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生育率下降:世纪末回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育率论文,世纪末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672(2000)01-0002-04
20世纪人类人口变化最重要和引人注目的内容是战后亚洲的人口转变。亚洲加速的生育率下降超越了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界线,为世人所未曾预料。而中国的生育率下降所受到的关注可能超过任何一个别的国家。对此西方学者和国内学者的研究都举不胜举。本文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近半个世纪的生育率下降进行了回顾和总结。
一、中国生育率下降的对比
中国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已是尽人皆知,并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内外学者与机构对中国生育率下降的过程与事实、独特性、原因与后果都进行了大量研究。正如美国人口学家Criffith Feeney(1994)指出,中国生育率的迅速下降既令人惊叹又具有重大意义。因为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唯一超过10亿人口的国家,而反映政府政策创造性的生育率下降,在大国受到的挑战更大,同时大国对世界人口增长的影响也更大。
中国生育率迅速下降和达到更替水平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其下降过程与速度只有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对比才能得到证明。表1展示了1950 —1995年中国与发展中地区的总和生育率。在五六十年代,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地区相似,生育率水平都很高,但自70年代开始,中国生育率出现迅速下降,总和生育率从1965—1970年的接近6下降到1980—1985年的2.5和1990—1995年的2以下。其他发展中地区也在发生生育率下降, 但非常缓慢,到1990—1995年时,最高的非洲为5.80,最低的拉美为3.09,都大大高于中国的水平。
表1 中国和发展中地区的总和生育率对比:1950—55至1990 —95年
地区
1950-55
1955-60
1960-65
1965-701970-75
中国6.11
5.48
5.61 5.94
4.76
东南亚 6.03
6.08
5.90 5.81
5.32
中南亚 6.08
6.06
6.01 5.91
5.72
西亚6.37
6.25
6.17 5.90
5.57
拉丁美 5.87
5.90
5.96 5.51
4.98
非洲6.64
6.70
6.75 6.67
6.55
地区 1975-80
1980-851985-901990-95
中国3.26 2.50
2.41
1.95
东南亚 4.82 4.21
3.67
3.29
中南亚 5.24 4.95
4.50
4.12
西亚5.18 4.95
4.72
4.41
拉西美 4.38 3.84
3.40
3.09
非洲6.46 6.32
6.08
5.80
资料来源:United
Nations (1995). WorldPopulationProspects:The 1994 Resion.Sales No.E.95.XⅢ.16.
表1展示的是各地区生育率水平与趋势。事实上, 在同一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生育率趋势也存在显著的差别,对于亚洲尤其如此。在亚洲,许多国家都经历了生育率的迅速下降,但也有若干国家下降很少或没有任何下降。为了进行比较,可以计算生育率的下降速度,将发生显著下降前的生育率与目前的生育率比较,计算下降的绝对量,然后再计算年均下降量。表2展示了中国与亚洲国家的生育率的下降速度。 虽然大多数国家生育率下降发生的时期较为一致,但有许多国家生育率下降明显先于另一些国家,因此,计算时期的选取是根据各国总和生育率的变化而定的。
表2 中国与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总和生育率下降的比较
生育率
下降时 经历 总下 年均 接近更替水
发生下
期总和 年数 降量 下降量 平程度(%)
国家和降时期
和生育
地区率
开始 结束
开始 结束
(1) (2) (3) (4)
(5)
(6) (7)(8)
中国 1965-70 1990-95 5.94 1.95
253.99
0.16
104
中国1955 1986
6.53 1.68
314.85
0.16
109
中国 1960-65 1990-95 5.31 1.21
304.10.14128
日本1930 1957
4.71 2.02272.69
0.1 103
韩国 1955-60 1985-90 6.07 1.73304.34
0.14109
朝鲜 1965-70 1990-95 72.37254.63
0.19 94
蒙古 1970-75 1990-95 5.8 3.56202.24
0.11 61
柬埔 1965-70 1990-95 6.22 5.25250.97
0.04 24
印度 1965-70 1990-95 5.57 2.9 25 2.67
0.11 77
老挝 1970-75 1975-80 6.15 6.695-0.54
-0.11
-13
马来 1960-65 1990-95 6.72 3.6230 3.10.1 67
缅旬 1965-70 1990-95
64.1625 1.840.07
47
菲律 1955-60 1990-95 7.09 3.9335 3.160.09
63
新加 1950-55 1980-85 6.4
1.6930 4.71
