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引文特征比较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引文论文,特征论文,图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引文分析多年来一直是国内图书情报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尤其是期刊引文分析,几乎已成为包括图书馆学情报学在内的许多专业杂志进行文献分析、期刊评价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常规统计工作,且研究成果令人注目[1~2]。随着《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的建立和《中国科学引文索引》的出版[3], 相信今后国内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将会借助现代统计手段,逐步摆脱以往局部范围内的手工统计方式而步入一个更广泛、深入、科学的全新阶段。
然而,以往国内有关引文分析的研究工作及得到的一些重要数据和结论主要是针对期刊论文引文的,包括《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的建立与开发其着眼点也是期刊引文。但就引文分析法本身所研究的对象范围来说,从一开始它就绝不仅仅局限于期刊引文,在确定了期刊引文为引文分析研究主流的情况下,图书、专刊等各种文献载体的引文同样也是引文分析所应当涉及的研究对象。但目前这些研究领域却很少有人问津。本文试图通过对100种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图书的引文统计分析, 在探索图书引文规律方面做一尝试,希望能起到一点拾遗补缺的作用。
由于图书与期刊两种不同文献载体在编著和撰写时对文献情报的具体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图书与期刊虽在文献引用的形式和框架上基本保持一致,但在引文的具体标注方式、著录规范程度、引用动机和引用数量等许多方面,图书引文相对期刊引文则表现出更明显的复杂多样性特征。这无疑增加了图书引文分析工作的难度,给原始数据的搜集、统计测度方法的选取、统计结果完整系统性的正确判断等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但同时也增加和丰富了图书引文分析的内容。为此,本文以以往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引文分析的统计测度和分析程序为基本参照,主要对图书引文标注著录方式、引文数量、引文语种、类型、年代分布等几个与期刊引文可比性强的统计测度进行对比分析,尽可能使统计结果能对图书引文规律做出较为贴切的定性分析。
1 统计样书的选取
图书引文分析的第一步是原始资料的搜集及在此基础上统计样书的选取。要在众多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论著中选择出一定数量有学科代表性的样书,并不像期刊引文分析那样方便。首先需要大量可供查阅的原始图书,然后按照一定的选取原则通过不断比较、逐册筛选,才能形成一个具有足够容量并保证统计结果具有普适性和可靠性的统计样本。本文主要以我校馆藏及个人手头搜集到的1000余种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图书为第一手资料,从中筛选出100种图书作为统计样书, 筛选的标准是国内近年出版的图书情报类图书中具有一定学术代表性和影响力且附有引文的专业论著,并尽可能使所选图书出版年代最新、专业分布均衡,以便掌握图书馆学情报学各分支学科前沿研究对文献的引用情况(见表1)。从表1可看出,笔者所选样书绝大多数是1990年前后三四年间由国内一些权威出版单位如科技文献出版社、书目文献出版社及武汉大学出版社等出版的图书馆学情报学专著(占45%),其中不乏由国内图书情报界知名学者和学科带头人执笔撰写并被多家图书馆学情报学刊物作为优秀图书介绍或评论过的理论力作(其中仅被《图书情报工作》评介过的图书就达25册,占1/4,一些图书还被评定为图书馆学情报学经典文献[4]。这100种图书的专业范围几乎覆盖了图书馆学情报学各主要分支,图书馆学与情报学图书约各占一半。每册图书文字数平均为28.1万,并且都附有数条或数百条可供本文进行统计分析的引用文献。笔者相信这些样书的引文分析结果能成为国内目前图情类图书引文概况的一个缩影。
