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清振[1]2000年在《mRNA差异显示筛选大肠癌相关基因》文中认为目的:肿瘤的发生发展就细胞而言,是由于原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而造成的,所以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研究对探索肿瘤发病机理,寻找预防和治疗肿瘤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大肠癌在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较高,且容易复发和转移。目前人们对大肠癌的分子发生机制认识仍然不十分清楚,许多研究表明大肠癌的发生涉及一系列基因的变化,包括显性癌基因、错配修复基因及众多的肿瘤抑制基因。本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利用近年发展起来的基因筛选方法,通过比较正常大肠粘膜与大肠癌之间基因表达的差异,分离并克隆出大肠癌发病的相关基因,从基因的分子水平探讨大肠癌的癌变机理,以期为大肠癌的早期诊断及基因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正常大肠粘膜与大肠癌组织作为研究对象,提取组织总RNA,利用mRNA差异显示(differential display PCR, DDRT-PCR)的技术,以随机引物AP1~6与锚定引物HT11C/A/G配合,PCR扩增cDNA后,6%的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70℃于X线胶片上放射性自显影,筛选大肠癌特异性表达的cDNA片段。并对该差异筛选出来的cDNA片段进行二次PCR、亚克隆、测序、序列分析和斑点杂交等实验研究。 结果:经差异扩增与显影后,可见十余条差异条带,选择其中的五条差异条带进行第二次PCR扩增,并分别与pUC18载体及TA载体进行连接,经蓝白斑筛选及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证实为阳性重组子。提取质粒后进行测序,通过Gene Bank数据库进行了序列的同源性比较,发现其中的两条cDNA片段序列分别与Gene Bank数据库中的Raf-1和酪氨酸蛋白激酶序列有60%和80%左右的同源性;另有两条序列与Gene Bank数据库中的序列比较,没有同源序列;另一条序列为转运核糖体的重复小序列。我们把其中与Raf-1有同源序列的一条差异条带制备成地高辛标记的探针,与大肠癌细胞、大肠癌及癌旁正常大肠粘膜组织所提取的RNA样品进行斑点杂交,发现此片段在大肠癌细胞及大肠癌组织所提取的RNA中表达丰度较高,而在正常肠村腑织织所提取的刚八中的表达丰度较低。故推测该差异显示片段可能足人肠癌川关基因,扰们把它命名为CGI。下一步我们的主要工作是进行Northern杂交分析,预测其全长的mRNA的长度;组织切片的原位杂交,分析其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通过RACE扩增的方法,获得全长的山N八;通过氨基酸序列推导预测它的功能,并进行一系列的功能分析。同时把其它的差异片段也进行同样的研究。 结论:通过mRNA差异显示技术能够快速的发现大肠癌差异显示基因,目前差异筛选出来的十余条大肠癌差异显示基因片段中,己有一条经过mRNA斑点杂交的初步鉴定,发现该基因片段很可能是与大肠癌相关的新的致癌基因。
梁莉[2]2003年在《大肠癌转移相关基因在RNA水平和蛋白质水平上的差异筛选》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 大肠癌是人类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转移是大肠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确定有无转移及其影响因素是判断患者预后、指导治疗的重要指标。因此,探讨与大肠癌转移相关的因素,寻找预防和治疗的有效途径,是当代肿瘤学研究的一项迫切任务。 肿瘤转移是一个多步骤、多阶段的复杂过程。研究表明其每一阶段都受着许多特殊基因的调控,主要分为促进转移发生的转移基因和抑制转移发生的转移抑制基因两大类,它们相互协同或拮抗,最终影响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目前报道的参与大肠癌转移调控的基因已达百种,这些基因已为阐述大肠癌转移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但仍远远不能解释转移过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再加上这些基因研究的检测手段多限于一种或几种基因的表达,不能全面反映各基因间的关系及发现未知基因,因此寻找一种全面、高效、便捷的分析方法就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对差异基因进行克隆与功能研究是了解肿瘤发生发展过程的重要策略,新近发展的几种差异表达分析技术如抑制消减杂交(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SSH)、双向电泳(Two 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2-DE)、质谱(Mass Spectrometry,MS)等技术为阐述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克隆目的基因及发现新基因提供了重要手段。