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论文_张美华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论文_张美华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张美华

南京市第九初级中学

长期以来,英语课教学一直对双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给予了高度关注,而很少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情感态度。英语教师辛辛苦苦、绞尽脑汁地把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不厌其烦地传授给学生,却浑然不顾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等等。这种教学必然会导致把教育对象当作灌注知识的容器,而不是有独立意义的人。正如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所指出的:“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这正是传统教学重知识轻情感的缺陷。为此,英语课教学的每一堂课,必须将情感目标纳入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高度重视情感教育,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一、 情感教育得不到应有重视的原因

教书和育人是教师的两大天职,对英语课的育人功能我们是认同的。那么,为什么情感教育会在我们的课堂受到冷落呢?直接的原因可能有三个:一是对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尚缺乏科学而全面的说明。历史上诸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等有识之士的言论,多为主观臆断,属于一种个人体会,缺乏令人信服的科学论证,所涉及的情感在学习或教学中的作用也十分有限,从而直接影响人们在观念上对情感的普遍接受和应有的重视。二是对教学中的情感因素的操纵、调控缺乏具体的指导。与认知教育目标相比,情感教育目标就其确定、实施、评价而言都具有更大的难度。大多数教师并非有意忽视情感教育,而是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制定、实施和评价情感教育,这使情感教育在课堂中处于听凭教师个人价值观和个人经验支配的状态。三是目前国家和社会对学生评价制度和手段的影响。在我国,无论是中考或是高考,对学生的考核都是选拔性的,考核的内容多集中在学生的认知水平上,很少对学生的情感等非智力因素进行评价。这种评价制度导致了许多为升学而急功近利的行为,以牺牲情感教育来换取认知上的达标。

二、 英语课渗透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1. 这是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春风已经吹遍大江南北,而要真正达到“吹绿大江南北”的效果,必须依赖于全社会尤其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新课程标准明确反对那种“目中无人”的教学,其核心理念是倡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也就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从教学目标角度看,新课程强调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统一,而且尤其强调突出情感教育目标;从教师的教学行为角度看,新课程特别强调尊重与赞赏,强调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从对学生的评价要求角度看,无论是学生自评还是教师评价,新课程都明确提出对学生的个性与情感要做出相应的评价。显然,新课程标准与原先的学科教学大纲最明显的不同处之一,就是倡导教师随时随地都要关注甚至预见学生的感受,善于倾听学生的诉说,及时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英语课的任务,不仅是教给学生英语的基本知识,增强其英语运用能力和交际语言能力,还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素质与修养。英语课必须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教学中积极渗透情感教育。

2. 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客观需要

课堂效率是指在规定教学时间内完成的教学量,用理论公式表示:P=S/T。其中P代表效率,S代表教学量或教学效果,T代表教学时间。这里的教学效果主要包括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和情感的发展。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教师就必须要确保学生的积极学习时间。教学成败的关键问题就在于能否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的积极学习时间。所谓积极学习时间,是指学生用于对其难易适度的教学材料或活动的时间,其本质就是学生指向学习任务的紧张的智力活动时间。一堂45分钟的课,学生用于指向学习任务的紧张的智力活动时间越多,教学效率就越高。那么,如何才能尽量增加学生指向学习任务的紧张的智力活动时间呢?国内外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许多方法和途径。其中采用情感教育的手段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从广义的角度看,情感素质包括情绪、情感、情操、动机、兴趣、态度、性格、意志和价值观等。当代情感心理学专家霍夫曼曾把情感对学生的认知活动、智力活动的影响归纳为五个方面:①情感发动、结束、干扰信息加工;②情感导致选择性加工;③情感组织记忆;④情感促进情绪的分类和图式;⑤情感影响决策和问题的解决。这就是以情促智、以情优教的心理学基础。教师通过情感手段,能把学生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学习任务上,放大学生进行指向学习任务的智力活动的内驱力,直接打通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之间的通道,提高学生进行认知活动的效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诚如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情感教育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里。” 情感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动力功能和育人功能。消极的情感会让认知过程举步维艰,认知的成果会被消蚀;只有在积极的情感支配下,教育成果才会得到强化,教与学才能取得成功。英语课教学只有彻底革除原来“一讲到底”的弊端,积极渗透情感教育,努力增加学生进行紧张智力活动的积极意义时间,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 这是促进青少年儿童素质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

当前我国正在全力推进素质教育,并把它作为21世纪提高全民素质的一个根本性的教育措施。学生的素质可以归纳为由低到高的三个层面: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情感教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证明,良好的情感能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它具有保健功能;能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手段;能促进学生的交往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等社会素质的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美国心理学家丹尼·霍尔曼在《情感智商》中指出:决定人的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个人的情商而不是智商,智商仅占20%,情商占80%。由此可见情感教育对于青少年儿童的发展意义重大。英语课教学只有高度重视情感教育,才能有利于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 英语课实施情感教育的具体措施

