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_可持续发展论文

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_可持续发展论文

我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论文,战略论文,我国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纪之交,我国经济、社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和整个社会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然而,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前提的生态环境,却呈现出退化甚至恶化的趋势,诸如,水土流失面广量大;土地沙漠化速度加快;酸雨、盐渍化问题突出;耕地减少;河流断流严重;湖泊退化愈演愈烈;海洋生态问题严重;森林功能衰退;草地资源退化;大气污染加剧;珍稀动物面临灭绝等等。这些情况表明:日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和危及我国未来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积极探索和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贯彻科教兴国战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落后的经济增长方式是阻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形成了以高投入、高消耗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粗放型经济的显著特点就是大量消耗资源。我国资源的利用率远远低于工业发达国家:能源消耗量占世界第三位,而单位能耗所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却只能排名世界第113位; 全国主要矿山的矿产有益成分综合利用率不到2.5%。大量可利用资源变成“三废”排入环境, 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在体制转变过程中,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仍然沿袭扩大资源投入的传统的数量扩张型发展模式。乡镇企业在推动我国工业化的进程中虽然功不可没,但它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冲击也同样不可掉以轻心。乡镇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和对能源、资源的消耗,要大大超过同等类型的国有企业。据统计, 乡镇工业单位产值废水排放量为城市工业企业的2—3倍,单位产值能耗为国有企业的2—4倍。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必须用占世界7 %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目前,我国人口仍以每年1400万的速度递增,这就给生态环境带来沉重压力,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于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有限,我国尚不具备发达国家工业化发展时期的环境条件,因此,要发展经济摆脱不发达状态,也就不能再沿袭传统模式,必须向集约型经济、知识经济迈进。

知识经济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投入为第一要素。知识经济一方面通过知识、智力对现有自然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综合高效的配置和利用,另一方面更致力于通过智力资源来开发日益短缺的自然资源。例如,信息技术的芯片来源于石头;核聚变原料来源于水中的氢等。正是由于知识经济的资产配置和资源投入的这些特征,其经济发展是可持续的,是可以促进人与自然相协调的。这就有利于解决我国所面临的来自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方面的挑战和困难,从而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有鉴于此,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应利用自己的人才、技术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与知识经济相关的高新技术产业;中西部地区要在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加快技术改造,广泛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无废、少废工艺和综合利用技术,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污染排放,走环境与工业协调发展之路;在农业方面要在种子、耕作、病虫害防治、水土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农产品的深加工等一系列环节上,实现应用技术和先进工艺的飞跃,形成高产、优质、高效的可持续农业发展之路。

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坚决贯彻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一方面要为完善国家基础知识和高新技术研究创造条件,强化科技与经济相结合,促使企业能够真正成为产品和技术开发的主体;另一方面则要加大教育投入,建立“教育培训”的网络体系,用新知识和新技能武装劳动者,使其能够从事低耗高效的复杂劳动,从而消除由于巨大的人口从事低级生产而对生态环境和资源造成的沉重压力。

二、建立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产权制度和综合管理机制,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通过市场和计划两种途径来实现。

按照产权制度理论,市场可以优化配置资源,一定的经济行为总是一定产权制度的“理性”行为,要消除对资源的掠夺性索取,进而改变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重要的就是必须创造出能够引导生产经营者行为合理化的制度和规范。我国许多自然资源由于长期产权不明,使重要的资源成为共享而被过度利用和破坏。因此,我们必须明确重要的自然资源如土地(耕地)、森林、矿产等的产权主体并将这些主体人格化。而对于一些共同所有的资源如江河、湖泊、沿海渔业等资源,主要应根据社区特点,制订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乃至地方法规来规范产权主体及其行为,避免由于几个产权主体并存而引起的资源破坏,从而保证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的持续增长。

然而,由于产权界定的有限性,资源利用的外部性负面效应不可能在市场上完全反映出来,所以市场自身不足以保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力。为此,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又必须有人为的干预,特别是政府的有效干预与管理。

自然生态系统整体性很强,需要有统一有效的保护。因而环境资源的保护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客观上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综合管理机制。建立这种综合管理机制,目的在于实施各级政府部门对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以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发展。实践证明,只有放弃追求单一的经济目标,兼顾经济、资源与环境,实现综合决策,才能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同步增长。在这方面,我国90年代已经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例如生态农林业、农业的综合开发治理;水流域综合治理开发以及生态与经济兼顾的城市规划与实施等。

必须指出的是,无论是合理的产权制度的规范化还是综合管理机制的建立,都需要有法律的支持,即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必须要有现实的法律保障。这是因为,可持续发展是保持一定增长速度的稳定发展,而法律的稳定性能够满足稳定政策的要求;可持续发展是全面的发展,既涉及经济领域,又涉及到社会领域,由于牵涉的方面极为广泛,而有关的主体之间又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因而必须用法律加以具体规范。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是在竞争中的发展,公平竞争的秩序,只有通过加强法制方能有效地维护;可持续发展是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发展,只有在相应的法律规范保障下,才能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可持续发展又具有国际性,这对可持续发展的法制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此外,实现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变革现行的一些政策,也需要依赖于法律的权威性。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和我国的经验已经证明,没有完备的法律作保障,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准则与规范将无所遵循,各种违反社会利益的行为将得不到制止和纠正,不仅不可能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和社会秩序,反而会出现灾难性的后果。

三、提高人的素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强调人类在追求生存和发展权利时,要保持其与自然和谐的关系;二是强调当代人创造和追求今天发展与消费的时候, 应承认并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机会与后代人机会平等。这就需要极大地提高人的文明素质,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首先,从自然资源的物质属性来看,自然资源的多与少、质与量、优与劣,都是相对人类的认识和利用的水平而言的。在农业社会,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认识仅达到物质的程度,人们只能燃烧草木取得能源;到了工业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认识达到了分子和原子的程度,人们能通过机械把物质转化为能量,开始利用煤和石油等新能源;到现代社会,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认识达到了原子核的程度,开始利用原子能获得新的巨大而高效的能源;在当代社会,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已经达到微电子的程度,人们利用微电子学和计算机技术开发信息资源,使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而这一切都是与人类自身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密不可分的,人类的文明素质越高,对自然资源的认识水平和利用能力就越强。

其次,从发展的历史性看,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延续和发展的动态系统。当代社会的发展只能以上一代所遗留下来的基础为前提条件,同时它又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因此,可持续发展观认为,应当以持续和长远的获利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尺度。在发展问题上,任何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任何以今天的利益牺牲明天利益的主张,任何吃祖宗饭、断子孙粮的现象都是不科学的,都是与可持续发展观背道而驰的。可持续发展观所主张的是人类现实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统一,是世世代代的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这是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宗旨和主要特征。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极大地提高人类自身的文明素质,树立与可持续发展观相适应的整体观念、全局观念和价值观念。

第三,可持续发展观从其本质来说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在人类社会,无论是认识和改造自然还是利用开发和保护自然都是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人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与其他方面的发展目标相比,更应该把提高人的文明素质摆在绝对优先的地位。为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切实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调整人口分布,逐步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人口与自然资源最优结合的模式,从而有效地缓解人口生态经济问题,这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同时,要坚持把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科教兴国”的战略紧密结合起来,着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充分发挥人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落到实处。

标签:;  ;  ;  ;  ;  

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