复杂生物体的差异基因表达分析涉及转录组和蛋白质组方法,它们在方法学上各有优势和不足。两者的结合应用,是全面、系统阐述肿瘤转移机制的有效途径。 目的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一对国内外通用、遗传背景一致、人大肠癌高转移能力细胞株SW620和低转移能力细胞株SW480为实验对象,首先通过绘制生长曲线、体内转移及体外侵袭实验,观察长期传代对其转移表型的保持有无影响;其次,在RNA水平上,利用SSH和蓝白斑筛选技术构建大肠癌转移相关基因消减cDNA文库,再通过Difl七rentiai screening(Ds)和Nodhem Bfot对部分阳性克隆进行筛选验证,并对获得的差异片段的性质或功能进行初步分析;最后,在蛋白质水平上,利用2一DE技术获得两种细胞株的蛋白表达谱,通过软件分析选取一些蛋白差异点,酶解后利用MS初步确定其性质。本研究不仅有利于阐述大肠癌转移的分子机理,还能提供新的网上信息资源,并有望为临床上早期诊断、药物筛选和预后判断寻找新的靶点。结果:1.大肠癌转移性细胞株相关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人大肠癌高转移细胞株SW620的体外增殖能力高于低转移细胞株SW480;体内成瘤及自发转移实验验证了SW620细胞株的转移能力高于SW480;体外侵袭实验提示S丫V48O细胞株的侵袭能力高于SW620,与国外学者的报道相符,但与体内研究结果不一致。 经过体外长期传代,本研究所用的一对转移性人大肠癌细胞株仍具有转移表型的差异,它们是进行晚期结肠癌遗传学改变研究的一种重要实验模型;细胞体内外实验结果的不一致提示粘附、运动机制及宿主内环境影响等可能是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之一。2.利用SSH和DS技术筛选大肠癌转移相关基因 首次构建了人大肠癌转移促进基因或抑制基因的两个消减cDNA‘文库,分别含有235个和232个白色克隆。两个文库中,90%以上的白色克隆均含有插入片段。 部分阳性克隆经过筛选验证后,共获得了25个差异表达基因,10个为已知基因,其中5个基因在高转移细胞株SW620中差异表达,可能有促进转移的作用,包括热休克蛋白10(Heat shock Proteinlo,HsP10)、细胞色素氧化酶现仁ytochrome C Oxidasen,。。xll)、有丝分裂调控蛋白dis3人同源物(M itotic control阮tein由53 homolog,Dls3)、x连锁的人核糖体蛋白54(几bosomal Protein S4X一linked,RPS4X)及血浆淀粉样蛋白A(S erum amylofdA,SAA);另外5个基因在低转移细胞株SW480中差异表达,具有潜在的转移抑制作用,包括Tomoregulln、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A(Euk川了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 4A,EIF4A)、人细胞色素氧化酶m的类似物(51而lar to eytoe腼me e oxidasem,CoXm)、谷肤甘肤S转移酶3( GhitathioneS一transferase mu3,GSTM3)及线粒体nNA (Mitoehondrion DNA,mtDNA)。以上10个已知基因,基本上是一些与细胞生长分化、代谢合成、转录、凋亡及信号转导等相关的基因,其功能的多样性也证实了肿瘤转移机制的复杂性;除DIS3与SAA外,其余基因与大肠癌转移的关系在本研究中首次被报道,它们大多不同程度地参与了多种肿瘤的癌变过程,说明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个持续的、逐步累积的过程;其功能还需结合其它方法进一步验证。 本研究筛选出的巧个未知基因,已被GeneBank dbEST库收录,登录号为CD485499一CD485513,其中有6个基因定位于5号染色体上。以上基因的性质和功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3.利用2-DE和MS技术筛选大肠癌转移相关蛋白 首次获得两种转移性大肠癌细胞株的2一DE蛋白表达谱,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可比性;采用非线性PH3一10及重叠窄范围的固相PH梯度 (Lnmobilized PH Gradients,IPG)胶条,提高了2一DE的分
南清振, 高蕾, 杨希山, 肖冰, 周京旭[3]2001年在《mRNA差异显示法筛选大肠癌相关基因》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分离并克隆大肠癌相关基因。方法分别提取大肠癌与正常大肠粘膜的组织总RNA,用mRNA差异显示法 (Differential displa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D-PCR)筛选大肠癌特异性表达产物的cDNA片段,对其进行克隆、测 序、序列分析以及斑点杂交初步鉴定。结果获得了2个在大肠癌高表达而在正常大肠粘膜组织低表达的新基因片段。 结论这2条差异显示新基因片段很可能是与大肠癌相关的致癌基因。
