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信息产品的发展趋势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舆情论文,探析论文,发展趋势论文,产品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公民言论自由的逐步开放,网络社交媒体的异军突起,民意逐渐以一种更加专业化的形态呈现,这就是舆情。在这种背景下,各种舆情信息产品随之应运而生。而当前,舆情服务市场仍处于百家争鸣的局面,舆情信息产品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舆情信息产品将何去何从,如何在市场中争夺一席之地?这是目前舆情服务市场最需思量的问题。 一、舆情信息发展的现状 1.舆情信息定义 舆情与舆情信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首先需要对两者进行区分。舆情是“舆论情况”的简称,是指在一定时期和社会空间内,社会群体对某些社会现实和现象的主观反映,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舆情不同于舆情信息,舆情信息是对舆情的一种描述和反映,从理论上讲,所谓舆情信息,就是指在民众社会政治态度的收集、整理、分析、报送、利用和反馈的信息运动过程中,用以客观反映舆情状态及其运动情况的资讯、消息、音信、情报、指令、数据和信号。如2014年4月30日发生的乌鲁木齐火车站爆炸案,其本身并不是舆情而是舆情的因变事项,只有发生了爆炸案,引起社会公众的慌乱和不安从而形成公众某种社会政治态度、看法和意见,这才叫舆情,而当我们将人们的社会政治态度、看法和意见进行集纳汇总,整理形成的信息才叫舆情信息,舆情信息是舆情的表现形式。 2.舆情信息产品发展脉络 从2003年至今,舆情信息发展大致呈现两个发展阶段。一是舆情信息形成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改革步伐的进一步推进,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同时,公众的社会参与和利益表达意识明显增强,特别是网络等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为公众发表个人意见、参与公共事务管理提供了更为便捷、广泛的渠道,这些因素都极大推动了舆情信息的发展。2003年,随着新华网主编的电子版《网络舆情》的问世,各种内部舆情信息产品也初露端倪,舆情监测开始成为各级党政部门的重要议程,从中央到地方开始建立舆情监测体系:二是舆情信息发展阶段。2008年,胡锦涛考察人民日报社时提出“舆情引导新格局”战略判断,这一阶段,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正在快速发展,网络舆情逐步成为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结合也对社会舆情的走势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网络问政”由此开始成为社情民意上达政府的重要渠道。在这一背景下,人民网、正义网等主流媒体开始加入舆情监测热潮,出现了一些新兴的舆情检测中心,如本果舆情监测、人民网舆情监测、中正舆情监测等。舆情信息产品逐渐从内部征订发行向半公开、公开发行转变,舆情监测对象也开始从政府社情民意向企业舆情发展。这一时期,是舆情信息产品快速发展的时期,舆情信息产品呈现出信息产品种类分散、数量多、领域广、范围宽的特点。 二、舆情检测流程与内容 舆情信息产品以舆情信息刊物、舆情专报和在线舆情监控系统三种方式存在。舆情信息刊物在制作流程上大致如下:发现舆情——跟踪舆情——分析舆情——报告舆情;舆情专报可分为常规的日报、大型活动、事件的专报,一般每日或一定时期内定时将舆情信息产品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客户;而舆情监控系统则是客户自行登录系统,系统将通过事前设置好的关键词,对全网新闻产品进行覆盖,进而筛选出客户需要的舆情信息。 