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竞赛工作的经验与发展设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育竞赛论文,经验论文,我国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1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 677X (2000)01-0032-04
1 近年我国体育竞赛工作的经验与特征
体育竞赛本身具有3个效益,即社会效益、竞赛效益和经济效益。 其中社会效益是第一位的,体现了竞赛的社会功能,是为了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竞赛本身的效益体现了我们历来的一条原则,即训练服从国际大赛的需要,是为了在国际大赛上升国旗,奏国歌,为国争光。国内竞赛又服务于训练,引导训练,也就是通过国内竞争促进训练水平的提高,达到锻炼队伍,培养和发现人才的目的;作为竞赛的经济效益集中表现在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上。3个效益构成了体育竞赛的整体效益,表现了竞赛功能的多元性。 近年来通过实践,全国竞赛工作有了新的进展:在竞赛与训练结合、促进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方面;在改变国家一家投入办比赛,为拓宽社会资金渠道,增加比赛数量,提高竞赛质量方面;在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加丰富的体育文化活动,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方面都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此同时,在竞赛组织工作方面,从竞赛体制、组织结构、科技含量、运行机制上,都已出现新的格局、新的态势和新的成效,正在逐步探索和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现代竞技体育发展规律和国际体育发展趋势,国家办与社会办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多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体育竞赛体系。
1.1 充分发挥竞赛杠杆作用, 贯彻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发展战略
1.1.1 进行了全运会改革的实践。特别是在上海举行的第8届全国运动会是改革力度最大的一次体育盛会,从运动项目的设置到奖励计分办法都进行了全面调整,理顺了奥运会与全运会的关系,引导全国各地调整运动项目的布局,集中力量发展奥运会项目,特别是重点和优势项目。全国各地都据此明确了人才培养、资源配置、奖励政策等配套措施,从根本上改变了全运会与奥运会相脱离的局面,体现了新形势下的举国体制。
1.1.2 坚持了参加国际大赛实行选拔制度。如1998 年泰国亚运会,我国所有参赛项目都无一例外地严格遵循“公开条件、公平竞争、公正选拔”的原则实行了选拔,组织了我国最强的阵容。通过这种国内竞争,为所有运动员提供了参赛的机会,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了多强对抗的格局。
1.1.3 各个项目都适应国际系列赛、积分排名赛、 大奖赛等的趋势,把国内比赛与国际比赛相衔接,更多的项目根据自身的特点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竞赛体系,发挥竞赛促进训练、引导训练的作用,使单项竞赛日趋向社会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1.1.4 各个项目都根据国际比赛规则的变化, 针对本项目的长远发展,对竞赛的规程、规则进行修订,进一步与国际接轨,突出了实战要求,提高了竞赛质量和激烈程度。所有这些改革实践,都说明我国国内的竞赛正在沿着贯彻奥运战略,实现体育竞赛国际化、现代化的道路前进。
