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 510630
摘要:【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 ipher 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 heter,PICC)所致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可更好预防静脉炎发生。【方法】针对PICC置管发生静脉炎的原因进行文献检阅及分析讨论。【结果】了解导致静脉炎的原因,正确维护PICC导管,预防静脉炎,可为患者提供一条长期使用的无痛性输液通道,能够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及质量。【结论】正确的维护和及时发现置管可能导致的并发症,能延长导管的使用寿命,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关键词:PICC;静脉炎;导致因素
静脉炎是静脉输液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它不仅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同时影响了治疗。有资料表明,70 %以上的住院病人需要接受静脉输液治疗,这些病人80 %会发生程度不等的静脉炎,因此对于静脉炎应以预防为主[1]。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经外周静脉穿刺插管,其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起到外周血管置管,中央静脉治疗的效果,是一种方便、安全、有效的置管技术。因PICC导管留置时间长、能够安全地输注刺激性药物、保护患者血管、减轻患者痛苦可由护士操作等优点已被临床广泛应用,为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性输液通道。但在PICC 导管留置过程中,其并发症的发生不容忽视,尤其是静脉炎的发生,给患者带来了痛苦、增加了经济负担,甚至导致留管失败。本文就PICC 留置导致静脉炎的原因进行探讨,将预防静脉炎的研究近况作一综述。
1.静脉炎的分类
1. 1机械性静脉炎
是静脉炎中的常见类型,通常发生于穿刺后48~ 72 h,表现为穿刺部位血管红、肿、热、痛,触诊时静脉如绳索状硬、滚、滑、无弹性。现代医学认为机械性静脉炎是由于导管对血管壁的磨擦撞击作用,造成血管的痉挛和血管内皮的损伤,激惹静脉壁发生静脉炎症所致[2]。
1. 2血栓性静脉炎
表现为沿着前臂静脉走行出现红色索状线,远端会出现水肿,穿刺部位渗出,患侧上肢疼痛、肩痛、耳痛等。由于静脉壁受到损伤,纤维蛋白集聚导致血栓形成,并产生肿胀、疼痛等。可因导管的型号和血管的大小不适宜(导管外周形成血栓),穿刺时损伤血管内膜(导管尖端和导管内形成血栓),封管不规范等原因引起。
1. 3化学性静脉炎
患者自体对导管材料产生反应,或输注刺激性药物所致。多由消毒剂、滑石粉等异物的化学刺激引起。
1. 4感染性静脉炎
出现了静脉炎的临床表现,局部和导管内液细菌培养阳性即为感染性静脉炎[3]。感染原因多为导管穿刺及护理过程中清洁或无菌条件不足,静脉输液管路或液体被污染,导管周围皮肤被感染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静脉炎诊断分级标准
根据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静脉治疗护理实践标准2006版分级:
0级:无临床症状及体征;
1级:输液部位发红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2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
3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状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静脉;
4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状物形成,可触及的静脉条索状物长度>2.5cm(1英寸),有脓液流出。
3.引起静脉炎的相关因素
3.1药物因素
输液药物引起血浆pH 值改变。血浆pH 值正常为7. 35~7. 45,超过此范围无论是过酸过碱,都可以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和机能,发生静脉炎[4]。输入高渗液体时使血浆的渗透压升高,导致血管内皮细胞脱水发生萎缩、坏死,进而局部血小板凝集,形成血栓并释放前列腺素E1、E2,使静脉壁通透性增强,静脉中膜层出现白细胞浸润的炎症改变,同时释放组织胺,使静脉收缩、变硬[4,5]。抗癌药物的毒性作用。抗癌药物作用于细胞代谢的各个周期,影响PNA 与蛋白质的合成,使血管内皮细胞坏死,反复多次刺激损伤血管内膜,使静脉萎缩、变细[6~8]。高浓度刺激性强的药物若输入速度过快,超过血管的应激能力,或长时间滴入血管,持续刺激血管,均可导致内皮细胞破坏[6]。
根据资料统计显示[12],输入强刺激性药物,静脉炎发生率为79.8%,输入一般刺激性药物,静脉炎发生率达46.8%,输入无刺激性药物,静脉炎发生率仅6.2%。
3.2机械性刺激和损伤
同一条血管反复穿刺输液或硅胶管在血管内留置过久[4],易造成机械性损伤。选择导管的型号和血管不适宜,导管过粗过硬,会加重静脉壁的机械摩擦,易导致静脉炎的发生。穿刺过程中导管对静脉壁的机械刺激,置管中反复多次的穿刺,使血管内膜受到损伤;导管未达到预期位置,如导管管尖过浅,输注刺激性药物时加重对静脉壁的刺激。
3.3物理及自然因素
包括环境、药液的温度及药物理化性质。有报道[9],甘露醇可激活炎症介质和丝分裂素—活化蛋白激酶,直接引发血管内皮细胞凋谢。
3.4各种微粒因素[10]
微粒一般指玻璃屑、橡皮屑及各种结晶物质。
3.5护理因素
置管侧肢体过度活动或固定不妥时,肌肉带动导管在穿刺点内、外反复滑行,刺激静脉壁产生机械性损伤。
3.6穿刺部位因素
非惯用侧手肘窝以上穿刺可将导管固定于上臂,可避免手臂活动时导管的弯曲,减少了导管与血管壁的机械性摩擦,从而降低了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根据资料统计显示[11],前臂外周分支静脉组静脉炎总发生率约为68.3%,外周静脉主干组静脉炎发生率约为12.7%,中心静脉组静脉炎发生率约为7.4%。
3.7其他因素
患者体质和免疫力。
综上,PICC导管为患者提供了一条可以长期使用的无痛性输液通道,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及质量。正因其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对其并发症的发生必须给予高度重视,静脉炎即是其中一项常见、高发的并发症。正确的维护和及时发现、处理静脉炎等并发症,体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能够延长导管的使用寿命,从而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吴勤,王鹏巨. 静脉给药并发静脉炎的发病机理和防治进展[J ] . 实用护理杂志,1994,10(2):41~42.
[2]段培蓓. 青敷膏预防PICC 机械性静脉炎的疗效观察[ J] .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5,59(10):45~46
[3]邓群波. PICC 临床应用及护理进展[ J ] . 现代护理,2008,5(22):36- 137
[4]吴勤,王鹏巨. 静脉给药并发静脉炎的发病机理和防治进展[J ] . 实用护理杂志,1994,10(2):41~42.
[5]杨瑞祥. 血管外损伤[J ] .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87,8(1):34.
[6]赖利,李俊英. 化疗性静脉炎的护理进展[J ] . 护理学杂志,2002,17(1):78.
[7]赵国华译. 及早发现静脉炎和液体外渗[J ] .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89,10(4):164.
[8]赵丹凤. 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机理及防治进展[ J ] . 护理研究,2001,15(5):260.
[9]Malek A M,Goss G G,Jiang L,et al . Mannitol at clinical concen2traions activates multiple singaling pathways and induces apoptosis inendothelial cells[J ] . Stroke,1998,29(12):2631~2640.
[10]李文硕. 输液剂中的微型异物[J ] . 临床医学杂志,1988,4(5):230~231.
[11]蒲怀智. 化疗性静脉炎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对策[ J ] .护理研究,2010,17(19).
论文作者:黄秀艳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6
标签:静脉炎论文; 导管论文; 静脉论文; 血管论文; 发生论文; 患者论文; 损伤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