1. 以对知识的认知作为情感教育的基础和依托,使英语课教学形成知情并茂的格局

所谓情感教育就是通过把外在的认知体系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意识进行渗透和转化,以便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教师所期望的情感和品德,是一个心理学上所说的“内化”的过程。所以,从出发点来看,情感教育是从认知开始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课本知识,挖掘出教学内容中固有的情感因素,在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让情感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春风化雨般的自然状态下受到美好情感的感染,引起心理共鸣,从而激发学生良好情感品质的形成,同时从生理学上来说,教师的自信、兴奋、惊奇、赞叹,对学生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活动起很大的作用。因而教师在课堂上要饱含感情,并通过自己健康向上的感情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从中受到鼓舞和鞭策,调动起思维积极性,体验到成功的欢乐。这些内容,一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情感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又为情感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契机。

2. 把情感教育与关注社会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英语课牛津教材内容源于社会,又诠释社会。把学生的视野引向社会这个大舞台,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知识、观点来观察社会现象,评价社会事件,这不仅是对学生认知能力的一种巩固,也为学生情感的升华提供了契机。比如:8B Unit 6介绍的是世界上的各类慈善机构,Reading部分讲述了ORBIS怎样为贫穷国家的白内障患者免费恢复光明的,同学们深受感动,表示从今以后,要把一部分零用钱捐给慈善机构,并且要好好学习,以后能参加慈善活动,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这样,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课堂情感教育与关注社会结合起来,这不仅是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方法,也容易养成学生把个人行为与祖国、与社会密切相连的思维习惯,增强了学生的公民责任感,有利于更好地塑造学生的社会人格。

3. 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灵活调控学生的情感。

情感教育的过程,是一个良好情感在学生内心成长的过程。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教师传递的情感信息要被学生“信奉”,必须要有一个心理基础——学生“相信”并“接受”教师的信息。所以,情感教育成功与否,关键是学生是否真正愿意“接受”教师的信息传递。在情感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调整学生的学习心向,要始终让学生保持一种积极的状态,单纯靠教师运用“语言”这一种媒介是难以完成的。只有采用活泼多样的教学手段,才能不断激活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进行思考。一般课堂上较常用的方法有讲英语小故事、看英文录像、看英文电影、听英语歌曲、朗诵英语诗歌、讨论、进行简单的社会调查等形式。如果运用恰当,会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比如:近年来,任务型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途径进入国内英语课堂。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提倡“意义至上,使用至上”;要求学生用英语在课堂内外进行有目的的交际活动,并在此过程中学习和掌握英语。使用任务型教学法,学生们课下却很少有书面的英语写作,更不会有传统的一个英语单词写5 遍或10 遍诸如此类的事情。在小学,孩子们最常见的家庭作业就是听英语磁带并复述听到的内容;或是准备一个英语小故事,第二天讲给全班同学听;或是用英语给同学打电话。课堂上更是打破了“老师一人讲,全班同学一起听”的局面,全班同学都是英语课堂的主角。每一节课都渗透多个任务,如: Pass the flower (击鼓传花), Do the action (听音做动作) , Find your friend (找朋友), Draw and Colour ( 画一画, 涂一涂) ,Touching and Pointing (比眼力) 等,尽量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和负担,给学生一个轻松和谐的语言环境,让单词和句型的传授在欢乐的游戏中完成。

4. 按循序渐进的原则对情感目标进行分层达标

按心理发展规律,学生把教师传达的情感转化为自己的情感品质,依次要经过三个心理过程。第一层:学生对这种情感不反对,不排斥,心理上处于“顺从”、“接受”状态;第二层;对教师传达的情感信息,学生表现为感兴趣,处于一种“积极回应”的状态;第三层:教师传输的情感在学生心理上得到成长,对这种情感达到“信奉”状态。这三个心理状态是层层递进的,教师在情感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到学生的心理起点,尊重循序渐进的规律,不能拔苗助长。以“Giant panda”这一课时为例,就是这样按层次设计情感目标的:①对我国当前捕猎大熊猫的行为有深刻认识。为此我就放了一段关于捕猎的录像,那些由捕猎产生的可怕的后果深深地触动了学生,他们感到震惊;对目前社会上依然存在的捕猎行为感到憎恨、痛心;②树立自觉保护动物的观念。当然,不是每个情感目标都一成不变地按照这样的步骤来达标,教师如何操作情感达标的层次性,要看学生情感最初水平而定,只要遵循心理发展规律就行了。

从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素质教育还未能全面、彻底地实施,现行体制对教师、对学生评价的标准还是以应试分数的成份居多。但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应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不管教育体制有没有做出根本改变,都要学会“戴着镣铐跳舞”,要有对祖国教育事业,对学生全面发展负责的赤子之心。在日常的教学中,努力实现认知教育与情感教育的有机统一,为培养和造就既有丰富知识,又有丰富感情的“四有”人才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论文作者:张美华

论文发表刊物:《校园英语(教研版)》2015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5

标签:;  ;  ;  ;  ;  ;  ;  ;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论文_张美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