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行业产业结构变化与企业战略

手机行业产业结构变化与企业战略

付向东[1]2004年在《手机行业产业结构变化与企业战略》文中研究表明技术导向型产品的市场成长有其自身的规律。研究和验证这类产品的市场成长模型,进而对产品和市场的发展阶段进行划分,是帮助企业分析行业发展历史、预测未来趋势,从而进行战略规划的有效方法。近二十年来,手机行业技术发展迅速,市场急剧扩张。本文以全球手机市场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包括手机用户数、销售量、市场份额、品牌、型号、功能、价值链等表征行业发展特点的行业数据及代表事件,并据此对手机市场成长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手机行业的行业数据和重点事件很好地验证了技术产品市场成长模型。研究结果使我们对手机行业的发展有了更好的认识。利用该模型预测行业将来的发展方向,对手机企业制定战略,赢得市场提供了参考。

杨坤[2]2008年在《通信行业跨国公司在华战略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和升级,世界经济风云变幻,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一些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为了适应经济格局、投资环境和产业结构带来的变化,调整了其全球化的战略决策,其中包括在华的发展战略和竞争战略。本文以通信行业为例,首先分析了中国近年来外商投资环境的基本情况和变化趋势,全球通信行业的产业结构及其重组的迫切需要,总结了跨国公司在华基于价值链和资源两方面的竞争优势。文中以AT公司为例,分析了该公司在华拥有的优势资源及核心竞争力;随后,本文以竞争优势为基础,研究了跨国公司在华方向性和方法性两类战略的选择,即发展战略的阶段与变化、竞争战略的选择与调整。同时,再次例举AT公司的战略选择过程,以强调成本领先理论、差异化理论、职能转移对竞争战略选择的重要指导意义。从而,引出了通信行业跨国公司在3G大规模商用时代来临之际,应进行的产业重组和战略转型的必经之路。最后,结合中国通信行业企业发展现状,指出中国企业实施全球化战略时可以借鉴的经验,预测了在未来的国际通信行业中,中国企业将扮演的角色。

