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规划制定与实施中若干问题的研究_宏观调控论文

“九五”规划制定与实施中若干问题的研究_宏观调控论文

制定和实施“九五”计划若干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若干问题论文,计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了今后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指导方针、主要任务和基本政策,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宏伟纲领。根据对“九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的研究,我们认为,制定和实施“九五”计划要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努力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身的发展,争得较快的速度和较好的效益。确定“九五”时期的奋斗目标,既是积极的,又是留有余地的。按照《建议》提出的到2000年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就可以实现。 中央提出“九五”时期的经济增长速度按年均8%安排,到2000 年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可以超过。因此,从各方面的情况看,今后五年经济增长的问题不是速度,而是质量和效益。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争得较快的速度和较好的效益,努力做到速度和效益的统一,微观活力和宏观调控相统一,总量增长和结构优化相统一。确定这样的发展目标,着眼点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经过4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17年来的发展,我国经济规模已经相当可观,但是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理想。我们用同样的能源、原材料消耗所创造的价值不到发达国家的1/4, 我国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0%左右,仅相当于发达国家水平的一半。资金的投入产出率低,“八五”时期每百元总投资仅新增国内生产总值50元左右,投入是产出的2倍。 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当前经济生活中许多矛盾和问题的症结所在,也是“九五”计划时期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个长过程,涉及许多方面。“九五”期间要处理好新上项目和利用现有基础的关系。新上项目必须努力提高技术起点,注意经济规模。经济增长的着力点要以现有企业为依托,充分挖掘潜力,依靠现有企业,通过改革、改组、改造或扩建,以上质量品种、上技术水平、上经济规模、上经济效益为目标,增加生产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依靠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运行机制。

二、坚持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把物价涨幅控制在各方面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是关系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在经济快速增长和体制转轨时期,引发物价上涨的因素很多,必须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八五”后期,通货膨胀率比较高。1993、1994和1995年,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涨幅度分别为13%、21.7%和14.8%。物价大幅度上涨,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影响社会的安定,加大了财政、金融部门的压力,影响宏观环境的稳定,使一些改革项目难以顺利推进,也不利于吸引外商来华投资。目前看来,推动物价上涨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八五”期间积累下来的一些影响物价上涨的因素,在“九五”期间将会逐步释放出来。“八五”期间,投资规模过大,结构又不尽合理,结转到“九五”的在建项目相当多,各地区、各部门提出的新上项目的盘子又相当大,固定资产投资的约束机制还有待建立,如不严格控制,很可能形成新一轮的投资膨胀。“九五”期间,既要保持经济较快增长,又要继续理顺价格关系,对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导致的物价上涨压力,必须有足够的估计。我国人多地少,农业基础薄弱,主要农产品成本不断上升且供应偏紧,这些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改善宏观调控的微观基础,增强消化物价上涨的能力,需要有一个过程。扭转财政困难的局面,提高金融资产的质量需要做出相当的努力。控制消费基金过快增长还缺乏切实有效的手段。为了实现经济健康发展,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并为深化改革和保持社会稳定创造条件,一定要有一个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因此,必须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九五”期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五中全会要求,“九五”期间要努力做到物价上涨率低于经济增长率,制定和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必须充分考虑这一点。最重要的是坚持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做到大力减少和基本消除赤字,努力控制债务规模。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采取措施,使财政收入增长高于支出增长。继续完善税制政策,加强税收征管,增加财政收入。各方面都要坚持量力而行、量入为出的原则,杜绝各种浪费现象,堵塞财政漏洞。控制货币信用总量,逐步消化历年积累的超量发行货币,使货币供应和经济发展相适应。加快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步伐,努力提高金融资产质量。加强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改善金融秩序。继续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投资增长速度应比“八五”期间低一些,投资率按30%安排。努力控制消费基金过快增长,大力增加粮食等紧缺商品的有效供给,缓解结构性供求矛盾,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通过多方采取措施,努力实现社会总供求的基本平衡,为保持市场物价的稳定奠定基础。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改善宏观调控的微观基础。大力降低生产和经营成本,抑制生产流通环节的涨价因素。建立和完善价格调控机制,加强重要商品储备、风险基金和价格调节基金制度的建设。建立健全价格法律法规体系,规范价格行为,理顺价格关系要充分考虑物价控制目标,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办法,防止物价发生大幅波动。

三、努力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

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五中全会提出,要着力加强第一产业,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这是优化产业结构的方向。“九五”期间,要通过市场机制和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重点加强农业、水利、能源、交通、通讯、科技、教育。在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同时,振兴支柱产业,培育高技术产业,促进和带动国民经济全面发展。

