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哲学--21世纪的主导哲学_哲学论文

发展哲学--21世纪的主导哲学_哲学论文

发展哲学——21世纪的主导哲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哲学论文,主导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发展哲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性哲学。它的兴起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发展哲学是在发展问题的召唤下产生的,或者说,发展哲学是对发展问题的逻辑解答。这可以看作是一种实践原因。发展问题的出现为发展哲学的创建提供了必要性。其次,发展哲学是“发展学”各分支学科研究理论的概括升华,或者说,许多研究发展问题的分支学科的不断涌现为发展哲学的建立提供了可能性。这可以看作是一种理论原因。

发展哲学是以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发展问题”为研究对象的。战后初期,由于经济问题是世界面临的头号问题,因而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掀起了一股以追求经济增长为主要目的甚至为唯一目的的“发展热”。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发展”就等于“增长”,现代化就等于工业化。在这种传统的、片面的“发展观”的支配下,世界各国在经济建设方面都取得了大小不一的成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但由于经济增长方式具有粗放性、片面性和极端功利性等缺陷,结果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全球性发展问题或发展危机。这些问题或危机包括:自然危机——资源锐减、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社会危机——社会结构的不合理、社会关系非协调性的加剧;人自身的危机——人口的过快增长、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分裂对立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及其加剧,已将人类逼入了发展的“困境”。

尽管从60年代末开始,人们就对发展问题进行反思,试图通过提出一系列新的发展观和发展模式以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发展问题。但我们不能不直面严峻的现实:时至今日,上述问题不但未有缓解,而且日趋严重。可以这样说,将人类主要于20世纪生成的全球性“发展问题”带入21世纪,是人类献给21世纪的最为沉重也最为尴尬的“礼物”。那么,人类将如何消除危机、走出困境,从而找到一条通往繁荣与安全未来的光明大道?对这一事关人类命运的重大问题的解答和反思,我们当然可以从其它学科入手,但“解困”的“药方”无论出自哪一种专门家,如果开出来能够真正解决当今人类特别是当今中国在发展中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的话,那么,他思考问题的方法、高度、角度乃至切入点都必须是哲学的。这就是说,人类要想克服乃至于消除发展问题,显然离不开哲学对发展问题的观照和对人类发展实践的理性反思。正是在人类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发展问题并且开始寻找新的光明未来的特殊时代背景下,发展哲学才应运而生。

本世纪中叶以来,发展学的许多分支学科,如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发展政治学、发展战略学、发展未来学等蓬勃兴起。各种发展理论、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预测竞相问世,与此有关的大量名词术语令人眼花缭乱。这种分门别类的发展研究尽管很有必要,但它们为专门视角所限,缺乏一种系统宏观的哲学层面的研究。显然,单独运用某种分支学科的理论,是难以处理发展过程中各个社会领域、各种社会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也难以处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人的效益的相互关系。因此,开展能够统摄发展学的各有关分支学科的哲学研究,建立和完善发展哲学,就显得十分必要。而发展哲学正是通过对有关研究发展的分支学科的哲学底蕴的揭示和扬弃,为其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的。

作为一门以发展问题为研究对象的“部门哲学”,发展哲学应是同人们的发展观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它是关于发展观的学问,是发展观的理论体系。所谓发展观,是人们关于社会发展的根本观点、看法。当然,作为理论形态的发展观同人们自发形成的发展观是有所不同的。任何一位心智健全的社会成员,总会对自己所亲身参与的社会发展活动有着这样那样的看法、认识。但人们自发形成的发展观一般是不系统、不定型的,缺乏理论的论证和严密的逻辑性。发展哲学则是将人们的发展观用理论的形式加以高度的抽象概括,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所以,发展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发展观,是为人们确立新发展观进而选择相应的发展模式、制订相应的发展战略、从事具体的发展活动而提供的总体思维框架和行动指南。

当社会主体(一个社会、政党、阶级、团体、个人等)形成了或掌握了一定的发展观之后,就会按照这些观点去解释有关的社会发展现象,处理一系列重大的社会发展问题,自觉推动社会的健康、顺利、持续发展。从而发展观也就成为指导人们观察、思考、解决重大发展问题并自觉进行发展实践的基本原则,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方法论以及与此相联系的有关发展的评价尺度等问题。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发展观,也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和相应的发展的评价尺度。

