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列宁的执政党公信力思想_公信力论文

论列宁的执政党公信力思想_公信力论文

论列宁的执政党公信力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公信力论文,执政党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505(2011)02-0044-05

俄国十月革命前夕,列宁在回答布尔什维克党能否夺取和保持政权这一问题时,作了这样的分析:布尔什维克党可以而且应当夺取政权,也能够保持政权,因为布尔什维克党“已经得到了工兵农代表苏维埃里的多数的拥护,得到了多数人民的拥护,得到了多数小资产阶级的拥护”①,而布尔什维克党之所以能够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是因为“被压迫民族的广大居民群众,即他们中间的小资产阶级群众,对俄国无产阶级的信任超过了对资产阶级的信任”②,换句话说,“群众信任布尔什维克”③。列宁的这一分析表达了一种深刻的思想:政党的执政必须建立在公信力的基础之上。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在党的执政实践中对执政党公信力及其重要性作了更深入的阐述,并对如何提升执政党公信力进行了可贵的探索。

一、政权的巩固必须依靠执政党公信力

布尔什维克党是通过暴力革命方式成为执政党的,作为党的领袖,列宁清醒地认识到,政权可以通过暴力获得,却无法通过暴力来维持,因为执政党只有得到大多数人的自愿服从和衷心拥护才能巩固自己的政权,而这种服从和拥护只有靠执政党的权威和公信力才能获得。1919年底,列宁在全面总结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时指出,布尔什维克党之所以在革命中获得了胜利,是因为它具备了三个条件:得到无产阶级绝大多数人的拥护;得到近半数军队的拥护;在决定性时机和决定性地点拥有压倒性的优势。但他强调:“如果布尔什维克不能把大多数非无产阶级劳动群众吸引过来,不能把他们从社会革命党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党派那里争取过来,那么这些条件就只能提供一种极短暂的和极不巩固的胜利。主要之点就在这里。”④他的意思是,布尔什维克党由于得到了俄国无产阶级和军队中的多数的支持和拥护,所以取得了政权,但更为重要的是,它只有在包括俄国非无产阶级在内的绝大多数民众中树立起权威,并得到了他们的信任和认同,才能巩固已经取得的政权,才能长久地保持执政地位。后来,列宁曾更加明确地指出,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无产阶级专政在世界上是最巩固的,因为它用行动赢得了信任”⑤。

列宁关于依靠执政党公信力巩固政权的思想集中地体现在他对暴力和执政党公信力的论述之中。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的两三年时间里,西方国家和俄国资产阶级及其拥护者不断地对布尔什维克党及其领导的苏维埃政权进行指责,说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革命是“暴力”和“掠夺”,它领导的政权也是依靠暴力来维持的。列宁对此作出了回应,他一再指出这些指责“是十分荒谬的”⑥,并深入阐述了暴力与执政党公信力的关系。在列宁看来,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只有通过暴力革命才能推翻资产阶级的专制统治,建立自己的政权,因此布尔什维主义革命中的暴力本身就是正义的。他说:“在历史上,还没有一个阶级斗争的问题,不是用暴力来解决的。如果暴力是被剥削劳动群众用来对付剥削者的,那么我们拥护这种暴力!”⑦“我们在十月革命以前和以后都坚持这样的观点:没有革命的暴力,新制度就不可能产生。”⑧而且,俄国阶级斗争形势的发展也让布尔什维克党不得不领导暴力革命,否则布尔什维克党就会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中失去公信力。列宁指出:“我们既然拥有两个首都的苏维埃,却又让农民起义受到镇压,这样就会丧失而且理应丧失农民的一切信任,在他们看来我们同李伯尔唐恩之流以及其他坏蛋就不相上下了。”⑨“任何政党,特别是先进阶级的政党,如果在可能取得政权的时候拒绝夺取政权,那它就没有权利存在下去,就不配称为政党,就任何意义上来说都是渺小的无用之辈。”⑩列宁认为,“有人责备无产阶级专政使用暴力,但他们却忘掉了这种暴力是对付地主、资本家这些剥削者的,忘掉了无产阶级赢得广大劳动者的尊敬和赤胆忠心,完全是由于它的先进部队在过去两年革命期间处处都承受了革命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灾难的大部分,忍受了严重的饥饿,挑起了国内战争压在我们身上的空前未有的重担。”(11)但是,布尔什维克党在夺取政权之后,则必须特别重视执政党公信力的作用。在列宁看来,对于政权的巩固来说,国家的暴力机器是必需的,但是执政党的公信力更加重要,因为暴力尽管可以创建和维持秩序,却无法获得人们自觉的服从和衷心的拥护,只有依靠在执政党的组织、纪律和威望基础上确立起来的执政党公信力,才能使新政权真正得到巩固。列宁反复强调,“在暴力胜利以后,胜利了的无产阶级除了暴力还要有组织,有纪律,有威望。”(12)在新政权建立初期,“到处都有倒戈分子和存心不良的怠工分子。在这里首先必须使用暴力。但除此以外我们还应当利用无产阶级在道义上的影响,利用强大的组织和纪律”(13)。依靠布尔什维克党的公信力,“苏维埃政权能得到绝大多数群众的同情,受到他们最热烈、最衷心的拥护,因而苏维埃政权是不可战胜的”(14)。由于列宁的这一思想在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布尔什维克党迅速巩固了自己的政权,并向全世界宣布:“协约国看到,我们不是仅仅能在使用暴力时取得胜利,我们能够驳倒全世界资产阶级政府散布的所谓布尔什维克只是靠暴力才能维持的那种谎言和诬蔑。”(15)