表1 100种图书馆学情报学统计样书
书名 作者 出 引
版 文
年 数
文献信息学黄宗忠 1992 125
文献信息学引论朱建亮 1992 134
图书馆学情报学概要武德运 1993 66
图书馆学概论 桑 健 1985 183
图书馆学原理 宓浩等 1988 90
图书馆学研究与方法赵云龙 1993 105
宏观图书馆学 陈源蒸 1989 121
高校图书馆技术与方法赵云龙等 1992 63
图书馆自动化系统杨宗英等 1990 54
图书馆自动化入门倪 波等 1991 20
图书馆心理学潘伯善等 1990 54
图书馆经济学 杨伟真 1991 81
图书馆与社会 程亚男 1993 17
现代图书馆管理王淑惠 1989 52
军队图书馆管理学 林平忠 1989 165
图书馆效用分析的数学模型—— 唐建华 1993 68
图书馆运筹学
图书情报业务培训全书 叶千军 1993 104
史地文献检索与利用金恩晖 1987 20
社会科学文献检索与利用 张家潘等 1989 44
社会科学文献检索与利用杨秀君 1991 25
自然科学文献检索与利用 金恩晖等 1989 78
秘书信息检索 孟宪恒 1993 31
社会科学文献检索与利用 马明琴等 1991 25
藏书组织学概要吴晞1987 26
书目工作概论 倪晓健 1991 85
文摘学概论桑良至 1993 51
新编图书馆目录 黄俊贵等 1986 42
机读目录的结构、编制与应用冯泽泗 1992 32
情报学概论严怡民 1983 47
情报学研究导论严怡民 1992 101
情报研究学基础 冯恩椿等 1994 117
图书情报学方法论 王崇德 1988 166
情报学引论王崇德 1994 172
情报学原理与方法 张建申 1990 50
情报研究方法论包昌火 1990 389
情报控制论基础胡昌平 1988 66
情报分析与预测 玄兆国等 1988
2
社会科学情报学梁邻德 1988 167
社会科学情报理论方法易克信等 1992 372
教育情报学简论程方平 1988 41
企业情报学 王昌亚等 1988 31
情报数学某情报所 1988 87
情报心理学概论沈家模 1991 54
图书情报管理学概论王学东 1990 40
情报工作概论倪 波等 1989 19
情报工作组织管理学张永嘉 1989 23
科技情报工作概论 编写组 1984 146
社会科学情报工作概论 陈 誉 1991 96
体育情报工作理论与实践课题组 1988 89
书名 作者 出 引
版 文
年 数
图书馆藏书吴慰慈等1991 96
图书馆藏书 李平杰1988 33
藏书建设与读者工作 沈继武1987 109
文献资源建设 沈继武等1991 59
文献保护学 刘家真1990 66
图书分类学 孙冰炎1992 24
图书分类高信成1992 11
文献分类岗位培训教程 编委会编1993 24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宛福成等1991 12
(第三版)理论与分类实践
文献分类与主题标引黄俊贵等1990
7
主题法的理论与标引 刘湘生1985 38
主题检索语言邱明斤1990 73
图书馆文献编目 傅椿徽1989 42
现代文献编目教程刁维汉1994 42
中文文献编目刘苏雅1994 45
图书在版编目陈源蒸1994 10
科技文献管理周六炎1992 18
连续出版物工作黄俊贵等1991 20
连续出版物工作吴龙涛等1991 46
文献学概论倪 波等1990 419
现代文献论纲要 张欣毅1994 125
图书学基础 谢俊贵1989 37
版本学 姚伯岳1993 87
目录学彭斐章等1986 98
情报人员素质及其评价姚继民1989 11
情报用户研究胡昌平1987 50
大学生情报教育基础 陈建龙1994 22
科技文献及其处理技术王秀成1988 62
科技文献的处理与利用龚忠武1994 43
科技文献管理与服务 邱祖斌1990 73
科技期刊综论 王崇德等1989 78
文献计量学 邱均平1988 92
文献计量学引论 罗式胜1986 61
文献计量学基础 丁学东1993 145
文献计量学教程 王崇德1990 149
情报技术石履超1993 190
情报数据库系统 周 宁1991 42
情报系统管理严怡民1988 30
情报检索王和珍1987 22
情报检索与咨询 焦玉英1994
9
情报检索与咨询指南 岑石等1990
5
情报检索与主题词表 立 峰1988 49
现代情报检索理论康耀红1990 176
国际联机检索概论 何翠华等1990 32
科技情报检索罗美侬1987 48
