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企业并购研究_企业并购论文

当代西方企业并购研究_企业并购论文

试论当代西方的企业并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当代论文,企业并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代西方正在兴起的新一轮企业并购浪潮始于80年代初,其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久、影响之广泛,在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史上报为罕见,对其本土及全球经济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试就当代西方企业并购的特征、成因、作用进行理论分析,并阐释其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客观影响和对我们的启示。

一、当代西方企业并购的特征

规模巨大,数量繁多。1989年,全球共发生企业并购7700起,并购价值达3550亿美元,地区遍及西方所有发达国家。1984一1990年间,美国企业兼并数平均每年3686起,日均10起;1987年美国并购价值2252亿美元,是该年美国最大的533家公司新发行股票价值238亿美元的近10倍(David.L.Mckce1989);1994年以美国公司为对象的并购价值达3360亿美元;1995年美国企业并购价值达到4500亿美元,1996年上半年这一数字便达到279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5%。西方其他国家企业并购数量也大幅增长,1985年加拿大企业并购数为1975年的2.7倍;德国1985年企业并购数是1975年的1.6倍;1986年英国企业兼并数是1982年1.5倍,而美国1986年的企业并购数是1975年10倍。当代的企业并购不仅总量激增,而且平均每起并购价值也十分巨大,80年代以来美国发生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15次并购额在100亿美元以上的企业并购案,并购价值总额达2229.6亿美元(见下表)。〔1〕

美国企业界十五大并购案排行榜

名次并购公司名称

并购金额时间

(亿美元)

1 RJR.Nabisco 与 Kohlberg Koberts 合并 250

1989

2 Bell Atlantic 与 Nynex 合并

227

1996

3 Walt disney并购 Capital Cities/ABC190

1996

4 SBC Com.购 Pacifie Telesis.Croup167

1996

5 Word Com.并购 MFS Com. 144

1996

6 WellsFargo 购并 First Interstate 142

1996

7 Wamer Com.与 Times 合并141.1

1990

8 Kraft 与 Philips Morris 合并134.4

1988

9 Culf 与 Standard Oil 合并 134

1984

10 Boeing 购 McDonnell-Donglas

133

1996

11 Chase Manhattan 和 Chemical 合并 130

1996

12 Squibb 并购 Bristol-Myers

120.9

1989

13 AT&T 购并 Melaw Cellular Com.115

1994

14 Cetty Oil 与 Texaco 合并101.2

1984

15 Martin Marietta 与 Lock-heed 合并 100

1995

并购面广。涉及计算机、电讯、金融、制造、媒体、交通等国民经济许多领域。1994年美国家用产品公司宣布以85亿美元收购美国氨晴公司,轰动了美国医疗界;AT&T收购NCR,HP收购Appolo;QVC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合并对有线电视业产生深远影响;两家计算机公司Novell和Wordperfect联合生产;迪斯尼公司以190亿美元收购大都会/ABC;西屋电气公司以54亿美元兼并CBS,引起媒体业强烈震动。〔2〕 1996年最为瞩目的并购案当属波音公司宣布以140亿美元购买麦道公司,两大公司1997年总收入可达480亿美元,波音公司将成为全球民航、军航、宇航结构调整的中心。

跨国并购大幅度增长。1989年全球发生的7700起企业兼并中,跨国兼并2764起,占36%;跨国兼并价值1310亿美元,也占同期全球兼并价值总额3550亿美元的37%;1993年,外国资本对美国262亿美元投资中,88%是采取兼并方式进行的。1995年上半期跨国并购投资总额又达110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美国的跨国并购投资雄居世界首位,其他国家也不甘落后,1995年第一季度,外国公司就斥资193亿美元购买美国公司,给美国许多公司形成巨大压力,引起美国朝野上下震动;欧洲共同体各国国内并购1989~1990年度与1984~1985年度相比,数量增长194.2%,而同期跨国并购增长725.8%,是前者的4倍。〔3〕

二、当代西方企业并购的成因

1.企业并购的涵义和分类

与并购意义相关的三个概念是合并、兼并、收购。

合并(Consolidation)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合成一个新的企业,特点是伴有产权关系的转移,多个法人变成一个法人。