0.16110
泰国 1965-70 1990-95 6.14
2.125 4.040.16
100
越南 1970-75 1990-95 5.85
3.87
20 1.980.1 53
阿富 1975-80 1990-95 7.21
6.915 0.310.026
孟加 1970-75 1990-95 7.02
4.35
20 2.67 0.13
54
印度 1965-70 1990-95 5.69
3.75
25 1.94 0.08
54
伊朗 1960-65 1990-95 7.26 530 2.26 0.08 44
尼泊 1975-80 1990-95 6.54
5.4215 1.12 0.07 25
巴基 1980-85 1990-95
7 6.1710 0.83 0.08 17
斯里 1950-55 1990-95 5.74
2.48 40 3.26 0.08 90
伊拉 1970-75 1990-95 7.11
5.7 20 1.41 0.07 28
以色 1970-75 1990-95 3.77
2.88
20
0.89 0.04 63
约旦 1975-80 1990-95 7.38
5.5715 1.810.12
34
黎巴 1960-65 1990-95 6.35
3.0930 3.260.11
77
沙特 1980-85 1990-95 7.28
6.3710 0.910.09
18
叙利 1970-75 1990-95 7.69
5.9 20 1.790.09
32
也门 1975-80 1990-95 7.61
7.6 15 0.01 0 0
亚洲 1965-70 1990-95 5.64
3.03 25 2.61
0.104 74
非洲 1965-70 1990-95 6.67
5.8 25 0.87
0.035 19
拉丁 1960-65 1990-95 5.96
3.09 30 2.87
0.096 74
发展 1965-70 1990-95 5.96
3.48 25 2.48
0.099 64
资料来源:United Nations,1995.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The 1994 Revision.Sa les No.E.95.XⅢ.16.台湾日本数据来自Griffith Feeney,1994.East-West Center Reprint Series No.313.
从表2可以看出, 亚洲各国总和生育率的平均下降量是从最低的老挝-0.11到最高的北朝鲜0.19不等。然而用于计算老挝和北朝鲜这二个极端国家的总和生育率的资料或缺乏或不可靠,使联合国对它们的总和生育率的估计几乎只是猜测,因此这二个国家生育率的变化是不能按计算结果来衡量的;相反,联合国在计算其他国家的总和生育率时有许多公开的资料来源,虽然这些国家的资料也会在质量上存在差别,但可以认为生育率下降速度的计算结果基本是客观的(Feeney,1994)。这样,我们注意到,在亚洲各国中,中国、泰国、新加坡、台湾、香港、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生育率下降最快,其年均下降量为0.14—0.16,而且这些国家的生育率除泰国正好达到更替水平外,都降到了更替水平以下(表2第4和第8列)。不过仔细计算对比这些国家的生育率下降, 发现新加坡在1955—1960年至1965—1970年间、香港在1960—1965年至1970—1975年间、中国在1965—1970至1975—1980年间、泰国在1970—1975年至1980—1985年分别经历了下降0.25、0.24、0.27和0.21的年均下降量,这样的生育率下降速度是在世界其他国家中(除日本在1947年间年均下降0.25外)从未发生过的。在这样的速度下, 生育率由前现代水平的6到现代水平的2的转变只需15—20时间就可完成。
二、中国生育率下降的分析
上述考察5 年时期的平均总和生育率会掩盖生育率变化的一些重要细节,对于中国尤其如此。因此有必有考察年度的总和生育率变化。图1显示,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在70年代几乎是在直线下降的。从1970 年到1978年,总和生育率由5.81降到2.72,年均下降0.39,大大高于用联合国5年时期的平均总和生育率计算的下降速度。 但是用基于孩次递进比的总和生育率计算,我国生育率的下降速度要小得多,从1970年的5.43降至1978年的3.16,年均下降0.28,而这恰巧与用5 年时期的平均生育率计算的下降速度相当。
从图1中展示的我国总和生育率变化来看,一些特点是显著的:1959—1961年困难时期生育率受到很大压制,文化大革命开始后, 1967年出现轻微下降,70年代发生急剧下降,以及80年代在波动中趋于下降。中国生育率的变化集中体现了社会经济变化与计划生育政策的综合作用。Feeney(1993)估算了在我国生育率下降中计划生育政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各自作用:在1970—1977年的生育率下降中,计划生育政策的作用占70%,而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占30%,而随着计算时期的延长,计划生育政策的作用比例在下降。如果说社会经济发展最终会使生育率降到更替水平,那么计划生育政策只是影响这一下降发生的时间而已。
图1中国总和生育率的下降:1950—1990年
资料来源:姚新华、尹华(1994):中国常用人口数据集,中国人口出版社,第144页。高凌(1995)根据1982 年全国千分之一生育率抽样调查10 %数据计算.Griffith Feeney等(1992).Recent FertilityTrends in China:Results from the 1990 Census.Paper presentedfor the 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China's 1990 PopulationCensus,19-23 October,Beijing,China.