从发展观所关注的核心问题看,存在着两种发展观:一种是以物为中心、为主宰,见物不见人的发展观,这是经典的、传统的或旧的发展观。这种发展观主要是指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它具有物本性、片面性、短视性、极端功利性等的特点。另一种是以人为中心、为目的,通过“物”的发展来实现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观,这是科学的、先进的或新的发展观。新发展观具有人本性、整体性、持续性、适度性、内源性、开放性等特征。

作为发展观的学问,发展哲学是要指导和帮助人们确立新的发展观,扬弃旧的发展观,着重通过人们发展观念的变革转换,以发挥其对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

阐述和分析当代社会运行发展的具体规律是发展哲学的重要任务。当然,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而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特别是现当代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则是发展哲学的研究对象。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为:第一,具有一定的断代性。即这些规律要么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当代以后才呈现出的规律趋势,要么是虽然存在于文明社会发展的始终,但只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当代以后,才逐渐显现、暴露从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研究。第二,这些规律是社会发展运行的低层次的规律,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这些规律主要包括:社会发展的人本规律、社会发展的代价规律、社会发展的协调规律、社会发展的全球化规律趋势和可持续发展规律等。

当代发展观的最大进步,就是实现了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变。传统的发展观和发展模式是以物为本的发展观和发展模式。所谓物本,是指单纯以经济为导向,将注意力集中在可以量度的诸多经济指标上。但发展问题的生成和加剧,客观上宣告了这种发展观的破产,于是人们从改革发展目标入手,强调发展实践的主体化或人化,以人的发展和进步为核心重新评价发展实践和现代化建设。从以物为本的发展观和发展模式向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和发展模式的转变,实际上体现着当代社会发展的人本化的规律趋势。所谓社会发展的人本规律,是指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当代社会的发展必须以人为中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其根本目的。

人是社会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这一基本事实为人本规律的确认提供了客观依据,但以人为本的规律只是在现当代社会的发展中才逐步得以体现的。这有历史和现实两大原因。就历史原因而言,在工业革命以前的社会历史进程中,人类既没有摆脱自然的奴役、压迫,又没有摆脱社会内部的剥削、统治。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严重分裂、对立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就现实原因来看,首先,现代社会在经济、文化等方面所取得的空前繁荣,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次,现代发展问题的出现,更加突出了人类必须走以人为本的发展道路的紧迫性、重要性;最后,也许是最重要的一点,社会发展的人本规律,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特别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真正体现。总之,发现和遵循人本规律,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实质性进步。

一般而言,人们总是赋予发展以进步的含义,认为发展必然带来社会的进步、经济的繁荣、生活的改善和文明程度的提高。然而理论和实践都表明,任何事物的发展特别是社会的发展总是以付出代价为前提的。所谓发展代价,是人类为求得社会进步而作出的一种付出或一种投入、一种牺牲或一种损失,以及为实现社会进步所必须承担的消极后果。代价是社会发展中的普遍现象,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人类文明从来就是在无数磨难中展示着辉煌,在无数对抗中实现着进步,在不尽的血汁中换取着发展。当我们深刻揭示和分析发展与代价的内在联系时,就可以发现发展的代价规律。社会发展的代价规律是指社会的发展、进步总是要通过付出代价并扬弃代价而实现的。代价现象尽管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始终,但对代价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对代价规律的确认,则是本世纪中叶以来的事情。在发展问题的逼迫下,人们终于认识到了代价与发展之间所存在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看到了社会发展的真正要义是对代价的克服与扬弃。代价规律的确立,有助于人们从代价的角度对社会整体发展作出新解释,也有助于我们在发展实践中,正确决策,谨慎选择科学的发展目标,想方设法将代价限制在最低程度,以真正促进社会的持久进步和顺利发展。

在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失调和协调的矛盾运动中实现的。社会和自然界之间以及社会系统内部都充满着矛盾,诸要素、诸子系统处在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但变化的速度有快有慢,方向也各不相同,因此,社会诸构成要素之间、各子系统之间不相适应的情况经常发生,有时甚至会发展到严重的不适应,表现为社会动荡不安、停滞或出现各种社会病态。这些现象其实就是社会发展的失调现象。失调具有绝对性,即它是社会发展中客观的、普遍的、必然的现象,这样,社会发展的协调也就具有了必然性。协调是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或者说是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的、具体的表现形式,它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和人与人关系的协调。协调和发展之间所具有的内在关系,就呈现出了社会发展的协调规律。所谓协调规律,简言之,是指人类社会只有而且必须在不断地协调中才能求得发展和进步。

