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兰格的“竞争解决”社会主义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竞争论文,模式论文,兰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505(2001)03-0001-6
奥斯卡·理沙德·兰格(1904-1965年)是波兰著名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家、社会政治活动家。
兰格提出了“竞争解决”社会主义模式,把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使世界经济学界为之刮目。他对经济理论的突出贡献是把市场和计划相结合的理论研究提到一个新的起点。瑞典经济学家本特·汉森说:“现代对经济政策理论的最动人的贡献之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兰格和勒纳提出的社会主义经济的行为原则。兰格和勒纳使关于社会主义国家中经济核算的长期讨论终于有了结果,而且在理论上成功地使形势不利于那些社会主义的批判家们,他们曾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理性经济计算是不可能的。兰格和勒纳的目的是设计这样的条件,使福利最优值得以实现,特别是已知存在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达到福利最优值的障碍得以排除。”(注:朱庭光《外国历史名人传》(补遗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83页。)
兰格的“竞争解决”社会主义模式是在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进行的一场旷日持久的为世界经济学界所瞩目的论战中提出来的。维也纳经济学派领袖米塞斯于1920年发表《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核算》一文,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无法进行经济核算,不能合理地、有效地分配资源,因而社会主义经济即使在理论上也是说不通的。他说:“凡是没有自由市场的地方,就没有价格制度。没有价格制度,就不可能进行经济核算。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要素大部分都不属于个人所有,而是归社会所有,这样就不存在生产要素市场,也就没有生产要素价格。没有生产要素价格,就不可能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注:《经济学动态》编辑部《当代外国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54页。)伦敦学派的经济学家罗宾斯和哈耶克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在理论上可以用数学方法来解决资源最优分配问题,但在实践上则是行不通的。罗宾斯在《大衰退》一书中写道:“在纸面上,我们能设想这个问题用一系列数学计算来求解……但实际上这种解决是行不通的。它需要在几百万个预计数据的基础上列出几百万个方程,而统计数据又要根据更多百万个分别计算。到解出方程的时候,它们所根据的信息可能已经过时,需要重新计算它们。根据帕累托方程可能实际解决计划问题的提法只说明提出这种主张的人不了解这些方程意味着什么”。(注:罗宾斯《大衰退》伦敦1934年版第151页。)
为了批驳罗宾斯和哈耶克等人的上述理论,兰格于1936-1937年在《经济研究评论》上分两部分发表了他的名著《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提出了“竞争解决”社会主义模式的理论。
(一)社会主义经济可以在实践中进行经济核算和合理有效地分配资源
兰格指出:“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会计价格能用在竞争市场上决定价格的同样的试验错误过程来决定”,(注:兰格《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7页。)“用计划代替市场的功能是很可能的,是可行的”,这就是所谓的“计划模拟市场”(注:兰格《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5页。),即“竞争解决”社会主义模式。
在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之所以能获得均衡价格,能最合理地分配资源,是因为在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价格是靠尝试错误的过程产生的。这种价格具有参数的性质。在这套价格的基础上,可以得到每一种商品的供给和需求的数量。根据供求的状况,价格就会上下波动,而重新获得一套价格体系,从这样一套新的价格体系出发,又可以得到每一种商品的供给和需求的数量,由供求的状况,又会产生一套新的价格体系。如此反复进行,最终可以获得一套使每一种商品的供给都等于需求的均衡的价格体系。这时,每个消费者的效用都已得到最大化,每一种商品的生产都是在最低成本组合和最适度生产规模上进行的。因此,不仅可使整个社会福利得到最大化,同时也使资源的使用最合理、最有效率。兰格认为社会主义的基本前提是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但公有制本身并没有决定消费品分配和就业制度的固定程式,在社会主义社会里,选择职业和选择消费品的自由应被保留。“取消了劳动者选择职业自由和消费者选择消费品自由的经济,与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不相容的。”