肖洋[3]2013年在《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数字出版已成为我国新闻出版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一五”以来,我国数字出版业产值从2006年的213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377.88亿元,年均连续增长率远超其他行业。同时,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与产业发展的不均衡现状并存,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欣欣向荣与各地区发展水平差距形成鲜明对比;数字出版产业市场主体布局不均衡,产业构成复杂,各产业群由于不同的技术特点和资源禀赋形成等级优势和主体布局的差异,引发盈利模式、技术标准与数字版权等困扰;数字出版产业的资金与人才队伍相比其他产业存在较大瓶颈;国内外数字出版发展水平存在明显落差。国内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国家高度重视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纷纷出台。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部分也强调“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鼓励以数字化为代表的新兴科学技术与传统文化事业相结合,培育和打造新形态的文化产业,并集中优势提升文化产业的规模和集约化程度,促进文化产业的专业化发展。基于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战略研究是文化强国建设、出版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这一新的战略时期作出的决策研究,其战略权衡和评估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内在需求;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是转变信息时代经济增长方式的新途径:也是我国数字出版产业认识、机制创新、产业升级、制定合理战略的重要保障。我们迫切需要制定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和战略,引导数字出版产业的稳健发展。本文从结构演变——区域分工——发展阶段叁段论的形式来系统构建产而业发展战略的理论体系,促进国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理论的中国化。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对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战略的理论推演,即产业发展理论的本土化和专业化。对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战略的探索涉及结构链式战略、区域分上战略和阶段周期战略叁个研究层面,既要对现有战略实施存在的问题反思,又要构建新的战略体系,以形成连贯的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的逻辑结构。论文第二章对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现状进行描述性研究,围绕产业环境、体制格局、产业结构、企业分类现状分析产业发展格局,梳理产业生产环节、流通环节和消费环节存在的瓶颈问题。并选取当前数字出版产业实施中较有代表性的叁种战略——产业集群战略、“走出去”战略、竞争力战略,剖析战略实施现状并反思存在的问题,指出叁战略存在的结构性缺陷、空问性缺陷和时问性缺陷。第叁章定量研究数字出版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规模高速增长之间的相关性,阐释国外数字出版产业结构现状,构建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力模型,提出数字出版产业结构优化的条件和目标。第四章以区域差距、区域分工的产业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国际分工与贸易格局、产业集群为框架系统分析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区域分工现状。指出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区域差距足出版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必然结果,区域差距必然引发优势形成和区域竞争,竞争包括地理区域(不同省份)的产业竞争和行业区域的竞争,战略制定的基本任务是要在尊重优势差异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协调并刺激竞争。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竞争优势的提升必须解决产业链的规范化和利益合理化、资本的有效运作、数字内容资源与技术资源的科学分配等问题。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内贸易作为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战略的有益补充,需通过创新产品形式,以差异化优质内容拓展贸易,延伸相关市场,以规模经济提升贸易地位,完善层次分工,以国际化商品争取空问。同时,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也需要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支持,驱动贸易结构由产品贸易向资本贸易转变。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集群因区域配套资源的不完善制约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数字出版产业链较长且不均衡影响产业集群分工合作的水平,各地区对产业集群政策的指向性不强苦扰集群内企业创新发展,数字出版产业集群面临优化升级的困境。而缓解产业集群问题的压力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集群布局,提高专业协作水平,形成竞争力较强的产业集群,推动东西部产业集群协调发展。第五章将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阐释了叁个阶段性问题,一是数字出版产业的细分领域发展阶段如何,二是数字出版产业主导地位的分布如何,叁是数字出版产业生命周期进程和趋势如何。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在发展阶段上存在较大差异性,手机出版、网络游戏、互联网广告处于发展期,数字报纸、在线音乐处于萌芽期,其余多数业态处于成长期,政府和产业自身应依据不同产业的阶段性特点确定其发展战略,在技术水平、产业规模、公共服务等指标上有所侧重。现有产业分类中的互联网期刊、电子书、博客、在线音乐、手机出版、网络游戏、互联网广告处于主导产业地位,数字报纸和网络动漫居其次,且近年来随时间推移,产业均衡性和规模呈现良性发展态势。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整体处于生命周期的形成阶段,且形成期较为漫长,产业垄断性、市场风险多等状况要持续二十余年。最后一章是在第叁、四、五章理论基础上对战略结构性、空间性、时间性缺陷的修复与创新,将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战略提炼为结构、区域与阶段叁大战略,下分九个小项的体系构架。其中,“四跨”、文化创新和人才是结构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竞争力战略、“走出去”战略、集群战略和非均衡化发展战略构成区域战略的主体,阶段战略则包括产业形成期的梯级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梯级战略指导发展主导产业,保障内容与人才资源、出版产品与服务、市场、体制、产业结构的可持续发展,延续数字出版产业规模化稳健增长。

刘建[4]2014年在《联想公司手机产品战略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联想公司为研究对象,以企业产品战略规划及产品结构调整为分析要点,深刻探讨并论证符合联想公司特色的切实可行的产品结构战略的形成和实施。在描述了联想公司手机产品战略决策的相关内容之后使用到五力模型,SWOT模型和波士顿矩阵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其中详细描述了联想公司手机产品战略目标,产品竞争的可选择战略,产品定位(波士顿矩阵)分析以及产品开发与组合决策。在进行了以上分析之后引入了产品战略决策实施及保障方面的研究。主要从公司内部四个方面进行描述,实施步骤,企业文化,组织结构,人才培养。本文创新性的将五力模型分析,SWOT分析结合,同时通过波士顿矩阵方法提出相应的竞争性战略:联想公司需要在竞争当中使用差别化的战略。使联想公司手机与主要竞争对手形成鲜明的区隔,该战略的实施适合于联想公司手机发展初期塑造品牌。获取发展资源的要求,目前联想公司手机正在实施该战略,但定位不准确及执行力度偏弱。在制定了战略之后需要很多重要的因素对其进行保证,其中涉及到企业文化,组织结构以及人才培养。

