食养、形养、气养、术养等七个养生方式融入小镇文化休闲核心区康体养生体验中,探索中医药文化特色小镇景观设计新途径,在旅游度假中体验养生之道。最后,完成对道路、水体、竖向、种植、建筑和基础设施的规划与设计,以形成相对完整的景观规划和设计方案。通过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以中医药文化为主题,对特色小镇文化休闲核心区进行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医药文化特色小镇的景观规划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与实践启示。

黎芳[5](2019)在《基于地域特色的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与研究 ——以青神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我们的时代在迅速发展,“全球化”、“城镇化”与“信息化”给小城镇原有的地域特色和生存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改变。放眼现在国内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发现其绿地系统、绿地景观风貌、绿色街道、重要地段绿地规划设计引导等过分雷同,所谓的特色小镇都是一样的,可参观性和审美感弱,没有形成独特的城市名片,留不住旅行者。地域性特色是小城镇的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我们在营造园林城市、生态城市的同时,应该把地域特色放在首位,突出地域文化效应,避免平庸、大同小异,形成特色突出、适应城市未来发展要求的城市绿地系统格局。本文通过理论资料研究、实例分析、实地调查研究的方法,立足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基础,从景观生态学、城市规划等相关理论知识出发,以青神县的地域特色作为重要着力点进行研究,立足于青神县的地域特色,展开了对青神县小城镇绿地系统的规划研究。深入分析了青神县城自然地理概况,城市历史文化资料、人工环境特色以及青神县现有绿地系统地域特色的塑造,甄别总结出青神县城绿化建设的概况以及所面临的的问题,以地域特色为基础,从自然环境、人文历史、人工环境特色的角度研究了青神县绿化现状以及绿地建设情况,并针对青神县地域特色在绿地系统规划中的体现提出了塑造的原则;对骨干、基调树种与县树县花进行了推荐,对古树名木的保护设计了方案;从重要地段街道绿地规划特色的塑造与文化景观节点人文要素的挖掘这两方面对青神人工环境地域特色的塑造进行了研究。研究突出青神“半城山水半城竹”的景观风貌特色,突出青神“蚕丛故里,机械之都,东坡初恋地,竹编艺术之乡”的城市定位,完善了城市的基本服务功能,更好地满足了市民的生活需求,还提升了城市的人文内涵与竞争力,为形成青神县特有城市名片和青神县城区绿地系统规划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程晨[6](2019)在《小城镇景观风貌规划设计研究 ——以安徽省黄口镇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的规模迅速扩大,城镇的发展也产生了快速的现代化建设与人文环境、生态资源等问题之间的矛盾。部分城镇景观风貌的规划设计工作与实际操作相脱节,长久以来由于缺乏有效的统筹规划与控制指导而导致城镇景观风貌趋同,产生了特色缺失、盲目模仿,千城一面、过度开发、生态破坏等方面的问题,阻碍了小城镇景观风貌的健康协调发展。由于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背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从而导致各个城镇的发展水平不均衡。因此,小城镇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因地制宜,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提升小城镇整体形象风貌与居民的生活环境水平,创造理想的小城镇生态环境。论文基于当代小城镇景观风貌发展存在的问题,探讨小城镇景观风貌规划设计的方法体系。通过总结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经验,理论方面论文构建了小城镇景观风貌塑造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规划设计框架体系,将规划设计工作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宏观层面以小城镇总体规划及相关上位规划为指导,对于小城镇整体景观风貌进行总体定位布局;中观层面在于承接总体规划的内容,通过控制性详细规划对于景观风貌的具体设计进行指导与控制;最后,根据宏观定位与中观控制,在微观层面上对小城镇重要景观进行详细方案设计。论文实践方面,以安徽省黄口镇为例,通过基于黄口镇景观要素现状进行实地调研分析,对现存的问题进行梳理和总结,运用论文构建的景观风貌规划设计方法体系从各个层面对黄口镇景观风貌提出相应的规划思路与详细的设计方案。

王冰意[7](2018)在《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理念的小城镇公园设计研究 ——以海宁盐仓公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小城镇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水、空气污染,内涝灾害、生物栖息地丧失、热岛效应等,传统的设计模式已很难为小城镇公园提供生态性的指导。本文从绿色基础设施角度出发以小城镇公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相关文献整理归纳,对核心概念及内容进行辨析,建立起绿色基础设施与小城镇公园间的联系,通过分析绿色基础设施理念特征及功能,拓展小城镇公园设计内涵,构建小城镇公园设计策略,最后以海宁盐仓公园为例进行具体设计研究。旨在为小城镇公园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并引起人们对小城镇公园生态价值的重视。主要成果如下:(1)对比分析公园与基础设施的基本属性,建立起相关联系即:同样的载体形式、基础作用以及综合的服务功能,确定公园作为绿色基础设施的可行性。(2)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特征对小城镇公园设计内涵进行拓展:从单一的服务性绿地到基础设施复合体;从被动的雨洪适应到主动的绿色海绵体;从孤立的景观场所到可渗透的绿色开放空间;从简单的模仿、再造自然到营造多样的生物栖息地。(3)根据绿色基础设施发挥的生态服务功能,提出小城镇公园三大设计策略即:调节服务策略、支持服务策略以及文化服务策略。(4)以海宁盐仓公园为例,分析具体场地问题并基于上述设计策略,研究具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综合性小城镇公园设计可行性方案。