二、执政党公信力来自人民的信任和拥护

列宁在领导布尔什维克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强调要重视、运用、提高执政党的公信力,以此来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认同、支持和拥护。按照列宁的理解,执政党公信力就是执政党通过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号召力、说服力获得人民政治信任的能力。它具体表现为人民对执政党的自愿服从、衷心支持和拥护。

1.执政党公信力是执政党获得人民政治信任的能力

在列宁的观念中,人民的信任是一个政党取得执政资格的前提,是执政党存在和发展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能否取得人民的信任是执政党能否赢得人民认同、支持、拥护和服从的决定性因素。早在1902年,列宁在主张建立一个坚强而团结的马克思主义的工人阶级政党时就指出:“当我们有了受过专门训练、经过长期教育的工人革命家(当然是‘所有各个兵种’的革命家)队伍的时候,世界上任何政治警察都不能战胜这支队伍,因为这支由无限忠于革命的人组成的队伍也一定会获得最广大的工人群众的无限信任。”(16)这句话反映了列宁的一个基本观点:无产阶级政党要获得执政地位必须得到广大群众的政治信任。在布尔什维克党执政后,列宁也多次强调人民群众政治信任的重要意义,而且,正因为看到布尔什维克党及其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建立在人民群众政治信任的基础之上,列宁才理直气壮地宣称:“政权属于我们的党,属于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信任的党。”(17)1920年10月,列宁在《关于专政问题的历史》一文中再次强调了他在1906年提出的重要观点: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依靠的是人民群众。这就是这个新政权同过去一切旧政权的旧机关的基本区别。……旧政权一贯不信任群众,害怕光明,靠欺骗来维持。新政权是大多数人的专政,它完全是靠广大群众的信任,完全是靠不加任何限制、最广泛、最有力地吸引全体群众参加政权来维持的。……这个政权对大家都是公开的,它办理一切事情都不回避群众,群众很容易接近它;它直接来自群众,是直接代表人民群众及其意志的机关”(18)。在这里,列宁更加明确地指出,布尔什维克党的力量来自人民的信任,这种信任是人民拥护苏维埃政权的根源。从理论上讲,单一的主、客体之间存在的只是一种简单的信任关系,而执政党所获得的人民群众的信任是众多主体对单一客体的信任,这就构成了一种公信,执政党获得人民群众信任的能力就是执政党公信力。