王润珏[5]2010年在《产业融合趋势下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传媒的产业化发展与传媒体制改革同步发生。传媒业是中国经济改革的特殊部类和后发领域,承担着分摊改革成本与风险的特殊任务;产业融合是当前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首先发生在传媒、电信领域,而这恰恰是政府管制的重心。本文尝试将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应用于中国传媒产业研究,着重讨论产业融合趋势下中国传媒产业现状、问题与未来发展。本文以对传媒产业发展规律的分析为逻辑起点,检视中国传媒产业的现实状态和国外传媒产业融合进程,解读信息技术发展和产业融合对中国传媒产业发展中主体间关系的影响。以此为基础,重点探寻具有中国特色的传媒产业的发展模式与发展路径,并对未来传媒产业定位、管制框架进行审视和思考,促进中国传媒产业持续而又合乎理性的发展。传媒业同时发生着叁个层面的融合:媒介融合、传媒产业融合、信息产业大融汇。信息技术的创新与扩散是媒介融合和产业融合的原动力之一,它催生新的媒介形态,改变传统媒介形态,从而使媒介系统结构发生重大改变,不同媒介生存形态走向混一。新的技术条件和媒介系统结构使传媒产业内部发生着从产业运作基础到成本收益关系,再到市场结构的一系列转变,并推动着传媒产业内的融合与重构。与此同时,传媒与电信等产业之间开始出现业务、生产等层面的交叉融合,并朝着信息产业大融汇的方向发展、变动。这些变化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产业融合已成为信息经济时代不可逆转的产业发展趋向之一,传媒产业融合不可避免。以美国、英国、日本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普遍采用了“放松管制”的政策取向,管制思路的变化体现出明显的“激励市场竞争,推动产业发展”政策目标。西方国家传媒产业融合是以传媒业的高度市场化为前提,以市场为主导,以企业间的兼并收购为手段进行的,并由此催生了一大批跨领域经营的超大型传媒集团。西方国家的传媒产业融合的过程实际上是跨产业领域的资源重新配置,是基础技术到产业形态的全面变革。中国传媒产业融合则发生于中国社会经济全面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传媒业也正处于“事业”向“产业”的转型过程之中。这就使得中国传媒业在产业化发展尚不充分的情况下被纳入了这一整体性的结构变迁之中。从产业发展现状来看,一方面既存制度显现出强大的路径惯性,形成对产业融合的制度性障碍;另一方面,我国传媒业仍然是分散的、弱小的,在新的产业竞争关系中,资本、技术等方面的劣势十分明显。“融合”成为我国传媒产业生存危机的催化剂。政府、传媒业和电信业是我国传媒产业融合进程中权力和利益的构成主体。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产业融合的趋势打破了传媒与政府、政府部门、传媒与电信及其他产业之间的相对均衡状态,引发了不同类型的主体之间新一轮的以利益为归依的权力博弈。传媒与政府之间的博弈是政府主导下的不对等博弈,政府部门之间的博弈是既定体制下行政分权的博弈,传媒与电信及其他产业在集体博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联盟。不同主体的策略选择是不同博弈关系下权力与实力的较量和成本与收益反复权衡的结果,最终形成的博弈解集决定着中国传媒产业融合的路径和进程。中国社会所处的特殊阶段和中国传媒业所具有的特殊属性决定了产业融合趋势下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路径选择必须以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为前提,同时实现传媒业自身规模的扩张和竞争实力的提升。因此,中国传媒产业融合将以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的制度安排为基础,以产业联合为中间步骤,逐步实现从产业分工到产业链的重组,并在新的产业发展环境中进行竞争优势的重塑。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家产业结构中,中国传媒产业既是处于成长阶段的幼稚产业,又是两大战略产业——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传媒产业发展的意义也就绝不仅止于单一产业发展,而是同时关系着国家的经济安全于文化安全。这就要求我国传媒业快速适应信息时代的市场和产业运作规律,不断提升信息生产的效率和能力,保障产业目标与功能的实现;同时也要求我国传媒管制框架进行必要的调适与创新,以回应产业融合引发的制度需求,适度地引导和推动传媒产业发展。