郭海鞍[8](2017)在《文化引导下的乡村特色风貌营建策略研究》文中提出近些年来,伴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我国乡村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有些地区出现了“乡村热”、“田园热”、“民宿热”等现象。乡村问题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大量的国家财政和社会资本进入乡村,各方面的学者、专家和社会人士也都投身到乡村建设当中,在取得了一定的建设和发展的同时,一些乱象也随之而生。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工程院、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各级政府和科研机构开展了大量的科研课题项目,希望发掘我国田园乡村特色风貌的营造策略。笔者在博士攻读期间,有幸参与其中,并深入广大乡村,实地调研走访了两百多个乡村,发现很多乱象都最终都指向并归结于文化之症结,于是对乡村文化的发展脉络、相关理论和经验进行研究,并通过一些乡村项目的具体实践,尝试提出通过文化引导乡村特色风貌的策略。本文研究基于历史资料、调研情况、理论研究、工程实践、案例分析的方法,提出我国乡村文化发展过程中断裂,造成不同类型的乡村风貌和各种问题,尝试通过优秀乡村文化传承,社区文化营造,乡土文化的现代发展来指导乡村规划、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并通过具体项目的实践,得到如下结论:1)通过乡村文化的地缘、血缘、业缘和情缘的四缘构建方法,来树立正确的乡村建设价值观,在尊重地缘,重视血缘,发展业缘,营造情缘的基本原则下重新塑造中国的新乡村文化。2)反思过去的乡村规划方法,采取基于推演和容错的“微介入规划”设计策略,不再通过总图和鸟瞰来进行乡村设计,而是通过“介入点”的干预,基于实际的推演,适当的容错,来激发乡村的自我更新与发展。3)结合社区营造的理念,提出对于乡村景观风貌的“景观微治理”策略,这种方法与用力较重的“环境整治”不同,同样强调文化的引导和刺激作用,激发乡村风貌保持活力的持久性。4)建立基于乡土文化现代传承的新乡土建筑设计理念,通过四缘传承、改造更新、环境应对、材料创新、持久相伴等基本原则立场,进行新乡土建筑的创作,或作为微介入规划的介入点,亦或作为乡村风貌的直接呈现,形成有特色的乡村风貌。最后,综合上述内容。尝试建立完整的乡村特色风貌营建策略体系:树立四缘文化价值观——基于文化传承的微介入规划——基于社区文化的景观微治理——基于乡土文化的新乡土建筑设计——基于长久陪伴的推演与容错。

蒋思旸[9](2017)在《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实证研究 ——以祁县东观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小城镇的发展也步入了一个繁荣时期。小城镇的发展繁荣了地方经济,但也存在很多的问题。我国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的发展在总体上较为无序,有效引导不够,没有一套完整的规划与管理体系,对“推进城镇化”、“高起点”、“高标准”、“超前性”等缺乏全面准确地理解。在小城镇绿地系统的整体布局上,呈现出全局较散,没有系统的景观结构,更没有整体化的绿地布局。无论在公园、道路,还是住区的景观建设,都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小城镇整体环境较差。另外,很多小城镇绿地景观的建设过分屈从于现实和眼前的利益,普遍重形象建设,轻功能建设,并不考虑小城镇绿地系统的现状以及地域特色,追求时髦与创新,反而丢失了小城镇固有的景观特色。针对这样的状况,本论文主要针对小城镇进行绿地系统规划方面的阐述,提出一些新的思考和应对措施,并在论文中引入山西省东观镇作为一个代表性实例进行分析,提出其绿地系统规划与实施的建议。

张红朵[10](2017)在《小城镇山溪型河流景观设计研究 ——以四川省沐川县沐溪河景观设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河流与城市之间关系密切,城市河流承载着城市安全、生态、景观、休闲等多方面功能。本文以小城镇山溪型河流景观为研究对象,明确山溪型河流景观的概念和特征,明确小城镇山溪型河流景观与大城市河流景观的不同,结合当代河流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河流滨水空间失去活力等突出问题,从各个方面积极探索小城镇山溪型河流景观设计方法。通过研究与小城镇山溪型河流景观相关的前沿理论成果,国内外优秀河流景观设计案例及考察城市已建成优秀河流景观项目,着重分析了小城镇山溪型河流在水利安全、景观生态及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价值,以实现小城镇山溪型河流的综合功能为目标,从构建河流水工系统景观、河流景观生态系统和河流景观生活系统三方面展开探讨,为四川省沐川县沐溪河景观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用植物为小城镇创造特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植物为小城镇创造特色(论文提纲范文)

(1)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村落公共空间景观营造研究 ——以临安区光明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政策层面
        1.1.2 乡村建设层面
        1.1.3 使用者需求层面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国内外研究
        1.4.1 国外对公共空间的研究
        1.4.2 国内对村落公共空间的研究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2 村落公共空间景观营造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美丽乡村的相关概念
        2.1.1 美丽乡村的概念
        2.1.2 美丽乡村的丰富内涵
        2.1.3 美丽乡村建设理念
    2.2 村落公共空间的相关概念
        2.2.1 乡村与村落
        2.2.1.1 乡村
        2.2.1.2 村落
        2.2.2 村落公共空间
        2.2.3 村落公共空间景观
    2.3 相关理论依据
        2.3.1 景观生态学
        2.3.2 景观美学
        2.3.3 环境行为学
        2.3.4 需求层次理论
    2.4 村落公共空间的演变
        2.4.1 新的公共空间产生的原因
        2.4.2 村落公共空间的演变历程
    2.5 村落公共空间景观的构成要素
        2.5.1 自然要素
        2.5.2 人工要素
        2.5.3 其他景观要素
    2.6 村落公共空间的类型
    2.7 美丽乡村建设和村落公共空间景观营造的关系
    2.8 美丽乡村建设中村落公共空间景观存在的共性问题
        2.8.1 规划定位缺乏体系性
        2.8.2 地域文化特色缺失
        2.8.3 忽视村民“主体性”
        2.8.4 空间功能单一
        2.8.5 景观形式单调
    2.9 本章小结
3 村落公共空间景观营造案例分析
    3.1 杭州市径山镇小古城村
        3.1.1 小古城村公共空间景观营造特色分析
        3.1.2 小古城村各类型公共空间景观营造分析
        3.1.3 小古城村公共空间景观营造成果评价
        3.1.3.1 使用情况调查
        3.1.3.2 使用者满意度调研分析
        3.1.3.3 小古城村公共空间景观营造后的影响
        3.1.3.4 小古城村公共空间景观营造效果评价
        3.1.4 案例启示
    3.2 日本古川町
        3.2.1 古川町基本概况
        3.2.2 古川町公共空间景观营造特色分析
        3.2.3 案例启示
    3.3 本章小结
4 村落公共空间景观营造原则与策略
    4.1 村落公共空间景观营造原则
        4.1.1 地域性原则
        4.1.2 整体性原则
        4.1.3 人性化原则
        4.1.4 生态性原则
        4.1.5 文化性原则
        4.1.6 参与性原则
    4.2 村落公共空间景观营造策略
        4.2.1 村落整体景观的秩序构建
        4.2.1.1 整体空间布局优化
        4.2.1.2 整体景观环境优化
        4.2.2 各类公共空间的特色彰显
        4.2.2.1 入口空间景观营造
        4.2.2.2 街巷空间景观营造
        4.2.2.3 滨水空间景观营造
        4.2.2.4 广场空间景观营造
        4.2.2.5 公园空间景观营造