科技文献检索 刘明起等1986 32
科技文献检索 刘学和等1992 25
科技文献检索 赖茂生等1985 24
计算机情报检索赖茂生等1993 21
计算机情报检索系统导论 陈光祚1993 16
教育科学情报与文献检索陈 坚等1988 30
2 图书引文的标注、著录特征
随着1987年国家有关《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颁布和实施[5],目前国内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期刊在文献的引用、著录方面基本能采用统一的著录标准,并已逐步形成了期刊引文相对稳定的引用规范。相对期刊而言,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图书引文在这方面则显得不足,反映出图书引文还处于一个由其本身客观上的复杂性和主观引用上的随意性共同造成的混乱状况[6],从对表1样书的调查结果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引文的多种称谓。表1中多数图书(85 %)称书中或书后所附引文为“参考文献”或“引用文献”,但仍有少数书称之为“参考资料”、“参考书目”、“参考文献目录”,或以“注”、“注释”补充或完全替代引文。另外,约有40%的图书在这些称谓前冠以“主要”二字,以示列举有度。其实,引文就其覆盖范围和数量来说还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主次之分很难有一个确切的度量尺度。所以,从引文称谓的统一、简明、规范化考虑,“主要”二字实无必要。至于其它少数称谓和以注释补充、替代引文的做法就更不可取。②引文标注、编排随意散乱。表1中仅有19 %的图书能按照要求对其所引文献在正文中依次编号标注,其余多数图书则未能做到这一点。编排位置方面,多数图书直接把引文编排于全书正文之后,占75%,有21%的图书则把所引文献编排于正文各页、节、章之后,另有4%的图书则将引文分为两部分,并分别编排于各章节和全书正文之后。③引文著录标准使用极度混乱。表1中除赵云龙所著《图书馆学研究与方法》一书外, 按照《规则》要求严格地讲几乎所有图书都未能对所引文献进行标准著录,其中虽有诸如《文献信息学》、《情报学研究导论》、《文献计量学教程》等44种图书的引文著录能基本上遵守有关规则(仅因著录中使用某些文字符号和格式存在问题而略显不符《规则》要求)。但其余55种图书则因为引文著录项目残缺和次序、格式的混乱明显不符合著录标准。
鉴于目前国内图书引文标注著录现状和近年图书情报界关于引文分析、著录方面的讨论和争议[7], 并考虑到图书引文客观上确实有别于期刊引文这一特征,笔者建议在图书引文的标注著录方面首先应从论著的撰写、编辑出版等各个环节入手,严格执行国家《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其次,可把图书所有被引文献按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区分为显性引用和隐性引用两大类,分别称为“引用文献”和“参考文献”。“引用文献”按其出现在正文中所属章节,以一章为单元依次编号标注并编排于各章正文之后;“参考文献”则直接编号后编排于全书正文之后。这样做既有利于要求作者养成良好的文献引用、著录习惯,又有利于读者在原作的阅读理解上能首先形成一个清晰准确的轮廓,当然也更有利于文献的统计研究和管理工作。
3 引文数量统计分析
引文量是对文献吸收、利用各种引文(包括不同载体、语种、年代引文等)的能力、范围大小最为直观的衡量测度,所以引文量的统计实质上是各类引文统计分析工作的核心。以往的期刊引文分析中只要拟定好统计对象,一般便能准确统计出各类引文的数量,这一点要归功于期刊统一规范的引文著录和期刊本身良好的连续系统性。但对图书引文分析来说,由于图书引文在标注编排、著录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就不那么容易。比如对那些未进行引文编号标注或虽已编号但出现一次引用中引用多条引文和多次引用一条引文的图书就无法像期刊引文统计那样直接根据编号确定引文总数;对那些将引文分为“引用”、“参考”和“注释”几部分分散编排的图书,引文统计中不仅要避免多处疏漏,还要考虑到书后参考文献与其余部分的重复和区分哪些“注释”涉及到引文,哪些属于真正的注释。还有部分图书因引文著录项目的残缺,对一些引文很难或根本无法判断其载体类型和出版年代。另外,一些图书之间在所述内容、范围、对象、正文篇幅以及引用文献的详略程度(如略去外文引文等)和引文动机(如一般引文与索引指导性引文的区别)等方面也不具备相互参照的可比性。所以还不能完全排除这些图书的引文量对其引文能力衡量上具有一定的模湖性和偶然性。这几方面原因加之手工统计难免存在的个别差错将多少影响到引文数量的准确统计,但从宏观统计角度看,只要有足够容量的统计样本并对统计到的引文和相应数据处理恰当,这些原因对图书引文特征定性分析所产生的影响和偏差应在统计误差允许范围内。
