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统计学典型错误辨析及其辅助教学系统的实现

医学统计学典型错误辨析及其辅助教学系统的实现

李子建[1]2003年在《医学统计学典型错误辨析及其辅助教学系统的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当前医学统计学误用、滥用现象严重,尤其表现在医学期刊论着中统计学错误较多的现状,本课题探索有别于传统医学统计学的新的教学模式。查阅近十年来在公开刊物上发表的医学论文,从各种统计学错误实例入手,给出问题的原型,对其错误性质进行辨析,并给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这些案例所涉及到的统计学错误分类分述如下: 1.实验设计中常见的统计学错误是:缺乏完善的实验设计计划;未严格遵循“随机”、“对照”、“重复”、“均衡”的原则;用单因素设计取代多因素设计;未严格按照实验设计类型正确地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 2.资料的表达与描述中常见的统计学错误是:编制统计表时纵、横标目颠倒,同一表中表达不同性质的内容,表中数据含义表达不清;绘制统计图时资料类型与所选用的统计图不匹配,坐标轴上所标的刻度值违背数学原则;使用均数±标准差(误)的形式表达一切定量资料的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运用相对数时,分母过小,将构成比与百分率混用。 3.定量资料分析中常见的统计学错误是:误判资料的性质而采用定性资料的分析方法;忽视资料的前提条件而盲目采用参数检验;不能正确地识别资料的设计类型,用t检验或单因素k(k≥3)水平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处理一切定量资料。 4.定性资料分析中常见的统计学错误是:误用t检验分析定性资料;对列联表中定性变量的性质不加区分,误用x~2检验分析一切定性资料;所采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与分析目的不一致。 5.相关回归分析中常见的统计学错误是:混淆相关与回归的概念,对Ⅰ型回归分析资料作相关分析;散布图并不反映直线趋势,而作直线相关分析;单凭相关系数的假设检验结果作出肯定的专业解释与推断;把相关关系直接解释为因果关系。 6.多元资料分析中常见的统计学错误是:用一元分析取代多元分析;用单因素分析取代多因素分析;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时,在单因素分析筛选有意义变量的基础上,再对这些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造成某些单独作用小且有潜在作用的变量没有机会入选方程;不能根据分析目的合理选用各种多元分析方法。 中文摘要 7.结果解释中常见的统计学错误是:不进行统计分析,妄下结论;不说明所采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不给出计算的统计量,仅根据P值下结论;检验效能太低;误解P值的含义;根据观察性研究的结果推论因果关系。 要改变当前医学期刊中误用统计学的情形,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应政策,并加强监督管理。广大实际科研工作者如能从实际的医学论文入手,辨析各种常见的统计学错误,通过这种类似“实战”的强化训练,可以加深对各种统计学概念的正确理解,树立正确的统计思想和分析策略,增强灵活应用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减少自己在实际应用中出现统计学错误的机会,从而合理有效地发挥医学统计学的作用,提高医学科研工作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将医学论文中出现的典型统计学错误实例制成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应用于教学中,可以将讨论的内容和相关知识点清晰的显示出来,充分发挥超文本优势,并与统计软件有机结合,便于展开课堂讨论、知识讲解及实现计算,方便教学与自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董英, 黄品贤, 宋花玲, 戎芬, 陈学芬[2]2013年在《中医药院校《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文中认为为了提高《医学统计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结合"叁明治"教学法和形成性评价法的先进理念,多年来在《医学统计学》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考核方式改革进行了一定的思考和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对教研室近几年来的教学改革工作加以总结,以期提高教学效果,为中医药院校《医学统计学》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戎芬, 