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针灸治疗面瘫临床研究文献的方法学评价

建国以来针灸治疗面瘫临床研究文献的方法学评价

李瑛[1]2001年在《建国以来针灸治疗面瘫临床研究文献的方法学评价》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着重探讨建国以来针灸治疗面瘫的临床研究现状及能否向临床实践提供可靠的研究依据。方法: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全面检索建国以来针灸治疗面瘫的临床研究文献共 1021篇,并结合临床流行病学评价文献质量的原则和方法对所有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没有检索到针灸治疗面瘫的系统评价(SR):随机对照试验(RCT)和临床对照试验(CCT)数量太少,仅占文献总量的15.16%,而且质量也存在一定问题;叙述性研究和专家评论太多,占文献总量的84.84%。RCT研究显示了针灸治疗面瘫的疗效和常用治疗方法、针刺方法以及常用穴位。结论:RCT的数量和质量都还不能满足临床实践的需要,为了改善和提高针灸治疗面瘫的临床研究现状,需要更多地开展高质量的RCT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评价(SR)。

李瑛, 梁繁荣, 付弋, 朱蔓佳[2]2002年在《针灸治疗面瘫临床常用治法与刺法的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了解建国以来针灸治疗面瘫的临床研究现状及能否向临床实践提供有可靠依据的治法和刺法。方法 采用循证医学和临床流行病学评价文献质量的原则和方法对针灸治疗面瘫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全面检索和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 在实际检出的 96 3篇文献中 ,随机对照试验 (RCT)的文献 83篇 ,目前 RCT提供了针灸治疗面瘫有效的可靠依据及针灸治疗面瘫常用的治法与刺法。结论 针灸治疗面瘫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是毫针、电针、灸法等 ,最常用的针刺方法是透刺法、浅刺法等 ,而且透刺法优于浅刺法。

李瑛, 梁繁荣[3]2002年在《用循证医学方法评价针灸治疗面瘫的临床疗效》文中指出本文采用循证医学和临床流行病学评价文献质 量的原则和方法全面检索建国以来针灸治疗面瘫的临床研究文献并对所有文献进行方法学质 量评价,重点对针灸治疗面瘫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评价,寻求针灸治疗面瘫到目前为止确有 疗效的可靠证据。为针灸临床疗效的评价与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与研究方法。

朱蔓佳[4]2002年在《针刺治疗BELL氏面瘫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以叁组贝尔氏面瘫患者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来证实针刺治疗面瘫的有效性和必要性;为针刺治疗面瘫提供可靠的依据,为贝尔氏面瘫的治疗、判断其病变程度、预测其预后提供科学的方法。 方法:选择109例符合研究标准的贝尔氏面瘫的门珍患者,按照完全数字随机的方法分为叁组:西药治疗组(即基础治疗组)、针刺治疗组、基础治疗加针刺治疗组,依据《建国以来针灸治疗面瘫临床研究文献的方法学评价》对近代文献的评价结果,选择地仓、颊车、阳白、下关,均取患侧,合谷为双侧。在随机分组后进行治疗,每日治疗一次,每周五次,共四周。基础治疗为口服强的松、地巴唑,肌注Vit_(B1)、VitB_(12)。定期使用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和FDI量表进行评定。定期观察面肌电图变化。 结果:叁组患者在症状变化上存在显着的差异性,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评定和FDIP量表积分存在显着的差异性,FDIS量表积分变化无显着的差异性,面肌电图检查无显着的差异性。 结论:基础治疗和针刺治疗对贝尔氏面瘫均有一定疗效;针刺治疗结合基础治疗治疗贝尔氏面瘫的疗效较单一治疗方法更为显着;基础治疗结合针刺治疗对患者的生理功能的改善较单一疗法更为显着;可能对患者的心理及社会生活障碍有一定改善。可以结合患者的症状、社会心理因素、实验室检查综合判定面瘫的疗效。。。

