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举科学旗帜弘扬科学精神_科学精神论文

高举科学旗帜弘扬科学精神_科学精神论文

高举科学旗帜弘扬科学精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论文,旗帜论文,精神论文,弘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80年前,中国爆发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五四爱国运动。五四运动高举着两面大旗:一是呼唤民主,要求在中国发扬民主精神,其实质的要求是在中国建立能反映大多数人呼声的政治制度;二是呼唤科学,要求弘扬科学精神,破除愚昧迷信,其实质的要求,是发展经济,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状况。然而就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来说,阻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存在于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生产关系,所以,自五四以后,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中国先进分子主要致力于民主政治的追求。

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斗争,终于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目前,中国当然需要继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但更重要的任务却是发展经济。“高举科学旗帜,弘扬科学精神”,应该成为更值得我们关注的话题。

(一)科学和技术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动力

五四运动所呼唤的科学,主要是指世界观、方法论层面的科学精神,知识技术层面的现代科学更多的是被作为启蒙的工具提及。80年过去了,我国人民对于科学技术功能的认识在不断深化。今天我们的认识应提到这样一个高度,即: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动力。

我一直赞成将历史唯物主义概括为以下三条基本原理。第一条基本原理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因为不论从事革命或建设,都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而人民群众始终是推动各种形式社会实践前进的第一重要力量。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概括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的第二条基本原理是,社会生产力是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有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282页)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来说,“生产力是主要的”,并且“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而“生产关系”只是“在一定条件之下,又转过来表现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不是唯物论者”。(同上,第325页)

历史唯物主义的第三条基本原理是自1988年以来,由邓小平同志所阐发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因为,“经济发展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7-378页)“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同上,第17页)“最终可能是科学解决问题。”(同上,第313页)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也有过类似的表述:“现代自然科学和现代工业一起变革了整个自然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第241页)技术进步“是其它一切进步的动因,前进的动因”;(《列宁选集》新版第2卷第660页)恩格斯甚而还说,马克思“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372页)为什么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直到邓小平如此高度评价科学技术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这是因为“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87页)

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自19世纪尤其是20世纪以来日益显著。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关系不适应于规模庞大的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终将要代替资本主义这个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不会改变的。但是战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为什么还有新的发展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科学技术的帮助下开拓出了新的市场需求。二次大战中,德国、日本的工业和经济差不多完全被战争摧毁。然而50年来,这两个国家都重新崛起,那主要是因为,战争摧毁的只是这两个国家的经济,高度熟练的劳动者、大批高水平的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熟悉经济工作的政治家仍在。有了以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才,就能弄到资金,弄到装备,就能使经济有效地运转起来。所以,科学技术的确是自20世纪以来凸显出来的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动力。知识经济的产生为这一点做了最好的诠释。

(二)科学精神、科学思想是最根本的精神力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进一步发展,是“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兴国”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精神文明建设。“兴国”之所以要靠科学,因为科学精神、科学思想是最根本的精神力量。

何谓科学精神?五四运动所提倡的是以反迷信、反神权、反专制、反盲从、反武断为主要内容的科学精神。1940年,毛泽东在讲到“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时,对“科学”的内涵作过如下概括:“它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的”。(《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2卷第707页)这是对科学精神的比较完整的概括。

在抗日战争时期,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所以毛泽东强调“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到了1978年,邓小平强调要突破林彪、“四人帮”所设置的思想、理论禁区,要“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并指出这“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3页)这是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时期对科学精神的阐述。

总结起来,可以将科学精神概括为如下四个特征。特征之一是“主张实事求是”,亦即认识要从“实事”而不是从“虚事”出发,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所以,认识的前提,是虚实之辨,而不是以假乱真,然后再从真实事物的变化发展中,找出隐藏在事物背后的规律。特征之二是“主张客观真理”,亦即认为所认识到的真理,是可重复的,可检验的,而不是由少数人所体验、所认可的主观真理。特征之三是“主张解放思想,破除一切迷信”,它提倡凡事要问一个“为什么”,问一个其理由何在,其根据何在?迷信却要求人们无条件地信奉、服从。特征之四是“主张理论与实践一致”,认为人们在求出事物的发展规律以后,并不是认识的终结,还要回到实践中去,由实践来检验理论,由实践不断地提出新问题,不断前进,不断创新。