中国生育率下降主要是在计划生育政策引导下而不是强制下实现的。中国生育率的早期转变发生在普遍推行计划生育之前,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自发结果。而从1973年开始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为已经开始下降的生育率的进一步和快速下降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晚、稀、少”的政策由于顺应了当时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政策导向与群众意向相一致,政策要求与群众愿望相接近,易被人们接受,因此取得了显著的效果。1979年以来,计划生育政策进一步严格为“只生一个孩子”,而农村经济改革又在客观上强化了农民的生育要求,因此政策要求与群众意愿相抵触,导致计划生育对生育率的强制作用大大加强。整个80年代,中国生育率在低水平上进一步下降,但降幅较小,并出现随政策变动的波动,到90年代初,中国生育率已达到了更替水平。
从基于分年龄生育率(ASFR)的总和生育率看,1980—1983年中国生育率出现了回升,这被解释为1980年颁布了新婚姻法带来的婚姻、生育堆积效应。但从基于孩次递进比(PPPR)的总和生育率看,并未出现过这种回升,而是生育率下降一直继续到1985年。1986—1987年,两类总和生育率都出现上升,这是当时政策有所放松,“开口子”的结果。基于孩次递进比的总和生育率几乎不受婚姻行为的影响,它反映的是生育行为的变化;而基于分年龄的总和生育率同时受生育行为和婚姻行为的影响,在生育行为不变而婚姻行为发生很大变化的条件下,也会发生很大变化。1980—1983年ASFR总和生育率的回升完全是婚姻行为的变化引起的,而生育行为正如图2所示, 是朝着有利于降低生育率的方向变化的。1980年以来,B—M和M—1的递进比与1980年前的相比,没有变化,而1—2孩递进比在不断下降。尽管如此,由于许多不同队列妇女(70年代末被推迟结婚的和80年代又提前结婚的)原本应分散但却集中在1980—1983年初婚初育,导致一孩生育率迅速上升,并大大超过1(图3)。从1983年以后一孩生育率仍高于1,但在下降。1986—1987年的ASFR 总和生育率回升则主要是生育行为变化所带来的,如图2所示, 随着“开小口”,这二年1—2孩递进比出现上升,2—3及更高孩次递进比都有不同程度上升。这样,PPPR总和生育率出现回升。
通过考察对比ASFR总和生育率和PPPR总和生育率及孩次递进比还可以增强我们对我国生育率下降在60年代已经开始的认识的信心。60年代中后期的高生育率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补偿性生育,是三年困难时期受到压制的生育率在此期间的补偿。三年困难时期,不仅所有的孩次递进比都明显下降,而且从初婚到初育的递进比也大大低于以前。就像1980—1983年因初婚初育的时间变化造成的婚育堆积而产生的生育率回升一样,60年代中后期,也是因初婚初育和其他孩次生育的时间变化形成的堆积所导致的。从图3中看到,1965—1968年,二、 三孩次生育率形成高峰,并超过1。 这种变化实际上是不同队列因社会经济与政策影响进行的婚育时间安排在时期生育率上的反映。从ASFR总和生育率看, 1965 —1968年(1967年除外)出现上升趋势,从PPPR总和生育率看,则是在不断下降,原因是二孩以上的孩次递进比都在下降,因此,从ASFR总和生育率观察到的生育率下降开始时间可以根据PPPR总和生育率的变化而作出提前若干年的判断,甚至可以怀疑,如果没有三年困难时期,中国生育率的下降是否在50年代中期就已经开始了。尽管在50年代中期,ASFR总和生育率和PPPR总和生育率都没有下降迹象,但四孩以上的孩次递进比却在下降(图2)。
图2 中国时期孩次递进比:1955-1987年
资料来源:1955 -1981 年数据来自 GriffithFeeneyandYuJingyuan,1987.Period Parity
Progression
Measures
ofFertility in China.East-West Center Reprint Series No. 211.P81.1982-1987年数据来自Norman Y.Luther,Griffith Feeney andZhang Weimin,1990.One-child Families or a Baby Boom? Evidencefrom China's 1987 One-per-Hundred Survey.Popualtion Studies44(2):341-357.P344.