大量事实表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日益加强、加深,这已成为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趋势。全球化是指各个国家、地区在发展的进程中,在各个方面不断地碰撞融合、互为影响制约的一种客观过程。人类社会在发展中不断由分散到集中、由分离到整合,“求同存异”,将世界各个国家、民族日益连成一个网络化的整体,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是全球化的根本动因,科技革命是全球化的实现条件,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存量的有限性以及开发利用的共享性是全球化形成的客观基础,而全球问题的出现又为全球化进展提供了巨大的反推动力。全球化浪潮的涌现对当代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主要表现在全球意识的形成、人类共同利益的凸现和人类统一战线的建立等方面。提出和确认全球化规律趋势有着重大的意义。对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我国来说,应遵循和顺应全球化的规律趋势,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积极走向世界,在新世纪的发展中,使中华民族对人类能有更大的贡献。

可持续发展规律是对人类发展实践中代际关系的抽象概括,基本的要义是指人类在发展中必须做到既要维护目前的利益,更要追求长远的利益,于发展中努力实现现在与未来的统一。但遗憾的是,以往我们对社会发展的把握认识,带有浓重的历史性和现实性特色。须知,世界是我们的,更是子孙后代的,因而,在全球性发展问题日趋严峻的今天,可持续发展规律的被确立,使我们第一次将理性的目光投向了未来,看到了明天和今天所具有的同等重要性。这一规律的提出,使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维护代际人类的利益,真正获得了科学的合法性和具有了坚实的客观基础。

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上述发展哲学所研究的规律,莫不如此。人本规律是人与物之间的本质联系,代价规律是发展与代价之间的本质联系,协调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协调与失调之间的本质联系,全球化发展规律是发展的区域间、国家间即横向间的本质联系,可持续发展规律是社会发展的代际间的本质联系。规律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如果人类不遵守它,违背它,将要遭受惩罚和报复。从这种意义上说,人类当前所面临的诸多发展问题,都是违背上述客观规律的结果,反言之,人类只有遵循上述规律,才能真正走出困境,摆脱危机。

发展哲学不仅要通过“客观性原则”告诉人们在追求社会发展中应当遵循什么,受什么制约,而且要通过“操作性原则”告诉人们应当怎样通过自身能动性的发挥以实现社会的发展,这就是发展哲学的理论构架或理论体系方面的内容。发展哲学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社会转型理论,发展质量理论,发展的评价尺度理论,社会结构优化理论,发展预测理论等。

20年来的改革开放将我国带入了一个全方位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转型是社会发展的质变环节,社会的发展、进步一般说来在社会转型时期表现得最为充分。社会转型的基础是经济领域的转型,核心是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变革与重建。我国的社会转型,尽管可以从多方面对其进行描述,但其实质则是一个从贫穷、落后走向富强、民主、文明的过程。社会转型在优化社会结构、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加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在转型过程中包含着整体与局部急剧或缓慢的种种变化,既包括社会前进性的变化,也包括社会在某些方面的停滞与倒退。社会转型理论的提出,要求我们辩证地看待这一特殊的社会变迁过程,充分认识到社会转型的艰难性、复杂性、长期性和一定的阵痛性,以务实的态度积极促进社会在转型中平稳发展。

社会发展质量是反映人类发展状况的基本标志,或者说是一定时点上人类发展条件的综合状况。发展质量是发展的量和质的规定性的统一。发展质量以社会整体为考察单位,强调的是整体性品质,是社会有机体的全部功能特性所呈现的整体运行状态。发展质量包括经济发展质量、生态发展质量、文化发展质量、政治发展质量、人的发展质量等内容。发展质量的不断提高反映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本世纪中叶以来,人类基本上走的是一条量的扩张的发展道路。目前,人类已充分认识到,量的扩张的发展道路已走到了尽头,必须改弦易辙,在量的增长的基础上,采取以质取胜的发展战略才是唯一的出路。