3.1 图书平均引文量
期刊引文分析中引文数量是指被引证文献数,一般也可看做是期刊引用文献的次数(引文编号数)或文献被引篇(册、件)次。但在图书引文中由于存在上面提到的“一文多引”和“多文一引”现象,可能导致引用文献次数大于或小于实际被引文献数和小于文献被引篇次,从而造成3个概念统计数量的差异,所以,表1根据各样书引文编号和参考文献条数统计出的引文数是指各样书引用文献的次数而不是实际被引文献数和文献被引篇(册、件)次数,尽管这3 个概念在数量上的差异也许并不十分明显。从表1可看出, 各种图书引文数从几次到几百次不等,这组数据虽然未能准确统计出被图书引用的文献的数量,却能够直接反映出作者主观引用文献的次数。100 种图情类样书共引用文献7423次,每册图书平均引文量为74.2次。这一数据首次反映了目前国内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论著对文献吸收利用的总体平均能力,可作为今后图书引文能力评估的参照依据。与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论文平均引文量4篇相比[8],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人员完成一部论著所参考的文献量大约是完成一篇期刊论文所需文献量的18倍左右。如果考虑到期刊论文与图书文字篇幅的悬殊差距,假设一篇期刊论文的文字量为5000字,而表1中平均每册图书文字量为28.1万字,那么每册图书每5000字平均引文量仅为1.3次,所以从图书与期刊论文的文字引文密度上讲,图书的引文能力并不高于期刊。
表1数据还表明,图书馆学图书平均引文量(69.4 )要低于情报学图书的平均引文量(79.5),与文献[9]的统计结果一致, 这说明目前图书馆学这一基础学科在文献资源、检索手段和人员专业素质、情报意识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3.2 图书引文的语种、载体类型分布 在100种图书的7423次引用中,实际涉及到被引文献7549条,即有不到7549篇(件、册)文献被引用了7549篇(件、册)次,仿照期刊引文分析的做法将这些引文划分为中外文引文和图书、期刊、报纸、内部文献、其它(包括因著录不全无法判别的引文)五大类(见表2)。
表2 图书引文语种、载体类型分布
学科图书 期刊 内部资料 报纸 其它 中文 外文
图书馆学 1789
1540 48 29343
3506
207
情报学1687
1819 41 24346
2890
946
合计 3476
3359 99 53699
6396 1153
% 46.0
44.57.1 1.3
1.3
84.7 15.3
从表2可看出, 图情类图书在对中外文文献的引用方面与期刊一样偏重于引用中文文献[8],占84.7%, 不同的是在对各载体类型文献的引用方面,图书对期刊文献的引用较少,而是以图书文献为第一文献引用源,占46%,期刊文献则落居次要位置,占44.5%,形成与期刊引文载体分布结构明显的反差。这说明由于图书在论述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及系统性等方面有别于期刊论文,所以它更注重引用那些观点成熟定型,具有权威性和可信度的图书文献。图书对内部资料的过多引用(占7.1%,远远高出期刊对内部资料的引用率)从另一角度反映出图书引文的不规范性。
从本文统计过程中对各册样书引用中外文文献和图书、期刊文献数量的统计记录来看,大多数样书(56册)确实较多地引用了图书文献;绝大多数样书(92册)更多地引用了中文文献,这说明中文文献、图书文献作为图书引用的主要文献源并不是个别偶然现象,而是多数图情类图书所具有的共同引文特征。
3.3 图书引文年代分布与文献老化 截至目前, 包括图书馆学情报学在内的许多学科对文献老化过程以及老化参数的测定通常是采用期刊引文年代分析来进行统计研究的。既然图书引文在著录方式、引文量、引文类型等方面都与期刊引文有明显的差异,那么采用图书引文分析法,通过观察图书引文的年代分布情况测定文献老化参数、分析文献老分过程所得数据结论是否也与期刊引文分析结果有所区别?