        4.2.3 景观物质要素的品质提升
        4.2.3.1 植物景观提升
        4.2.3.2 水体景观提升
        4.2.3.3 景观设施提升
        4.2.3.4 铺装要素提升
        4.2.3.5 地形景观提升
        4.2.4 特色地域文化的内涵渗透
        4.2.4.1 文化元素的选择、提炼与运用
        4.2.4.2 民俗文化活动开展
    4.3 本章小结
5 项目实践——光明村公共空间景观营造
    5.1 项目前期分析
        5.1.1 区位分析
        5.1.2 项目背景
        5.1.3 自然环境分析
        5.1.4 地域文化分析
        5.1.5 场地现状分析
        5.1.6 村民需求调查
        5.1.6.1 走访调研总结
        5.1.6.2 不同年龄使用需求分析
    5.2 营造目标与理念
        5.2.1 营造范围
        5.2.2 营造目标
        5.2.3 营造理念
    5.3 光明村公共空间景观营造
        5.3.1 光明村公共空间总体优化
        5.3.1.1 总平面图
        5.3.1.2 道路交通优化
        5.3.2 光明村各类型公共空间景观营造
        5.3.2.1 入口空间
        5.3.2.2 街巷空间
        5.3.2.3 滨水空间
        5.3.2.4 广场空间
        5.3.2.5 公园空间
        5.3.3 光明村公共空间景观要素提升
        5.3.3.1 植物
        5.3.3.2 铺装
        5.3.3.3 景观设施
        5.3.3.4 景观小品
        5.3.4 光明村地域文化的融入
        5.3.4.1 光明村文化活动开展
        5.3.4.2 耕织文化——气象路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图表索引
附录 B 关于小古城村公共空间景观营造成果的调查问卷
个人简介
致谢

(2)小城镇绿色基础设施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研究 ——以游埠镇中心绿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气候变化与气候安全问题
        1.1.2 极端气候对于基础设施的影响
        1.1.3 城镇化进程中小城镇基础建设弊病丛生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2.1 理论意义:补充绿色基础设施的理论研究
        1.2.2.2 实践意义:拓展绿色基础设施的相应功能
        1.2.2.3 社会意义: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小城镇环境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关于绿色基础设施的研究
        1.3.1.1 国内研究进展
        1.3.1.2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关于气候适应性设计的研究
        1.3.2.1 国内研究进展
        1.3.2.2 国外研究进展
    1.4 相关概念的内涵及定义
        1.4.1 绿色基础设施
        1.4.2 小城镇绿色基础设施
        1.4.3 气候适应性设计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2 绿色基础设施与气候适应性之间的相互作用
    2.1 绿色基础设施理论研究
        2.1.1 绿色基础设施的发展
        2.1.2 绿色基础设施的多重作用与功能划分
        2.1.2.1 绿色基础设施的多重作用
        2.1.2.2 绿色基础设施的功能划分
        2.1.3 绿色基础设施的相关理论
        2.1.3.1 韧性设计理论
        2.1.3.2 海绵城市理论
        2.1.3.3 气候适应型城市
    2.2 绿色基础设施的气候适应性分析
        2.2.1 适应气候变化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
        2.2.2 绿色基础设施与适应举措的互补性
        2.2.3 适应气候的绿色基础设施特征
        2.2.3.1 连接性
        2.2.3.2 多尺度适应性
        2.2.3.3 生态系统服务与多功能性
    2.3 气候要素对于GI建设的影响
        2.3.1 降水
        2.3.2 温度与太阳辐射
        2.3.3 湿度
        2.3.4 风(空气流动)
    2.4 本章小结
3 从气候适应性角度着手的绿色基础设施案例分析
    3.1 气候“锻造”——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公园绿地
        3.1.1 项目概况
        3.1.2 项目说明
        3.1.2.1 基地选择
        3.1.2.2 设计策略
        3.1.3 总结借鉴
    3.2 “海绵”景观——东莞“六镇”生态公园
        3.2.1 项目概括
        3.2.2 项目说明
        3.2.2.1 设计理念
        3.2.2.2 设计策略
        3.2.3 总结借鉴
    3.3 城市“绿肺”——上海张家浜楔形绿地
        3.3.1 项目概况
        3.3.2 项目说明
        3.3.3.1 场地背景
        3.3.3.2 设计策略
        3.3.3 总结借鉴
    3.4 本章小结
4 小城镇绿色基础设施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
    4.1 传统理念下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4.1.1 高投入,低回报
        4.1.2 建设规模小,成效不明显
        4.1.3 忽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状况,适应性差
        4.1.4 缺乏长远,特色不明
    4.2 适应气候设计的小城镇绿色基础设施目的和优势
        4.2.1 目的——“生态人居,弹性城镇”
        4.2.2 优势——“多元合一,附加值高”
    4.3 适应气候的小城镇绿色基础设施的设计原则
        4.3.1 “以人为本”原则
        4.3.2 “生态主导”原则
        4.3.3 “系统构建”原则
        4.3.4 “经济效益”原则
        4.3.5 “尺度适用”原则
        4.3.6 “多方参与”原则
    4.4 应对不同气候要素的小城镇绿色基础设施设计策略
        4.4.1 降水处理
        4.4.1.1 高效的雨洪处理模式——“生态工程”措施
        4.4.1.2 生物多样性——“植物和土壤”的生物处理
        4.4.2 温度调节
        4.4.2.1 绿地空间营造“冷岛效应”
        4.4.2.2 景观措施控制“太阳辐射”
        4.4.2.3 “冷型”铺装降低地表温度
        4.4.3 通风调湿
        4.4.4 教育认知
    4.5 适应气候的绿色基础设施为小城镇带来的多效收益
        4.5.1 环境收益
        4.5.2 经济收益
        4.5.3 社会收益
    4.6 本章小结
5 游埠镇中心绿地气候适应性设计实践
    5.1 项目背景
        5.1.1 区域分析
        5.1.2 游埠镇气候环境特征