那么,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应该以什么方式获得人民群众的政治信任呢?列宁的回答是:发挥执政党的影响力、号召力和说服力。1919年12月,列宁在《立宪会议选举和无产阶级专政》这篇著作中深刻地指出,无产阶级政党要获得大多数居民的信任并把他们吸引和争取过来,绝不能依靠在资产阶级统治的条件下进行的选举中获得大多数选票,而要在掌握国家政权的条件下消除资产阶级政党对劳动群众的影响,并树立自己的威信和影响力。列宁对此作了具体的阐述:“第一,应当推翻资产阶级,把国家政权夺到自己手里;第二,应当彻底粉碎旧的国家机构,建立苏维埃政权,这样一举而摧毁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妥协派在非无产阶级劳动群众中间的统治、威信和影响;第三,应当用革命手段、靠剥夺剥削者来满足大多数非无产阶级劳动群众的经济需要,以彻底铲除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妥协派在大多数非无产阶级劳动群众中间的影响。”(19)然后,在此基础上扩大无产阶级政党的影响,“取得大多数劳动者的同情”,这样做的依据是“马克思学说和俄国革命经验”。(20)列宁反复强调,执政的布尔什维克党必须通过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号召力和说服力获得人民的信任。他说,“没有铁一般的在斗争中锻炼出来的党,没有为本阶级一切正直的人们所信赖的党,没有善于考察群众情绪和影响群众情绪的党”,要顺利战胜小资产阶级的影响是不可能的。(21)

2.执政党公信力表现为人民对执政党的支持和拥护

人民对执政党的信任是一种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隐藏于每个社会成员的内心深处,那么如何来衡量执政党的公信力呢?按照列宁的理解,人民群众只有在内心深处信任执政党,才会从心理上和情感上认同执政党,才会从行动上支持和拥护执政党,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支持和拥护是执政党公信力的具体表现。因此,列宁在论述布尔什维克党必须获得人民群众的政治信任时,总是强调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在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后的国内战争时期,列宁就郑重地指出:“要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要使推翻资产阶级获得成功,绝对需要大多数劳动者(因而也就是大多数居民)的同情……没有绝大多数劳动者对自己的先锋队即无产阶级的同情和支持,无产阶级革命是不可能实现的。……无产阶级为争取大多数劳动者的同情、为争取他们的支持而进行的阶级斗争,并不以无产阶级夺得政权而告结束。在夺得政权之后,这种斗争仍旧继续着,不过换了另一种形式。”(22)由于工人阶级是布尔什维克党坚实的阶级基础,农民阶级是俄国人数最多的群体,列宁特别强调争取工人和农民支持和拥护的重要性。他说:“如果我们党没有得到整个工人阶级全心全意的拥护,就是说,没有得到工人阶级中所有一切善于思考、正直、有自我牺牲精神、有威信并且能带领或吸引落后阶层的人的全心全意的拥护,那么布尔什维克别说把政权保持两年半,就是两个半月也保持不住。”(23)“只要城市工人平等一点对待农民,就能得到农民最大的同志般的信任和充分的支持。这我们是知道的。苏维埃政权在农村中就是靠这一点来维持的。它只是在得到大多数劳动者最真诚的支持下才得以维持下来。”(24)“苏维埃政权需要有劳动群众的最广泛的支持。在整个这一段时期,我们对农村的全部政策归结起来就是为了这一目的。”(25)由于布尔什维克党得到了广大工农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列宁在国内战争最艰难的时刻仍能充满信心地说:“劳动群众拥护我们。我们的力量就在这里。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不可战胜的根源就在这里。”(26)

三、列宁对执政党公信力建设的探索

如何加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公信力建设,是列宁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虽然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执政只有五年多时间,但是他对提高布尔什维克党的公信力的具体途径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公信力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1.塑造共同的价值观,增强社会主义的吸引力

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信任和拥护,从根本上取决于他们对执政党的奋斗目标、指导思想、理论纲领和价值观念的认同。列宁在探索布尔什维克党公信力建设的过程中,强调要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引导人民群众树立共产主义政治信仰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

早在革命年代,列宁就指出,“我们完全以马克思的理论为依据,因为它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给这个科学奠定了巩固的基础,指出了继续发展和详细研究这个科学所应遵循的道路。”(27)这清晰地表明了布尔什维克党坚持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强调,布尔什维克党必须以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人民的信任和拥护。他说:“任何一个政党真正要成为人民的政党,就必须明确地、斩钉截铁地说:我国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28),因为“雇佣工人和被剥削劳动农民的利益没有根本相悖的地方。社会主义完全能够满足两者的利益。而且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满足他们的利益”(29)。为此,布尔什维克党必须对全社会进行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即“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必须重新教育千百万农民和小业主,数十万职员、官吏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使他们都服从无产阶级的国家和无产阶级的领导,战胜他们中间的资产阶级的习惯和传统”,这是一个“真正巨大的任务”。(30)