现有的舆情刊物多为周刊,按照发现舆情——跟踪舆情——分析舆情——报告舆情这一制作流程,首先第一步,网络舆情分析师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监测活动,针对现有一般的网络载体,如搜索引擎、论坛、社区、贴吧,挖掘敏感和重要的信息数据,获取情报。第二步,根据舆情分析师筛选出的舆情信息,需要对其进行跟踪,洞察网民态度、倾向性,了解舆情发展趋势。第三步,对前期归类汇总的舆情信息进行人工分析、研判,为决策人提供引导和化解舆情的策略、方案。第四步,编辑写作舆情分析及研判报告,内容经审核通过后,出版发行。 以法制网舆情检测中心的刊物《政法舆情》为例,舆情刊物内容大致分为舆情热点、舆情研究、舆情数据排行、信息图谱及辣评四个板块。舆情热点和舆情研究相当于舆情分析报告,一般针对近日发生的领域内的热点舆情事件进行事件梳理,将媒体和专家、网友观点集纳整合,进行舆情解析和舆情点评;数据排行包括近期领域内热门网络人物、微博热门话题和论坛热帖;信息图谱则是将新近行业内的动态发展以图表形式表现出来;而辣评等则是对一些新近流行的针对行业内的网络语言进行搜集和归纳。 三、舆情信息产品存在问题 随着政府、企业越来越重视社情民意与口碑形象,对舆情的投入比例也越来越大,舆情信息产品发展日益呈现生机勃勃之态。总体而言,市场需求是存在的,并且这种需求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将持续扩大,在需求前景如此广阔的条件下,舆情信息产品却存在一些影响其长期供应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既包括技术上的漏洞,也包括管理规范的欠缺。 1.舆情监测系统仍存在技术难题 第一,舆情监测系统自动化处置能力仍待提高。就目前复杂的网络环境而言,信息载体复合度和技术环境跨度都增加了舆情监控半自动化、自动化设置的实现。舆情事件爆发后,以现今网络的传播速度,基本在4-5小时内以几何倍速度增长,因此想要单纯通过系统去精准预判事件是否可能爆发、何时爆发以及舆情的趋势走向,存在一定难度。尽管舆情监控产品皆以全网监控、实时监测为噱头吸引客户,但技术问题决定其在时效与精准度上难以同时兼得。技术能力的局限决定了监测系统无法单纯依靠机器进行半自动化、甚至自动化处置,因而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工干预、处理。 第二,机器化信息筛选精准性有待提高。舆情监测系统往往通过文本关键词筛选进行全网实时监测,这就影响了信息筛选的精准度。仅凭几个关键词的设置,机器容易将一些无关紧要的但包含关键词的信息同时纳入监控内容里,比如“司法”一词,作为司法改革的“司法”与司法考试的“司法”在意义上存在极大不同,但却容易被机器混淆在一起,类似的问题经常出现在舆情检测系统里。机器化运作出现的这种弊端导致信息筛选只能通过后期人工再次甄别,这在无形上增加了舆情信息产品的生产成本。 第三,全网监控具有可替代性。由于全网实时监测是通过筛选关键词进行监测,一些新媒体形式的舆情监控如微博在这方面更占据优势。作为微博,其最突出的特点在于文本字数140字的限制,这就决定了微博具有内容精简、关键词突出、语义判断较为简单的特点,另外,微博上聚集几乎所有的主流媒体、各领域专家学者、意见领袖和网民,因此微博也是网络舆情最容易爆发及广泛传播的阵地。有学者认为,通过对微博舆情的监控,最容易及时发现舆情,针对舆情微博进行传播路径分析,同时通过对传播内容进行语义判断,网友观点分类汇总,或许将比现今市面上的大部分监控系统要有效和及时的多。 2.舆情信息产品市场规范欠缺 第一,市场定位存在后劲不足。目前舆情监测的主力市场是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和一些大型企业,舆情信息产品的用途决定其目标用户是政府领导和企业高层。这种市场定位导致舆情信息产品在市场拓展过程中,关系资源占了很大的比重,舆情监测产品的销售更像是维持一段关系而非销售一种产品,这就极大地增加了销售成本,最终促使舆情监测产品的价格与其真实价值严重脱离,而无法实现产品的市场量化。如何改变舆情信息产品的现有市场状态,真正以富有竞争力的姿态抢占客户,摒弃关系资源,最终达成用户使用习惯的培养和用户数量的积累,形成舆情市场的良性循环是目前整个舆情信息产品市场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舆情信息产品质量有待提高。