徐华栋[4]2016年在《大肠癌相关长链非编码RNA的筛选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筛选大肠癌相关lncRNAs和mRNA,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以期探讨lncRNAs在大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取4对大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提取总RNA,芯片分析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差异表达的lncRNA和mRNA,并对差异表达的mRNA进行GO聚类分析及KEGG信号通路分析,同时构建LncRNA-Wnt信号通路相关mRNA的共表达网络,对大肠癌中LncRNA与Wnt信号通路的功能相关性进行预测。结果:芯片数据显示,与癌旁组织相比,大肠癌组织中1989个LncRNA表达上调,1534个LncRNA表达下调;1471个mRNA表达上调,1044个mRNA表达下调。聚类分析显示,上调基因富集程度最高的分别是DNA metabolic process、non-membrane-bound organelles、protein binding;下调基因主要集中于organic hydroxyl compound metabolic processes、extracellular regions、steroid binding。差异表达基因KEGG信号通路分析显示,上调基因集合主要涉及22条信号通路,其中富集度最高的信号通路是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下调基因主要涉及24条信号通路,其中富集度最高的是Drug metabolism-cytochrome P450信号通路。结论:(1)大肠癌组织LncRNA表达与癌旁组织存在明显差异;(2)大肠癌组织中LncRNAs与Wnt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存在共表达,提示我们LncRNA可能参与了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佚名[5]2004年在《肿瘤生物标志物与肿瘤转移》文中指出14—3—3zeta蛋白对肿瘤转移抑制作用的探讨陈惠华’王妍徐元基杜芝燕陆应麟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100850 摘要目的:探讨14—3—3zeta蛋白与肿瘤转移的关系。, 方法:通过联合抑制消减杂交和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在肺巨细胞癌高、低转移株中表达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的序列,其中一条与14—3—3zeta高度同源。在RNA和蛋白水平对其表达水平进行验证;构建14—3—3zeta的正反义真核表达载体并分别转染肺巨细胞癌高、低转移株;并对转染后细胞的增殖能力、黏附能力以及迁移能力等生物学行为进行研究。
叶俊[6]2013年在《大肠癌相关microRNA的筛选及miR-27b的功能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大肠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为发病率最高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常由于治疗抵抗与转移而致死。目前在大肠癌组织中分选出一群CD133、CD44、CD166、 ALDH1等标记的细胞亚群,其虽在肿瘤组织中只占很小的比例,但具有很强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称之为大肠癌肿瘤干细胞(Colorectal Cancer Stem Cells, CCSCs).miRNA为长度约18-25个碱基的单链非编码RNA,可在基因转录后阶段促使靶基因mRNA降解/或抑制靶基因mRNA的蛋白质翻译过程。在胚胎发育阶段中miRNA起着重要作用,疾病情况下尤其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其同样发挥着关键的生物学作用。miRNA可起到促癌或抑癌的功能,miR-155可导致肿瘤信号通路的激活,let-7家族则可抑制肿瘤信号通路,miR-200家族等通过调控EMT过程而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miR-27b的编码基因位于9号染色体,研究发现在神经母细胞瘤中其可通过作用PPARy而发挥抑癌功能。在生理情况下,miR-27b则可通过促进内皮细胞的生长而促进血管形成。