1.2 体育竞赛的科学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我国体育竞赛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是:体育竞赛组织管理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现代管理和系统科学的理论、方法以及网络计划技术被广泛应用于8运会、4城会、9冬会、1999 年世界体操锦标赛以及其它高水平比赛,并已由采用单一的网络图发展到网络图与流程图相结合的方法,实施对体育竞赛的管理。以计算机网络为主体的信息、通讯、系统工程技术在体育竞赛活动中,如在竞赛的组织编排、运动员资格注册、视觉或指纹检测、登记、刷卡、电子计时、成绩处理和公布、文档查询、通信联络、安全检查、兴奋剂检测等方面的大量应用,极大地提高了体育竞赛的效率和效果,为成功举办各级各类体育竞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我国体育走向世界的需要,国内举办的全国性体育竞赛广泛地采用了先进的自动控制、电子计时计分、信息传播和统计以及光电计时测距技术,并已经发展成为由计算机联结在一起的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可满足一切项目的计时测速和计分需要。举办竞赛所用场地器材都是严格按照国际比赛的惯例和要求修建的,包括场地器材的标准、技术用房、席位等都具有承办国际比赛的水平,有些场地或器材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1.3 体育竞赛的多元功能和整体效益明显增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竞赛的市场机制与经济功能日益显著,作为体育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竞赛表演市场日益活跃,竞赛的效益不断扩展,尤其是部分项目实行了职业化、商业性的比赛,不仅受到社会广泛欢迎,而且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培育了自身市场。如,足球1998年甲A联赛平均每场观众人数为2.13万人,门票收入1亿多元;甲B联赛每场观众1.37万人,整个甲级联赛共有580多万现场观众,预计今年整个足球市场的经费收入可达到7亿多元;男篮1998 年赛季的甲A联赛共进行了172场,一个赛季现场总人数62万人,平均每场3700多人,门票总收入达1410万元;排球1998年赛季联赛经营收入达1200万元,现场观众总人数50多万人,上座率超过70%。上述举的是竞赛市场比较看好的几个例子,这些项目在赛场上召回了观众,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其它多数项目虽然开拓市场比较困难(即使在美国那样的发达国家,真正有市场的项目也只有5~6个),但也大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展。体育竞赛促进了扩大内需,成为引导全民消费、拉动经济的新的增长点。“体育搭台,经贸唱戏”已赢得社会的普遍共识。与竞赛主体相配套的电视传媒、新闻报刊、广告旅游、商品营销、中介组织、体育彩票、运动器材服装等,都已成为社会关注或消费的热点,产生出诱人的价值和财富(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承办国际或国内大型赛事的主办单位,都以办好大赛为契机,加快了本地的现代化建设进程,加快了市容市政建设,改善了投资环境,促进了当地的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提高了当地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支持。如上海承办8运会时,运用产业化思路, 成功地筹集到上海体育场馆的大批建设资金,大大增强了上海体育的发展实力。陕西省举办的城运会,对城市建设、交通环境等进行了彻底整治,据估计,西安面貌的这一变化使之城市建设提前了近20年。另外,陕西省也在城运会期间举办“一会两节”(经贸洽谈会、古文化节、旅游节),短短十几天的时间,经贸洽谈成交额38亿元,旅游收入增加了数亿元。
1.4 加大了赛风管理的力度,赛风有了进一步好转
近几年来,国家把纠正赛风提高到讲政治的高度,提高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系社会稳定大局的高度来认识,采取了系列比较有力的措施,进行综合治理。特别是重点抓了使用禁用药物和裁判员不公正执法这两大顽疾。关于反兴奋剂的斗争有了新的进展。国家体育总局兴奋剂检测中心增添了新的设备, 最近两年赛内赛外检测数量都超过了3000例。1999年又下发了国家体育总局一号令。在4城会上, 实行了血检,凡是血检超标者,立即停止比赛,取消资格。对查出的兴奋剂阳性案例,依法处理,并且在报纸上曝光,所有这些措施都使反兴奋剂的斗争有了新的进展。为了加强裁判员的公正执法,各管理中心都加强了培训教育和管理,全国各地省市体委在对裁判员的选拔培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提高了裁判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准。
1.5 体育竞赛的法制、法规建设得到了加强
原国家体委和现国家体育总局制定下发了若干体育竞赛法规、制度,加速了竞赛立法的进程。北京、上海、四川等很多省区市都以人大或当地政府的名义颁布了竞赛管理条例或暂行规定。
