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伊斯兰论文,伊拉克论文,为什么是论文,黎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日,“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的名称频现于中国媒体。有外媒指出,这个极端武装组织的名字并不是随便起的。其实可以这么说,中东地图中的每个名称都有着复杂的变迁史。弄清这些名字的来龙去脉,就大致了解了这里的历史与格局。 中东地区从来都不乏新闻热点,这次轮到了伊拉克。新闻热点的“主角”是一个被称为恐怖主义组织的“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ad-Dawlat al-Islamiyya fil-Iraq wash-Sham”。转写成英语即Islamic State in Iraq and the Sham(ISIS),意为“伊拉克和闪姆伊斯兰国”,不过,在英语的强势下,却以“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的名称出现在中国的媒体。 这个所谓的恐怖主义组织能够提出明确的建国口号,似乎并非是传统的会党式的团体组织。要知道,现在的伊拉克曾经的全称是“伊拉克阿拉伯共和国”。 短短一周时间内,石油价格上涨、伊朗出兵、库尔德自治等问题全部浮出台面,关于中东地区国家版图将重新构造的预测也公开出现。但在西方学术界,这早已经不是什么秘密,连俄罗斯智库也预测过伊拉克最可能的前景是一分为三,而这一切都可以从中东地区的历史脉落中找到渊源。 地理名称中的历史 在当代学者伯纳德·刘易斯的著作中,黎凡特(Levant)指地中海东岸。如果再加上伊拉克,历史上这一带被称为“肥沃的新月地带”。 “伊拉克(Iraq)”在中古阿拉伯语中是一个省区的名称。该词源于中古波斯语(巴列维语),意为海岸、低地;另一种说法解释为血管,指两河流域密密麻麻的水系。古希腊和罗马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即两河之间。“巴格达”同样来自波斯语,意思是“上帝交托”。“波斯湾”这一名称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的亚历山大大帝时期,而阿拉伯人称之为“阿拉伯湾”。 作为一个地理名词,“伊拉克”最早指今伊拉克共和国中部及南部,但并无明确界限。从16世纪起,这里就成为奥斯曼和波斯两大帝国的战场。1538年,巴士拉被奥斯曼军队占领,今天的伊拉克全境都在奥斯曼帝国版图之内。1639年的林堡和约,巴格达、巴士拉和西库尔德斯坦的部分地区归属奥斯曼帝国。此后两国边境趋于平静,直到1722年波斯的萨法维王朝崩溃。 1913年,英国和奥斯曼土耳其签订协议,正式承认科威特的独立地位。科威特从1756年起即由萨巴赫家族统治,直到1871年为奥斯曼帝国征服,隶属伊拉克总督管辖的巴士拉省;1899年,科威特与英国签署保护协定,不过该协定没有得到奥斯曼苏丹的批准,这种保护关系直到1961年6月才由英国宣布结束。 1913年,伊本·沙特占领了哈萨,使其脱离巴士拉省的管辖。1922年,伊拉克与沙特签订协议,划分了两国边界。 1920年,协约国与土耳其签署色佛尔条约后,库尔德人开始谋求政治独立,但土耳其和伊拉克两国都宣称库尔德斯坦是本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26年,土耳其承认了与英国和伊拉克的三国条约,确认了现在的土伊边界,摩苏尔问题最终解决。 1932年,伊拉克与外约旦划定了边界。1933年,国联完成了伊拉克与叙利亚的边界划分。 “叙利亚(Syria)”这一名称通常广泛地指托鲁斯山脉以南、西奈半岛以北、阿拉伯沙漠以西、地中海以东之间的地区,地理上覆盖了今天的叙利亚、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等国家。作为希腊名词,它曾长期在罗马官方用语中使用,直至7世纪伊斯兰教兴起之后,在阿拉伯或伊斯兰世界被称为“闪姆(Sham)”。“闪姆”可以解释为“北边”——以阿拉伯半岛为基准,外迁人口到叙利亚地区是向北。1865年,它作为奥斯曼帝国的行政区划的省区名称再次出现,一战后,作为法国的托管地,叙利亚正式成为国家的名称。 “阿拉伯”一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9世纪亚述人的碑文中,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以及以后的希腊和罗马学者用“阿拉伯”或“阿拉比亚”泛指整个阿拉伯半岛的居民。公元元年前后,阿拉伯半岛居民开始自己使用“阿拉伯人”的称谓。公元2世纪初,罗马皇帝图拉真曾在半岛南部建立“阿拉伯省”。 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兴起前,阿拉伯人又分为南北。南方阿拉伯语和北方阿拉伯语存在十分显著的差别。古典的南阿拉伯语与非洲的埃塞俄比亚语相似;南阿拉伯人多居于也门,以农耕为主。北阿拉伯人大多居住汉志和内志等地,由于以游牧为主,也被称为“贝都因人”。