肿瘤干细胞在肿瘤组织中处于核心位置,具有明显区别于普通肿瘤细胞的恶性生物学特性,其与普通肿瘤细胞之间分子水平的差异亦可为肿瘤发生发展中的关键分子。大肠癌肿瘤干细胞与普通肿瘤细胞间差异1niRNA的研究不仅可进一步探究大肠癌发生发展中表观遗传学调控的分子机制,也可为大肠癌的基因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和思路。研究方法本课题利用原代大肠癌肝转移细胞及ATCC标准细胞系,niRNA表达差异芯片筛选出多个差异的niRNA.结合课题组前期研究工作而对niR-27b进行深入研究,定量PCR检测配对的大肠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miR-27b的表达水平。体内外实验验证其对大肠癌的细胞增殖、克隆形成及动物致瘤能力的影响,瘤内注射胆固醇修饰的miR-27b后HE染色、免疫荧光检测以评价其肿瘤治疗能力。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荧光素双报告基因系统、蛋白免疫印迹实验等鉴定miR-27b的功能靶基因,并且甲基化特异性PCR等实验初步探讨了miR-27b的上游调控机制。本课题丰富了大肠癌研究的内容,不仅对大肠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有所阐明而且为基因治疗提供了合适的靶点。研究结果1.大肠癌肿瘤干细胞与普通肿瘤细胞具有明显差异的miRNA表达谱。前期大肠癌研究的工作基础证实,CD133+细胞亚群表现明显的肿瘤干细胞特性。在CD133+和CD133-细胞亚群中miRNA表达谱具有明显差异,对芯片结果中重复改变的miR-27b进行深入研究。在80对石蜡包埋的大肠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的检测中,miR-27b在60%的大肠癌组织中表达下调,仅在15%的大肠癌中表达上调,因此miR-27b在大肠癌中可能起到抑癌基因的作用。2.miR-27b能抑制大肠癌生长及血管形成。慢病毒感染成功建立niR-27b大肠癌细胞高表达/抑制的稳定细胞以验证其生物学功能。体外实验结果示miR-27b能明显抑制大肠癌细胞增殖及克隆形成能力,体内实验结果示miR-27b能显著抑制大肠癌的致瘤能力,老鼠负瘤模型上的肿瘤治疗实验证实:miR-27b具有抗肿瘤作用。所有结果证明在大肠癌中miR-27b表现抑癌基因的功能,提示其可成为潜在的抗癌药物。3.在大肠癌中VEGFC是]miR-27b的功能靶基因。miRNA是通过介导基因沉默而起功能的,因此,miRNA研究的要点在于其下游功能靶基因的筛选鉴定。我们证实VEGFC mRNA3'端非翻译区包含miR-27b的保守结合位点,荧光素双报告基因系统检测示miR-27b可引起miRNA靶基因报告载体荧光强度的明显改变。且大肠癌细胞中转染niR-27b后,无论细胞内还是培养上清中,VEGFC的蛋白表达都出现下调。在大肠癌细胞中抑制VEGFC表达,其恶性生物学表型可被明显逆转,证实VEGFC不仅为miR-27b的靶基因,更为其功能靶基因。4.启动子区DNA高甲基化可抑制miR-27b的表达。遗传学及表观遗传学可能涉及niR-27b的调控。甲基转移酶抑制剂5-aza-dC(5AZA)处理大肠癌细胞后miR-27b水平明显上调。通过荧光素双报告基因系统确认其位于9号染色体的启动子区,进一步的甲基化特异性PCR示大肠癌细胞中miR-27b的启动子区出现高甲基化,提示DNA高甲基化与其表达下调密切相关,并且,生物信息学分析出miR-27b可能为转录因子Evi-1及c-Rel等所调控。研究结论miR-27b能显著抑制大肠癌细胞的自我更新及致瘤能力,同时运用多种实验方法证明VEGFC为miR-27b的功能靶基因,我们首次报道了在大肠癌中miR-27b的功能及其靶基因。许多恶性肿瘤都具有异常表达的miRNA,这些小RNA为发展基因治疗提供了可能。很多肿瘤中都可发现,miRNA启动子的高甲基化,在本课题中同样发现在大肠癌中miR-27b启动子出现高甲基化。研究不仅丰富了大肠癌调控机制理论,更为以后发展有效的肿瘤治疗药物提供了一个新的靶点。
叶方鹏[7]2005年在《应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筛选大肠癌相关基因》文中研究说明大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死亡率呈增长趋势。目前研究认为:肿瘤的发生发展就细胞而言,是由于癌基因的激活与抑癌基因的失活而造成的。虽然对大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基因变化已有较多的研究,但至今尚未发现与大肠癌发生发展有关的特异性基因,直接导致目前临床上对早期大肠癌诊断、治疗等各方面均缺乏有效的手段。随着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寻找大肠癌相关基因,深入了解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已成为可能。 