        5.1.2.1 气候环境概况
        5.1.2.2 游埠镇主要气候特点分析
        5.1.3 规划建设解读
        5.1.3.1 《兰溪市总体规划(2016-2030)》
        5.1.3.2 《游埠镇城镇总体规划(2013-2030)》
    5.2 基地概况
        5.2.1 现状情况
        5.2.2 现状用地分析
        5.2.3 现状总结
        5.2.3.1 场地优势
        5.2.3.2 场地劣势
    5.3 中心绿地气候适应性设计目标与理念
        5.3.1 设计目标
        5.3.2 设计理念
    5.4 总体设计
    5.5 游埠镇中心绿地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
        5.5.1 保障雨水合理控制
        5.5.1.1 生态工程,构建雨水调节体系
        5.5.1.2 韧性措施,降低洪涝灾害威胁
        5.5.1.3 优化结构,建设高效景观设施
        5.5.2 确立新型生态保护
        5.5.2.1 丰富生境,提供生物栖息场地
        5.5.2.2 平衡举措,优化生态系统服务
        5.5.3 营造宜人气候环境
        5.5.3.1 蓝绿结合,实现气温有效调控
        5.5.3.2 合理规划,创造舒适多样空间
        5.5.2.3 生态适应,营造宜人植物景观
        5.5.4 加强与城镇的连通
        5.5.4.1 内外联动,重塑江南古镇韵味
        5.5.4.2 四通八达,打造城镇“绿色之心”
        5.5.5 科普教育示范作用
        5.5.5.1 水陆交织,湿地“海绵”教育展示
        5.5.5.2 鸟啼虫鸣,森林“氧吧”探秘科普
    5.6 本章小结
6 结语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3)民族文化特色视角下阿拉坦额莫勒镇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综述简析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基础研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小城镇
        2.1.2 民族文化
        2.1.3 蒙古文化与内蒙古文化
    2.2 小城镇规划设计与理论研究
        2.2.1 小城镇规划
        2.2.2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2.2.3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
        2.2.4 生态环境修复理论
    2.3 国内外案例分析
        2.3.1 稻城亚丁香格里拉乡
        2.3.2 马尔康卓克基镇
        2.3.3 海螺沟磨西新兴镇
        2.3.4 法国普罗旺斯小镇
        2.3.5 瑞士达沃斯小镇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阿拉坦额莫勒镇现状调研分析
    3.1 阿拉坦额莫勒镇现状概况
        3.1.1 自然环境概况
        3.1.2 社会经济状况
        3.1.3 环境质量状况
        3.1.4 各类用地现状
    3.2 阿拉坦额莫勒镇民族文化特色
        3.2.1 蒙古族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3.2.2 蒙古族文化的核心
        3.2.3 蒙古族建筑文化
        3.2.4 蒙古族城镇空间结构特色
    3.3 阿拉坦额莫勒镇现状问题分析
        3.3.1 城镇空间布局结构混乱
        3.3.2 民族特色产业发展受限
        3.3.3 城镇景观风貌缺乏特色
        3.3.4 自然与文化特色资源保护力度不足
        3.3.5 城镇规划控制实施落实不够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阿拉坦额莫勒镇规划设计策略
    4.1 阿拉坦额莫勒镇规划设计原则
        4.1.1 继承和发扬蒙古族文化
        4.1.2 打造蒙古族文化特色名镇
        4.1.3 充分发挥民族特色文化
        4.1.4 突显民族特色文化内涵
    4.2 优化城镇总体空间布局结构
        4.2.1 总体结构规划
        4.2.2 土地利用规划
    4.3 发展有民族特色的多层次产业结构
        4.3.1 发展地方特色产业
        4.3.2 完善产业结构
        4.3.3 丰富民族文化产业类型
    4.4 打造突显蒙古族特色的景观风貌
        4.4.1 城镇景观风貌规划目标
        4.4.2 城镇景观风貌格局规划
        4.4.3 城镇特色景观要素规划设计
        4.4.4 城镇绿地系统规划
    4.5 加强地方特色资源保护与利用
        4.5.1 城镇资源保护与利用
        4.5.2 生物多样性保护
        4.5.3 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
    4.6 阿拉坦额莫勒镇规划实施与管理
        4.6.1 法制保障措施
        4.6.2 行政管理措施
        4.6.3 规划体系措施
        4.6.4 资金保障措施
    4.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蔡家峪中医药文化特色小镇文化休闲核心区景观规划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及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
        2.1.1 中医药文化
        2.1.2 养生文化
        2.1.3 特色小镇
    2.2 影响特色小镇景观规划设计的因素
        2.2.1 自然环境因素
        2.2.2 地域文化因素
        2.2.3 产业特质因素
        2.2.4 社会条件因素
    2.3 特色小镇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基础
        2.3.1 景观生态学理论
        2.3.2 景观美学理论
        2.3.3 景观自然性与文化性理论
        2.3.4 AVC理论
3 国内外相关实例分析
    3.1 浙江丽水龙泉青瓷特色小镇
        3.1.1 基本概况
        3.1.2 规划特色
        3.1.3 借鉴启示
    3.2 磐安江南药镇
        3.2.1 基本概况
        3.2.2 规划特色
        3.2.3 借鉴启示
    3.3 永康赫灵方岩小镇
        3.3.1 基本概况
        3.3.2 规划特色
        3.3.3 借鉴启示
    3.4 无锡灵山小镇·拈花湾
        3.4.1 基本概况
        3.4.2 规划特色
        3.4.3 借鉴启示
    3.5 法国格拉斯小镇
        3.5.1 基本概况
        3.5.2 规划特色
        3.5.3 借鉴启示
4 蔡家峪中医药文化特色小镇文化休闲核心区景观规划设计
    4.1 项目概况
        4.1.1 区位概况
        4.1.2 场地分析
        4.1.3 客源分析
        4.1.4 SWOT分析
    4.2 规划设计思路
        4.2.1 规划设计定位
        4.2.2 规划设计依据