为了在全社会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进而赢得大多数人的信任和拥护,共产党必须依靠自己的组织、报刊媒体、学校教育等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列宁在《俄共(布)纲领草案》中,认为布尔什维克党在政治方面的任务之一是“使最落后最散漫的农村无产者和半无产者群众同先进工人更紧密地联合起来,使他们摆脱农村富农和农村资产阶级的影响,组织和教育他们进行共产主义建设”(31)。“在无产阶级专政时期,即为使共产主义的完全实现成为可能而准备条件的时期,学校不仅应当传播一般共产主义原则,而且应当对劳动群众中的半无产者和非无产者阶层传播无产阶级在思想、组织、教育等方面的影响,以培养能够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一代人。”(32)列宁的这些主张,目的在于塑造共同的价值观,最终提高执政党的公信力。

2.满足人民合理的利益要求,改善群众生活

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的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在执政后只有满足人民群众合理的利益要求,并不断改善他们的生活,才能提高自己的公信力。十月革命胜利之初,列宁就指出:“革命前受压迫的被剥削劳动者的利益应当摆在首位。”(33)此后列宁一直强调,党要通过满足工农群众的利益要求来获得他们的信任和拥护:“如果我们由于偏见而不能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那我们就会给自己造成更大的困难,从而使苏维埃政权的信誉扫地。你们知道,我们一定要实现这种改善。”(34)“在人民群众中,我们毕竟是沧海一粟,只有我们正确地表达人民的想法,我们才能管理。否则共产党就不能率领无产阶级,而无产阶级就不能率领群众,整个机器就要散架。现在人民、全体劳动群众认为,对他们最重要的是切实帮助他们摆脱赤贫和饥饿,使他们能看到情况确有改善,而且符合农民的需要和习惯。”(35)就是说,共产党如果不满足人民合理的利益要求就无法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拥护。

3.反对官僚主义,密切联系群众

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深入广大群众并与群众建立密切的联系,是列宁的一个根深蒂固的观点。他认为,工农群众是布尔什维克党“深厚的力量源泉和广大的人力后备”(36),党只有密切联系群众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列宁深刻地指出:“如果有组织的无产阶级同千百万劳动者没有联系,如果摧毁旧社会的无产阶级没有以奋不顾身的斗争在一切劳动者中赢得尊敬,如果无产阶级和领导它的政党没有这种无与伦比的影响,那就不可能有革命。”而“无产阶级的先进部队,有组织的先锋队,一经同千百万人联系起来,就比它原来的人数强大几十万倍”(37)。这就是说,无产阶级政党的力量来自人民的信任和支持,这种信任和支持只有通过党与群众同甘共苦的密切联系才能获得。因此列宁强调,对于工人阶级先锋队共产党而言,“最严重最可怕的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38)。他坦言,“我们需要的是新型的党,另一种性质的党。我们需要的是能够经常同群众保持真正的联系的党,善于领导这些群众的党。”(39)他要求共产党员和工会的工作人员“能够用同志的态度对待群众、关心满足群众的要求,以此赢得群众的无限信任”(40)。