1.6 竞赛管理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
随着竞赛无形资产的开发,竞赛产业和竞赛市场逐步发展起来,管理体制的改革成为当务之急。政府既管竞赛又办竞赛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已不能适应体育竞赛发展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赛已经成为开发、经营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管办分离是新形势下竞赛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1997年,原国家体委撤消主管项目的业务司,使之成为若干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实现了由行政管理型向经营开发型的转变,这不仅适应了运动项目发展的总体需求,而且为建立竞赛市场,发展体育产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据调查,近几年来,北京、上海、辽宁、贵州、四川、江西等很多省市体委(体育局)相继建立或筹备建立了竞赛管理中心、竞赛服务中心,正是适应这种变化的体现。
目前我国体育竞赛还存在着某些突出问题;1,从1999年开始, 国家加大了对竞赛的投入,经费几乎增加了近一倍,各省区市通过当地政府投入,开辟社会资金渠道,大大地增加了竞赛经费的数额。但是,从整个竞赛的需要来看,竞赛经费严重不足的局面仍然没有根本好转。特别是在如何吸收社会资金方面,我们开拓市场的任务还非常艰巨。 2, 在竞赛与训练的关系处理上,存在着重竞赛,轻训练,以竞赛代替训练,竞赛冲击训练的问题。3,竞赛中的不正之风仍然是严重的。4,竞赛功能相对单一,多元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5, 竞赛招标的内涵和外延需要进一步充实和扩展。6,竞赛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7,在管理体制上存在很多不协调、不通畅、不规范的问题,在利益关系上还未能理顺。8,一些项目竞赛“量小质差”的情况并未得到根本解决。
2 今后体育竞赛工作的发展设想
2.1 要继续深化体育竞赛改革
体育竞赛体制改革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是在实践中需要进一步探索、完善的过程,要反复进行,不是一次改革就能完成的。竞赛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社会化、规范化、产业化,使体育竞赛牢固建立在全社会支持的基础之上,其中根本的一条是能够发挥竞赛的多元功能,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这是体育竞赛改革的方向。在服务的过程中,竞赛的价值表现得越充分,社会支持的力度就越大。这是一个辩证的过程,核心的问题就是服务,你为社会服务,社会才能够支持你。体育竞技担负着攀登世界体育高峰、为国争光的任务,这是竞技体育为社会服务的最大功能。
举国体制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成功之路,我们不能丢掉这个法宝,要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举国体制。举国体制的实质就是“国内练兵,一致对外”;“对内竞争,对外联合”。建立新的举国体制,要考虑4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竞赛的导向作用、杠杆作用, 引导全国树立大局观念,贯彻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体育发展战略,形成全国一盘棋,继续引导调整各地的项目布局,走精兵之路;二是根据市场经济的特点,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其中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核心问题。要促进运动人才的合理、合法、有序流动,必须流动起来,但不能乱动。要使人才资源雄厚的地区与经济、技术发达的地区发挥各自的优势,优势互补,联合开发,共同培养;三是运用竞赛的杠杆作用,坚持协调利益关系、尊重价值的原则,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利益,国家兼顾地方利益,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最近发现有个别项目,国家队调运动员调不去,不能集中最高水平的运动员代表国家参加国际大赛,这不行。要通过竞赛的杠杆调节作用,真正实现国家利益是最高利益;四是建立和完善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机制。建立新的举国体制,必须充分重视发挥竞赛的杠杆作用,把国家和地方和利益结合起来统筹考虑,调节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过去我们对全运会进行项目设置的调整,实行奖励计分办法的改革,对参加国际大赛,如奥运会、亚运会等实行选拔制度,目的都是为了调动大家着眼奥运战略、建立举国体制的积极性,对内把着眼点放在竞争上,对外放在联合上。