所谓社会发展的评价尺度,是指主体从自身特定的利益和需要出发判定社会变化是否为发展、进步的标准和模式。尽管人们对社会变化是否为发展的评价具有相当大的主观性、可变性,但是,着眼于当代人类特别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这种评价的客观标准还是有的。这种标准有两个:一是从主体的角度讲,这种变化要符合大多数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不是仅仅某一些人的利益与要求;二是从社会变化所产生的后果或所带来的效益看,这种效益应是整体的、综合的而非单一的、片面的。总体上讲,迄今社会发展的评价尺度经历了从单面视角到多面视角的转变。单面视角是指衡量社会发展或进步的视角总是过多地强调某一方面——主要是经济增长方面。多面视角是指以人的基本需要尤其是穷人的基本需要的满足为基本依据,从社会的诸多方面来衡量社会的发展、进步。很明显,多面视角持的是综合性、整体性标准的思想。综合而不是单一地衡量、判定社会发展已成为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发展哲学中,所谓社会结构是指构成社会有机系统的各组成要素及它们之间的比较稳定的关系或结合方式。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将社会结构划分为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和生态结构。但在发展哲学中,不仅要研究社会结构是什么,更要关注社会结构的优化问题。所谓社会结构的优化,简单地说是指社会在机体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或结合方式不断趋于协调和合理化的过程。当代人类所面临的发展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与社会结构的不合理、不协调有关的,或者说,社会结构不优化,本身就是一个严重的发展问题。因而,关注社会结构,不断促进社会结构的优化,就成为发展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要使社会发展平稳有序,少曲折、少反复、少停顿,就必须加强社会发展的预测研究。社会发展预测是对社会发展的未来状况及其实现过程的判断,社会发展预测与历史相对应,是面向未来的。它既包括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前景的预测,也包括对某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发展的具体预测。社会要发展,必须有相应的发展规划,而社会发展规划是以社会发展预测为依据的。这表明,社会发展预测在推动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发展哲学中,建构发展预测理论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培养人们的某种前导性发展意识或前瞻性发展意识。

我们正在步入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当人类在发展中以一种博大的胸襟真正关注未来、趋向未来时,无疑更加迫切需要具有大时空观意义和预见性、超前性发展理论的指导,而这样一种性质的发展理论只能是发展哲学。可见,当追求可持续发展成为21世纪人类发展实践的主旋律时,就更加凸现了发展哲学兴起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从理论上讲,发展哲学的兴起,反映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未来发展的基本走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与现实实践的结合,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当前,要想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再兴,关键是要让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能积极地干预现实、介入生活、关注时代的发展。由于和平与发展特别是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重大主题,这样,关注社会发展,创建发展哲学,就有可能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获得新的较大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历史唯物主义从理论的高度对人类社会的产生、人类社会的本质、结构、发展规律等问题进行了一般性的概括和阐述,尽管这是必要的,但还不够。这种概括和阐述与社会现实特别是社会发展的现实还有一定的距离,再加上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长期滞后和不变,就大大削弱和淡化了历史唯物主义指导社会发展的功能。由于发展哲学的兴起是历史唯物主义现实化和具体化的重要表现,因而创建发展哲学,将使历史唯物主义能通过发展哲学这一中介,与社会发展的现实联系得更为紧密,这不仅能焕发历史唯物主义和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青春与活力,还能更好地发挥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发展的指导功能。

从实践的角度讲,创建并学习发展哲学,能使我们从理论的高度,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和掌握当代社会发展的特征、规律及其未来走向,从而促使我们更自觉地树立起新的科学的发展观,确立起新的发展战略和有关发展的评价尺度,这对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我国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无疑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当今中国在发展进程中,存在着一系列人口、环境、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滋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传统的发展观和发展模式造成的。换言之,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基本上仍然是受以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为中心的传统发展观支配的,实践中这种经济增长的方式又是粗放型的,在有关发展的评价问题上,经济增长指标在我国许多地方,往往成为一些地方、部门考核干部政绩的唯一标准。这一切,对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持续发展,造成了很大危害。因此,我们有必要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用新的科学的发展观支配、指导我国今后的社会发展活动。

标签:;  ;  ;  ;  ;  ;  ;  ;  

发展哲学--21世纪的主导哲学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