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后教育及其展望_教育论文

初中后教育及其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初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初中后教育,通常指义务教育后的培训,它是义务教育的延伸,是就业或进入高等教育的基本过渡阶段。随着现代化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与社会部门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70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以来,劳动力市场亦不景气,加之战后出生的婴儿带来了这一时期高中生的人口高峰,教育民主化的呼声愈加高涨,导致初中后教育的迅速发展,并在西方国家已成为普及性的教育。初中后教育作为就业或升入大学的必要准备,适应不同方面的需求,往往呈现出纷纭复杂的局面。因为这一阶段教育囊括了普通教育、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等各类教育,学制长短不尽一致,培训方式多种多样,管理机构也政出多门。

当前,在发达国家中,初中后教育已经完全普及,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中也正在经历着由义务教育的普及向初中后教育普及的过渡。可以预见,在下个世纪,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初中后教育将会进一步普及。那么,未来21世纪的初中后教育会如何发展,如何促进我国初中后教育的改革,本文将通过国际比较,对初中后教育的未来趋势作粗略的勾勒。

一、密切义务教育与初中后教育的衔接

在发达国家,已基本普及九年以上的义务教育。在发展中国家,无义务教育的国家寥寥无几,虽然六年以下义务教育的国家仍占不小比例,但义务教育年限在逐渐延长是总的趋势。特别是近年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导下,9个发展中国家的首脑连续召开国际性的全民教育大会,对于促进义务教育的普及和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将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仅就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掌握的169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看,义务教育年限的中值为7至8年。从理论上说,义务教育之后,青年应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或高等教育然后就业。但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并不是所有国家的多数青年都能进入初中后教育阶段。即使如此,仍有大量青年涌入初中后教育,便使其使命与任务变得非常重大和严峻。

鉴于越来越多的青年接受初中后教育,这一阶段的教育便面临双重的任务:一方面,初中后教育作为接收大部分义务教育后学生的入口,必须有足够的容量。另一方面,初中后教育作为青年就业与升学的分流中心,必须给青年选择未来定向的充分机会。

扩大初中后教育的容量,依赖于国家能够为初中后教育提供物质资源的能力。一般说来,物质资源的供给能力总是有限的,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不可能为初中后教育提供足够的物质资源。能为大量义务教育后学生的初中后教育和培训的主要途径是非正规教育。这一问题,我们将在第五节中讨论。

而如何引导青年在初中后教育阶段实行合理的分流,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众所周知,由义务教育向初中后教育的过渡,是青年个人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事情。过去,人们往往简单地认为,初中后教育就是义务教育同就业市场以及职业培训和高等教育的衔接,其功能就是对完成义务教育的学生进行分流。实际上,初中后教育的特点并非如此简单。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主要学习基础的科学技术知识,在德、智、体几方面的基本素质上达到一定社会所需要的起码要求。但是,他们一旦完成义务教育,便一下子面临初中后教育这一茫然的世界。他们要对未来在社会中将担任的角色进行选择,而对未来社会的职业知之甚少。他们此时还不能直接触及到职业界,社会对他们的要求无法得到证实和检验,他们只能从自我出发进行选择。面对这一迫不得已的选择,青年人表现出或是某种不成熟的自信,或是某种天真的憧憬,或是无所谓的任性,或是自暴自弃的无奈。

近十几年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青年失业的问题都日益突出,青年人在初中后教育阶段选择职业培训的越来越多,客观上促进了初中后教育改善选择的条件,提供更加广泛的选择机会。一些人也发现,现代青年的心理发展日趋成熟,也有利于青年进行自我选择。

由义务到选择,便是初中后教育承前所面临的使命,完成这一选择,则是初中后教育启后必须实现的任务。承前,即承认义务教育过程完成之后学生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主要依据是学生学习考核成绩,启后,则是根据学生情况的现实和社会对各类人才的可能需求,实现学生的定向和分流。

那么如何进行这样的选择呢?