图3 中国分孩次生育率:1965—1987年
资料来源: 1955 - 1981 年数据来自 Griffith
Feeney
andYuJingyuan,1987.Period Parity Progression
MeasuresofFertility in China.East-West Center Reprint Series No. 211.P89.1982-1987年数据来自Norman Y.Luther,Griffith Feeney
andZhang Weimin,1990.One-child Families or a Baby Boom? Evidencefrom China's 1987 One-per-Hundred Survey.Popualtion Studies44(2):341-357.P350.
三、结论
除了饥荒、瘟疫和战争期间外,在人类历史上还没有出现过像中国如此迅速的生育率下降,而且这种下降发生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一个农村人口占80%和包括三亿文盲的国家(Freednian,1955)。 中国的生育率下降主要发生在政府全面推行计划生育项目之后,表明计划生育所起的重大作用,但这并不否定社会经济发展在生育率下降中的作用。
与其他东亚国家一样,50年代以来,中国死亡率出现了大幅度下降,导致存活子女数上升。快速的人口增长、对农民进城的限制和1979年农村经济改革前农村发展的停滞,使得人口多对土地的压力显而易见。而70年代实行“晚、稀、少”的计划生育政策在全国基本上都能被接收,引导生育率异常迅速的下降。这似乎说明广大农民也意识到人口压力,普遍认为要么存活子女数太多了,要么家庭规模超过二个或三个孩子时边际价值降低了,因而愿意实行生育控制。70年代初,政府推行计划生育时,全国妇女中约50%,农村妇女中约60%都是文盲。但从1970年到1980年仅10年时间,总和生育率就下降了61.5%。
国际社会没有预料到中国生育率下降的速度,部分原因是没有认识到中国在健康和教育上的显著进步,没有预料到在妇女地位、争取男女平等(尤其在城市)方面的巨大进步。更重要的是没有预料到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政治体系能够做到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将计划生育落实到基层,动员三亿育龄妇女参与计划生育,向她们提供计划生育服务。
中国城乡生育率的差异表明了城乡生育率不同的影响因素。城市生育率的下降主要可由非政策性因素解释。城市地区生育率下降在全国推行计划生育之前就已开始,但1964—1967年在城市推行计划生育则促进了城市生育率下降。影响城市生育率的非政策性因素主要有:儿童和成人死亡率的下降、教育水平的迅速上升、夫妇双方参加就业、严重的住房短缺、城市父母对孩子教育的强烈愿望以及近年来的消费主义。还应看到,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观念对城市夫妇价值观念、生育观的影响。
在农村地区,非政策因素主要包括:死亡率的大幅度下降和妇女受教育程度的显著进步。政府在农村不断开展的反对传统家庭观念、封建思想风俗的运动也会起到一定作用,而这肯定又被改革开发农村经济的自由化所加强。
不过70年代持续迅速的生育率下降趋势在80年代未能继续,而是出现波动。虽然计划生育政策严格为“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但生育率进一步下降受到很大阻力,并随着“开小口”的政策调整,生育率自1985年出现回升。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生育率又出现下降,并开始达到和低于更替水平,这既是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抓紧的结果,也是经济起飞带来的效应。
有理由相信,在市场经济发展、生活方式变化和生育观念转变的背景下,中国的低生育率在未来将得到巩固,而中国的计划生育工作正在并将进一步在性质、内容和管理方式上实现转变。如果“发展是最好的避孕”概括了发达国家的生育率下降经历,那么“发展+避孕”则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人口转变的成功模式。
●收稿日期:1999-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