黄品贤, 金如锋, 董英, 宋花玲[3]2015年在《研究生医学统计学教学的现况调查与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了解中医药院校医学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填问卷的方式,对2012级481名硕士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医学统计学课程和SPSS软件的学习非常重要,但学习兴趣并不高;大多数学生认为软件操作和案例辨析更有利于对统计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多数学生认为基本统计方法与高级统计方法、研究设计与统计分析的教学应均衡为宜。结论研究生对医学统计学很重视,但教学效果不理想,应结合软件操作、案例教学及网络课程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孔寒冰[4]2008年在《基于本体的工程学科框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程学科分类是工程教育和科技教育管理的重大议题(theme),理想与实际的差距又使之成为一个严重问题(problem)。本文首先展现其相关背景,包括现有学科分类和实践的复杂景象、相应研究工作的欠缺和滞后,以及新世纪工程科技和工程教育的巨大变革对新的工程学科框架的迫切需要。本文分六章探讨工程学科框架的形态和性态。第1章“引言”,提出并界定了研究问题与解题思路。第2章“文献探讨”,辨析“工程”、“学科”、“专业”叁个基本概念,梳理相关知识论、本体论和框架理论的理论元素,以便后续章节具体应用。第3章是框架形态研究,用第一手材料展现和分析中、美、俄、英、法、德、日、澳8个国家具有代表性的工程学科框架,是为第5章的实证研究提供可靠数据的基础。第4章是框架性态定性分析与综合,借助系统过程方式,以大量经考证的历史性资料,从工程活动、工程学科、工程知识体形成模式、工程职业、工程职能、工程过程、工程应用拓展与价值等多个侧面,挖掘出工程学科知识本体的基本元素,构筑了相应的本体模型,对其内涵和可能的应用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讨论。第5章是框架性态实证研究,借助SPSS软件对被统计工程学科进行了多维标度分析(MDS)、因子分析(FA)和聚类分析(CA),给出表征框架性态的多个图谱,对可视化结果,以及所有框架全样本的主因子提取与可视化分析,并简要说明了它们的应用。第6章“结论”,总结全文主要工作,阐明创新点和研究不足,对未来研究予以展望。本文研究工作的结果表明:一、工程学科具有框架形态的多样性.各具特色的框架形态,分类层次、学科总数和学科名称不完全相同,当然各自的功用也不尽相同:叁个英语国家的工程学科分类标准具有较宽的适用性,既用作统计,也供教育、研究、招生、就业等相关使用;而其他国家的分类标准则表现出应用的“专属性”,一些国家甚至在同类型应用中又有多个专门的标准。学科框架运作于不同的主客观环境,不加剪裁地照搬照抄以谋求统一框架显然并不可取。二、工程学科具有本体元素的同一性.不同学科框架具有相似的内在性态,即具有内在的知识本体元素同一性。框架性态蕴含在本体的基本概念集合中,包括与基础工程学科的同源派生关系、与数学及相关自然科学的亲缘互补关系、在功能对象领域的基本分布状态、在生命周期中的主要运作阶段、对工程科技的物质,以及能量和信息的负载状态。加上学科的结构指数,工程学科知识本体完整地表达了框架的性态和形态。叁、工程学科框架的图谱给人新的认知.对12个框架1327个学科样本的多元分析与可视化,确认了工程学科体系中的设计、制造与矿业工程、物理学与电气工程、化学与化学工程、土木工程、生物学、数学的显着地位和作用;机械工程和力学是工程知识本体中最具普遍性的要素,对其他工程学科起着一种基础作用;工业工程在传统框架中处于弱势地位,大力发展与之关联的生产、经营和工程服务类的学科应成为新建框架的重要考虑。框架间的根本差异主要是在生产、经营、生命和生态等功能领域的不同侧重,以及对科学依赖或技术依赖的倾向性。四、工程学科框架的全貌得以清楚展现.由于直接采用原始资料,译词反复求证、认真校订,尽可能避免了国外信息的以讹传讹和先入为主。对全球代表性国家的典型学科分类的相对客观清晰的描述,展现了生动而丰富多彩的工程学科面貌,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资讯基础。五、学科、专业和工程概念得到进一步甄别.本文初步辨析和厘定了它们的内涵、区别与联系。除了给出“工程”的知识、活动和专业的叁重定义外,本文还阐释了“学科”不是科学的专属品,科学以外的学问也可以有自己的学科;“专业”(profession)以及专业界、专业人才、专业领域、专业教育、专业资格论证等等术语中的“专业”,都是专门职业的意思,中国大学里的“专业”(相当于program)则是专门学业的意思。叁个术语的内涵虽有重大区别,但可借助它们的知识定义和专业(组织)定义紧密联系。21世纪工程和工程教育的发展呼唤新的工程学科框架,以解放和促进工程科技生产力。加强工程学科知识系统的核心成分,调整学科结构,开辟新的领域,发展工程服务等等,均是构建新框架的重要途径。作为重要的理论主张,本文提出用“工程链”统合工程的过程链与价值链,对它的创新实践将创造一个“大E”的工程。