2.2 正确处理竞赛与训练的关系
现在实际上是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有些热门项目,从总体上看搞的比赛太多,训练的时间比较少,训练不能得到保证;一些项目比赛过少,训练时间能够得到保证,比赛少了不利于运动员的实战锻炼。这些项目每个阶段都应该有一些比赛,以调动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使之有个近期的奋斗目标。如无比赛,练来练去会挫伤运动员积极性。在新形势下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现在安排比赛有两种制约因素,一种是国际体育单项组织把国际比赛系列化,把年度比赛的成绩作为奥运会的积分排名赛,与奥运会资格联系在一起,象乒乓球、羽毛球、网球项目的运动员每年必须保证参加若干比赛,不参赛,积分排名就会下来,不能满额取得奥运会的入场券,因此这些比赛是我们必须参加的。有些大奖赛,也是必须参加的。这些比赛我们指挥不了,受它的制约,这种情况对我们的训练安排增加了难度;另一个制约的因素是实行了职业化、半职业化联赛的项目,有的属于国际管理集团赞助的,有的是厂家对我们的比赛时间、地点提出特殊要求,象主客场制、俱乐部联赛,有时他们提出的时间正好是我们训练的最佳时间。在新的形势下,这些制约因素给我们造成一些新的困难需要我们进行科学安排,同时对我们传统的大周期训练理论进行了冲击。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的一些管理中心的同志、从事训练和竞赛工作的同志,并不是很适应。有些项目比赛过于频繁,伤病很多,在那儿拖着打,训练的时间成为调整的时间、休息的时间。各个项目的情况不同,可以根据本项目的特点来安排训练周期。但是从总体要求上应该是国内的比赛服从于训练,以训练为中心的原则不能动摇。一个项目的训练水平上不去就会影响这个项目的竞赛质量,从长远来讲,竞赛市场的建立和开发最终也会受到影响。这次会是明年的招标会,2000年9月15日到10月1日正是悉尼奥运会的比赛时间,这关系到我们奥运争光计划目标的实现。备战悉尼奥运会是我们国家体育界重中之重的任务,竞赛要围绕着准备悉尼奥运会来安排,如果产生了矛盾,应该为备战让路。
2.3 进一步深化竞赛管理体制改革
竞赛管理体制的改革主要是正确处理几个方面的关系。
2.3.1
处理好国家体育总局竞赛管理部门与项目管理中心的关系。改革要严格按照两权(管理权、承办权)分离和“一放二管”的原则进行。总局的职能部门是管理部门,要在管理方面下功夫,通过制定法规、政策进行宏观调控,要研究如何放权。运动管理中心也有管理的职能,本身具有双重职能,从总局来讲要考虑如何放权,当然放权不是什么都放,宏观调控也是市场经济的特征。总局最近考虑对管理中心的职能权限逐一进行审查,研究哪些东西应该放给管理中心,哪些东西应该加强宏观调控,要拿出具体的措施。作为管理中心也要认真进行研究,重点研究“办”的问题,同时加强管理的职能,管竞赛的职能,尽可能把承办权多下放,转让承办权。
2.3.2 理顺管理中心与省市体委的关系。 体育比赛是广大群众参与的社会活动,需要政府的管理,搞得好可以引起很好的社会效益,搞不好有可能引发社会矛盾,危及社会稳定。承办比赛的当地政府应该重视。我们办竞赛要依靠当地政府,过去一些省市体委的同志也提出一些意见,就是一些比赛没有通过当地政府,直接给企事业单位,这种情况应当纠正。办比赛不出现事情还好,出了事情就麻烦了。不论在哪个地方办比赛都必须与当地政府取得联系,应该赋予当地政府部门相应的审批权。作为地方体委,本身也是政府部门,也有如何行使管理职能的问题,把承办权下放、转让,这个问题也需要省市体委认真研究解决。在三讲的过程中,国家体育总局党组在整改的内容中提出要规范运动管理中心的行为,规范竞赛行为是我们的任务。比如原来反映中心收费过高,转嫁负担,总局专门下发了文件,采取措施后好了一点,但在这方面还要下功夫。经过调查研究论证,可以搞成一些法规性的文件,把双方的行为都规范下来。
2.3.3 对社会企事业单位参与比赛招标、承办比赛, 要进行规范管理。对于竞赛拍卖会,从我们的指导思想上就是一个“试”字,试得不成功,此路不通,可以再回头。现在既然是搞竞赛市场就要使用市场的手段来进行运作。23个项目拍卖了4个项目,有成绩,成绩不大, 但总的来讲需要总结、探索。既然是市场就要有三要素,一个是产品本身的质量,是不是社会所需要的;一个是消费水平是不是需要,买得起;一个是连接两者之间的桥梁—中介机构和新闻媒体。但体育竞赛毕竟与一般商品不一样,商品买到家里去就完了。体育比赛是重大的社会活动,涉及到方方面面,因此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商品运作,涉及到非常复杂的关系。买承办权必须经过承办地当地政府的认可,这就是一个特殊问题,就是因为它关系到社会影响。