李倩[6]2015年在《结构,行为还是绩效:我国新媒体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新媒体产业作为一种新生的产业形态,在短短二十年的发展时间里取得了斐然的成绩:一方面产业高速发展并快速向其他行业渗透;另一方面在“新常态”经济运行模式下,新媒体产业被列入国家支柱产业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新媒体产业自身发展一直缺乏系统的研究和指导工具,其经济行为的发生多是本能、自发、尝试性的,风险极高且易出现问题。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新媒体产业结构,行为和绩效之间的关系和逻辑的分析,在理论层面上找出指导我国新媒体产业发展的理论工具,并在实践层面为新媒体产业发展提供战略,策略建议。本研究选择了产业组织理论经典理论范式——哈佛学派SCP范式和芝加哥学派PCS范式做研究工具。开创于上世纪30-50年代的SCP理论范式作为正统的产业组织理论,以新古典学派的价格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美国九个主要传统产业进行深入实证研究,构建了(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的分析框架。半世纪以来,SCP以及相关和修正观点,一直引导着美国产业的发展并为政府反垄断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指导。该理论及相关理论从上市80年代其进入中国后,各产业领域都曾出现一批研究成果,新媒体产业也不例外。但大部分成果并未对新媒体产业实践产生实质影响,更没有提出创新理论或方法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对西方理论权威的盲目迷信,假设西方理论先天的正确性,其研究目的看似是利用西方理论研究本国问题,实则只是变相找方法印证这些理论;另一方面是对中国新媒体产业的本质、特点、创新、发展、趋势等预估不足,尤其考虑到新媒体产业的多变性和复杂性,没有实践经验的学者确实有可能缺乏理论建构上的难度。鉴于此,本研究即便在确定对SCP理论使用的前提下,仍对该理论的研究适用性做了很大的保留。而研究结果证明了笔者的推断:运用哈佛SCP理论和芝加哥学派的PCS理论解释新媒体产业时,均出现了预热和结果不符合的情况。在此情况下,笔者调整了预设的研究思路和框架,一方面积极考察理论解释力不足的原因;另一方面,尝试对传统经典理论进行修正和补充。本研究的逻辑如下:第一部分做资料整理收集,基本了解我国新媒体产业研究目前的现状和不足,确定本研究目标对象的范畴,研究立足点,研究成果在理论和现实层面上的研究意义和价值,进而确定研究思路,框架,研究创新点和研究方法等。研究的第二部分对我们新媒体产业的整体现状,其结构,行为和绩效做了系统,全面的梳理;第叁部分则指出传统产业理论在新研究对象情况下,解释力不足以及不足的原因;第四部分则提出新的研究范式并通过实际案例对范式进行推导;第五部分,用新的理论范式来检验新媒体产业的六大子行业,验证范式的合理性。在二零一五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互联网+”战略将新媒体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其将以互联网为底层平台的新媒体产业和传统产业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新的产业生态,这种生态涉及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两个层面,是一种本质上的产业升级换代。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合理的理论,模型了解新媒体产业,知道其在行为,绩效,产业结构甚至和其他相关行业和传统行业的关系,并基于此为国家宏观政策和企业实际操作提供理论依据就当务之急。本研究的建构目的正是如此。

聂剑维[7]2016年在《半导体集成电路分销商战略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集成电路IC作为一项技术发明,深刻地、全面地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方式,带来了社会的多方位的极大进步。半导体电子、集成电路比喻为电子信息时代的稻米,是当代社会一日不可或缺的。集成电路、半导体电子分销商作为连接产业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纽带,分销渠道在电子元器件全产业链的市场中的重要性日显突出。中国的电子产品制造业、电子产品加工业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在电子产品制造和加工产业链中,电子元器件分销商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电子元器件分销商作为元器件制造商和整机厂家间B2B商业模式的桥梁,起到产品推广,市场分析,市场渗透,库存备货,技术支持,物流管理和资金支持赊销等作用。本文总结了我国集成电路、半导体分销商市场的历史演变、现状、特点和分销商面临的挑战和机会。通过对集成电路、半导体分销商C公司的叁次战略转型的分析,认可其转型的成功,同时提出一些改良建议及更深层次的探究。提出在新形势下加强叁个维度发展,通过顺势战略转型构建持续竞争力:优势互补、中西结合的产品线;深度技术支持、整体交钥匙方案提供商,建立自己的掌握核心技术的系统研发中心;扩展型020+的集成电路垂直电商,注重差异化、专一化模式,加强与综合性电商平台的合作的发展之路。

