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举押注全球1000亿艾滋病疫苗市场_艾滋病疫苗论文

中国大举押注全球1000亿艾滋病疫苗市场_艾滋病疫苗论文

中国豪赌全球1000亿艾滋病疫苗市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艾滋论文,病疫苗论文,全球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7月27日,10多位欧盟艾滋病研究学者集聚北京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大楼会议室。

在这儿,中欧艾滋病疫苗合作项目达成初步协定。

7月12日,泰国向全球宣布:今年将实施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预防艾滋病疫苗人体试验。

人类艾滋病疫苗已进入紧张的攻关阶段。

这不仅是一场人类与艾滋病的博弈,也是各国家、各科学家间艾滋病疫苗发明与潜在市场的争夺——一场不见硝烟的战斗。仅仅从市场角度考虑,据推算,中国艾滋病疫苗的市场为300亿元。

身处这场战争,最为紧张的是中国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及免疫研究室主任邵一鸣教授。

当听到泰国的人体实验计划时,邵一鸣所主持的中国疫苗一期临床试验还在申请中,也许明年年初才能开展。

“世界各国都在研究艾滋病疫苗,而中国起步已经晚了,但我们还有机会。”

邵一鸣说。

中国在世界上获得药物发明专利的微乎其微,但面对如此巨大的艾滋病疫苗市场需求,业内人士还是希望中国能够获得成功。邵说,从总体来看是“有机会,困难不小”。

慢起步

邵一鸣是中国最早研究艾滋病疫苗的专家之一。

1985年,中国出现第一例艾滋病病例。那时,邵一鸣正师从肿瘤病毒专家、科学院院士曾毅。在中国,正是肿瘤学者最先发现了艾滋病病毒,所以才有了邵的“跨行研究”——他跨入了艾滋病学科。

1989年,邵一鸣时任世界卫生组织全球艾滋病规划署顾问,着手建立了“国际艾滋病追踪病毒变异监测网络”,组织了15个国家参与工作。是年9月,中国云南瑞丽边境出现大量患艾滋病的吸毒人群,艾滋病由此长驱直入中国腹地。邵立即回国赶赴边境,着手中国的疫情研究。

1990年代初,中国政府立项艾滋病疫苗的研究。邵一鸣直接参与了中国最早的“新型艾滋病疫苗研究项目”,亲手组建了中国第一支科研队伍。

1993年,邵等人研制的中国首支疫苗紧随美国之后诞生。但在随后的临床研究中发现其疗效并不显著,中国疫苗悄然夭折。

1995年,中国的艾滋病疫情增长曲线陡然直上,进入快速增长期。当年发现的感染例数几乎达到前10年的总和,流行区域也迅速扩大。

中国具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即使按照其他国家的常规速度发展,也会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

邵一鸣率领团队追踪不断蔓延的毒株,1996到1998的三年内,做了第一次全国艾滋病毒分子粒学研究,为艾滋病防治工作准备了最精确的资料。

1000亿市场

1999年,中国加大了艾滋病防治投入。“但也只有数百万美元,还不及越南和泰国投入的一半,是美国的百分之一。”邵说,“用于疫苗研制的只有几万美元,在当时连购买一台国外进口的设备都办不到。”

早在1980年代,美国就开始了艾滋病疫苗的研究。到1998、1999年,美国、泰国得到政府以及企业的大力支持,先后进行了大规模的HIV疫苗试验。

2000年后,邵一鸣的研制任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因为此时,中国进入艾滋病发病高峰期。

2002年中国卫生部公布的最新数据表明,保守估计中国已经有85万患者感染了艾滋病毒。全国因艾滋病感染增加的经济损失约在4620亿元到7700亿元之间。青壮年劳动力的损失更是不可估量。

据专家预测,如果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每年的增长速度是30%,到2010年全国感染人数将超过1000万。而事实是,2001年这个增长速度仍高居40%。

2002年,发展中国家艾滋病患者猛增的同时,发达国家艾滋病患者正在减少。有效药物已经存在十几年,但是,占全球90%以上的发展中国家却在高昂的药价前束手无策,贫穷的患者只能眼睁睁地死去。