李瑛[5]2004年在《针灸治疗贝尔麻痹临床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采用多中心大样本、分层随机、单盲对照试验,证实针灸治疗贝尔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四个中心共480例病人纳入研究,439例病人完成整个研究过程,脱失、剔除病例41例。所有病例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基础组)和治疗组(基础加针灸组、针灸组),再把病情、病程作为两个分层因素进行分层随机。基础治疗用强的松、VitB_1、VitB_(12)及地巴唑,针灸治疗用毫针刺加灸,基础加针灸则二者结合。共治疗4周。采用症状体征、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FDI评分量表进行疗效评价。部分病人进行了面神经电生理检查,包括面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面神经电图(ENOG),瞬目反射(BR)。结果:四个中心完成情况良好,叁个组分组均衡,基线状况良好,可比性强(P>0.05)。四个中心疗效没有差异,叁个组的疗效有差异,其中治疗组疗效比对照组好、针灸组疗效最好(P<0.05,P<0.01)。轻度面瘫和急性期面瘫比重度面瘫和非急性期面瘫疗效好(P<0.01)。在亚组分析里,轻度面瘫无论急性还是非急性,叁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没有差异(P>0.05);重度面瘫,若是急性期针灸组和基础加针灸组疗效比基础组疗效好,若是非急性期则针灸组疗效比基础组疗效好(P<0.05,P<0.01)。电生理检查结果,MCV、ENOG两者均存在明显的滞后观象,早期诊断(发病第一周)MCV、BR检查优于ENOG,中后期则ENOG检查优于其它。在MCV、ENOG检查中,治疗后颞支面神经功能恢复比颊支好。结论:针灸治疗贝尔麻痹临床疗效肯定,其效果优于基础对照组和基础加针灸组。

