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基本特征和经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试论论文,基本特征论文,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成功地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初步建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认真研究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基本特征和经验,对推进今后的改革,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基本特征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改革的市场化取向相结合,不断推动体制创新,是中国改革的基本特征。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结束了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使国民经济走向崩溃的边缘。痛定思痛,人们开始思考。随着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思考的结论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取得与资本主义的比较优势,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第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能取消货币和商品,还必须发展商品经济,因而,那种与产品经济相适应的计划经济体制需要改革。随着实践的发展,这些认识逐步深化,到90年代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并逐步成为人们的思想共识。十四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并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继续探索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式”。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自觉遵循客观规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十七大报告在总结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时,将“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当作重要的经验之一。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立足基本国情,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借鉴有益经验,不断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调整和完善,中国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主要特点有:
以公有制为主体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相结合。所有制结构的改革是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确认,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是中国基本的经济形式,一定范围的劳动者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十二大提出了“坚持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和发展多种经济形式”的问题,指出城乡的个体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应鼓励其适当发展。十三大提出了“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继续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任务,认为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应以公有制为主体”,私营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中外合资企业、合作合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也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十四大确定“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十五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中国所有制结构改革首先在农村率先突破,将农村主要生产资料土地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对国有企业实行抓大放小的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使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显著上升。经过30年的改革,中国由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结构取代单一的公有制结构,既坚持了公有制为主体,又实行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实现了二者有机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所有制结构。
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与加强改善宏观调控相结合。经济运行机制的改革是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的重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确立了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同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经济运行机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增添了强大的驱动力。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改革权力过分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应当逐步建立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体制,以计划调节为主,同时充分重视市场调节的作用。十二大确定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十三大进一步提出了“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机制,确认了市场机制作用的中枢地位。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十四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这一问题有更明确的论述。十七大进一步强调,“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指出,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组成部分;只有把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保证整个经济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中国经济运行机制改革,引入了市场机制,始终没有放弃宏观调控。对于商品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政府有计划、有步骤地放开商品价格及交易的管制;对于劳动力市场,由固定工向合同工的转变是逐步试点推广的;对于农民工的流动,也通过户籍制度、暂住人口管理制度等进行了调节和控制;对于股票市场,以小范围的试点和摸索为特征,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才由地方政府的管理、调控过渡到中央政府的管理、控制;住房体制的改革,也是在充分考虑到职工的经济承受能力和思想观念的转变等因素之后,循序渐进地进行的。政府在推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上升到政策,最后上升为法律法规,规范市场参与各方的行为。经过30年的改革,中国由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宏观调控为主导的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取代计划经济体制,既引入了市场机制,又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现了二者有机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运行机制。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与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相结合。分配机制的改革是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确立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反复强调,“一定要坚持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1]。同时,他又指出,“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2]。也就是说,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允许其他分配方式的存在。十三大报告提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十四大报告重申了十三大报告的提法,又第一次提出了“兼顾效率与公平”的重要观点。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允许属于个人的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十五大报告在论述“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时指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十六大进一步明确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将财富的创造与财富的分配内在地统一起来。十七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分配理论和分配制度,报告指出:“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中国分配机制改革,一是创新了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各种形式的承包制,使劳动者真正做到了多劳多得,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二是让劳动力之外的资本、技术、管理等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为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三是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经过30年的改革,中国由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结构取代单一的按劳分配结构,既坚持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又允许其他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把提高效率与促进公平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分配机制。