发展中国家开始警醒,疫苗也许是控制艾滋病最经济的办法,也是维护本国经济利益的可行途径。

据邵一鸣估计,完成艾滋病的全程免疫接种,费用不会超过300元。而目前,中国市面上的6种防治艾滋病的药物,一个疗程30天,就得花掉3500元。一年要4万多。并且一旦服药,终身不停。

艾滋病疫苗的战略意义非同一般。

由此,中国政府在艾滋病控制上已明确以宣教为主的行为干预和以疫苗为主的生物医学干预并重的策略。2002年1月,邵一鸣所在的“卫生部艾滋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正式并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名为“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

同年,中央财政再度拨款1亿元专项经费,用于艾滋病、性病防治;同时也号召地方政府拿出相应的配套经费。

投入和调整背后,不仅是政府对艾滋病疫情的治理决心,还隐藏着政府应对沉重的艾滋病防治经费负担的深层考虑。

邵一鸣分析说,全球艾滋病防治的投入每年至少在500亿美元以上。接种疫苗,已被认为是控制艾滋病最为有效的方法。如果疫苗研制成功,中国将有300亿元以上的庞大市场。此外,联合国已经做出决定,率先取得成功的艾滋病疫苗,也将应用到全球儿童身上,如此估算,这一市场将达到1000亿。

中国优势

如此庞大的市场,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自1980年代中期开始的艾滋病疫苗研究,已历时15年之久。全球至今已有20多个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我国现有临床实验的疫苗数为0。世界各地还有数百支疫苗正在研制之中。在这一领域,世界顶级专家争分夺秒。

性病艾滋病预防中心的一名科研人员就坦言自己是悲观主义者。

从研究人员数量来说,“刚开始只有一支队伍,现在虽然加入了病毒研究所阮力所长、曾毅院士,南开大学有关专家等新的力量,我们还是要以一敌十;就技术力量来说,美国是公认的超级大国;就进程来讲,中国的第一期临床试验还未开始,落后很多。”这位科研人员说。

但邵一鸣并不悲观,他认为中国有差距,但还有机会。说到底,全球艾滋病疫苗研究依然是"shoot in the dark",也就是“摸着石头过河”。至今全球也没有公认有希望成功的项目。“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家还处于同一起跑线上。”邵一鸣说。

邵的自信,也来自于中国研制项目的优势:对中国艾滋病病毒有深入全面的了解;拥有庞大的样本网络;突破全世界科学家假想疫苗的思维模式,借用其与艾滋病同属慢病的马传染病贫血病毒疫苗研制的成功经验,另辟出一条新的疫苗研究路径。

中国研究组的另一个优势是,把防治和研究结合起来。邵在研究的同时,为各省市组建工作室,以监测当地疫情。经过数年积累,现在工作室的数量发展到了1800个。“这样的网络对研究工作太重要了,比如它可以为我们的项目源源不断输送最新血样,供大规模地分析研究使用。而这一点,在国外是难以想象的。”

豪赌与合作

但是,邵所面临最大困难是资金。

“没有足够的资金,就像小米加步枪对付飞机大炮。”邵说。

中国项目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863计划的支持,而国外政府也会有很大投入。但是,国外与中国所不同的是,国外还有来自非盈利基金会的赞助和跨国生物医药企业的投资,这从根本上保证了研制的资金,而中国在这一点上与世界各国还有很大差距。

以中国艾滋病疫苗项目来说,中国绝大多数开发性科研项目都是这样操作的:国家提供一部分科研资金,企业和研究单位自筹其余的资金。但是由于企业和科研单位惯于将固定资本计算在出资范围内,所以数字看起来不少,配套的可用资金却往往不能到位。投入力度也就远远不够。

资金短缺一直是该项目所面临的困境。

几年来,邵称为维持科研,他一直采用“赊账”的方法,即开展某一项研究,先在外“化缘”借钱做,等成功了再通过申报获得经费,但这样做的危险性显而易见——万一失败,就得“吃不了兜着走”,“那损失就惨重了”。