马彬[6]2013年在《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与报告质量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国家对中医药领域研究的资助力度逐年递增,其科技论文数量亦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随着循证医学理念的不断深入,科研人员逐渐认识到,科技成果的质量才是重点。临床研究是临床实践的重要依据之一,但在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大大降低了中医药临床研究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导致其研究成果的利用率和转化率低下。因此,有必要对我国中医药临床研究在设计、实施与报告等各环节可能会影响其研究质量的各因素以及与国外研究存在的具体差异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调查,确定需改进的重点环节和要素,以促进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的改善与提高。目的1.通过文献计量学和质量评价的方法,对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包括系统评价/Meta-分析和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研究现状、与国外同类研究之间存在的具体差异环节、要点和问题及其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进行全面的回顾分析并进行对比分析,全面掌握我国中医药临床研究在方法与报告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确定需改进的重点环节和要素。2.对国内中医药期刊“稿约”中对国际公认的不同类型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规定,今后对其引入和实施的计划,以及编辑的认知和应用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以确定在论文发表阶段影响其报告质量的因素,为临床研究报告规范今后在我国的推广和实施提供针对性的参考依据。3.基于以上研究的结果,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和中医药研究的特性,提出建设性意见,以提高和改善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促进其成果的利用和转化。方法1.基于AMSTAR清单和PRISMA清单,回顾性分析国内中医药SRs/Meta-分析的研究现状、方法和报告质量。2.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和质量评价方法,对比分析国内外针灸SRs/Meta-分析在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等重点环节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3.基于CONSORT清单和STRICTA清单被引入国内的不同时间段,回顾性分析国内针灸RCTs的方法和报告质量是否随着清单的引入而得到改善和提高。4.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国内中医药期刊“稿约”中对国际公认的不同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规定,今后对其引入和实施的计划,以及编辑的认知和应用现状进行全面调查。采用频数、中位数和四分位距进行统计描述,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共纳入369篇国内中医药SRs/Meta-分析研究,突出表现的问题包括:45%的研究文献检索方法不全面甚至不正确(203篇/369篇);97.3%(359篇/369篇)的研究未检索不同发表类型的研究;96.5%(356篇/369篇)的研究未提供排除文献的清单;42%(155篇/369篇)的研究纳入标准宽泛不具体、甚至存在错误;58.8%(217篇/369篇)的研究未采用双人独立机制对文献和数据进行筛选和提取:55%(203篇/369篇)的研究未详细描述文献筛选纳入全过程及排除原因;70.7%(261篇/369篇)的研究数据合并方法不恰当,其方法与报告质量普遍较低。另外,其总体引用率较低,引用率为零的研究占到46.1%(170篇/369篇),临床医生的参与率亦较低(49.9%,184篇/369篇)。2.共纳入366篇国内外针灸SRs/Meta-分析研究,其中Chinese SRs共88篇,Other SRs共226篇,Ccohrane SRs共52篇。3种不同类型SRs研究在AMSTAR清单和PRISMA清单中符合率大于80%的条目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5%(Chinses SRs).vs73%(Other SRs).vs91%(Ccohrane SRs)和59%(Chinses SRs).vs74%(Other SRs).vs78%(Ccohrane SRs),其中Chinses SRs在两个清单中的符合率均最低。Chinese SRs与Other SRs和Cochrane SRs存在较大差距的方面主要包括:不同发表类型文献的纳入(2%.vs91%.vs100%)、广泛而全面的检索(40%.vs87%.vs100%)、相关利益冲突的说明(0%.vs61%.vs100%)、证据综合结果(23%.vs99%.vs96%)和计划书和注册信息(0%.vs4%.vs100%)等方面。此外,Chinese SRs, Other SRs和Cochrane SRs中被引次数为零的研究所占比例分别为53%.vs26%.vs40%,由临床医生完成的SRs所占比例分别为27%.vs63%.vs54%,进行更新的SRs所占比例分别为0%.vs3%.vs92%,可见Chinese SRs的被引率、临床医生的参与率方面亦最低。3.共纳入1978篇国内针灸RCTs研究,1996年之前发表的为144篇其中针刺RCTs为122篇;1997年-2003年间发表为353篇,其中针刺RCTs为312篇;2004年-2012年间发表为1481篇,其中针刺RCTs为1301篇。虽然3个不同年代发表的针刺RCTs在STRICTA清单各条目上的符合率均略有提高,但其实际比例依然很低,包括①针刺治疗的具体类型(6.6%.vs9.9%.vs12.7%);②针刺治疗的理由和依据(0%.vs0.3%.vs1.0%);③每位受试对象每个治疗单元所用针的数目(0%.vs0.3%.vs0.2%);④对针刺组施加的其他干预措施描述(19.7%.vs30.1%.vs33.7%);⑤对针灸师资质报告(0%.vs0%.vs0.4%);⑥无研究报告有关对治疗师的操作指导及其给患者的信息和解释等。3个不同年代发表的针灸RCTs在CONSORT清单中符合率大于50%的条目所占的比例分别为:0%(≤1996年).vs8%(1997年-2003年).vs26%(2004年-2012年)。主要问题主要包括:①研究方法阐述过于简单,包括资料收集的场所和地点(12.5%.vs24.6%.vs69.7%)、样本量确定依据(0%.vs0%.vs1.2%)等;②随机方法不消楚,包括对产生随机序列的方法报告(1.4%.vs15%.vs26.3%)、隐蔽分组机制(0%.vs1.4%.vs4.9%)和盲法实施(0%.vs5.7%.vs9.1%)等;③结果部分内容描述不清甚至缺少,包括受试者流程(0%.vs11.6%.vs20.6%)、招募受试者时期和随访时间(0%.vs2.1%.vs2.8%)、基线资料的提供(9.0%.vs17.8%.vs34.8%)和结局效应估计值及95%CI的报告(18.1%.vs36%.vs50.7%)等。此外,无任何研究注册及阐明可能的利益冲突。4.共纳入63种国内中医药期刊杂志,其中SCl收录2种,Medline/Embase收录8种,CSCD收录7种,统计源收录46种。仅3种杂志在其“稿约”中提及并要求作者按照CONSORT声明各条目来规范报告RCTs,且给出了具体的版本和网址。此外,仅1种期刊在其“稿约”中提及CONSORT扩展版。无任何期刊在其“稿约”中提及PRISMA、MOOSE、TREND、STARD和STROBE等其他类型研究的报告清单。通过电话和E-mail方式,对63种国内中医药期刊编审人员进行问卷调晒,54种期刊杂志给予回复,反馈率为85.7%,其中编辑为39人(占72.2%)、主编为3人(占5.6%)、编辑部主任为9人(16.7%)、其他人员为3名(占5.6%)。对于CONSORT声明,有8位编辑知道并子解,3位编辑仅听说过但不了解,其中仅3位编辑表示对投稿的RCTs,该期刊在作者投稿、编辑审稿及专家评审阶段均要求和遵循了CONSORT声明的要求,46%的编辑(25人)认为没有必要在“稿约”中引入CONSORT声明。对于PRISMA清单,仅2位编辑知道并了解,7位编辑仅听说过但不了解,表示对投稿的SRs/Meta-分析,在作者投稿、编辑审稿及专家评审阶段均未要求和遵循PRISMA清单的要求,65%的编辑(35人)认为没有必要在“稿约”中引入PRISMA清单。而对于其他类型临床研究报告清单,无任何人知晓并了解。结论临床研究质量是影响其转化和利用的关键因素,只有高质量的研究才能为临床实践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我们的研究显示:尽管国内中医药,特别是针灸SRs/Meta-分析研究在研究的题目、摘要、纳入研究的特征和文献质量评价方法阐述等方面的符合率较好,但在影响其研究质量的关键因素,如文献检索方法不同发表情况的文献的纳入、对发表偏倚的评估、利益冲突的说明、文献筛选流程图的呈现、数据合并的合理性、研究间异质性或偏倚的分析以及对证据综合结果分析的的能力等方面,与国外同类研究存在较大差距。而对于国内针灸RCTs,尽管2003年之后发表的针刺RCTs的数量是之前所发表总数的3倍多,且各条目的符合率在不同的3个发表年代略有提高,但在多个条目上的实际符合比例上依然非常低,如随机序列的产生方法、隐蔽分组的机制和实施、盲法细则、样本量计算依据和资料收集场所和地点等方面,其质量并未随着STRICTA清单的引入而得到有效改善和提高。此外,国内中医药领域期刊“稿约”中对不同类型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应用情况不尽如人意,大部分期刊的编审人员对研究报告的规范、临床研究注册制度等信息的知晓率较低。而且,尽管大部分期刊有意愿在今后进入此类相关报告规范,以提高不同类型的临床研究报告质量,但均无任何具体的可操作的细则和时间规划。因此,我们强烈建议通过以下措施提高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的方法和报告质量:①国内医学期刊尽早在“稿约”中引入这些国际临床研究报告标准,以规范和提高国内临床研究的报告质量,提升临床研究水平;②从期刊协会层面制定相关制度,由鼓励和建议投稿作者、期刊编辑在文章投稿、编审和专家评审阶段遵循相关的临床研究报告规范,过渡到强制执行;③对期刊编审人员开展和加强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培训,并建立考核机制,促进相关知识的掌握和更新;④将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内容加入到医学继续教育课程中,由国家授权各地区具备资质的科研单位,对其服务地区的临床医生、科研人员进行全面的SRs/Meta-分析方法学的培训:⑤在医学在校教育中引入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内容。