邱玉华[5]2014年在《地理设计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指出长期以来,许多与土地相关的设计实践都会遇到一个难以回避的困境,就是在人类活动对地理表层的作用过程中,有些不利于环境的改变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被我们知晓,认知的滞后性导致决策的滞后性。地理设计可以提供了一条破解之道,他构建一种集合、有效的机制实现多学科的协同,将地理分析带入设计流程,通过循环决策把对环境影响的滞后性认知提前到决策过程中。同时,在大数据中进行流化评估,地理设计实现了静态时空观到动态时空观的转变,有效把握地理过程的变化趋势,为科学理性决策提供支撑。本文运用地理学、设计学、管理学、景观规划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构成空间要素的大数据为基础,运用讲故事的方法,挖掘地理设计的思想根源,提炼设计体系的组成要素,分析循环决策的方法步骤,构建流化设计的运行框架。然后通过具体案例检验地理设计方法体系,实现设计流程的优化,旨在为从地理信息服务到地理设计服务的飞跃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路径。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1)地理设计的思想根源与理论基础。从主要的相关学科中挖掘循环流化设计的思想根源,构建设计结合自然、设计人的行为、循环导致更好设计的方法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地理设计的概念、内涵、主体、框架和应用范围。(2)地理设计的技术和艺术构成。在技术构成上以大数据为基础,构建数据、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叁位一体”设计平台,探索融入分析模型的地理信息系统,并研究实现流化设计的相关软件;在艺术构成上主要研究流化设计的视觉艺术、行为艺术和文化艺术。(3)地理设计的方法体系。以地理过程理论为基础,用地理要素在时间维度下的空间脉络来分析评估地理效果,形成循环流化设计的方法核心——地理足迹再造。研究地理足迹内涵、过程与再造过程,探讨地理足迹方法体系,并以循环设计的思路构建地理足迹再造的一般途径。(4)地理设计的循环过程。主要围绕“为什么循环能够导致更好的设计?”、“流化设计是经历怎样的循环过程?”、“如何能让设计有序地循环起来?”、“循环流化设计在实际应用中是否有效”等四个问题展开研究。以Carl Steinitz的地理设计框架图为基础,在戴明循环理论的指导下,围绕大数据的输入和输出,考虑循环动力和循环方向,研究构建一个实用的、有效的地理设计循环模型图。(5)地理设计的实践检验。基于地理设计本身可以视为一个叙事工具的观点,运用讲故事的脉络进行案例研究,以高校景观重构为实例,通过故事的灵魂对应设计的目标,故事的素材对应地理调查,故事的推敲对应地理分析,故事的精炼对应地理评价,故事的讲述对应循环设计,把循环设计的五个步骤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呈现出来,进而检验流化设计的效果。通过案例检验,研究发现地理设计的要素构成、方法体系、循环过程中的不足与缺陷,以期优化这套方法论中的各个流程与环节,指导具体地理设计实践。本文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地理设计是综合考虑所有地理问题的设计,他是一种设计思想、设计工具、设计方法、设计流程,更是一个对地理空间故事的讲述。(2)大数据正在改变着设计的思维模式与方法体系,让设计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个人走向团队、从感性走向理性、从线性流程走向网络化、从静态时空走向动态时空。(3)地理设计实现了从可持续发展到再生性发展的嬗变。(4)地理设计能够把对环境影响的滞后性认知提前到决策过程中。(5)地理设计可以提升讲述大地故事的能力,他对过去地理区域中发生的故事进行梳理,通过地理足迹再造的方式,让地理过程朝向人们“想听”的方向发展。本文的创新之处有:(1)为处在起步阶段的地理设计探建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2)实现讲故事方法在地理设计中的应用;(3)尝试提出并应用了地理足迹再造理论;(4)构建地理设计循环决策模型。

参考文献:

[1]. 医学统计学典型错误辨析及其辅助教学系统的实现[D]. 李子建.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03

[2]. 中医药院校《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 董英, 黄品贤, 宋花玲, 戎芬, 陈学芬.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3

[3]. 研究生医学统计学教学的现况调查与分析[J]. 戎芬, 黄品贤, 金如锋, 董英, 宋花玲. 中医教育. 2015

[4]. 基于本体的工程学科框架研究[D]. 孔寒冰. 浙江大学. 2008

[5]. 地理设计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邱玉华. 华中师范大学. 2014

标签:;  ;  ;  ;  ;  ;  ;  ;  ;  

医学统计学典型错误辨析及其辅助教学系统的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