首先涉及的是选择的可能性。许多国家在初中后教育改革中注意到为青年提供更加广泛的选择机会,如法国将高中第一年作为基础学习阶段,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选修课的学习,逐渐深化对某学科的了解,同时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兴趣也作进一步的验证。还有的国家在专门职业教育之前,开设一年的基础职业课,先让学生初步认识某一大门类的职业教育状况,然后再确定具体的职业培训。甚至,一些国家试图超越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划分,开展多重职业资格的教育和培训。或者给予学生更多的可以迁移的职业技能和本领。这些改革等于延长了学生进入劳动市场的时间,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做出更准确的判断和选择。

其次是选择的层次性。毋庸诲言,任何社会都存在着职业等级的划分。在初中后教育中,一般说来,普通教育因其导入高等教育而有较高的地位;技术教育因培训时间较长和就业出路较好而次之;职业教育往往因传统观念以及相关职业地位而受冷落。进步的社会不应强化这种差别,把它归纳成高低贵贱的三六九等。但不能对这种差别视而不见。改革的出路是尽可能地缩小这些差别,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除了在教学内容上淡化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差异,在两者的社会地位上也要使之逐渐靠拢。在这一点上德国为各国职业教育提供了榜样,他们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在国内享有接近于普通教育的地位,学生的就业出路都有基本保证,毕业后的收入与普通教育毕业生也无重大差异。法国于80年代中期,已设立若干职业业士文凭,尽管其社会地位上不足以得到社会的公认,但至少在学制上与普通教育和技术教育的业士文凭可以相提并论。

最后是选择的过程。选择应当是一种尝试,而不是一次定终身。选择未来方向也应当是这样,既可以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之间重新选择,也可以在普通教育中的文科或理科之间、在职业技术教育的不同专业之间重新选择。实际上,学生,即使是有家长的参与和教师的帮助,错误地选择专业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有时是因为应届学生较多,自己所喜爱的专业人满为患而转学其它;有时是因考试失常而未被所报考专业录取;有时也确实因为对专业情况了解不够,或是兴趣不合,或是能力欠缺,有时新增专业也可能使青年人见异思迁,等等。这时,重新选择专业便势在必行。当然,这种选择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它带来教育管理上的极大不便。同时,它也十分有限,学生不可能把所有感兴趣的专业或学科尝试遍。应当说,在初中后教育的管理上,允许重新选择有必要作为一条原则。在学生发现自己所选的专业不合适的时候,他们可以相对容易地转到了一条学习途径上,避免过去那种某一专业毫无情愿、从一而终的选择方式,使学生在个性心理发展和社会生活能力的形成等方面都能得到满足。

二、促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融合

198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第40届国际教育会议,专门讨论了世界中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趋向。会上呼吁,“把普通教育同职业技术教育二者之间的差别缩小到最低程度,以使中等教育统一起来”。由于历史的原因,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落后于普通教育,前者的培养目标是就业,后者通常是为升入高等教育作准备,两者的社会功能不同,也造成两种教育在社会中地位的不同,从而带来社会的不平等。职业技术教育一般招收的是平民子女,而普通教育所接收的是社会中上层阶段的子女。特别是普通教育所培养的毕业生往往缺乏专门的劳动技能,而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又缺乏坚实的科学技术知识,两者均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为此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融合,将是未来中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这种融合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融合和学生成分的融合两个方面。

从教学内容方面看,人们首先发现中等普通教育在越来越多的国家迅速普及,已经使本来发展较快的高等教育难以接收不断膨胀的中学毕业生,而这些学生既无就业的心理准备,又无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一技之长。因而需要在普通教育中注入职业技术方面的技能,以便在需要就业时,具有心理准备和技术准备。

人们同时还发现,专门的职业教育容易造成过早的职业专门化,而某种专门职业知识和技能很容易在不断变革的现代科学技术中变得陈旧。这就需要通过普通教育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知识,而不是简单积累知识,学会适应新的生产需求,而不是简单学会某种技能。

从目前学生状况看,初中后普通教育所接收的学生是十分复杂的,不仅是那些立志将来升入大学的青年,还包括相当数量暂时不能确定学习方向或找不到其它合适位置的青年。普通教育学校学生数量的增加和多样化必然要求普通教育内部专业系列的分化。