目前大多数舆情信息产品都是由舆情监测系统进行初步舆情信息筛选,再通过人工进行信息整理,因此,只要具备一套舆情监测系统和一个舆情分析团队,基本上就能生产出舆情产品。当然,政府舆情还需要依附于相关的政府部门,目前,除了人民网、新华网、正义网、法制网等,越来越多有政府依附背景的媒体都盯上舆情这块大蛋糕,而事实上舆情的门槛又很低,在目前机器化运作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区别同类舆情信息产品的质量优劣其实就在于舆情团队的服务水平。舆情分析师能否具备对舆情信息进行筛选、分类、归纳、整合的能力,能否进行原创性的分析与解读的能力,能否根据搜索词进行多个维度判断、定级别的能力,能否对舆情走势进行研判的能力,给用户提供有效决策的能力等,这些都直接影响到舆情信息产品质量的高低。而舆情在国内几年间的发展里,由于缺乏市场活跃竞争力,舆情分析师团队的建设、舆情分析师的培训考核制度并未得到充分重视,同时这个团队的流动性又较强,由于行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资深的舆情分析师少之又少,导致目前舆情信息产品质量难以得到进一步提升。 四、舆情未来发展 基于对舆情信息产品内容和制作的基础性认识,对阻碍当前舆情信息产品长期发展的技术问题和管理规范问题的把握,以及对技术问题和规范管理问题背后原因的剖析,想要使舆情信息服务市场真正形成一个规范性行业,使供应需求主体能够在有序市场里进行经济活动,就必须全面推动舆情信息产品市场的技术升级、产品质量提升和市场规范化进程,努力探索出一条舆情信息产品规范、有序的市场之路。 第一,针对技术漏洞,需要对舆情监测系统进行升级。对于信息筛选精准性问题,需要提高检测系统文本性分析能力,通过文本语义上下文之间的逻辑结构,对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机器必须突破技术难关,实现真正意义上全智能信息抓捕。同时还需要对舆情信息进行去重,全网覆盖、实时监测往往容易将多个媒体发布的信息重复筛选,这无形加剧人工成本。因此,解决单纯依靠关键词进行信息抓取的同时,还需要避免信息的重复出现。而对于其他媒体全网监测的替代性而言,舆情监测系统可以同时将微博以及未来极有可能出现,其它新媒体形式一并纳入检测范围,真正做到全网覆盖。 第二,提高舆情分析师研判能力。首先需要提高舆情分析师对舆情信息筛选、分类、甄别、整合的能力,包括媒体的报道、网友的观点,如何在全网范围内的媒体报道里甄选出最具代表性、最能够影响势态的信息,以及如何在多个媒体平台上甄别出最能够决定舆情走势的网友观点,同时对这些舆情进行层次划分,如意见领袖与草根阶级的观点,哪部分网友观点最具影响力?对于一个舆情信息产品而言,最重要的部分还是对舆情的研判。提高对舆情信息的研判需要掌握文本数据挖掘法,这其中要求舆情分析师掌握对网络舆情关联性的分析,进而对网络舆情信息真实性进行判断分析,对传播主体的意图和态度倾向进行有根据的推测,在此基础上,对网络舆情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最后预测和推论网络舆情信息的产生和变化趋势。最后,需要重视舆情分析师队伍的建设,逐步建立舆情分析师资格准入和培训制度,有助于提高舆情分析师的素养。 第三,将舆情信息产品彻底市场化。将舆情信息产品彻底市场化,有利于解决舆情信息产品同质化问题,激活整个舆情信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提高产品质量。首先,市场化需要主体具有品牌意识。目前,舆情信息产品市场格局仍未形成,个别如人民网舆情检测室虽已具备一定知名度,但仍未形成自有强势品牌,而监测的同质化使得客户更加注重有品牌的监测机构,因此想在舆情信息产品市场上区别他家,赢得一席之地,需要树立自己的品牌。其次,告别同质化,还需要对产品进行细分,了解自己的强项所在,找到属于自己的目标市场,更加专业化的监测服务是舆情监测产品做大做强的策略。最后,通过改变舆情信息产品的现有市场状态,以真正富有竞争力的姿态抢占客户,摒弃关系资源,最终达成用户使用习惯的培养和用户数量的积累。舆论信息产品发展趋势分析_舆情信息论文
舆论信息产品发展趋势分析_舆情信息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