2.3.4 关于电视转播权的问题。从国际上来讲, 电视转播权指的是3个部份,一是3 min以上的新闻报道权,二是15 min以上的精彩画面集锦权,三是比赛的转播权。国外对这些都要进行经营,这也是体育能够吸引社会资金的一个重要来源,在我们国家怎么办?对于3 min 的新闻报道权,我们没有采取转让的办法,对于集锦权、整场比赛的电视转播权就要考虑改革,既然是市场经济,这条路就势在必行。国家体育总局已经做了决定,一定要改革下去。虽然会遇上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要探索,不退,但要稳妥的进行,这涉及到与电视媒体的关系。电视转播权的问题是一个大问题,是体育改革的一项重大措施,在这个问题上坚持改下去,现在有所突破,已经取得一些成效。困难还很多,要坚持下去,通过艰苦努力,使这项改革真正收到成效。
2.4 抓好三支队伍的建设,争取赛风进一步好转
办赛队伍、参赛队伍、执法队伍是竞赛组织工作的基本队伍。 (1)关于抓好办赛队伍建设。竞赛的科学化要求竞赛管理人员具有更高的思想文化素质,竞赛功能的日益强化,竞赛效益的不断扩展,要求组织者有很强的全局观念,要培养各种各样的管理人员,培训的内容要不断更新,要充实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2 )关于抓好执法队伍建设。最近几年社会对裁判员执法反映比较强烈,特别是足球、篮球影响较大的项目,裁判员的作用就特别显著,一旦错判、误判、漏判就容易产生社会影响。有人说吹黑哨、吃黑食。伍绍祖同志讲过多次,只要证据确凿,就坚决处理。国家体育总局下属的一个单位的某人卖兴奋剂,坚决开除党籍、开除公职,严肃处理。对裁判员也要坚持严格管理的原则,也可能我们检查的力度还不够,反映虽然强烈,但没有证据就无法处罚。应该看到搞不正之风的人是极少数,比赛中的错判、漏判、误判是不可避免的,大量的属于业务素质不高,我们对裁判员队伍应该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应该肯定裁判员的主流,大多数是业余裁判员,他们为了事业牺牲了很多的东西,兢兢业业,恪于职守,不图报酬,不计得失,在竞赛中发挥了良好作用。例如在四城会的时候,有两位女裁判生病打点滴,上午打针,下午还去赛场。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本身的思想、道德和业务水平,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也有个别裁判员在利益的诱惑下,淡忘了为人民、为运动队服务的意识,背离了职业道德要求,出现了不少的问题,造成了一些不良社会影响。如在一次全国游泳比赛当中,个别裁判员不顾职业道德,违反裁判纪律规定,擅自修改比赛成绩,性质恶劣。又如在今年进行的全国比赛中,个别赛区连续发生了计时员舞弊和记录员严重失误(更改比赛得分)的重大事件,直接影响了比赛结果,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因此要加强裁判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职业道德教育,进一步完善裁判员的选拔、培训、上岗、执法、监督制度。总之,裁判员队伍的建设是竞赛的大事,也是一项基础性、保障性的工作,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
不良赛风有其不可低估的危害性和破坏作用。尤其是使用兴奋剂,关系到体育的纯洁性,关系到祖国的形象,是个政治问题。当前不良赛风主要表现在10个方面:(1)目无法纪政纪,使用禁用药物;(2)不讲道德风格,搞假比赛,打假球;(3)赛场上打架斗殴, 有意伤害对手;(4)无视竞赛规程、规则的权威性,停赛罢赛;(5)不尊重、不服从裁判,辱骂、迫打裁判;(6)裁判员结帮成派、内勾外联、 徇私舞弊、有意偏袒;(7)用行贿等手段对裁判员施加影响或压力;(8)在运动员资格上弄虚作假,以大打小、冒名顶替、互挖墙角;(9 )工作管理人员以权谋私、腐化堕落、吃请受贿;(10)公款挥霍、铺张浪费、官僚主义、不务正业。
解决赛风问题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和办法:要加强法制建设,从不良赛风产生的土壤和原动力上进行整治;要抓好对教练员与运动员的教育管理;要查处重大案件;要加强舆论监督,健全体育竞赛的监督机制。
2.5 建立体育竞赛法规体系
力争在3年的时间内把体育竞赛法规体系的框架建立起来, 把涉及竞赛的方方面面都依法管起来。
收稿日期:1999-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