60—7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就试图建立不同层次的普通教育系列。近年来,欧洲一些国家的普通教育出现分化的趋势:一种类型的普通教育中,传统的“学术型”课程仍占据首位,目标主要是为高等学校培养学生;另一种类型的普通教育则具有多重选择的特点,或是中等教育结业,或是面向就业,或是综合培养。后一种普通教育的发展主要在一些学生入学率较高。职业学校相对不足的国家,普通教育的学校不仅接收那些智力素质较好的学生,同时也越来越多地接收中等智力水平,而又不能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

当然,这一变化与产业结构的变化也有关系。因为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对相关的劳动力需求越来越大,而商业和其它社会服务业的职业素质要求体现在教育和培训上,已不像其它行业那样必需十分专门的技能,也就允许普通教育和技术教育之间的界限可以相对淡化。换句话说,两类教育均可以培养第三产业所需的人才,只是普通教育学校的毕业生理论基础可能较宽,适应能力强,但上岗过渡期较长,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比较容易上岗,但将来发展的后劲不如前者。

随着初中后教育阶段学生人数的增长和经济与社会的变革,可以预见一种区别于传统学术型普通教育的新型普通教育将会逐渐形成,这种新型的普通教育将不以升入大学为基本目标,而是主要面向就业。当前,丹麦的“高级预备课程”("higher preparatory course"),荷兰的短期普通教育,瑞士的“文凭学校”(),即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的新型普通教育,它既不是大学前的教育,也不是职业教育。

在70年代间,澳大利亚在中学的后两年开设了一种既不是通常的普通教育课,也不谋求升入高等教育的课程,这种课程主要是为希望继续或重新进行这一阶段学习的学生设立的。

然而,目前由于这种普通教育课程缺乏具体目标,在初中后教育中的地位较低,学生最终还要做升学或就业以及如何就业的抉择。因此,需要完善这种普通教育,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职业的需求,同时也适应中等能力和对这类教育感兴趣的学生。比如,在教学内容上增设信息学和计算机技术等课程,并以此类课程为核心,形成新型普通教育的特色。这样,就有可能在学术型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开辟一条初中后教育的新途径,这种教育以基础理论知识和新科学技术的教学为特点,既可填补学术型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对立所产生的空白,更有宜于两种教育的融合。

实际上,在一些国家,如法国、比利时、意大利等,在初中后教育阶段已设有长期技术教育,它与传统普通教育在学制上基本一致,在社会地位上也十分接近。相反,由于科学技术在生产领域中日新月异,就业结构也在发生不断变化,就业需求量的相对减少,也会影响到普通教育。在未来社会,无一技之长,就难有立足之地。而就业不足,就必然使传统普通教育地位的下降,也逼迫普通教育增加职业技术教育的成分。

三、加强学校教育与生产实际的结合

在传统的学校型初中后教育中,基本以全日制学校教育为教学方式,它与企业的联系甚少,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对青年一代的要求。为此,一些采用这种类型教育的国家开始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首要措施是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增设选修或必修的生产实习课。在法国、荷兰和瑞典,普遍在职业教育中实行企业实习制度。瑞典在1984年还制定一项新法律,规定在中等教育的第二阶段,每个学年要实行最多三周的实习。许多国家甚至尝试在教育体制中实行各种形式的“交替制”,即学校学习和企业实习交错进行。但是,这些措施又不是重复炮制德国的双元型教育,而总是根据本国的民族传统和当地需要所采取的新型教育模式,如英国的三明治课程等。

另一方面,在实行双元型教育的国家,人们也逐渐发现传统的双元型教育也有不足,主要是学生的理论基础相对缺乏,不易适应企业技术发展的需求。因此,加强学校教育是这些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例如,瑞士、奥地利和德国一些州在义务教育后增设了一年的全日制学校教育,并且德国近些年全日制的职业教育发展较快,接受普通教育的学生也逐年增多。这说明,企业实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但不是越多越好,在企业实习达到一定量后,又必须获得充分的理论基础知识。

由于两种类型的教育沿着不同思路进行改革,便殊途同归地使学校型教育同双元型教育之间的界限逐步淡化。这也进一步证明,学校教育与生产实践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这种关系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日趋紧密。