        4.2.3 规划设计原则
        4.2.4 规划设计特色
    4.3 总体规划设计
        4.3.1 结构布局规划设计
        4.3.2 功能分区规划
        4.3.3 道路系统规划
        4.3.4 空间规划
        4.3.5 竖向设计
    4.4 分区规划设计
        4.4.1 综合服务接待区
        4.4.2 中医药文化展示区
        4.4.3 康体养生体验区
        4.4.4 亲子田园拓展区
        4.4.5 中药种植与观赏示范区
    4.5 专项设计
        4.5.1 水体设计
        4.5.2 植物种植规划设计
        4.5.3 道路及广场铺装设计
        4.5.4 游线组织设计
        4.5.5 配套服务设施设计
    4.6 经济技术指标
5 总结与讨论
    5.1 总结
    5.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致谢

(5)基于地域特色的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与研究 ——以青神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小城镇
        2.1.2 城市绿地系统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2.1.3 小城镇绿地系统
        2.1.4 地域特色
    2.2 国内外研究概况
        2.2.1.国外研究的概况
        2.2.2.国内研究的概况
3.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中的特色创造
    3.1 小城镇绿地系统的功能与特征
        3.1.1 小城镇绿地系统的主要功能
        3.1.2 小城镇绿地系统的特征
    3.2 小城镇特色与风貌的塑造
        3.2.1 地域特色塑造的主要影响因素
        3.2.2 地域特色塑造的途径和方法
4.青神县地域特色研究
    4.1 青神概况
        4.1.1 青神县区位概况
        4.1.2 历史沿革及社会条件
    4.2 青神县地域特色总结
        4.2.1 自然资源
        4.2.2 人文历史资源
        4.2.3 人工环境特色
5.青神县绿地系统规划的地域性特色研究
    5.1 上位规划解读
        5.1.1 青神县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
        5.1.2 眉山绿地系统规划
    5.2 青神县绿地系统现状调查总结
        5.2.1 县域绿地现状
        5.2.2 中心城区建成区现状绿地概况
        5.2.3 青神县城各类绿地现状调查分析
        5.2.4 绿地建设情况分析
        5.2.5 规划范围
        5.2.6 地域特色性塑造原则
    5.3 依托自然及人文环境的县域与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
        5.3.1 县域绿地保护规划
        5.3.2 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
    5.4 体现空间特色和地域文化的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
        5.4.1 以自然地理空间格局为导向构建的绿地系统
        5.4.2 青神县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
        5.4.3 将地域性文化融入中心城区的特色公共空间
6.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图 1
附图 2
附图 3
附图 4
附图 5
附图 6
附图 7

(6)小城镇景观风貌规划设计研究 ——以安徽省黄口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小城镇建设
        1.1.2 小城镇景观风貌建设现状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路线与框架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小城镇
        2.1.2 小城镇规划
        2.1.3 景观
        2.1.4 风貌
        2.1.5 景观风貌构成要素
        2.1.6 小城镇景观风貌规划设计
    2.2 国外相关理论与实践
        2.2.1 国外相关理论综述
        2.2.2 国外相关实践
    2.3 国内相关理论与实践
        2.3.1 国内相关理论综述
        2.3.2 国内相关实践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小城镇景观风貌规划设计框架体系构建
    3.1 小城镇景观风貌规划设计原则
        3.1.1 生态优先原则
        3.1.2 整体规划原则
        3.1.3 文化特色性原则
        3.1.4 艺术构成原则
        3.1.5 以人为本原则
    3.2 小城镇景观风貌要素的设计要点
        3.2.1 自然景观要素体现地域特色
        3.2.2 人工景观要素展现城镇风貌
        3.2.3 人文景观要素塑造精神风貌
    3.3 小城镇景观风貌规划设计步骤
    3.4 小城镇景观风貌规划设计体系构建
        3.4.1 宏观角度下小城镇景观风貌总体布局
        3.4.2 中观角度下小城镇景观风貌系统控制
        3.4.3 微观角度下小城镇景观风貌具体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设计实践——黄口镇景观风貌规划设计
    4.1 黄口镇景观要素现状概况
        4.1.1 自然景观要素
        4.1.2 人文景观要素
        4.1.3 人工景观要素
    4.2 黄口镇景观风貌存在问题
        4.2.1 缺少系统景观规划
        4.2.2 可识别性较低
        4.2.3 街巷景观效果差
        4.2.4 公共绿地缺失
    4.3 黄口镇景观风貌规划设计目标
    4.4 宏观角度下小城镇景观风貌总体布局
        4.4.1 规划设计原则
        4.4.2 景观风貌定位
        4.4.3 景观风貌分区
        4.4.4 景观风貌结构
    4.5 中观角度下小城镇景观风貌系统控制
        4.5.1 景观风貌总体控制引导
        4.5.2 景观风貌分区引导
    4.6 微观角度下小城镇景观风貌具体设计
        4.6.1 点——景观节点设计
        4.6.2 线——线性景观设计
        4.6.3 面——公共空间设计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总结
    5.1 研究成果
    5.2 研究创新点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7)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理念的小城镇公园设计研究 ——以海宁盐仓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积极促进小城镇建设的社会背景
        1.1.2 基础设施压力大,生态环境恶化的现实背景
        1.1.3 户外游憩、休闲活动需求增加的人文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绿色基础设施国内外研究动态