兼并(Merger)相当于我国《公司法》中的“吸收合并”,A公司兼并B公司,A保留,B解散,丧失法人地位。

收购(Acquisition)指A公司通过出资或出股,达到对目标B公司的控制,同时目标B公司的法人地位丧失或转移。

“从经济意义上;如果不是从法律意义上讲,这三种方式通常并无大的差别。”〔4〕我们文中讨论的并购(M&A)系指上述三个概念的全部或部分含义。

并购按并购前企业间的市场分成三类:

水平并购(横向并购),指并购企业的双方或多方原属同一产业,生产同类产品。

垂直并购(纵向并购),指并购企业的双方或多方之间有原料生产、供应和加工及销售的关系,分处于生产和流通过程的不同阶段。是大企业全面控制原料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建立垂直结合控制体系的基本手段。

混合并购,同时发生水平并购和垂直并购,或并购双方或多方是属于没有关联关系产业的企业,通常发生在某一产业和企业试图进入利润率较高的另一产业时,常与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相联系。

并购按出资方式,也可分为三种形式:

现金并购,指并购企业支付一定数量的现金,以取得目标企业的所有权。目标企业的股东得到了所拥有的股份的现金支付,从而失去了任何选举权或所有权。

股票并购,指并购企业采取增加发行本企业的股票,以新发行的股票替换目标企业的股票。特点是无需支付现金,不影响并购的现金状况,同时目标企业的股东不会失去其股份,只是股权从目标企业转到并购企业,从而丧失了对企业的控制权。

杠杆并购,指由一家或几家企业在金融信贷支持下进行的并购。特点是只需少量的资本即可进行,并且常常以目标企业的资本和权益作为信贷抵押。

此外,还可按并购的手段和态度作善意并购与恶意并购之分。

2.当代西方企业并购成因的理论分析

规模经济论。规模经济指企业生产规模的改变对产量从而对收益的影响。企业并购对规模经济产生直接影响,企业通过并购对生产要素进行补充和调整,达到最佳规模经济的要求,使其经营成本最小化;可以使企业在保持整体产品结构的同时,实现产品深化生产,或者运用统一的生产流程,减少生产环性间隔,充分利用生产能力。施蒂格勒认为,“随着市场的发展,专业化厂商会出现并发挥功能,在这一方面规模经济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厂商通过并购其竞争对手的途径成为巨型企业是现代史上一个突出现象。”另一位学者戴维·本丹尼尔也指出:“当代经济已成为竞争力很强的国际商业经济,为了在全球具有竞争力,企业规模必需变得更大。”企业并购还有利于从市场营销、管理科技开发等环节促进企业的规模经济目标,企业并购后,原来分散的市场营销网络、科技人员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化组合。这些规模巨大的厂商是技术进步的源泉(熊彼特1942)。

但是,有的学者对此提比不问观点。据调查,西方公司中只有18%承认合并动机与规模经济相关(纽博尔德1970),企业扶利能力与企业规模大小也不相关(惠延顿1980),在实践中几乎没有证据可以表明并购会使成本普遍下降(库马尔1984)。

交易成本论。微观经济学中,价格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是资源配置的信号。价格机制被认为是最有效的协调和指导资源配置的工具。在此情况下,科斯分析了企业存在的理由是使用价格机制需要支付成本,因此通过一个组织,并让某种权力(企业)支配资源,部分市场费用可以节省;企业面对的是信息不充分的不确定的世界,企业并购正好实现节约交易费用的目的。通过并购可以使专门的生产要素在同一企业内部使用,防止企业商誉运用上的外部性问题:可以保证企业生产需要的中间产品质量;可以设置市场进入壁垒,限制竞争者进入,形成市场垄断。此种解释说服力强,但分析方法较抽象,难以得到系统检验,因此在管理实践中很少运用。

价值低估论。并购企业购买目标企业股票时,必需考虑当时目标企业的全部重置成本与其股标市场价格总额的大小,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并购的可能性大,成功率高,反之则相反。托宾(J.Tobin)把这一原理概括为托宾比率(TobirRatio),又称Q-Ratio,即企业股票市场价格总额与企业重置成本之比。当Q>1时,节成并购的可能性小,当Q<1时,形成并购可能性大。60年代美国企业并购高峰前,Q达到相当高度,1965年曾为1.3,后来逐步缩小,到80年代初,这一比率下降幅度较大,1981年降至0.52,这就意味是并购目标企业比新建便宜一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80年代以来的第四次企业并购浪潮。从实践上看,80年代并购高峰时,美国企业Q一般为0.5-0.6(以0.6为例),并购企业投标收购目标企业时,目标企业行市一般溢价幅度50%,那么购并总成本为目标企业重置成本的0.9倍,这样并购仍比新建节省10%左右;〔5〕而且这种并购一旦完成,即可投入运营。