四、鼓励非正规教育在职业培训中的参与

由于市场经济在世界多数国家中普遍确立,各国经济和贸易的相互关系更为密切,从而也导致国际间的竞争更为剧烈。如何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和保持不败地位,是每个国家努力思考和探索的重大问题。尽管各个国家的发展战略不同,但一个共同的发展思路便是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素质。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都把职业技术教育放在教育发展整体战略中的重要位置上。

虽然,许多发展中国家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都有明显的增长,但其发展并未达到预期的目标。相反,人们更多地看到职业技术教育的效益和效率普遍不高,造成职业技术教育投资的巨大浪费。

发展中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普遍起步较晚。例如,非洲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是于50—60年代,在外来资本主义的刺激下,为了发展本国经济,开始注意到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作用,对职业技术教育投入了一定的经费。开始,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势头还不错,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在当时还可以比较容易地找到工作。自70年代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停滞,债务加重,不得不采取一些压缩行政人员编制,减少行政开支等经济稳定和调整措施。其结果是公共开支的急剧缩减,政府公职人员几乎没有可能扩充。由此造成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政府也无力支持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从而导致职业技术教育愈不景气。

然而,就职业技术教育本身来看,它并不能创设职业,职业岗位的建立和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的录用不仅取决于一个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还依赖于企业内部的用人制度,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使受教育者获得一职业所需的相关能力。一般说来,这种教育仅能提供从事某种职业上岗前必要的基本素质,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越是适应职业人才数量与规格的需要,就越有效。当一定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之后,毕业生面临用人需求时,或用人需求增加时,特别是当职业技术教育与可供就业的类型恰好适应时,职业技术教育的结果可以说是皆大欢喜:受训者找到了职业归宿,企业得到了所需技术人才。

但是,就业市场毕竟不是书本中的数学,现实的经济也经常偏离经济学家所设想的轨道。国际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变化,已使某些职业技能过时,甚至完全废止。特别是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给发展中国家的打击更大,许多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自70年代末至今一蹶不振,职业技术教育同时陷入深深的危机之中。

这时,人们开始醒悟,教育不是根治贫穷落后的灵丹妙药,单一的正规职业技术教育也不足以解决经济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问题。特别是曾对职业技术教育大力提倡的国际金融组织——世界银行来说,在认识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虽然仍在支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但主要不是发展其规模,而是注意提高其质量。与此同时,他们更加鼓励企业和私立培训机构对职工进行培训。这样,不仅有利于减少国家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更能体现在经济和教育上双重利益。雇主和职员共同分担培训费用,共同享有职业培训的收益。实际上,企业经营者占有技术设备和信息,企业直接负责培训结果,并会保证最快和最有效的培训条件,以把培训费用降至最少。

这一倡议,已经得到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响应。如非洲国家多哥,在世界银行的国际开发署的贷款支持下,近年来开展了职业教育改革,并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在多哥,农业劳动力有140万,占全部劳动人口的73%,在城市传统工业的从业人员比例为21%,在现代工业的劳动力为7.6万人,仅占全部劳动人口的6%。自80年代初以来,多哥政府开始实行经济改革,开放国内经济并面向国际竞争,以扭转长期以来经济负增长的困难局面。针对难以适应基础产品价格速变的脆弱经济,多哥政府力图通过提高国外对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轻工业的投资,使经济多样化。多哥的公立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系统建于70年代。职业技术中学和培训中心由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部管理,接收3800多个学生。另外,私立职业培训学校和中心接收2400多个学生。无论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的质量和效益都不高。为此,多哥政府前几年开始对职业技术教育进行改革,目标在于提高公立职业技术教育,使之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加强企业和私立培训机构的作用。目前,这一改革仍在继续。可以肯定,今后的困难不会少,但发挥企业和私立培训机构在人力资源开发的更大作用是符合未来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方向的。

当然,企业培训的质量和规模取决于企业的自身经济增长和对职业技能需求的技术构成。一般说来,技术构成较高的企业具有比较迫切的、直接的培训职工的需求,小企业不能像大企业那样容易培训职工。而所有企业培训共同面临的一个制约因素是劳动力的基础教育水平低,有时不得不承担文化补习的培训。