        1.3.2 小城镇公园国内外研究动态
    1.4 研究内容及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2.相关内容研究
    2.1 绿色基础设施
        2.1.1 绿色基础设施相关概念辨析
        2.1.2 绿色基础设施构成要素
        2.1.3 绿色基础设施基本特征
        2.1.4 绿色基础设施功能作用
    2.2 小城镇公园
        2.2.1 小城镇公园相关概念
        2.2.2 小城镇公园特殊性
        2.2.3 小城镇公园设计存在问题
    2.3 本章小节
3.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理念的小城镇公园设计内涵研究
    3.1 公园作为基础设施的可行性分析
        3.1.1 形式
        3.1.2 功能
        3.1.3 综合性
    3.2 公园作为绿色基础设施的实践案例研究
        3.2.1 公园作为滞洪池——美国亚特兰大的富士沃德公园
        3.2.2 公园作为提高愉悦体验的媒介——浙江富阳北支江滨水公园
    3.3 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理念的小城镇公园设计内涵拓展
        3.3.1 从单一的服务性绿地到基础设施复合体
        3.3.2 从被动的雨洪适应到主动的绿色海绵体
        3.3.3 从孤立的景观场所到可渗透的绿色开放空间
        3.3.4 从简单的模仿、再造自然到营造多样的生物栖息地
    3.4 本章小节
4.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理念的小城镇公园设计策略研究
    4.1 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理念的小城镇公园设计目的及优势
        4.1.1 目的
        4.1.2 优势
    4.2 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理念的小城镇公园设计原则
        4.2.1 系统性原则
        4.2.2 生态性原则
        4.2.3 人本性原则
        4.2.4 文化性原则
        4.2.5 经济性原则
    4.3 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理念的小城镇公园设计策略
        4.3.1 调节服务策略
        4.3.2 支持服务策略
        4.3.3 文化服务策略
        4.3.4 设计策略要素分析
    4.4 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理念的小城镇公园设计所带来的多元效益
        4.4.1 环境效益
        4.4.2 经济效益
        4.4.3 社会效益
    4.5 本章小节
5.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理念的海宁盐仓公园设计研究
    5.1 项目背景
        5.1.1 区位分析
        5.1.2 城市概况
        5.1.3 规划背景解读
    5.2 基址现状分析
        5.2.1 现状概况
        5.2.2 现状用地分析
        5.2.3 现状总结
    5.3 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理念的海宁盐仓公园设计理念
    5.4 总体设计分析
        5.4.1 总体设计
        5.4.2 公园景观结构布局
    5.5 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理念的海宁盐仓公园设计策略
        5.5.1 雨水调节策略
        5.5.2 气候调节策略
        5.5.3 植物生态种植策略
        5.5.4 生物栖息地营造策略
        5.5.5 人性化开敞空间设计策略
        5.5.6 自然科普教育策略
        5.5.7 传承历史,打造小城镇中心名片
    5.6 本章小节
6.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8)文化引导下的乡村特色风貌营建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快速增长的城镇化率与大量消失的乡村
        1.1.2 乡村风貌发展同质化与城乡建设同质化
        1.1.3 传统文化危机与全民乡愁意识
    1.2 本文相关概念的界定和解析
        1.2.1 本文关键词汇的概念界定
        1.2.2 本文相关概念解析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文献综述
        1.3.1 乡村文化方面的相关研究和论着
        1.3.2 特色风貌方面的研究和论述
        1.3.3 乡村营造策略的研究和总结
        1.3.4 国内外文献综述小结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1.5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1.5.1 论文创新点
        1.5.2 论文不足之处
第2章 近现代我国乡村文化与风貌的兴衰历变
    2.1 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经济发达、文化昌盛
        2.1.1 1840年前夕中国的经济总量占比世界的三分之一
        2.1.2 两千年基本稳定的“耕读传家”乡村文化教育观念
    2.2 清末至建国前中华文明遭受的巨大颠覆与发展博弈
        2.2.1 西方文化冲击下的洋务运动与“中体西用”(1861-1912)
        2.2.2 民国乡村建设运动与东西方文化救国实践(1912-1937)
        2.2.3 抗战前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和农村文化建设(1921-1937) ..
        2.2.4 持续的战争加剧了农村的贫穷与文化的没落(1937-1949)
    2.3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3.1 战后百废待兴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1949-1978)
        2.3.2 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的剧增与文化堕距的出现(1978)
        2.3.3 快速统一建设的新农村社区和农民上楼问题(1990)
    2.4 美丽乡村建设与全社会对乡村的热切关注
        2.4.1 政府主导下的美丽乡村建设
        2.4.2 艺术家、文学家下乡与实践成果
        2.4.3 社会学、经济学的乡村关注
        2.4.4 民间组织与民营机构的全面介入
        2.4.5 进入乡村的建筑师的研究与实践
    2.5 小结
第3章 乡村风貌的分类与现状调研
    3.1 调研方法与调研对象的选择
    3.2 调研乡村风貌的总体情况
        3.2.1 全国各地乡村风貌建设发展不均衡
        3.2.2 各个时期建设的乡村呈现出不同的风貌特征
        3.2.3 受到城市发展的影响程度不同,风貌差别很大
    3.3 不同风貌特征的乡村面临的主要问题
        3.3.1 原生态的传统特色风貌乡村
        3.3.2 旅游发展的特色风貌乡村
        3.3.3 无明显特色的一般风貌乡村
        3.3.4 发展中的风貌混杂的乡村