市场控制论。并购的动因源于对企业经营环境的控制,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加长期获利的机会。企业并购提高行业集中程度,一方面减少竞争者数量,增大进入壁垒;当行业出现寡头垄断时,企业即可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长期稳定的超额利润。它们不易受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在利润方面比小企业变化小(惠延顿1980)。由于企业对市场一定程度的控制与对市场完全垄断界限一般很难界定,在一向崇尚自由竞争的美国,对基于控制市场目的的这种并购行为一直存在争议。按照《克莱顿法》,在一个高度集中的行业中,如果一家占有市场10%份额的厂商合并了另一家占有市场份额2.5%或略多一点的厂商,司法部很可能“反对”这种合并(萨缪尔森1985);1984年美司法部对企业并购的指导方针是要求有关厂商提供效益保证,以便于对其监控。对垂直并购的政府政策也在发生变化。1968年的垂直并购指导方针使用的足厂商作为生产职能的推理,当时垂直并购如果在其体制的任何阶段有“明显可见的市场控制”,它就要受到禁止(Stiglcr1995)。1968年司法部合并指导方针认为“因为互惠购买…是一种经济上行正当的商业行为,它赋予无长处的受惠厂商的一种竞争优势。”即:使政府不鼓励甚至限制这种“控制市场”的并购,但资料表明,美国最大200家公司资产份额占所有厂商资产总额的比重从1910年1/3左右增加到1982年的61%,以至于感到事态严重的联邦贸易委员会惊讶“大公司将最终统治全国”(缪尔森1985)。

企业并购还与税收制度、经理人员的动机、股票投机及企业多元化战略等因素密不可分。一起并购案例往往同时是上述儿个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当代西方企业并购的作用

首先,企业并购促进了西方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了资源的宏观配置效率。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年代,科技越发达,社会分工越细密,生产社会化程度也越高。与此同时,新兴产业部门不断出现,它们利用科技进步的后发优势,抢占市场竞争的有利位置,通过并购等方式集中全社会乃至全球范围内的生产要素,谋求规模经营,以获取最大可能的利润;同时推动了全社会存量和闲置资产的有序合理流动。夕阳产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发展,必需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资本、人力、技术开发的调整与协作联合;这样社会各产业部门、产品部门经过并购机制实现彼长此消,从而达到调整结构和配置资源的宏观经济目的。

1960-1974年美国被兼并公司利润率(%)*

年份 兼并公司数 被兼并公司利润率 基准利润率

1968 392 20.8

11.3

1971 113 19.68.6

1974 129 18.9

11.6

合计 634 20.2

10.9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季度金融报告数字

*(资料来源:David Rovenscraft&F.M.Scherer:Mergersf.Sell-offs & Economicsefficiency “The Brookings Inhstitute Washington 1987.P60”)

其次,企业并购普遍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据统计分析表明:1960-1974年美国被兼并企业平均利润率要比联邦贸易委员会计算的基准利润率高出10个百分点左右(见上表)。另据密尔福德·格林研究的材料,80年代兼并高潮时期,并购公司平均每年利润是高潮前利润额的2.1倍,其中:横向兼并为1.3倍,纵向兼并为3.6倍,混合兼并为2.1倍。另一位学者罗伯特·麦古肯也证实:80年代后期合并公司经营不佳的大公司在兼并后情况“稍有改善”。

再次,企业并购促进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增强了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资本主义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主要表现在若干大公司占有的生产要素、商品或劳务市场份额在行业、产业乃至社会相应总额中的比重不断增加。1984年,美国最大三家公司占其行业和部门的市场份额为:电子计算机为84%(IBM为67%),照相设备为77%,汽车91%(通用为43%),铅90%(美国铅公司为40%),金属制罐为83%,轮胎为64%,铜为77%,烟草为79%。〔6〕德国10家最大企业产品销售占该行业的比重为:采掘业93%,钢铁79%,汽车74%,造船75%,航空航天业93%,办公设备91%,等等。这些大企业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垄断优势,而且凭借其雄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实力,在国际市场实施跨国并购,越过壁垒,将其生产及销售网络遍布全球,控制了国际市场。埃克森石油公司,其国外销售额所占比重高达68%,雀巢公司的国外销售比重更达98.1%,波音公司拥有全球9800架喷气飞机保有量(不包括原苏联)的85%;当前全球3.5万家跨国公司控制了50)%的国际贸易额,80%以上的新技术新工艺的专利。