许多业内人士认为,科研也要与国际接轨,借用市场经济方法来操作科研,才是最佳的方法。比如引入风险投资、企业投股等方式都可以介入。

“另外,国内企业经常想买断科研项目,以承担最小的风险。我认为更科学的方式是股份、合作,大家在一条船上共同承担风险。”

在邵看来,投资生物医药行业,不仅需要企业资金雄厚,更需要企业家和投资者本身的素质,以及对这个领域的深入了解。

邵认为,学习建立科学的风险投资评估机制,“磨刀不误砍柴功”,用科学机制来减小投资风险。邵一鸣说,在科学的评估机制和发展机制上,企业才能对中国科研项目有清醒的认识,不至于盲目投资或不敢投资。

邵一鸣慨叹,这个领域未被开发的处女地和接近成功的机会还是很多的,关键看企业能不能慧眼识真金了。“几年前,也有一个国内的医药企业想涉足艾滋病疫苗领域,这是一个很大的企业,广告做得铺天盖地,甚至覆盖到最穷的山沟。可是2年没看到收益,就撤了全部资金。”

中国疫苗的投资,究竟有多大的风险?邵谈到了自己的计划。

中国疫苗进入临床实验期后,需要8年时间。8年间,从理论上讲,随时可能因为试验失败而中止实验。即使坚持了8年,还不能确定是否成功。而这8年间,国外的某支疫苗很可能从中胜出。

从这个角度讲,中国疫苗失败的几率太大了。“但这也是各国科学家所担忧的。所以,合作与跟进,是大家的一个共识。这次的中欧艾滋病疫苗合作项目正是基于合作的共同设想。”邵说。

病毒及免疫研究室的一位研究员介绍说:“艾滋病研究是一种大合作,不可能单独由一个国家来承担。最终的结局可能是:大家没有输赢,或者说,有许多赢家。”

在这种战略指导下,中国主动参与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HIV防治试验网络(HPTN)。在国际一流的平台上,中国研究人员密切关注各国的动向和发展,“这样可以保证中国及时跟进各国的领先成果,尽可能缩短我们和他们的差距,赢得时间。”

邵一鸣很清楚中国疫苗项目成功的意义:“如若中国的艾滋病疫苗成为世界艾滋病疫苗组成里的一部分,份额越大,我国掌握的发言权将越大。如果我国占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艾滋病疫苗,并占领了艾滋病疫苗研究的上游技术,其他国家将不可能任意抬高既是科学又是商品的艾滋病疫苗价格。”

这一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大大减低了“豪赌”的成份,而使每一个参与者都会随着科研的技术成就而在“胜利大聚餐”中获得自己应得的一份。这就是多赢局面的最佳选择。

一些国际大型制药厂对中国项目还是看好的,例如VaxGen、美国默沙东已经悄悄参与了中国疫苗项目的投资。

投资企业之一的默沙东,其实就是美国默克公司在美国国外设厂的统称。

但这家公司婉言谢绝透露投资的具体数字,也回避了对中国艾滋病研究疫苗项目的前景估计和利润预期,小心翼翼地保持着神秘感。

资料

生物医药行业未来发展:

医药产业是“永远的朝阳产业”。多年来,医药产业一直以高于经济发展平均水平的速度高速发展。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速度持续高于同期全国工业的平均发展水平:据综合统计,2000医药行业总产值2332亿元,比上年增加20%,高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12%。而2001年上半年,全国医药行业总产值达到1319亿元,同比增加15.9%,高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6.4%。整个医药行业的发展高于同期国家GDP发展水平。

高风险投资与生物医药:

生物技术产业的形成和飞速发展离不开金融资本的支持,尤其是风险资本的积极参与和培育。国际风险资本为生物医药产业提供了巨额融资。但生物医药技术复杂,作为新兴科技,需要一个完善的过程。其研发与市场化一般需要较长的周期。这些给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风险,从而影响资金的注入,给市场带来波动,一定程度上减缓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但这种影响是阶段性和局部性的。

标签:;  ;  

中国大举押注全球1000亿艾滋病疫苗市场_艾滋病疫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