李瑛, 梁繁荣, 朱蔓佳, 付弋, 陶巧林[7]2002年在《建国以来针灸治疗面瘫随机对照试验初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建国以来针灸治疗面瘫随机对照试验的现状及能否向临床实践提供可靠的研究依据。方法:采用循证医学和临床流行病学评价文献质量的原则和方法对针灸治疗面瘫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全面检索和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近50年来,针灸治疗面瘫的相关文献共1021篇,实际检出963篇,按照循证医学的证据分级原则,检索到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83篇,并对这些文献进行分析评价。结论:目前在针灸治疗面瘫的临床研究中,RCT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临床实践的需要,更多的开展高质量的RCT研究对提高针灸临床疗效、促进学术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陈晓琴[8]2009年在《分期针刺治疗贝尔面瘫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采用严格的随机对照试验(RCT,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证实分期针刺治疗贝尔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共纳入127例病人,114例病人完成了整个研究过程,脱失、剔除病例13例。所有病例被随机分为治疗组(分期针刺组)和对照组(不分期针刺组),治疗组根据该病不同的病理分期(急性期、静止期、恢复期)采用不同的针刺手法,对照组不按该病的分期,一律常规针刺治疗。共治疗4周。采用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局部评分Regional Score)、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WHOQOL-BREF生活质量量表进行疗效评价。针刺治疗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共治疗4个疗程。分别于每个疗程治疗结束后、整个治疗结束后1个月、3个月随访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两组的基线状况良好,分组均衡,可比性强(P>0.05)。(2)两组治疗前后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局部评分Regional Score)、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49例,痊愈率51.03%,显效率26.53%,有效率16.32%,总有效率93.88%;对照组65例,痊愈率38.46%,显效率29.23%,有效率16.92%,总有效率84.62%,治疗后两组痊愈率、显效率和总有效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两组各周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局部评分Regional Score)、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WHOQOL-BREF量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一个月和叁个月随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叁个月随访两组House-Brackmann量表分级前额、眼部、颊部、口角功能均80%以上恢复到1级,可见叁个月随访比一个月随访面部功能恢复情况好。结论:(1)分期针刺治疗与不分期针刺治疗贝尔面瘫均有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3.88%和84.62%。(2)就目前的数据而言,分期针刺比不分期针刺有疗效更好的趋势。(3)叁个月随访比一个月随访面部功能恢复情况好。(4)两种针刺方法均安全有效。

