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英语教学中学习动机的激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语论文,学习动机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通过长期的英语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于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具有极其显著的效果。因而,探求这一学习机制,无论对于指导我们的英语教学实践、教学改革或教学质量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文拟从教育心理的角度,探讨英语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
当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动机是一种驱策力量,是愿望改变为行动的动力。”[1]而“人们的动机,就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以这样或那样的具体形式所表现的心理倾向性和能动性。”[2]这就是说,人的行为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的,有了动机才能驱使人去从事某种活动,达到一定的目的。学生所从事的学习活动也不例外。但是,就学习活动的本身而言,并非是学生被动地去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而是在教与学的相互作用下,使学生产生一系列积极的求知的心理活动过程。实践证明,学习动机愈明确,学习兴趣愈强烈,学习积极性愈高、学习的质量也就愈好。因此,明确的学习动机一旦形成,不仅会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强烈的兴趣、注意力能持续下去,而且还会使学生具备在学习活动中遇到困难时产生克服和战胜困难的意志力。所以,学习动机无论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学效果,或是教学质量都具有直接的影响。
由于学习动机具有确定学生学习行为的指向性,同时又赋予学生进行学习行为的驱动力,因此,所谓“学习动机的激发,就是把已经形成的潜在的学习需要充分调动起来,也就是把学习的积极性发动起来。”[3]——这就是我们从事英语教学的目标和为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而作为这一目标和手段的结果,就会使学生对学习英语的行为产生良好的反射效应。笔者曾对我院外语系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了长期的跟踪调查,发现凡是专业课成绩优良或优秀者,无一不是由于教师的良好诱导而使其学习动机受到强有力的激发,从而使这些外界的激发而表现为学生自身的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兴趣浓烈、学习积极性高涨、学习意志力坚强的结果。由此可见,学习动机的激发,会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业成绩。所以,作为善教者,必须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并将其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
(二)
无庸置疑,我们的英语教学是处于非英语国度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的。要使我们的学生在母语重重包围的环境中去进行为期数年有意义的英语语言学习,并在毕业时能使其英语专业水平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就只有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入手。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教育心理学指出,学习动机的结构成份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来自学生个体的内部,即学习兴趣、内驱力和信念等;二则是来自外部,即学习目标、诱因和强化物等。显然,学习动机是由诸多心理因素所组成,但是,从英语教学的实际需要和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心理特点出发,学习动机所表现的心理成份则主要是“学习目的”和“学习兴趣”两大部分,本文所谓“激发学习动机”,就是指对这“二因素”的激发。
1.学习目的的激发与其反射效应
心理学指出:“人的意志行为,总是由一定的动机激发,指向一定的目的的。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而目的则是动机所指向的对象,是期望在行动中要取得的结果。”[4]显然,学习目的正是在学习动机为学生所形成条件下所产生学习行为的一种心理指向,并通过这种学习行为去达到预期的学习结果或所规定的学习目标。而当今,我们学生的“学习目的,就是要掌握与形成建设祖国、实现四化的科学知识和本领,使自己成为‘四有’新人”[5]。而要使其实现和达到这种学习目的,教师就必须诱导学生深刻地认识其社会意义、理解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性,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产生持久学习的内部动力。因此所谓“激发学习目的”,就是指有效地提高和加深学生对自身学习行为所要达到既定目标的认识和理解,并使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自觉付诸行动。实践证明,在英语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目的,当通过教师的耐心教导和启迪,学生一经正确认识和清楚理解到自身的学习行为所要达到目的的必要性及其重要的社会意义的时候,那么,这种已被激发的学习目的就会立刻表现为一种强烈的求知欲,进而有力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推动学生去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这是因为“学生学习的目的愈高尚,目的社会意义愈大,就愈能形成巨大而持久的学习动力,产生的意志力也愈大,目的实现的可能性愈大。”[6]正如高尔基所言:“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7]
众所周知,英语是我们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获取世界各方面信息和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教学目的,是要通过对学生进行高层次的英语听、说、读、写的系统正规化的强化训练,切实培养学生具备熟练的英语口语和书面语的实际运用能力,以及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显然,教与学的目的是异常明确的。然而,这并非等于我们的大学生就能从思想上真正深刻认识和理解学习英语的目的及其重要意义。当前,在英语教学中依然存在着“基础差、水平低、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状况,更有甚者,在一些学生中还出现从缺乏学习兴趣,发展到丧失信心,最后放弃英语学习的现象。诚然,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存在,其原因固然较多,但这又不难反映出对学生有待进一步从思想和理论上进行教育和引导的必要性,即激发学生的学习目的问题。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要不断地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一方面要向学生反复阐明学习英语是为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从而把自己培养成为高级英语专业合格人才的道理,另方面要不断地研究学生的思想变化及其心理特点,帮助学生把学生英语的个人意义与祖国的需要相结合,同时用生动具体的实例,从正反两个方面来阐明英语在我国改革开放中的重要性和在四化建设中的现实意义及其重要作用,面对当今、着眼未来,不断启发感化。这样,就会由于学生的学习目的逐渐明确,从而自觉地把国家和社会对英语的需要转化为学生自己的需要,进而从内心深处就会产生一种为实现国家既定目标而勤奋进取的的驱动力。随着这种心理驱动力的不断产生和凝聚,就会持久地推动学生去积极、主动和自觉地进行英语语言学习。