        3.3.5 统一建设的单一风貌乡村
    3.4 由于与城市距离不同而产生的乡村风貌问题
        3.4.1 城边村的主要风貌问题
        3.4.2 近郊村的主要风貌问题
        3.4.3 远郊村的主要风貌问题
    3.5 风貌营建存在的问题剖析
        3.5.1 各地经济发展失衡导致乡村风貌千差万别
        3.5.2 乡村文化传承失序导致乡村风貌乱象百出
        3.5.3 乡村政策管理失准造成乡村发展有失偏颇
        3.5.4 乡建技术策略失当致使乡村设计不尽人意
    3.6 小结
第4章 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筑师的乡村风貌营造策略
    4.1 欧洲建筑大师的乡村建筑实践方法
        4.1.1 工匠精神:卒姆托(Peter Zumthor)坚持不变的乡村守候
        4.1.2 有机更新:斯诺兹(Snozzi)30 年在蒙特加拉索(Monte Carasso)
        4.1.3 融入自然:RCR家乡的事务所的自然景观与人文建筑有机融合
    4.2 日本建筑师的崇尚乡村、敬畏自然的艺术实践
        4.2.1 敬畏之心:安藤忠雄(Ando)将作品融入乡村自然的土地
        4.2.2 崇尚乡村:妹岛和世(SANAA)将遗弃的乡村塑为艺术殿堂
    4.3 我国台湾地区建筑师的社会学乡村实践
        4.3.1 在“田中央”:黄声远始终不变的宜兰坚守
        4.3.2 甘当“水牛”:陈永兴俯首耕耘的后壁土沟
        4.3.3 做“潮间带”:陈育贞一点一滴的社区营造
    4.4 小结
第5章 基于优秀乡村文化传承发展的“四缘”价值观
    5.1 弘扬和传承优秀的乡村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5.1.1 弘扬传统文化可以提升村民的文化自信和幸福感
        5.1.2 保护传统文化利于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5.1.3 维护传统文化能够促进乡村社会村民自治和自立
        5.1.4 恢复传统文化成为乡村人文生活风貌的重要展现
    5.2 乡村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构建因缘分析
        5.2.1 地缘是乡村文化构建的基础
        5.2.2 血缘是乡村文化构建的纽带
        5.2.3 业缘是乡村文化构建的导向
        5.2.4 情缘是乡村文化构建的核心
    5.3 尊重“四缘”,构建新的乡村文化价值观
        5.3.1 尊重地缘特点,保持与山水环境和谐的文化观
        5.3.2 借助血缘关系,恢复一定的伦理家风
        5.3.3 推动业缘发展,从利益共享到文化共建
        5.3.4 促进情缘建设,营造和谐的社区文化
    5.4 小结
第6章 基于文化传承的微介入规划及推演容错策略
    6.1 与乡村文化传承相适应的微介入规划设计方法
        6.1.1 何谓微介入的规划方法
        6.1.2 渐进式规划理论与微介入规划方式的异同
        6.1.3 参与式规划理论与微介入规划方式的关系
        6.1.4 反规划理论对微介入理念的借鉴关系
        6.1.5 微介入方式在乡村的适用性
    6.2 对“介入点”的分析与推演
        6.2.1 推演的概念
        6.2.2 推演的作用
        6.2.3 推演的方法
    6.3 对结果的容错与校验
        6.3.1 容错的概念
        6.3.2 容错的重要性:容错引发文化自觉
        6.3.3 容错的时效性:从容错到纠错
    6.4 建立可持续的开放式设计体系
        6.4.1 开放式设计的重要性
        6.4.2 建立“微介入、推演、容错、修正”的持续设计体系
    6.5 昆山市锦溪镇祝家甸村微介入规划的试验和效果分析
        6.5.1 介入以前:2014 年的祝家甸村
        6.5.2 开始介入:选择最合适的介入点
        6.5.3 分析推演:从砖厂到对面的砖窑
        6.5.4 推演成立:针对介入点实施改造
        6.5.5 容错机制:允许村民的发挥创造
        6.5.6 设计不止:楼上到楼下,村口到村里
    6.6 小结
第7章 基于社区文化的景观微治理策略
    7.1 以村民为主体的景观微治理策略
        7.1.1 景观微治理概念与环境整治的区别
        7.1.2 景观微治理与景观先行策略的辨析
        7.1.3 景观微治理是微介入规划的景观学延伸
    7.2 景观微治理是基于社区文化的乡村风貌改善策略
        7.2.1 社区营造与社区文化的形成
        7.2.2 景观微治理和社区营造的关系
        7.2.3 日本和我国台湾基于社区文化的乡村景观治理实践
        7.2.4 景观微治理是一个不断激发创造社区文化的过程
    7.3 景观微治理的实施步骤
        7.3.1 环境卫生的清扫和垃圾清理
        7.3.2 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和改造
        7.3.3 引导村民各家各户景观提升
    7.4 黄山市歙县瀹川汪村景观微治理的实例分析
        7.4.1 汪氏通宗、血缘世亲
        7.4.2 集体参与、家园理清
        7.4.3 村民振奋、梦想萌生
        7.4.4 家家动手、户户提升
        7.4.5 共同创业、文化再兴
    7.5 小结
第8章 基于乡土文化的新乡土建筑设计策略
    8.1 乡土建筑与新乡土建筑
        8.1.1 匠人与乡土建筑
        8.1.2 当代建筑师与新乡土建筑
        8.1.3 当代新乡土建筑的发展概况
    8.2 基于乡土文化的“四缘”价值观
        8.2.1 因循地缘的当代乡土民居
        8.2.2 尊重血缘的传统民居改造
        8.2.3 重视业缘的乡村公共建筑
        8.2.4 促进情缘的交流空间改造
    8.3 改造更新是创作的基本立场
        8.3.1 原结构加固
        8.3.2 新框架支撑
        8.3.3 安全核植入
        8.3.4 拆解再构造
    8.4 环境应对是设计的不变原则
        8.4.1 形体隐于自然
        8.4.2 场所融于生活
        8.4.3 空间谋于发展
    8.5 材料技艺是发展的努力方向
        8.5.1 乡土材料技艺的现代化
        8.5.2 现代材料技术的乡土化
    8.6 在地陪伴是建造的有效方式
        8.6.1 乡村建筑师对比“赤脚医生”
        8.6.2 建立有效的乡村建筑师制度
        8.6.3 乡村建筑师依盼的那份情怀
    8.7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在研期间调研乡村目录及类型标签
    附录B 现行法规、中央政策导引关于乡村文化风貌的要求整理
    附录C 国家第1/2 批历史文化名村的文化四缘构建分析
    附录D 住建部2015/2016 田园建筑一二等优秀案例情况分析
    附录E 调研计划大纲(以珠三角调研为例)
    附录F 研究调研乡村调研日志(部分节选)
    附录G 调研报告(以山东邹平地区调研为例)
    附录H 江苏特色田园乡村调查报告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实证研究 ——以祁县东观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
2 国内外绿地系统规划研究现状
    2.1 国外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研究现状
    2.2 国内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研究现状