(注:于潜《东欧经济理论》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第20页,21页,18页,19页,21页。)因此,需求价格表现出来的消费者的偏好是引导生产和资源分配的根本标准。消费品和劳动力的价格由市场上的供求关系来决定。生产资料的价格虽然由中央计划局来制定,但中央计划局可依据市场供求情况,利用尝试错误的方法,像完全自由竞争市场一样获得均衡价格,并且最合理地分配资源。兰格明确指出:“市场是内在于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注:于潜《东欧经济理论》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第20页,21页,18页,19页,21页。)社会主义经济可以进行竞争性的经济核算。劳动者可在劳动市场上争取实现最高收入。即劳动者有选择职业的自由,他们把自己的劳动贡献给那些出价最高的企业。工资也由市场供求状况决定。消费者要用既定的收入,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下,使所购消费品的效用达到极大化。这样,在消费者的收入与消费品的价格被客观地决定后,消费品的需求函数也就被确定了。
企业经理则要在既定的技术条件下,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利润。这样,企业经理必须遵循两条原则来决定他们生产要素的组合和生产规模:第一条是投入要素的组合必须使平均生产成本达到最低点。这就必须使每个单位价格的投入要素的边际生产率都相等。第二条是企业经理必须在边际成本等于产品价格的水平上来确定生产规模。根据这两条原则,各个企业就能获得各自产品的产出量和各种投入要素的需求量。把各个企业的产出量和需要量综合起来,就得到了整个社会中各种商品的总供给量和各种生产要素的总需求量。(注:于潜《东欧经济理论》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第20页,21页,18页,19页,21页。)
中央计划局对生产资料价格的确定不是随意的,也不需去求解数百万个方程式,而是利用与竞争市场一样的试验错误的办法。中央计划局在历史上给出的物价和供求规定的物价的基础上,可以模拟一个客观市场的作用,根据供求的变化不断地调整价格。通过调整,就可以不需收集和处理全部经济活动信息,不须求解数百万个方程,便可获得与自由竞争市场一样的均衡的价格体系,从而使社会福利最大化,使资源使用最合理、最有效率。“这些方程是由消费者的收入花费和生产者的生产决策分散解出的”。(注:于潜《东欧经济理论》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第20页,21页,18页,19页,21页。)
兰格的竞争性社会主义模式,既维护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与消灭剥削,又从理论上解决了社会主义经济的经济核算与资源最优分配的问题。假如社会主义所能取得的成就只是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一样,那么似乎就没有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以社会主义来取代资本主义的必要了。为此,兰格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二)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有明显的优越性。
1.社会主义的分配更为合理。在私有制的社会中,非工资所得的分配是以生产资料的所有为基础。在这种情况下,价格不能反映出不同人的需求的相对迫切性。由此种价格决定的资源分配不足以获得最大的社会福利,而使贫富相差悬殊。社会主义废除了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收入分配主要以劳动能力和对社会的贡献为依据,因而社会收入平等化。个人收入可以建立在使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水平上。“只有社会主义经济中的收入分配才能达到最大社会福利”。(注:于潜《东欧经济理论》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第20页,21页,18页,19页,21页。)
2.社会主义社会获得均衡价格所需的时间较短且更可靠。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中央计划局对各种生产资料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认识比较全面,再配合市场调节,这样获得均衡价格所需要的时间比单靠市场盲目上下波动要快得多,因而可以减少生产盲目性所带来的损失。
3.社会主义社会可以较好地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兰格认为:“为了实现资源最优分配,只有放弃最大利润,服从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的规则。只有社会主义企业能做到这点。”“新厂应否建设,老厂应否扩大或收缩(不更换已折旧完的设备),均按此规则计算”(注:《经济学动态》编辑部《当代外国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63页。)(注:于潜《东欧经济理论》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第20页,21页,18页,19页,21页。)
4.资本主义社会处处存在垄断,垄断限制了完全自由的竞争,因此资本主义社会并非是理想的完全自由的社会。社会主义企业都将遵守使成本最低和使边际成本等于价格的规则,并以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为目标。因而,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许多经济家所鼓吹的完全自由竞争的好处才能得以实现。