2.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其反射效应
在学习动机中,最为活跃和最为现实的心理成份就是学习兴趣。它往往决定着学生大脑这部“机器”的工作效率。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学习的兴趣越浓厚,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涨,学习的效果也就越显著。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9]。因此,所谓“学习兴趣的激发”,就是要竭尽设法去使学生对所学的对象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吸引他们“去认识它、接近它,获得它、并对它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这是我们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根本关键之所在。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兴趣的本身具有鲜明的定向性和动力作用。其定向性由学生愿意学习的兴趣来决定,尤其是与学习目的相联系的兴趣往往能决定学生专一定向的学习方向;而动力作用则表现为学生的兴趣直接转化为一种驱动力。兴趣又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前者由学生学习行为的本身来引发,只要是对于学生感到好奇、符合自身需要的东西,都能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而后者则由学生学习行为的目的、任务或结果来引发,只要学生能认识到自身学习行为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就能引起间接兴趣。我们的大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其心理正处于发展阶段,他们的行为最为兴趣所左右。在此阶段,倘若我们不失时机地去有效激发其学习兴趣,那么在英语教学中就会产生积极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心理就会进入获取英语知识和技能的最佳状态,而脑细胞也会同时处于接受信息的最佳兴奋时刻。在此种氛围中实施教学,效率最高、效果最好、成绩也就最为显著。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显然,英语教学是师生双边共同活动的过程。学生学,需要教师指导;而教师教,则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在教与学这一双边同步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和领导者,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英语的听、说、读、写操练,处于主体地位。因此,如果教师在授课时,能充分发挥其主导能动作用,首先能用简洁、生动和风趣的语言提出问题或阐明本学时教学的目的要求,然后在施教中讲清楚教学内容在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意义,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容易被激发,并且这种学习兴趣被激发而产生的良好效应就能持久地保持下去。例如,在泛读课教学中讲授《What is a Zombie》时,笔者首先发问:"Do you know the'Zombie'?Who can tell it to me?"(学生倍感好奇)"Now let me tell you all about it!"(学生求知欲倍增)简略数语,顿时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不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教学的开展,而且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采取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已成为当今在教法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途径。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明确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10]。而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求教师在体现启发式的各种教学方法上,必须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结合英语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和采取最佳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师所采取的启发式方法或许不尽相同,但殊途同归,都会达到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的目的。正所谓: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启发。例如,在精读课教学中,当讲授到句型"not…enough for sb.to do"时,笔者首先举例:"The house was not big enough for us to live in."然后,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其含意,接着用学生已学过的句型"too…for sb.to do"转换上面句子:"The house was too small for us to live in."随后,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比较,并启发他们自己去归纳两句型在用法上的异同点。其结果,大多数学生能正确识别这两个句型,同时也使学生学会了这两个句型的实际运用。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注意采取启发式,既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也能切实培养学生自己主动学习和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
(3)精讲多练,侧重激疑解难。所谓“精讲”,系指画龙点睛重点讲;而“多练”,则是指有的放矢地进行多层次的深化训练。——这是有效排除学生“枯燥厌烦”的心理障碍,不断获得“新点”激发的“灵丹妙药”。此外,在深化训练中,教师还要善于“激疑解难”。古人曰:“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11]又曰:“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12]因此,“激疑”,就是指教师在进行语言深化训练中,要有意识地给学生设置种种疑难点。这些疑难点,既是学生能够解决的,但又绝非是不动脑筋的照搬照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逐渐提高。然后,教师再去画龙点睛,学生就会茅塞顿开。经过反复训练,就会使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较大性的提高,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如何才能体现精讲多练和激疑解难呢?首先;教师应把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然后由教师简明扼要地归纳总结其规律,其次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操练,从而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实际效果。例如,在教授语法“独立主格结构”时,笔者不是简单枯燥地重复已教授过的语法条文,而是首先在黑板上出示以下两个句子(A),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接着引导学生将这两个句子简化为(B),再让学生去仔细观察和比较:
A: When we change water into a solid,we call it ice.