《古兰经》使用的语言就是北阿拉伯语。不过,“阿拉伯民族主义”作为近代受源自西欧的民族主义影响在中东地区的思潮,却是19世纪黎巴嫩地区的阿拉伯基督徒们的贡献,包括建立新的阿拉伯标准语以及复兴阿拉伯文化。 差不多与阿拉伯民族主义出现的同时,奥斯曼帝国的外交家们通过欧洲的民族国家统一过程中的困难意识到了“民族主义”对于帝国将是一种毒素,泛伊斯兰主义才是奥斯曼帝国的官方意识形态。 20世纪的阿拉伯王国和阿拉伯联盟 一战前夕,英国考虑选择一位圣裔来抗衡奥斯曼苏丹,这就是侯赛因·伊本·阿里。 先知穆罕默德归真后,圣裔主要有两个分支:一是从穆罕默德的叔父阿拔斯传承下来的派系,另一个是从穆罕默德的女婿和堂弟阿里延续下来的派系。阿拔斯系曾建立了阿拉伯帝国的阿拔斯王朝,但对阿里一系采取高压政策,最终形成了逊尼派和什叶派的分野。1258年,阿拔斯王朝的末代哈里发被蒙古西征军处以贵族的死亡方式——身裹毛毯被马群踩踏。 从10世纪下半叶后,阿里的两个儿子之一的哈桑一支主要生活在汉志的麦加和麦地那。 1915年7月,作为对抗奥斯曼的条件,侯赛因向英国提出,阿拉伯国家的版图是北起梅尔辛至北纬37度直到伊朗边界一线、南到印度洋、东起伊朗边界和波斯湾、西至红海和地中海沿岸。10月,英国驻埃及高级专员麦克马洪以书信形式回复:英国政府指令他以政府名义,保证承认侯赛因确定的版图内的阿拉伯独立国家,但要去除不属于纯阿拉伯地区的部分叙利亚地区;阿拉伯半岛与英国签订专门条约的酋长或苏丹国的领土在阿拉伯国家的主权下,但转归英国管理。这就是没有法律效力的《麦克马洪-侯赛因协定》。 1916年10月,侯赛因宣布建立阿拉伯王国,自任国王。几乎与此同时,大名鼎鼎的“阿拉伯的劳伦斯”前往汉志地区,策动贝都因人反抗奥斯曼的统治。 其实在此之前,英、法和沙俄已就日后瓜分奥斯曼达成了《赛克斯-皮科协定》。对于侯赛因自立为“阿拉伯国王”,英法协商后采取折中方案,在1917年1月正式承认侯赛因为“汉志国王”。 1918年9月30日,侯赛因的第三个儿子费萨尔和他的军队到达大马士革;就在同一天,英国和法国在伦敦签订了阿拉伯东方占领制度的协定:被占阿拉伯领土上的最高权利交给英军,民事管理权由盟国分担——叙利亚、黎巴嫩由法国管理,包括大马士革在内的东叙利亚和外约旦由费萨尔管理(汉志被作为阿拉伯人自己解放的土地在费萨尔家族的权力之下),包括在内的其他地区由英国管理。 1918年10月,土耳其新政府签署了停战协定,完全取消奥斯曼帝国在阿拉伯地区的行政当局,结束了其在阿拉伯地区四百年的统治。 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支持犹太复国主义的《贝福尔宣言》成为英法的新话题。1920年3月8日,叙利亚国民大会宣布叙利亚独立,拥立费萨尔为国王。不过此前法国已胁迫费萨尔签订所谓“费萨尔—克里蒙梭协定”,将叙利亚划分为东西两部分。 1920年3月18日,英法宣布拒绝承认叙利亚独立的声明。随后4月份的协约国最高理事会通过了圣雷莫协定,决定把叙利亚和黎巴嫩交由法国实行委任统治,巴勒斯坦和约旦(当时称为外约旦)以及伊拉克交由英国托管。 1920年7月,法国军队占领了大马士革,驱逐了费萨尔。1921年3月,英国在开罗决定由费萨尔出任伊拉克国王。 1921年,英国以约旦河为界,将巴勒斯坦一分为二,西部仍称为巴勒斯坦,东部称为“外约旦”。英殖民大臣温斯顿·丘吉尔挑选侯赛因的二儿子阿卜杜拉为统治外约旦的代理人,并彻底打碎了侯赛因家族将外约旦与伊拉克以及巴勒斯坦合并为一个阿拉伯国家的希望。而在地图上划定外约旦与伊拉克边界的就是“阿拉伯的劳伦斯”背后的真正推手——一位熟悉阿拉伯地区部落政治的玛格丽特夫人。 1923年5月,外约旦埃米尔国宣布“独立”。此后,阿卜杜拉多次向英国提出建议,要求建立包括包括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外约旦以及阿拉伯部分地区和巴勒斯坦的统一国家。 洞察了英国在阿拉伯半岛战略意图的还有伊本·沙特家族。1924年,伊本·沙特进军侯赛因家族统治的汉志王国,英国以“不同教派之间的斗争”为借口“中立”。1926年初,伊本·沙特成为“汉志、内志及归属地区国王”,直到1932年,这一称号才变为“沙特阿拉伯”。 1942年,伊拉克首相赛义德向英国呈交了一份备忘录,建议建立包括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和外约旦在内的“大叙利亚”国家联盟,再和伊拉克组建联合国家“阿拉伯联盟”,其他阿拉伯自行决定是否加入。 不过,英帝国给阿拉伯民族留下最后一次版图划定却是1947年联合国就巴勒斯坦问题的决议: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分别建国。 奥萨玛·本·拉登关于阿拉伯人命运有一句话:“八十多年来,我们的民族已经尝尽了轻蔑和羞辱。”为什么是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_阿拉伯论文
为什么是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_阿拉伯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