邙玲玲[9]2010年在《经筋排刺法分期治疗贝尔麻痹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采用严格的随机对照试验(RCT,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研究,观察经筋排刺法治疗贝尔面瘫的临床疗效及明确针刺治疗面瘫的最佳介入时机。方法:本研究入组病例360例,其中326例病人完成了整个研究过程,29例脱失病例,5例剔除病例。所有病例被随机分为治疗组(分期经筋排刺组)和对照组(分期毫针刺组),两组病例根据不同的分期采用不同的针刺手法,并采用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总体评分Global Score)、FDI量表及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量表进行疗效评价。针刺治疗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共治疗4个疗程。分别于每个疗程治疗结束后、整个治疗结束后1个月、3个月随访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两组的基线状况良好,分组均衡,可比性强(P>0.05)。(2)FAS分析结果示治疗结束后两组的愈显率分别为70.79%和77.97%、总有效率分别为85.39%和87.01%;PPS分析结果示两组治疗结束后两组愈显率分别为78.75%和83.13%、总有效率分别为95.00%和92.77%,两组间疗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间不同分期针刺治疗面瘫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时机介入针灸治疗面瘫的总疗效比较,急性期与恢复期比较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静止期与恢复期比较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急性期和静止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不同神经定位间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期经筋排刺中鼓索以下与鼓索及鼓索以上的疗效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4)两组的叁个月随访和叁个月随访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分期经筋排刺与分期毫针刺治疗贝尔面瘫均有效,两组间疗效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针刺在急性期和静止期介入对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疗效均优于恢复期针刺介入的治疗效果;分期经筋排刺疗法对鼓索以下面瘫患者的疗效明显优于对鼓索以上;(3)叁个月随访时面部功能恢复情况比一个月随访时的情况好。(4)两种针刺方法均安全有效。

陈晓琴, 李瑛, 赵凌, 邙玲玲, 吴曦[10]2010年在《分期针刺治疗贝尔面瘫临床疗效评价》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分期针刺治疗贝尔面瘫的临床疗效,为针灸临床提供依据。方法:将114例贝尔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分期针刺组)和对照组(不分期针刺组)。治疗组根据该病不同病理变化分为急性期、静止期、恢复期,采用不同的刺激手法和刺激量;对照组不按该病的分期,一律常规针刺。治疗周期为4周,治疗后1、3个月进行随访。观察指标主要采用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的局部评分Regional Score。结果:治疗后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初步得出分期针刺治疗与不分期针刺治疗贝尔面瘫均有效;就目前的数据而言,分期针刺比不分期针刺有疗效更好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建国以来针灸治疗面瘫临床研究文献的方法学评价[D]. 李瑛.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1

[2]. 针灸治疗面瘫临床常用治法与刺法的评价[J]. 李瑛, 梁繁荣, 付弋, 朱蔓佳. 上海针灸杂志. 2002

[3]. 用循证医学方法评价针灸治疗面瘫的临床疗效[J]. 李瑛, 梁繁荣. 中国针灸. 2002

[4]. 针刺治疗BELL氏面瘫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D]. 朱蔓佳.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2

[5]. 针灸治疗贝尔麻痹临床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D]. 李瑛.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4

[6]. 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与报告质量研究[D]. 马彬. 兰州大学. 2013

[7]. 建国以来针灸治疗面瘫随机对照试验初步分析[J]. 李瑛, 梁繁荣, 朱蔓佳, 付弋, 陶巧林. 中医杂志. 2002

[8]. 分期针刺治疗贝尔面瘫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D]. 陈晓琴.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9

[9]. 经筋排刺法分期治疗贝尔麻痹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D]. 邙玲玲.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0

[10]. 分期针刺治疗贝尔面瘫临床疗效评价[J]. 陈晓琴, 李瑛, 赵凌, 邙玲玲, 吴曦. 辽宁中医杂志. 2010

标签:;  ;  ;  ;  ;  ;  ;  

建国以来针灸治疗面瘫临床研究文献的方法学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