赵剑峰[8]2008年在《诺基亚战略转型解析》文中提出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和移动终端制造技术及工艺的大发展,通信成本的不断降低,通信质量的不断提高,使得手机从一个高端的奢侈品变成了几乎人手一个的普通消费品,并且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不可缺少的工具。在这个过程中手机生产商经历了从高利润到平均利润甚至无利可图的过程。当下,手机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在这个“血腥”的市场中找到自己的“蓝海”,对于各手机厂商来说已经成为不得不考虑的头等大事了。诺基亚“前方打仗后方转移”,高调进入互联网行业,引起了业界很大关注。本文以手机行业发展现状为背景,运用多种理论和分析方法深入分析了行业发展状况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诺基亚手机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诺基亚的竞争战略,对诺基亚转型移动互联网方向正确性和转型方法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分析给出了诺基亚在战略转型过程中的建议,为诺基亚及其它手机生产商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导论部分简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意义及研究状况和方法;第二章介绍了诺基亚公司手机业务发展现状以及公司所处的行业环境,通过对手机行业、移动通信行业的分析,找出了行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第叁章通过对诺基亚当前战略、竞争优势、竞争地位的分析,透视出诺基亚未来战略方向,并分析了诺基亚如何才能提高竞争地位;第四章使用战略管理理论对诺基亚的战略实践进行了分析,同时阐述了诺基亚的战略转型和调整的方向和方法,并综合分析了移动互联网及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第五章对诺基亚的战略转型给出了总结评估,并对诺基亚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韩新明[9]2007年在《团簇型市场环境下夏新手机的竞争战略及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科技的普及,手机逐渐成为大众电子消费品。我国的手机产业发展迅速,国产手机厂家经历了艰难的市场导入期后,市场占有率一路飙升,到2003年底取得50%以上的市场份额。但从2004年开始,国产品牌手机市场份额开始逐年下滑,各个手机生产企业都面临着极其严峻的竞争压力。夏新手机作为国产手机品牌的后起之秀,从进入手机行业到2003年,每年都取得销量增长100%以上的骄人业绩。但从2004年开始夏新手机业绩开始下滑,到目前已经下滑到13%左右。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面临发展瓶颈,制定合适的竞争战略及策略,成为夏新手机突破发展瓶颈,实现其“华夏之新锐”目标的必要手段。本文在对国内手机市场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及手机产业政策,综合运用了波特模型(Porter model)、SWOT分析、战略地位与行动评价矩阵(strategic position and action evaluation matrix)等多种分析工具,分析了夏新手机的内外部环境和产业的竞争基础,得出夏新手机应该采取的竞争战略。此外,运用模糊聚类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分别对夏新手机市场的团簇性和顾客满意度进行了分析与评价,为夏新手机确定了目标市场,并给出了在相关目标市场中提高顾客满意度时应该采取的差异化策略。本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采用的方法。第二部分从手机的需求及发展状况、夏新手机的主要竞争对手、国家的宏观政策及手机产业政策叁方面对夏新手机的外部市场环境进行了分析。第叁部分采用了SWOT分析法,对夏新手机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了解剖,并采用了SPACE战略地位与行动评价矩阵分析工具对夏新手机进行了细致研究。第四部分对国内手机市场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调查问卷对夏新手机市场的团簇性进行了分析,并确定了夏新手机的目标市场。第五部分,根据前文的分析,针对夏新手机的目标市场结合差异化理论和顾客满意理论提出了夏新手机的竞争战略及策略,并希望这些对策能对夏新手机的管理层在制定竞争战略与策略时能带来有益的帮助。第六部分是结论。