3 我国小城镇绿地规划与建设问题研究
    3.1 现状与问题
    3.2 对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若干问题的思考
    3.3 我国小城镇绿地系统发展的前景展望
4 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实训——东观镇城镇绿地系统规划
    4.1 东观镇基本概况
    4.2 东观镇绿地现状及问题
    4.3 东观镇绿地系统规划原则
    4.4 东观镇绿地系统规划要点
    4.5 东观镇绿地系统分类规划说明
    4.6 绿化树种规划
结语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附图
致谢

(10)小城镇山溪型河流景观设计研究 ——以四川省沐川县沐溪河景观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技术路线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1.4.1 国内研究概况
        1.4.2 国外研究概况
        1.4.3 国内外对比分析
2 小城镇山溪型河流景观的相关理论
    2.1 小城镇山溪型河流景观的相关概念
        2.1.1 小城镇
        2.1.2 山溪型河流
        2.1.3 小城镇山溪型河流
    2.2 小城镇山溪型河流的特征
        2.2.1 景观类型丰富
        2.2.2 水文地貌复杂
        2.2.3 地域文化鲜明
    2.3 小城镇山溪型河流的功能
        2.3.1 水利功能
        2.3.2 生态功能
        2.3.3 景观文化功能
        2.3.4 游憩娱乐功能
        2.3.5 结构统一功能
    2.4 小城镇山溪型河流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4.1 小城镇山溪型河流现状
        2.4.2 小城镇山溪型河流存在的问题
    2.5 小结
3 小城镇山溪型河流景观设计方法研究
    3.1 小城镇山溪型河流水工系统的景观化
        3.1.1 河流断面设计
        3.1.2 河流防洪堤景观化
        3.1.3 河流水利设施景观化
    3.2 小城镇山溪型河流景观生态系统的构建
        3.2.1 改善河流水体水质
        3.2.2 恢复河流生态廊道
        3.2.3 河流植物群落设计
        3.2.4 河流治理结合雨水管理
    3.3 小城镇山溪型河流景观生活系统的构建
        3.3.1 小城镇河流景观游憩体系
        3.3.2 小城镇河流景观游赏体系
        3.3.3 小城镇河流景观教育体系
    3.4 小结
4 国内外优秀案例分析
    4.1 韩国清溪川河流修复景观设计
        4.1.1 项目背景
        4.1.2 项目概况
        4.1.3 项目分析
    4.2 美国斯坦福德磨河景观
        4.2.1 项目背景
        4.2.2 项目概况
        4.2.3 项目分析
    4.3 新加坡加冷河及碧山公园设计
        4.3.1 项目背景
        4.3.2 项目概况
        4.3.3 项目分析
    4.4 德国索姆河河流生态修复
        4.4.1 项目背景
        4.4.2 项目概况
        4.4.3 项目分析
    4.5 北京转河景观改造工程
        4.5.1 项目背景
        4.5.2 项目概况
        4.5.3 项目分析
5 四川省沐川县沐溪河景观设计
    5.1 现状分析
        5.1.1 区位分析
        5.1.2 气候条件
        5.1.3 城市资源
        5.1.4 上位规划分析
        5.1.5 设计范围
        5.1.6 规划用地性质
        5.1.7 规划交通分析
        5.1.8 人流动向分析
        5.1.9 周边绿地分析
        5.1.10 周边景观视线分析
        5.1.11 竖向分析
        5.1.12 现状水体
        5.1.13 场地内现状道路分析
        5.1.14 场地内现状植被分析
        5.1.15 基地总结
        5.1.16 基地SWOT分析
    5.2 项目定位
        5.2.1 设计原则
        5.2.2 设计定位
        5.2.3 设计目标
        5.2.4 设计依据
        5.2.5 规划结构策略
        5.2.6 规划活动策略
    5.3 项目定位
        5.3.1 规划布局
        5.3.2 平面布局
        5.3.3 景观结构
        5.3.4 视线组织
    5.4 分区设计
        5.4.1 社交生活段
        5.4.2 休闲活力段
        5.4.3 民俗生活段
        5.4.4 自然生态段
    5.5 专项设计
        5.5.1 交通组织
        5.5.2 竖向设计
        5.5.3 河流水工系统的景观化
        5.5.4 植物设计
        5.5.5 游憩系统分析
        5.5.6 经济技术指标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附件

四、用植物为小城镇创造特色(论文参考文献)

  • [1]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村落公共空间景观营造研究 ——以临安区光明村为例[D]. 陈媛. 浙江农林大学, 2021(08)
  • [2]小城镇绿色基础设施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研究 ——以游埠镇中心绿地为例[D]. 李瀚.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1)
  • [3]民族文化特色视角下阿拉坦额莫勒镇规划研究[D]. 万立营.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4]蔡家峪中医药文化特色小镇文化休闲核心区景观规划设计[D]. 周佩佩.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3)
  • [5]基于地域特色的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与研究 ——以青神县为例[D]. 黎芳.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6]小城镇景观风貌规划设计研究 ——以安徽省黄口镇为例[D]. 程晨.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 [7]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理念的小城镇公园设计研究 ——以海宁盐仓公园为例[D]. 王冰意. 浙江农林大学, 2018(07)
  • [8]文化引导下的乡村特色风貌营建策略研究[D]. 郭海鞍. 天津大学, 2017(10)
  • [9]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实证研究 ——以祁县东观镇为例[D]. 蒋思旸. 山西农业大学, 2017(01)
  • [10]小城镇山溪型河流景观设计研究 ——以四川省沐川县沐溪河景观设计为例[D]. 张红朵.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标签:;  ;  ;  ;  ;  

使用植物为小镇创造特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