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积石山县李家台子教学点 731799
摘 要:小学语文素质教育包含思想品德、语文情趣、语文交际应用能力(听、说、读、写能力)以及语言交际中所涉及的文化知识等多个方面,本文从德育、美育及评价等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感受。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 实施
一、在教学中实施品德教育
俗语说:“先成人后成才。”说明了学生的道德素质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比文化素质更加重要。所以,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在平常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对小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将道德教育有效地渗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以达到提升学生道德素养之目的。另外,在课堂教学中,多寻找像《中华美德贤文》的文章,给学生读或看,使他们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进而实现理想的效果。还可以向学生推荐有关德育方面的书籍,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提升德育素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具体可以从“情”和“知”这两个方面作为视角进行渗透。
1.“情”。所谓的“情”是指使小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以使学生对好的行为习惯持有愿意学习、满意以及快乐的态度,并且对于不好的行为习惯持反对、不满意,以及愤怒的态度。例如,教师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这一篇文章时,应当以讲解爱国主义作为核心,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自信心,这样教学能够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2.“知”。所谓的“知”是指对小学生实施说理教育,让小学生明确我们一致认可和提倡的道德标准有哪些,只有使学生明确了具体的道德准则内容,才可以让学生明确怎样做是正确的和合理的、怎样做是不合理的和错误的,以及不应当做什么和应当做什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教师在教学《海豚救人》这一篇文章时,务必将人和动物间的微妙关系说明白以及人类保护自然界动物的目的是什么和采取怎样有效的行动进行保护等,从而让学生有所认知,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的。
二、在教学中实施美育
素质教育的另一项关键内容就是美育,让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提升自己的美育素质,健全个人品格。首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想象美的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实际生活经验和阅历是非常少的,不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启发学生进行想象,进而感受到美。教师应当结合教材知识要求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意识和思维能力比较差,因此教师在启发学生想象的过程中,需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望庐山瀑布》这一首古诗时,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一幅美丽的瀑布画面,并且配上柔美的乐曲,然后要求学生在观看之后闭上双眼,在听乐曲的过程中对瀑布的壮观美进行想象,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想象美的能力。
三、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语文学科进行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但是对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和学习目标的实现进行考查,而且也是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检验与完善,从而让教师不断地完善教学设计,进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小学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可是,目前固有的考试制度让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依旧保持在一张试卷中。因此,需要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而合理和科学地评价学生,只有如此,才能够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并且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的。
1.实施多样化的教学评价。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通过单一的教学评价——笔试对学生进行评价,然而笔试存在非常大的局限性。为此,新课改,实施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班级评价、教师评价等多样化的课堂教学评价,在评价形式上,可以采用活动测试、口试、笔试以及与平常课堂表现相统一的教学评价,才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进而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从而更加全面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尽管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可是他们具有比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和朗读能力;有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较为理想,可是他们却常常沉默寡言。鉴于此,单纯地以笔试成绩来评价学生是不科学的,无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我们需要完善评价内容,立足于学生的价值观、情感、学习态度、能力、知识构成等多个方面,更加全面和系统地评价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地渗透素质教育。
3.改革教学评价方式,重视语文素质评价。根据语文素质结构体系的要求,评价小学生素质可确定这样几项指标:(1)学生具备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基本能力及自学能力;(2)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运用语言的能力;(3)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爱好程度;(4)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所吸取的情感和个性心理品质方面的营养程度;(5)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所受到的思想品德、价值观、人生观教育的程度等。
总之,现今时代,素质教育的实施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每个教师的职责,也是国家对教师提出的希望和要求。为此,作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素质教育的实施,在教学中有效地渗透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国教育报》,2001年7月27日,第2版。
[2](美)泰勒 罗康 张阅 译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3,1。
论文作者:马秀琴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8年9月总第27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1
标签:学生论文; 评价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教师论文; 能力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目的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8年9月总第27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