目的:利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 SSH)构建大肠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粘膜之间差异表达cDNA文库,分离并克隆出大肠癌发病的相关基因,从基因分子水平探讨大肠癌的癌变机理,以期为大肠癌的早期诊断及基因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以大肠癌组织和正常大肠粘膜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提取组织总RNA及mRNA并反转录成cDNA。以大肠癌组织cDNA作为Tester cDNA,正常粘膜cDNA作为Driver cDNA,经RsaI酶切,接头连接后进行连续两次消减杂交和两次PCR反应以获得差异表达基因片断。将PCR产物与T载体相连接并转化DH5α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构建人大肠癌消减抑制杂交cDNA文库。从库中随机挑取200个白色菌落,使用PCR方法鉴定阳性克隆并对其中50个克隆进行测序,将测序结果登录GeneBank进行同源性对比分析,并对部分有意义的差异表达片断进行Virtual Northern Blot分析。 结果:从大肠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粘膜提纯了高质量的总RNA和mRNA,完整反转录为cDNA后经RsaI完全酶切后,获得了长度均一性较好的短片段。高效
李冲[8]2008年在《彭泽鲫抗菌肽基因的筛选及其分析鉴定》文中提出近年来,淡水养殖业经常爆发大规模感染性疾病,导致严重经济损失,而由于全世界食品安全法规对食品中抗生素残余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严重限制了抗生素在治疗鱼病时的应用。抗菌肽被证明是鱼类非特异性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用于对抗感染性疾病,被当做是抗生素的良好替代品。彭泽鲫是我国第一个直接从野生鲫鱼中人工选育出的养殖新品种,它具有培育简单、生长快、营养价值高、抗逆性强等许多优良特性,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淡水鱼类,本试验拟从彭泽鲫体内筛选新型抗菌肽基因,从而为开发新型抗菌药物奠定基础。本试验以成年彭泽鲫为材料,将其分为两组:实验组(T组)和健康对照组(C组),实验组彭泽鲫用灭活的嗜水气单胞菌进行腹腔注射处理。采用3个锚定引物和8个随机引物共24个组合的逆转录PCR反应对T组和C组肝脏总RNA进行差异显示逆转录PCR(DDRT-PCR)分析,并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合银染技术分离DDRT-PCR产物,获得T组特异的差异显示条带31条。经PCR再扩增、电泳检测和纯化,共得到差异显示的cDNA片段20条。将此20条差异显示的cDNA片段进行T-A克隆和测序后,获得11个差异显示ESTs序列。这些序列已递交给GenBank的dbEST数据库,登录号为:GE342614,GE342615,GE342616,GE342617,GE653346,GE653347,GE653348,GE653349,GH159107,GH159108,GH159709。通过BLASTn和BLASTx工具将这些差异显示ESTs与GenBank数据库进行比对,发现一些与它们同源的序列,这些同源序列的功能注释可为确定差异显示ESTs所属基因的功能提供一定的参考。然而,我们获得的大部分差异显示ESTs的功能目前尚未报道,它们可能是彭泽鲫中存在的新的抗菌肽基因序列。本试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致病菌诱导下彭泽鲫体内免疫相关基因,尤其是抗菌肽基因的表达情况提供了重要信息,为发现鱼类新型抗菌肽基因奠定了基础,但各差异显示ESTs、其所代表的基因尚需在结构、功能方面做进一步的研究。
许红民[9]2004年在《不同分化程度大肠癌的基因表达谱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分化是细胞正常与恶性的分水岭,其不仅是病理组织学良、恶性诊断的形态标志,更是临床生物学良、恶性行为的内在依据。故筛选肿瘤分化相关基因并探讨肿瘤分化机制具有重大科学意义。 然而,对不同分化程度的大肠癌组织的基因表达谱进行分析筛查,尚无文献报道;对大肠癌分化相关基因还缺乏全面、系统、整体的认识。 本研究应用美国Affymetrix公司制备的HG-U133寡核苷酸芯片(代表迄今所知的人类全基因,包括19308个已知的人类基因和12956个EST簇;基因及ESTs共计32264个)对正常大肠粘膜组织和不同分化程度的大肠癌组织的基因表达谱进行了检测,并经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和多种数据挖掘技术(交集补集、统计学和生物信息学)综合分析,取得系列有重要科学意义、良好研究前景和较高应用价值的研究结果: 1、筛得大肠癌相关基因&ESTs 3125个。 2、筛得大肠癌分化相关基因&ESTs 922个;对大肠癌样品行高、中、低分化基因分类,获得分类精度为100%的基因&ESTs 8个、≥88.9%的基因&ESTs 180个;并提取出6个对大肠癌分化最具影响力的“超基因集”(supergene set)。 3、对筛得之大肠癌相关基因和分化相关基因进行了功能分类,分别得到其染色体与细胞成份定位、所参与的分子功能及生物学过程。 