由于各样书出版年代不尽相同,表3 按引文出版年与被引用年的年代间隔数列举出著录有引文年代的7168条引文年代分布情况(未著录年代的引文有381条)。与文献[8]、[9] 对图情类期刊引文年代分布的统计结果相比,图书引文反映出的文献老化过程与期刊引文一样也基本遵循文献老化的负指数规律,但在最大引文年限(4 年)和文献老化半衰期(5.2年)等老化参数上约延长了1~2年,对最大引文年及前14 年文献的引用率则分别低于期刊对相应文献引用率7个和4个百分点,这表明图书引文年代分布不像期刊引文过于集中,而是相对略显分散。从而反映出图书引文在老化衰减速度上要略低于期刊引文。如果排除统计中的偶然因素,产生这一文献老化差异的原因可能与图书论述内容专深系统、编著出版周期长,引用外文和图书文献较多有直接关系。当然,由于作为图情类图书和期刊共同引用源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文献目前在数量和范围上还受到学科发展的局限,因此,这一差异也许还并不十分明显。实际情况究竟如何还有待于做进一步的对比分析。
表3 图书引文年代分布
年代间隔
01234567
8910
引文数15 199
486 849 1014 893 765 603 505 363 272
%0.2 2.8
6.8 11.8 14.1 12.5 10.7 8.4 7.0 5.1 3.8
年代间隔 11
12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82
引文数
216 15283
89
40
21
29
29 30
18 497
%3.0 2.1
1.2 1.2 0.6 0.3 0.4 0.4 0.4 0.3 6.9
4 结语
图书引文作为引文分析的又一主要研究对象,除与期刊引文总体上具有基本一致的引用模式外,以图情类图书为例,图书引文在以下几方面还表现出不同于期刊引文的某些具体特征:
·图书对其引用文献的标注、编排和著录方式显得更随意、复杂、混乱和缺乏有关标准规则的有力约束。
·图书对文献引用的平均数量远远超出期刊论文的平均引文量,达到74.2%次/册。但单位文字篇幅的引文密度和引文能力并不高于期刊。
·图书尽管仍像期刊一样主要引用中文文献,但对外文文献的引用率明显高于期刊。
·图书以图书文献为主要引用源,形成与期刊引文载体结构明显的反差,从而使图书文献首次在这一范围内上升为第一文献引用源。
·图书引文的年代分布相对分散,反映图书所引文献的老化速度要低于期刊所引文献的老化速度。
·图书馆学情报学图书一些引文测度的统计结果并不一致,说明学科的不同,其图书引文的一些具体特征也会有所不同。
收稿日期:1996—09—11
标签:情报学论文; 文献分析法论文; 情报搜集论文; 文献论文; 图书馆论文; 参考文献论文; 科技论文; 外文文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