1.切实加强农业,全面发展和繁荣农村经济。“九五”期间在严格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情况下,人口仍将大量增加,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不能适应人民生活改善和经济发展要求的矛盾很突出。到本世纪末,每年大约增加1400万人口,按照“八五”期间人均占有粮食水平计算,2000年粮食总产量必须达到9800亿斤。要努力争取达到10000亿斤, 才能更主动一些。国际市场粮源有限,我国解决吃饭问题必须立足国内。我们既要认识到粮食问题的严重性,也要看到粮食增产的潜力不小。只要措施得力,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九五”期间,要保证粮、棉、油等基本农产品稳定增长,粮食生产能力达到一个新水平,保证农民收入有较快的增加,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为此,要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深化改革,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双层经营体制,鼓励土地使用权依法转让。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制定鼓励地方和农民增加粮食生产的政策,健全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增加对农业的投入,逐步提高固定资产投资、财政预算内资金和信用资金用于农业的比重,引导农村集体组织、乡镇企业和农民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扩大劳动积累。依法保护耕地,开垦宜农荒地,提高复种指数,保持粮食播种面积长期稳定。加强水利建设,加快大江大河大湖治理,重点建设一批具有综合效益的大中型水利工程,提高防洪抗旱排涝能力,缓解部分地区缺水状况。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建设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强化科教兴农,突出抓好“种子工程”。加快发展农用工业,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在确保粮食稳定增产的情况下,因地制宜地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继续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繁荣农村经济的战略重点,努力提高乡镇企业的素质和水平。加强林业建设,积极培育森林资源。加大扶贫力度,认真落实国家扶贫攻坚计划和政策措施,到2000年基本解决目前仍处于贫困状态的7000万人口的温饱问题。

2.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九五”期间,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兼顾一般,集中力量,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重点骨干工程。(1)能源工业要适应国民经济增长的需要, 逐步缓解瓶颈制约,坚持节约与开发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大力调整能源生产消费结构;推广先进技术,提高能源生产效率;支持能源开发与环境治理同步进行。以电力为中心,以煤炭为基础,加强石油、天然气的资源勘探开发,积极发展新能源。(2)交通以增加铁路运输为重点,充分发挥公路、 水运、空运、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的优势,加快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形成若干条通过能力强的东西向、南北向运输通道。合理配置运输方式,加快交通干线建设,加强交通薄弱环节,提高运输效率。(3 )邮电通讯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和装备,坚持高起点,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建设的方针,继续加强长途干线网的建设,重点建设“五纵三横”光缆干线,发挥国家公用通信网的主导作用和专用通信网的能力,形成全国统一的通信网络体系。(4 )原材料工业切实转换增长方式,重点是增加品种,提高质量,降低消耗,大力搞好综合资源利用,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提高竞争能力。

3.振兴支柱产业。要大力发展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和建筑业,以利于带动整个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支柱产业要进一步面向竞争,激发竞争活力,依靠市场配置资源。支柱产业的发展要确定有限目标,择优扶持,集中突破,注重提高,加快自主开发能力,积极利用国外资金和技术,形成经济规模,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机械工业,重点提高电力、化肥、乙烯等大型成套装备的开发和制造水平,改进数控机床等重要基础机械和基础件性能与质量。电子工业重点发展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计算机和通讯设备,增强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信息化系统和装备的能力。石油化工,重点开发合成纤维、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发展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汽车工业,重点发展零部件、经济型轿车和重型汽车,建立起立足国内的汽车技术开发体系,实行规模经营,以大集团为主促进汽车工业集中投资和产业重组。建筑业和建材工业,重点建设城乡住宅和公共工程,大力开发节能降耗、节约土地和水资源的新型建材及制品。

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科技进步的基础。科技教育的发展关系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和中国现代化的前途。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历史的必然选择。1994年以来,中央先后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科技大会,明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五中全会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为一条重要方针,并提出了今后的任务和工作重点。加速科技进步是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要统筹规划,主要抓好以下三方面:(1)强化技术开发和推广,加速科技成果商品化、 产业化进程,集中力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和关键技术。坚持自主开发和引进技术相结合的方针,采用先进技术,加快重大装备的国产化步伐。(2)积极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重点开发电子信息、生物、 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海洋等方面的高技术。积极应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3)加强基础性科学研究,瞄准世界科学前沿, 重点攻关,力争在我国具有优势的领域中有重大突破。

振兴科技和繁荣经济,必须坚持教育为本。重点是普及义务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适度发展高等教育。2000年全国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优化教育结构,积极发展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高等教育重点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适度扩大专科教育规模,分层次、有步骤、按计划地实施“211”工程。加快教育体制改革, 积极探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办学机制和办学模式,逐渐形成政府办学为主与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相结合的体制,提倡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政治、业务素质和社会地位。