这里应该鲜明地提出一个新的命题,科学精神、科学思想是最根本的精神力量。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的发生、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所决定的。正是在生产需求的推动下,自然科学形成了科学的体系。由自然科学各部门从科学研究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不仅反作用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创新,而且进一步影响到人们对社会现象的研究,由此而产生了社会科学,其中最主要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社会“科学”只是一些经验材料的积累,只是对社会发展的片段的零星的经验性的认识。马克思主义问世以后,社会历史发展的有序可寻的规律被发现了。不仅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体制的转变得到合乎逻辑的解释,而且也由此大体上把握住了政治以及文化变化发展的脉络。

科学精神是真理的助产士,而真理一经被群众掌握,就会产生改天换地的巨大力量。如果我们问一下20世纪较之19世纪有哪些空前的成就?我以为,一是由于自然科学空前的发展,发掘出许多新的生产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准;二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反映大多数人利益而不是只为少数人发财致富的社会主义运动,有了空前的发展——尽管这一运动目前遭遇了某些暂时的挫折。在促成这些历史上空前的进展方面,科学精神功不可没。

(三)马克思主义包括邓小平理论都是科学

当代自然科学,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及其最新发展——邓小平理论,都是遵循科学精神、运用科学方法而形成的科学思想、科学成果。所以,不仅自然科学是科学,马克思主义是科学,邓小平理论也是科学。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遵循科学精神,运用科学方法,充分吸取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总结出来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就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最终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力量。已经掌握了政权的中国人民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为了在中国能更迅速地发展生产力,必须积极进行改革开放,充分发挥各种所有制包括国外私人资本的积极作用,并在经济体制上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了防止经济上深层次的变动影响到政治和意识形态,又规定了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并将此作为立国之本,以保持大局的稳定,保持社会主义的政权永不变色。这就是在许多文件中再三强调的,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这三者的辩证关系。

有相当一些人总是感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积极推进改革开放”有矛盾。其实,前者说的是政治,后者说的是经济。马克思主义当然认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但是,马克思主义又看到政治和文化相对于经济的独立性,政治、文化和经济各自具有相互不能取代的独特的规律。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毛泽东曾经注意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客观上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即经济的规律是不能跨越的;但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又可以由无产阶级来领导,并且获得成功,即政治又有相对于经济而独立发展的规律,中国革命正是利用了这种特殊的规律取得了胜利。

马克思主义理论当然认为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所以,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必须有自己的经济基础,公有制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为此,我国也就“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可以说,这是我国为保证走社会主义道路所构造的第一道防线——经济防线。马克思主义还认为上层建筑决不是消极地中立地反映着基础,上层建筑一出现,就成为极大的力量,积极促进自己基础的形成和巩固。为此,在政治制度上,就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可以说,这是为保证我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所构造的第二道而且是更重要的防线——政治防线。

当今中国所面临的问题是,世界资本主义正处在相对稳定并且仍有较大发展的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能否再一次利用“政治相对于经济而独立发展的规律”,能否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以至几百年,维护政权的社会主义性质不变,进而取得社会主义的完全的胜利?这是人们所特别关注的重大问题。“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2-383页)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基于科学的分析对于中国未来发展的一种估计。这种估计能不能变为现实,取决于代代相传的共产党人长期不懈的努力!