5.社会主义社会的资本积累由社会控制,因此,能从社会成员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着眼来妥善安排,能保证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更为适当的经济基础。
6.社会主义社会能更好地把社会利益置于特殊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利益之上。社会主义社会能更好地计算外部成本,如工厂的污染问题,因而能更好地注意环境保护等。
(三)社会主义社会运行模式的多样化问题。
1.苏联高度集中的模式有其产生的理由,但不宜做长久之计。苏联高度集中的模式的产生及东欧各国模仿的原因有如下几点:(1)国防的需要。苏联及二战后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都面临着帝国主义武装侵略和颠覆的威胁,急需集中力量加强国防。(2)社会主义社会大都建立在经济落后的国家,需要集中力量加快工业和农业的现代化。(3)基层缺乏成熟的管理人员,为中央机构少数人进行决策的体制提供了社会基础。(4)社会经济结构简单,中央包办的难度不高。他说:“同样这些方法被资本主义国家在战时应用,这就说明这些方法中没有完全是社会主义的东西,这些是在某些紧张情况下使用的一种经济政策的技术方法”。(注:兰格《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67-68页。)“它们在一定时期中可能是必要的和有益的,但应用得时间过长,超过必要,集权—官僚机关就会在某种意义上变成一种独立的政治和经济力量,在国民经济、社会关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危害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因此,必须废除这种高度集权的苏联体制,寻找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注:于潜《东欧经济理论》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第20页,21页,18页,19页,21页。)
2.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社会主义各国社会历史背景不同,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道路也必然有所不同。本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不能从理论上制定出来,也不能来自上面的命令,更不能盲目照搬别国模式,而只能在经验的基础上形成。
(四)建立一个集中计划和分散管理的经济体制
兰格提出:“经济管理将在整个经济的中央计划和方向的框架内,以工人自治和部分地以合作社自治为基础”,企业生产任务的完成和效益的提高“首先应当基于工人们对企业利润的物质关心。利润应当变成判断企业是否完成它的社会经济任务的基本标准”。(注:兰格《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77页。)兰格认为,社会主义计划价格同竞争市场价格一样,也应是能够使供求平衡的均衡价格。兰格指出,国家计划部门只为有限几种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定价,特别是只有少数大企业生产的产品,以防止它们形成垄断,防止其不通过增加生产和降低成本而简单地靠提高物价来增加利润;而对众多小企业的一般产品的价格则可以由市场机制自由决定。因为众多小企业之间的竞争能够防止形成垄断,另外,计划部门也不可能及时了解上百万种商品的供求情况。
兰格曾论证,即使整个经济活动根据计划规定的指标运行,并且其经济效益高低则由会计价格来衡量,也是可以运用试验错误法达到均衡,并实现资源配置优化。兰格将这种论证扩展到完全的计划经济中,目的只在于批判某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全面否定,说明即使在完全的计划经济中也可以实现资源配置优化,而并非是认为这种完全的计划经济在任何情况下都是行之有效的。
从兰格的总体论述中,可以清楚看出,他不赞成在现行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实行完全的计划经济,而是力图把计划经济纳入竞争市场的轨道,从而使现实的经济活动更加符合经济规律,实现超资本主义的资源配置优化。这便是兰格的竞争解决社会主义模式的要义所在。兰格的“竞争性社会主义模式”的提出,从理论上证明了社会主义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有力地批驳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诬蔑。他从理论上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能够进行合理分配资源的问题,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兰格的经济理论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是对于各个生产决策的主体的动力问题阐述不够,缺少衡量企业经理人员成绩的标准,也没有设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兰格只提出企业经理必须遵守的两个标准,但没有指出用何动力来刺激经理遵守这两个标准。兰格的经济理论尽管存在以上的缺陷,但终究是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指出了一条新的思路,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开辟了一条可资借鉴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