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相结合。对外开放是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确立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形成了开放与改革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邓小平曾经指出:“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3]后来,他在一次接见外宾时,第一次以“对外开放”作为我国对外经济政策公之于世。他说:“我国在国际上实行开放的政策,加强国际往来,特别注意吸收发达国家的经验、技术包括吸收国外资金来帮助我们发展。”1981年11月召开的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又进一步明确指出:“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加强国际经济技术交流,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方针。”1982年12月,对外开放政策被正式写入中国新宪法。中国对外开放历程辉煌。在1979~1991年的起步阶段,建立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沿边沿江开放战略、建立浦东新区,逐步建成了一个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利用外资、扩大出口取得初步成效。在1992~2001年的深化阶段,进一步完善特殊经济区,建立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边境经济技术合作区等新的经济区,承接了大量制造业的国际转移,外国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开始在中国进行大规模、系统化的投资。2001年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步人了制度性开放的新阶段。按照世贸组织的规则和中国在谈判中所作的承诺,中国政府大力推进体制改革,构建起了开放型经济的基本制度框架,全面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趋利避害的平等竞争中达到互利、普惠、共赢。经过30年的开放,中国由以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取代闭关自守的状态。一方面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分享经济全球化的好处;另一方面注意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防范和化解国际风险的冲击。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开放模式。
现阶段中国的经济体制模式虽然还不够完善,但已经体现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色和根本优越性,它将在实践中日趋成熟。
二、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基本经验
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中国改革的基本经验。1978年,以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突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确立了实践标准,从根本上动摇了计划经济的“神话”,开始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思想解放,排除了极“左”思想的干扰,孕育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幼芽,开辟了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纪元。1992年,以学习邓小平南方谈话为主要内容的解放思想大讨论,冲破了长期困扰人们的传统观念的桎梏,确立了“三个有利于”标准,为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提供了理论上的准备,将改革开放推向了新的阶段。1997年前后,围绕着国有经济改革等重大问题的讨论,澄清了束缚所有制改革的许多模糊认识,催生了十五大对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新表述,对公有制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新界定,对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强调,改革进入攻坚阶段。进入21世纪,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成功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十七大确立以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体制、文化体制在内“四位一体”的全面改革的目标发挥了重大作用。实践证明,改革的进程,就是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统一的过程,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与理论创新相统一的过程。改革与两个“统一”结伴而行。两个“统一”带来了改革实践的重大突破,推动着改革不断深化和经济快速发展。两个“统一”体现了改革30年我们所坚持的解放思想的基本原则,作为历史经验对今天继续解放思想仍有参考价值。这些基本原则有:
解放思想要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解放思想的根本指针。邓小平同志指出,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随着时代发展、实践发展不断向前发展的科学理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是照搬照抄本本,而是要在不断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以新的思想、新的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解放。30年思想解放,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其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焕发出强大生命力,为改革顺利推进提供了思想保证。今天我们要继续解放思想,就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解放思想要放眼世界潮流。坚持树立世界眼光、顺应时代潮流,是解放思想的时代依据。邓小平同志在冷战尚未结束之时,就做出了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流的重大判断。它集中表现为四大发展趋势,即经济全球化愈益凸现、政治多极化不可阻挡、文化多元化方兴未艾、科技信息化突飞猛进,同时种种逆世界潮流而动的政治势力和社会思潮一刻也没有停止对和平、发展、合作大趋势的影响与干扰。世界大潮流和新变化,给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步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解放思想要放眼世界潮流,就是要确立世界眼光,坚持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中国,从各种不符合世界潮流和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和思维定式中解放出来,以改革的精神和创新的方法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伟大事业。30年思想解放,坚持放眼世界潮流,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牢牢把握经济全球化的机遇,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大大提升了中国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地位,有力地推进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天我们要继续解放思想,就要顺应时代潮流,拓展世界视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认识和把握全球化大趋势中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更加适应现代文明大趋势上进一步加快中国现代化步伐。
解放思想要立足中国国情。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认清基本国情,是解放思想的现实依据。邓小平同志强调,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解放思想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简要地说,就是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中国是在生产力非常落后的条件下进入社会主义的,必须经历相当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发达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从20世纪中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至少100年时间,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解放思想要从中国实际出发,首先就是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认清基本国情、牢牢抓住社会主要矛盾,既不妄自菲薄、自甘落后,又不脱离实际、急于求成,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以基本国情为依据,推进改革、谋划发展。30年思想解放,坚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正确处理“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的关系,使其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全面领会和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保持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天我们要继续解放思想,就要继续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全面认识当前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刻把握改革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
解放思想要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坚持尊重人民群众实践、反映人民群众意愿,是解放思想的根本动力。邓小平同志说,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绝不是一个人动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我的功劳是把这些新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初由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创造。村民委员会自治制度,开始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地区的宜山、罗城两县一些农村自发组建的一种全新的组织。党和政府对这些来自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基层创造的经验给予了充分的尊重,在取得丰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力推广,使其成为中国农村基本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解放思想要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作为领导者,首先要到人民群众中去,虚心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细心体察人民群众的情绪,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和创举,从中发现什么是要坚持的,什么是要提倡推广的,什么是要破除的,从而抓住问题的症结所在。30年思想解放,坚持尊重人民群众实践、反映人民群众意愿,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凝聚力量,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使党在领导改革过程中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护,为推进改革创造了强大动力。今天我们要继续解放思想,就要继续把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不断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做到改革发展为了人民,改革发展依靠人民,改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公有制论文; 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政府工作报告论文; 经济论文; 按劳分配论文; 经济学论文; 所有制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