在当前条件下,强调“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科学”,“邓小平理论是科学”,具有特殊重要意义。为什么我国的建国方略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为什么我们坚信遵循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所指引的道路前进,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将无往而不胜?因为我们依靠的是科学的思想,科学的理论,而不是什么一厢情愿的主观愿望。

(四)“学习科技知识要坚持不懈,破除封建迷信、清除各种伪科学反科学现象,也要坚持不懈”

这是江泽民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金融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中谈到的重要思想。

领导干部学习科学技术知识不仅在于弥补自身知识结构上的缺陷,更重要的是,要深入领会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将科学引入决策,将决策变成有科学根据的、民主的、有法律和制度保障的过程。在一些重大问题的决策上,有一些领导干部为什么会犯错误?就是因为他们缺乏科学精神,缺乏科学思维能力,凭感情和经验而不是理性作决断,从而在来自自己部下的,或来自社会方方面面人士的不负责任、无真知灼见的意见和建议面前丧失了辨别能力。

科学离不开经验,然而科学高于经验,它是人类理性思维的产物。那种完全违背科学精神的经验主义认识论,是应当纠正的。

许多信奉、传播各种封建迷信、伪科学、反科学假象的人们往往以自己的经验为依据,那就是“眼见为实”。但是,“眼见”有时却未必“实”。两根直线是否平行,就不是一眼可以看清楚的。两根会在近处相交的直线,我们可以仅凭肉眼就判断它们不是平行线。但是,两根会在5公里以外相交的直线是不是平行线,就不是一眼可以看清楚的,需要通过严格的数学证明或科学测量来判定。可是,某些深信“眼见为实”的同志却反对这一点。他们说,原则不是出发点,不能用不符合哪一个原理而去否定某一个事实。不错,“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这是恩格斯在《反杜林论》里说过的话。但是,恩格斯所批评的“原则”,是指杜林在头脑里先验地构造出来的未经实践验证的“原理”、“体系”。这和人们运用科学的理论,如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等,来批判地审查某些“实事”是真还是假,完全是两回事。自然科学所确定的这些基本定律,是由大量的精密的科学事实来确定的。违反这些定律,首先就意味着要推翻那些由高度精密实验所反复验证了的事实。可是在一些深受经验论影响的同志看来,他们的“亲眼所见”才是“事实”,而那些被精密的科学事实所反复验证过的科学定律倒成了先验的“原则”!

正如毛泽东在《实践论》里所批评的,“以为只有感性认识可靠,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这便是重复了历史上的‘经验论’的错误。这种理论的错误,在于不知道感觉材料固然是客观外界某些真实的反映(我这里不来说经验只是所谓内省体验的那种唯心的经验论),但它们仅是片面的和表面的东西,这种反映是不完全的,是没有反映事物本质的”。(《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291页)

经验主义还会动摇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在当前确有一股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的思潮。在东欧和苏联的事变相继发生后,一些深受经验主义思想影响的人们就匆忙地作出“马克思主义正在死亡,马克思主义已经死亡”的结论。然而东欧和苏联事变所以发生,究竟是奉行马克思主义所致,还是因为未能科学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所致,这是需要科学的缜密的考察才能做出结论的事情。

在我国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1989年政治风波发生后,一些经验主义者作出了或“四个坚持”或“改革开放”已经失败的结论。然而,邓小平同志在深入分析了问题实质后得出结论说,并不是我们的战略目标错了,也不是路线、方针、政策发生了问题,不是错在四个坚持本身,而是错在坚持得不够一贯,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太差,抓改革开放的一手比较硬,抓严厉打击经济犯罪,包括抓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手比较软。所以,“要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要认真总结经验,对的要继续坚持,失误的要纠正,不足的要加点劲”。(《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08页)可见,教条主义或思想僵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大敌,经验主义,轻视理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大敌。

值此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之际,一个显然的结论是:我们必须高扬科学旗帜,全面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我们必须弘扬科学精神,捍卫、发展马克思主义,推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全面繁荣。

标签:;  ;  ;  ;  ;  ;  ;  

高举科学旗帜弘扬科学精神_科学精神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