大肠癌相关基因的功能类别包括结合、催化活性、信号转导活性、转录调节活性、酶调节活性、转运活性、废弃的分子功能和结构分子活性等8种。其中,前5种功能为最重要的大肠癌相关基因所具有,似更具意义。 大肠癌分化相关基因的功能类别包括结合、催化活性、转运活性、信号转导活性、转录调节活性、翻译调节活性、结构分子活性、伴侣活性(chaperone activity)、酶调节活性、凋亡调节活性、细胞粘附分子活性和防御洗疫蛋白质活性等14种功能类别。其中,前10种功能为重要大肠癌分化相关基因,特别是“超基因集”所具有,似更具意义。 大肠癌相关基因参与结合功能者占32%,大肠癌分化相关基因参与结合功能者占36一43%,均为最大的一组功能基因。 4、基于功能相似则表达谱相似的假设,对一组表达谱相似的大肠癌分化相关基因簇中的2个EST的功能进行了推测。 5、基于大肠癌相关基因功能分类信息,提出多基因表达的异常开启 (活化)或关闭(失活),通过所编码的蛋白质表达质与量的改变,最终导致细胞信号转导异常、转录调控活性降低、增殖失控、粘附下降、逃避凋亡、基质和胶原水解增强、机体防御机制下降等是本组大肠癌发生的重要分子机制。 6、基于大肠癌分化相关基因功能分类信息,提出细胞增殖、运动和能量代谢水平的不同可能是造成癌组织分化差异的重要分子基础。 本研究主要创新点如下: (l)探索出综合运用交集补集分析、统计学、生物信息学筛选肿瘤相关基因和分化相关基因的数据挖掘策略,技术路线新颖; (2)在国内外首次应用人类全基因芯片筛查大肠癌相关基因,是国内外有关大肠癌相关基因信息量最大的一组研究结果,调研NCBI数据库等有关文献,本研究所筛得之大肠癌相关基因80.1%未见报道; (3)在国内外首次对不同分化程度的大肠癌组织间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筛选和分析,调研NCBI数据库等有关文献,本研究所筛得之大肠癌分化相关基因97.6%未见报道; (4)获得国内外有关大肠癌相关基因功能最为丰富、翔实的信息;也是国内外首次对大肠癌分化相关基因进行功能分类。 本研究系列结果大大丰富了有关数据库,所筛得基因可作为进一步遴选大肠癌诊断、治疗标志物的候选基因和深入研究致癌机理、肿瘤分化的靶基因。
梁莉, 丁彦青, 李欣, 杨玉芳, 肖军[10]2004年在《应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克隆人大肠癌转移相关新基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克隆新的大肠癌转移相关基因,为进一步阐述大肠癌转移的分子机制提供线索。方法 利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以1对来自同一亲本、转移能力不同的大肠癌细胞株SW620和SW480为研究对象,构建2种大肠癌转移促进基因和转移抑制基因的cDNA消减文库。随机挑取文库克隆进行差异筛选,对所得的差异片段进行测序和同源性分析,利用Northern Blot对新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验证。结果 两种消减文库分别含有235和232个白色克隆,90%以上的白色克隆含有插入片段。随机挑取约200个阳性克隆进行差异筛选。共获得29个差异片段。测序及同源分析发现15个为未知基因,GenBank登陆号为CD485499-CD485513。其中与5号染色体序列同源的基因有6个。结论 抑制消减杂交技术是筛选、克隆大肠癌转移相关新基因的有效手段;5号染色体上可能存在多个与大肠癌转移相关的新基因位点;筛选到的新基因片段为进一步克隆其全长、研究基因功能提供了实验基础。
参考文献:
[1]. mRNA差异显示筛选大肠癌相关基因[D]. 南清振. 第一军医大学. 2000
[2]. 大肠癌转移相关基因在RNA水平和蛋白质水平上的差异筛选[D]. 梁莉.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 2003
[3]. mRNA差异显示法筛选大肠癌相关基因[J]. 南清振, 高蕾, 杨希山, 肖冰, 周京旭.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2001
[4]. 大肠癌相关长链非编码RNA的筛选及生物信息学分析[D]. 徐华栋. 福建医科大学. 2016
[5]. 肿瘤生物标志物与肿瘤转移[C]. 佚名. 第三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 2004
[6]. 大肠癌相关microRNA的筛选及miR-27b的功能研究[D]. 叶俊. 浙江大学. 2013
[7]. 应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筛选大肠癌相关基因[D]. 叶方鹏. 第一军医大学. 2005
[8]. 彭泽鲫抗菌肽基因的筛选及其分析鉴定[D]. 李冲. 南昌大学. 2008
[9]. 不同分化程度大肠癌的基因表达谱分析[D]. 许红民. 第一军医大学. 2004
[10]. 应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克隆人大肠癌转移相关新基因[J]. 梁莉, 丁彦青, 李欣, 杨玉芳, 肖军.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