五、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引导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域,促进全国经济合理布局,是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条件,也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方面。要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原则,处理好三个关系:正确处理全国经济总体发展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建立跨省、区、市具有特色的区域经济和发挥省、区、市积极性的关系,正确处理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发挥各地区的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东部地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靠高新技术、集约经营,重点发展资源消耗少、附加价值高、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和产品,同时建立比较发达的农业,在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素质和效益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中西部地区要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充分利用现有的经济技术基础,提高加工深度,使资源优势逐步变为经济优势。国家要采取有力措施支持中西部不发达地区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60%以上要用于中西部地区。加大对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强东南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联合与合作。鼓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投资,组织好中西部地区对东南沿海地区的劳务输出。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经济内在联系,以及地理、自然特点,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在已有经济布局的基础上,以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为依托,进一步形成七个跨省、区、市的经济区。包括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经济带,以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地区为主的东南沿海经济区,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经济圈,以亚欧大陆桥和京九等铁路大干线为纽带的经济带,以及东北、西南、西北等地区,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重点产业区。

六、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九五”期间,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和经济通行规则,初步建立统一、规范的对外经济体制。

扩大对外开放领域,以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目标,扩大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开放地带要培育新优势,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和层次,更多更好地吸收国外资金和技术,充分发挥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的基本政策不变,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有些具体办法要有所调整和完善。沿交通干线、沿江、沿边地区和内陆中心城市加快开放步伐,积极引进外来资金、技术和人才,发展对外经济合作,促进经济开发与振兴。

坚持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的对外贸易战略,进一步优化进口商品结构。着重提高轻纺产品的质量、档次,抓好产品的升级换代,扩大花色品种,积极创立“名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发展附加值高和能综合利用农业资源的创汇农业。进一步扩大机电产品出口,特别是成套设备出口。积极引进先进技术,适当提高技术、装备与原材料产品占进口总额的比重。大力发展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积极参与和维护全球多边贸易体系。实现市场多元化,在巩固传统市场占有率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合作。坚持“统一政策、开放经营、平等竞争、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的方向,继续改革和完善对外贸易体制。改革进口体制,优化进口结构,促进引进技术消化和创新的机制。提高出口竞争力,形成出口增长主要依靠质量效益的机制。

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吸引外资应当主要依靠创造优越的投资环境,靠健全的法制和高效的管理,靠有吸引力的市场。要努力改善环境,拓宽领域,引导投向,优化结构,增辟融资渠道,加强国内配套,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质量。逐步统一内、外资企业政策,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鼓励外商参与重点基本建设项目和现有企业技术改造。注重选择技术先进、资本雄厚、着眼于长期投资的大公司进行合作。借用国外贷款,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国家产业政策和偿还能力,做到适度和高效。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引入竞争机制,降低借贷成本,多利用长期、优惠贷款,降低商业贷款比重,调整债务结构和币种结构,建立健全偿债基金,保证按时偿还外债。

七、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保证。“九五”期间,要把社会发展放在重要战略地位,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相互协调和持续发展。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保持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积极促进社会公正、安全、文明、健康发展。主要任务是:控制人口增长,提高生活质量,扩大劳动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加强环境保护。

加强环境、生态、资源保护。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2000年基本建立环境保护的管理体系和法规体系,力争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部分城市和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重点加强工业污染的控制和治理。污染防治逐步从终端治理为主转到整个生产过程控制,依法保护并合理开发土地、水、森林、草原、矿产等自然资源,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价格体系,逐步建立资源更新的经济补偿机制。坚定不移地贯彻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2000年全国人口控制在13亿以内。积极拓宽就业渠道,统筹规划,妥善解决城乡就业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和社会福利事业,加强公共文化和社会福利设施建设。

八、深化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制

以搞好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积极推进各项改革,健全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是“九五”时期的重要任务。十多年来,国有企业改革是有成绩的,但从整体上说企业改革仍然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薄弱环节。不少企业活力不足,生产经营比较困难,这是目前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焦点。因此,“九五”期间,必须把国有企业的改革真正作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务求取得实质性进展。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把国有企业改革同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构造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高效运行的微观基础。“九五”前期集中力量抓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做到点面结合,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配套改革,在重点难点上取得突破。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内部经营机制,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对国有企业实行战略性改组。围绕搞好国有企业,搞好各项改革。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创造条件解决国有企业过度负债问题,利用企业、社会和政府的力量,多渠道分流企业富余职工。加快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初步形成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相结合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继续发展和完善商品市场,培育和规范要素市场,制定和完善市场规则,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改革投资体制,明确投资主体,建立严格的投资主体决策责任制,强化投资风险约束机制。

规范和完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机制,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国家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运用法律、分配政策等手段,以及社会保障、社会救济等措施,协调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分配关系。

继续健全宏观调控体系,重点是建立计划、金融、财政之间相互配合和制约的能够综合协调宏观经济政策和正确运用经济杠杆的机制。发挥国家计划的总体指导和综合协调作用,更好地运用财政和金融政策,使计划、金融、财政三大宏观调控手段切实成为有机结合、灵活高效的整体。正确运用宏观调控手段,把握好时机和力度,增强宏观调控的统一性和有效性,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为顺利实施“九五”计划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标签:;  ;  ;  ;  ;  ;  ;  ;  ;  ;  ;  ;  ;  ;  

“九五”规划制定与实施中若干问题的研究_宏观调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