为此,许多国家组织企业间的协会或其它行业机构,并通过它们组建企业间的培训机构。这些培训机构可以机动灵活地适应各类企业不同职业培训需求。一般说来,企业和要求接受培训的职工都要承担培训费用。对于小企业的职工,国家有时应当提供一定职业培训津贴,弥补他们自己无力承担的培训费用,以避免单纯市场的不完善。

总之,国家不应把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主要力量都倾注于正规职业技术教育,而忽视发展非正规的职业技术教育。因为发展中国家的财力资源有限,国家发展过多的正规职业技术教育,往往使职业技术学校的的经费捉襟见肘,国家财力也越来越不堪重负。只有通过正规职业技术教育和正规职业技术教育两条途径,才有可能既保证国有所需的重要部门和非盈利部门的技术人才的需求,又能使职业技术教育类型丰富多样在,适应各个部门和职业的人才需求。

五、拓宽初中后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的途径

一般说来,职业技能与资格培训同劳动力就业分属于教育和经济两个不同的体系。职业教育与培训有助于就业的成功,但它不能创设职业岗位,一旦劳动力市场饱和,接受教育和培训青年便面临失业的危险。近十几年来,西方国家普遍经受了经济危机的打击,一方面劳动力就业市场萎缩,另一方面文凭和职业资格又在贬值。虽然人们对这一现实十分不满,但又无可奈何,同失业作斗争,文凭仍是最好的武器。

正是由于就业困难的加剧,使青年们越来越多地涌入高等教育。这种现象既符合青年争取就业成功的切身利益,也适应工业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总要求社会人口素质的提高。但对于高等教育的突发性需求,毕竟给各国对高等教育可能提供的资源带来困难。于是,人们把高等教育发展的模式转向非大学类的高等教育。例如,许多国家兴办一些第三级学院。这些学院属于中学后教育机构,其中的课程比普通学校更加多样化,学制更为灵活,所接受的学生的年龄段的跨度较大,所收取的学费相对正规大学也较低,学习管理也适当宽松。瑞典1984年关于第二阶段中等教育法的基本目标即是建立一种称之为“超前学习”的新型教育,它是在中等教育之后的较低层次的高等教育,主要招收三年制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并对其进行职业培训,和招收二年制的职业教育毕业生,使他们更具专门技能或作进入普通高等教育的准备。这种教育主要在中学进行。

在其它一些国家,人们感到高等教育远远未能满足大量初中后教育毕业生入学的愿望,特别是接受初中后职业教育的学生进入高等教育的可能性更为渺茫。为了满足这部分青年进一步学习的要求,近些年来,这些国家开始考虑努力扩大高等教育的接受能力,为初中后教育的各类毕业生较多地提供入学机会。如在德国,获学徒结业证书(ABITUR)的青年人数已从70年代中期的几千人于1983年达到6万人。其中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进入大学或技术学院(FACHHOCHSCHULEN)学习。

这些中学后教育机构既可设立于高等学校中,也可以设立于综合中学里,但无论如何都属于高等教育范畴。这些非大学类的高等教育扩大了教育机会,缓解了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减少了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因此在许多国家都有较大发展。

可以预见,随着各国经济的继续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初中后教育将会逐渐向高等教育延伸,但其发展模式主要不是普通大学类高等教育,而主要是非大学类的各种中学后教育机构,以适应科学技术领域和经济与社会管理领域中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前面,我们对初中后教育的未来趋势作了粗略的分析,但也不敢狂妄地说是对未来教育发展的预测。它能否与未来发展相吻合,须待由以后的事实来检验。

一位未来学家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未来学的目的不是预言可能出现的未来,而是为所希望的未来作好准备,并设法促使其实现”。如果说这位未来学家道出了未来学的真谛,那么与其说预测未来初中后教育发展,不如说对未来初中后教育发展在作准备。

标签:;  ;  ;  ;  ;  ;  ;  ;  ;  

初中后教育及其展望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