但是,列宁在工作中发现,容易使执政党脱离人民群众的官僚主义随着政权的巩固开始在党和苏维埃内部复活,一些身居苏维埃要职、由于勤勤恳恳而受到大家尊敬的共产党员变成了官僚主义者,变成了“我们内部最可恶的敌人”。列宁对此非常痛恨,他告诫全党:“我们所有经济机构的一切工作中最大的毛病就是官僚主义。共产党员成了官僚主义者。如果说有什么东西会把我们毁掉的话,那就是这个。”(41)为了巩固政权和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列宁号召全党以及非党人士与官僚主义作斗争,他相信,“所有非党的工农群众都会跟着共产党的先进队伍去反对这种敌人”(42)。1921年7月,列宁在给经济部门促进委员会负责人科罗斯捷廖夫的信中提到,莫斯科的工作比地方上难做得多,“因为莫斯科的官僚主义比较多”,列宁鼓励该委员会“坚韧不拔地、耐心地继续工作下去”,“使工人和居民熟悉委员会,看到委员会是在帮助他们;主要的是取得群众、非党人员、普通工人和一般市民的信任”。(43)这说明,列宁反对官僚主义的目的在于密切联系群众,使执政党获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4.严肃党的纪律,发挥党员和干部的模范作用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由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组成的,提高党的公信力必须发挥广大党员和党的干部的模范作用。列宁认识到,“如果俄国无产阶级没有作出最大的牺牲,不是比其他各阶层的劳动群众挨饿得更厉害,那么,它就不能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就不能赢得全体劳动群众一致的尊敬和信任。”(44)列宁对“星期六义务劳动”作了高度赞扬,认为“正是这样的星期六义务劳动最能提高共产党在城市中的威信,最能使非党工人敬佩共产党员”(45)。为了督促和保证广大党员及党的干部发挥模范作用,列宁主张严肃党的纪律,纯洁党的队伍,将“混进党里来的人”清除出去,通过清党,“使党成为比以前坚强得多的阶级先锋队,成为同本阶级有更紧密的联系、更能在重重困难和危险中引导本阶级走向胜利的先锋队”(46)。

5.贯彻民族平等原则,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列宁一贯主张民族平等,并将其视作布尔什维克党获得劳动群众信任和拥护的重要途径。早在十月革命前,列宁就指出,民族问题是目前俄国小资产阶级群众切望解决的根本问题之一,在这个问题上,“无产阶级一点也‘没有脱离’其他阶级。它得到了大多数人民的拥护。……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执行坚决的、真正‘革命民主的’政策,从而……保证无产阶级政权一下子得到大多数居民的支持”(47)。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基于俄罗斯帝国多民族共存和各民族劳动群众普遍存在对大俄罗斯人不信任的事实,强调“必须特别慎重地对待民族感情,认真地实行各民族的真正平等和分离的自由”(48),在他看来,民族平等和团结是提高执政党公信力的重要基础,布尔什维克党如果不能处理好民族问题,就不能赢得各民族劳动群众广泛的信任和支持。列宁的这一思想在他处理土耳其斯坦的民族纠纷问题上得到了很好的反映。1921年,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土耳其斯坦委员会主席与土耳其斯坦局的一个委员发生意见分歧,结果在俄罗斯人和当地居民之间以及在各民族之间引起了敌对情绪。列宁在致阿·越飞的信中请求对方要“对保护当地人的利益、反对‘俄罗斯人’(大俄罗斯人或殖民者)夸大其词的问题给予特别注意”,务必“取得当地人的信任;取得三倍、四倍的信任;证明我们不是帝国主义者,我们不能容忍这种倾向存在——这对我们的整个世界政策是极其重要的”。(49)这清楚地反映了列宁通过实现民族平等和团结提高执政党公信力的主张。

注释:

①②③⑨⑩(47)《列宁全集》第2版第32卷第291页,第292页,第387页,第276页,第283页,第292页。

④⑥⑧(11)(15)(19)(20)(37)《列宁全集》第2版第38卷第11页,第202页,第125页,第253页,第101页,第15页,第13页,第251页。

⑤《列宁全集》第2版第40卷第252页。

⑦(14)(17)(28)(29)(33)《列宁全集》第2版第33卷第265页,第263页,第54页,第95页,第98页,第295页。

(12)(13)(24)(25)(31)(32)(48)《列宁全集》第2版第36卷第50页,第6页,第54页,第6页,第83页,第87页,第86页。

(16)《列宁全集》第2版第6卷第127页。

(18)(21)(23)(30)(39)(44)《列宁全集》第2版第39卷第378-379页,第24页,第4页,第93-94页,第225页,第188页。

(22)(26)(36)(45)《列宁全集》第2版第37卷第210-211页,第217页,第393页,第366-367页。

(27)《列宁全集》第2版第4卷第160页。

(34)《列宁全集》第2版第41卷第168页。

(35)(42)《列宁全集》第2版第43卷第109页,第14页。

(38)(40)(46)《列宁全集》第2版第42卷第371页,第371页,第146页。

(41)《列宁全集》第2版第52卷第300页。

(43)(49)《列宁全集》第2版第51卷第120-121页,第322-323页。

标签:;  ;  ;  ;  ;  ;  ;  ;  ;  

论列宁的执政党公信力思想_公信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