When Water is changed into a solid,we call it ice.
B: 1.Changing water into a solid,we call it ice.
2.Water changed into a solid,we call it ice.
然后,激疑提问:“在(B)组句子的划线部分中,哪部分为分词短语?哪部分为独立主格结构?两者在用法上有何区别?”学生从观察、比较迅速进入积极思考。接着,让学生各自发表己见。最后,笔者归纳总结:(1)为分词短语;(2)为独立主格结构;两者在句中均作状语。随后,用简略数语进一步归纳其用法规律:“同主用分,异主用独”(即主、从句的主语一致用分词短语;主、从句的主语不一致则用独立主格结构)。学生豁然开朗、心领神会。趁此良机,又列举数个针对性强的例句,要求学生立即分别进行口头、或笔头的转换操练,以增强其实践机会,从而达到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英语教学中的“精讲多练”和“激疑解难”,不仅是教师不断开发学生智力的有效方法,而且也是教师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效率和获取教学高质量的重要途径。
(4)创设语言情景,进行直观教学。常言道:见景思物,触景生情。利用现有的条件和设备,紧扣教学内容,千方百计创设各种不同的语言情景,并将教学活动置于其中去进行,就不但能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而且还能极大地增强英语听、说、读、写的操练真实感,吸引学生争先恐后地参与,从而大大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因此,在专业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实物、挂图、语音实验室和电教设备,竭尽所能创造各种不同的语言环境,辅助教学。随着语言场景和直观教具的不断更变,就会不断地诱发学生的新奇感,从而有效地帮助他们克服“枯燥无味”的心理障碍,其学习兴趣也就极易地不断受到激发。
(三)
综上分析,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兴趣对提高英语教学效果及其质量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然而,仅有一次或数次的激发,所产生的效应就只能维持短暂或一段时间。因为随着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日趋成熟,其心理活动也会变得极其复杂起来,通常表现为对自身学习行为的认识和兴趣具有较强的“不稳固性”和“可变性”。倘若在教学中不善于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及时地“对症下药”,那么为时一长,在学生的心理上就难免产生“好奇→生厌→惧怕→放弃”的心理障碍。这就是说,学生学习动机的“二因素”一旦受到有效的激发,就会立刻产生良好的反射效应,使其对所学的对象发生强烈的新鲜感和好奇心,从而转化成为他们自身学习的一种现实需要。这种需要有力地推动了此阶段的学习行为,其效果也较为显著。可是,为时不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功课增多、内容递增、知识深化、难度加大,这种良好的反射效应就会慢慢地烟消云散,他们就会逐渐把艰苦的英语学习视为沉重负担,倍感苦恼,继而厌意滋生;于是恐惧心理产生,学习处于被动应付状态;最后,甚至认为学好无望,只好将其放弃。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正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不高、教学效果不好、教学质量低下的根本原因之所在。要想从根本上排除和克服之,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要善于长期不断地去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二因素”——学习目的和学习兴趣。因为只有通过对这“二因素”坚持不懈地反复激发,才能使学生形成对英语学习的一种持久的动力,并使其脑细胞长久处于不断接收知识信息的兴奋状态。而这两者互为作用的结果,就会在学生的心理上出现对知识获取和能力发挥的最佳状态。
所以,我们必须加强重视对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与研究,切实注重在英语教学中不断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激发。
注释:
[1]杭宝桐主编《English,Teach it Better》,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75页。
[2]伍棠棣、李伯季、吴福元主编:《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第2页。
[3]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12月第2版,第82页。
[4]伍棠棣、李伯季、吴福元主编:《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第149页。
[5]《中学生学习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68页。
[6]《中学生学习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55页。
[7]叶帆、王明文主编:《教育的科学与艺术》,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90页。
[8]转引自《中国古代名句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7月第1版,第625页。
[9]《中学生学习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42页。
[10]转引自邬智、陈宗兴:《论英语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攀枝花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第9页。
[11]转引自《警语名句词典》,长征出版社,1984年10月第1版,第865页。
[12]转引自《警语名句词黄》,长征出版社,1984年10月第1版,第98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