当然,对企业并购的客观作用应作全面分析。企业实施并购后,规模壮大的同时,容易对市场进行肆意操纵乃至最终形成完全垄断,弱化了竞争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杠杆作用,这在以自由竞争为基础的西方市场经济制度中往往是不能容忍的。同时,大企业并购后,裁员将难以避免。美华银行与大通银行合并后使7.5万名雇员中的1.2万人面临失业威胁,美国第一商业银行兼并第一州际银行要裁员6000人,这给本已失业严重的西方社会以沉重打击,引发工会的激烈抗争,不利于客观社会的稳定。此外,美国学者的一项研究表明,在70年代和80年代上半期,并购企业在并购行业后的三年内,平均利润率甚至下降了16%(Ellen.B.Magheheim,DennisL.Mullerl988)。最后,并购行为有时使经理人员借机增加收入和提高职业保障程度。富斯(1980)发现并购企业经理在合并后的两年里平均收入增加33%,而在没有并购活动发生的企业里,经理的平均收入只增加20%。难怪一名学者保罗·纳勒报怨说:“一家银行往往只是一个人的影子”。

四.当代西方企业并购的全球意义及对我们的启示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自由竞争发展到私人垄断再到国家垄断的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内在矛盾运动规律作用的结果。资本主义除非使自己的生产关系不断“荣化化”,否则它就不能存活下去。企业并购作为组织形式的一种形态,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适应生产力发展在其统治许可范围内局部调整的一种形式。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内部积累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早期一直占重要地位;战后,西方企业内部结构重新配置,规模不断扩大,资本日益雄厚,筹资渠道多元化进一步发展,以外部并购方法实现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明显成为主流。到80年代并购高潮期间,通过并购实现资本集中在西方企业积累中更占据主导地位。实践证明,面对第四次产业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西方国家普遍通过大规模企业并购、跨国投资经营等手段在以科技和经济为核心的国际竞争中获取了主动,使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处境十分严峻。企业并购从一定意义上使西方资本主义重新焕发了“活力”,延缓了其最终衰亡的历史进程。

生产和资本国际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这是科技革命和国际分工深化的结果。西方企业都力图通过市场机制,利用其先进的科技、丰富的资源、雄厚的资本、科学的管理,实现资本运营的全球化,以谋求和扩大其经济利益。同时一些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护其民族利益,小心翼翼地对待外国资本,它们展开并购与反并购、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保护民族经济民族产业是每个主权国家的正当权益,我国也不例外。近年外国资本已进入中国市场,日本五十铃自动株式会社和伊藤商事株式会社收购了北旅,美国福特公司收购江西江铃30%的股权,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些目标企业都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并购企业则是国际著名的汽车公司,拥有良好的信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雄厚的资本实力,其动机很明显是快速占领中国市场,以自己的无形资产改善目标企业的经营获取协作收益。从产业保护看,我们应慎重处理好引进与吸收提高的关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创造一种有利于中国民族产业国际化的宏观环境。

我国当前正处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就是要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以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分布结构及企业组织结构,促进技术进步和资源配置的优化,取得规模经济效益。实现上述目标,国有企业的大批并购是投资省、效果好的的一种方式。我国的企业并购近年来已有所发展,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并购方的产权关系不明晰。明晰的产权是企业并购的前提,而中国的国有企业一直处于一种“所有权交易的风险性增加”的状态,从而增加交易的费用。另外、并购的宏观环境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地方保护主义严重;银行企业在并购中关系没有理顺,国有企业改革配套措施没跟上;政府随意干预,忽视效率原则,“拉郎配”现象严重,缺少并购的法律规范;企业并购的市场中介(如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会计师事务所、投资顾问公司、律师事务所等)作用欠缺等等。因此,中国企业并购要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赶上世界步伐,发挥在中国市场经济改革中的配置资源、调整结构作用,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注释:

〔1〕参见《参考消息》1996年12月26日

〔2〕参见《国有资产研究)1996年第4期第58页

〔3〕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Report on Competition Policy",Brussiels,1991,P416.

〔4〕《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版,第482页

〔5〕龚维敬:《企业兼并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页

〔6〕《当代资本主义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标签:;  ;  ;  ;  ;  

当代西方企业并购研究_企业并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