尹良润[10]2010年在《中国报业产业转型与产业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以衰退产业理论、产业转型理论、产业创新理论为理论范式,构建我国报业产业转型的研究框架,提出产业结构重构是报业产业转型的本质。产业结构转型、产业组织转型、企业组织转型是报业产业转型的内涵,数字报业是报业产业转型的目标。本论文主要研究问题是报业如何实现其产业转型。具体包括:报业发展是否处于衰退期;报业产业转型的本质,转型的核心内涵及转型目标;报业产业转型的主要动力何在,转型路径为何。这些问题彼此关联,形成报业产业转型的问题系统。借鉴产业衰退理论,同时结合报业二重性,提炼出衡量报业发展阶段的实证分析指标体系,经过数据分析得出传统报业是衰退产业的结论。采用产业演进理论,从需求、供给、技术和政策四个维度阐述传统报业衰退的主要原因及动力机制。数字技术对媒介领域带来全方位革命性影响,数字报业是基于技术创新的产业转型,数字技术是报业产业转型的核心动力。技术与需求、供给、分工等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产业演进的动力系统,推动报业数字化转型。产业结构重构是报业产业转型的本质。报业产业转型的核心目标是由传统报业转型为数字报业。不同于局部策略性调整,这是一种根本上的战略转型,具有革命性、颠覆性。报业产业创新是实现报业产业转型的主要途径。报业产业转型的路径就是沿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企业组织叁大方向进行产业创新。报业产业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包括叁方面:报业产业结构转型;报业组织转型;企业组织转型。媒介融合导致报业产业结构重构、产业边界重划,报业属于“大媒体业”,报业在产业结构转型后其产业定位是高端内容提供业与集成业。报业产业组织结构的集中度大幅提高,兼并重组更加频繁。报业企业组织机构转型以媒介融合为导向,转型为扁平化组织结构。全媒体数字技术平台是数字报业的基础,全媒体采编平台是技术平台的核心。盈利模式创新是报业数字化生存与发展经营领域的重要突破口:由二次售卖转向多次售卖,由规模经济盈利模式转向范围经济盈利模式。流程再造是数字报业管理领域另一个突破口:以媒介融合为导向,以破除媒介类型分立为核心进行流程再造。数字报业的核心产品进行重新定位:报业网站是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手机报是增值服务平台,电子报纸是中高端读者的阅读终端,户外显示屏是辅助性的增值服务平台。传统报业基于价值回归进行重新定位:舆论主导型媒体定位的回归,读者市场精英化回归。主打高附加值的解释性报道及新闻评论。文化体制改革是报业制度创新的现实与理论背景,报业制度创新进入产权主导阶段,“两分开”是现阶段报业制度创新的核心制度安排。报业制度创新以“两分开”为核心,以实现非时政类报纸整体转制为现阶段报业制度创新的目标。同时配套组织制度,管理制度及约束制度创新来共同推动报业产业转型。报业未来应该开创全方位整合社会资源运作模式,超越内容产业,谋求更大的产业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手机行业产业结构变化与企业战略[D]. 付向东. 清华大学. 2004

[2]. 通信行业跨国公司在华战略的研究[D]. 杨坤. 北京交通大学. 2008

[3].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 肖洋. 南京大学. 2013

[4]. 联想公司手机产品战略选择研究[D]. 刘建. 北京交通大学. 2014

[5]. 产业融合趋势下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研究[D]. 王润珏. 武汉大学. 2010

[6]. 结构,行为还是绩效:我国新媒体产业发展研究[D]. 李倩. 武汉大学. 2015

[7]. 半导体集成电路分销商战略转型研究[D]. 聂剑维. 华东理工大学. 2016

[8]. 诺基亚战略转型解析[D]. 赵剑峰. 北京邮电大学. 2008

[9]. 团簇型市场环境下夏新手机的竞争战略及策略研究[D]. 韩新明. 电子科技大学. 2007

[10]. 中国报业产业转型与产业创新研究[D]. 尹良润. 武汉大学. 2010

标签:;  ;  ;  ;  ;  ;  ;  ;  ;  ;  ;  ;  

手机行业产业结构变化与企业战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