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微微[1]2016年在《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效应研究》文中认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是建立公平、公正、公开股票市场秩序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也是保护投资者权益的重要前提。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效应可以涉及资产定价、市场流动性、引导投资者决策、资源配置、产品竞争、上市公司价值、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等诸多方面。本文根据信息经济学有关信息传播的相关理论,从信息披露的主体、接收者及其最终影响的角度选取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股票价格效应、投资者投资行为效应及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应叁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本文选取的股票价格效应、投资者投资行为效应及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应叁方面效应,虽然选取的角度不同,但是它们之间并非完全孤立,而是有一个共同的内在联系,即都会对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产生影响。从信息披露的主体来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越高,股票价格就越能够体现出其真实价值及公司的特质信息,有助于投资者更好地了解公司经营状况,便于投资者对股票进行选择,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从信息接收的主体来看,投资者通过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能够对其加深了解,能动态地对其内在价值进行评价,便于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并在形成市场均衡价格及其调整过程中得以反映,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从信息披露直接影响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来看,通过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融资资本产出效率及宏观资源配置效率均得以随之提高,实现了促进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效应。本文研究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效应对于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发挥股票市场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股票市场通过筹资聚集社会资本,使得社会资本得到合理配置,优质企业和项目更易得到直接融资,从而促进社会整体产出水平和效率的提高,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根据信息经济学理论的观点,随着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信息不对称状态得以有效地降低,便于投资者区分优质及劣质资产,从而更加准确的预测股票的预期收益,提高股票市场的价格效率及资源配置效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产生的效应对于股票市场的有序建立,对于投资者权益的保护,特别是对于中国尚未成熟的股票市场都极为重要。但是从中国目前的具体情况来看,一方面,中国股票市场虽然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可以说已初具规模,但是由于发展历史较短,经验相对缺乏,相关管理制度的建立仍不完善。另一方面,上市公司作为股票市场的主力军,虽然已成为我国经济体系中最具发展前景的群体,以其为核心的信息披露制度体系也建立起来并逐步得到完善,但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信息质量参差不齐,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情况较为普遍,容易对广大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造成损害,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由此降低,市场的应有功能也难以充分发挥,不利于股票市场的建设与健康发展。因此,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效应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本文研究的基本结构如下:第一章,绪论。介绍了选题背景、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提出了研究思路、结构安排和研究方法,分析了相关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最后是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第二章,信息披露理论概述。主要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理论依据、信息披露传播过程模型、信息披露的决策选择及影响因素、信息披露的质量标准及衡量方法、信息披露的效应几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描述;第叁章,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股票价格效应分析。理论部分首先对信息模型进行了概述分析,并在O'Hara的理性预期模型基础上对信息不对称如何影响资产价格进行了理论模型分析。实证部分,首先对信息披露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定价效应进行了研究,将中国股票一级市场成立之初至今划分为六个阶段,选取IPO折价率为衡量资产定价效率的指标,实证分析了信息披露制度的发展与IPO折价率之间的关系;其次对股票二级市场中价格的波动效应进行了研究,将中国股票二级市场成立之初至今划分为四个阶段,选取股价波动同步性为衡量股价波动的指标,实证分析了信息披露制度的发展与股价波动同步性之间的关系;第四章,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投资者投资行为效应分析。从投资者角度研究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对投资者投资行为产生的效应,理论研究部分以行为金融学为研究视角,并分析了DHS模型、HS模型及博弈模型,对信息披露与投资者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实证研究部分通过选取了股票市场中较有代表性的交易指标来对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进行考察,实证分析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对投资者投资行为产生的效应;第五章,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应分析。理论部分首先分析了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理论基础,并通过模型分别分析了信息披露产生逆向选择及道德风险情况下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机制;实证分析部分,分别从微观及宏观两个层面,选取了较有代表性的公司指标及宏观经济指标来对资源配置效率进行考察,实证分析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对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所产生的效应;第六章,剖析了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于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现状,主要分析了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体系、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及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产生的效应叁方面;对于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主要分析了信息的虚假记载及盈余管理问题、信息的延迟披露及未完整披露问题、信息披露效应不高的问题叁个方面;最后从内部治理因素、外部监管因素、中介机构因素及投资者因素四个方面分析了信息披露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七章,有针对性地提出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对策。根据上一章总结的信息披露问题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的从内部治理、外部监管、中介机构及投资者四个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对策。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为以下五点:一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发展降低了IPO折价率。在股票发行市场上,随着信息披露制度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随之提高,股票的发行价格与其真实价值越来越接近,使得IPO折价率逐渐降低,定价效率得到了提高;二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发展降低了股价波动同步性。在股票交易市场上,随着信息披露制度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随之提高,因此股价波动更能够反映出上市公司特质信息,股票价格波动同步性程度降低,股票价格的信息含量得到了提高;叁是上市公司通过信息的充分披露,使得投资者能够对其加深了解,能动态地对其内在价值进行评价,便于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并在形成市场均衡价格及其调整过程中得以反映。本文通过股票换手率及股票收益波动程度两个指标来考量投资者投资行为:一方面,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越高,投资者投资股票的意愿越强烈,股票的流动性越强,从而体现为换手率较高。另一方面,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越高,投资者能够获得的上市公司相关信息的数量及质量水平越高,因而收益率的波动程度就越低;四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降低投资者的逆向选择及道德风险,微观层面上提高了上市公司的融资资本产出效率,宏观层面提高了以宏观经济指标衡量的资源配置效率,最终实现促进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效应。但是无论是微观层面还是宏观层面,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均较低,导致了所在股票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也处于较低的状态;五是通过对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现状及问题进行研究,发现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整体不高,信息披露几个主要效应没有得到充分的实现。研究表明内部治理效率低下、外部监管不到位、中介结构不健全及投资者整体素质较低是导致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体现在以下叁点:第一,系统地梳理了国内外的研究文献,并综合运用理论分析、模型分析、博弈分析等方法对信息披露影响资产定价、股价波动、投资者行为及资源配置效率的内在机制展开了深入的理论探讨,为研究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第二,本文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与股票发行市场的定价效率、股票交易市场的股价同步波动性、投资者投资行为及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目前,国内还没有学者将它们放在一个框架内进行实证研究,本文弥补了这方面的缺憾,以期在本研究领域能够形成基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系统性实证结论;第叁,本文的研究较为系统和全面。研究对象涵盖了信息传播过程的叁个主要方面,即从信息披露的主体、接收者及其最终影响的角度选取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股票价格效应、投资者投资行为效应及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应叁方面效应进行研究,试图研究并总结出信息披露过程叁个主要阶段所产生效应的系统性结论。其中,由于股票价格在不同层级的股票市场中表现有所不同,因此本文不仅从股票一级市场研究了信息披露对股票发行定价产生的效应,还从股票二级市场研究了信息披露对股票价格波动同步性产生的效应,这样就得出了较全面的结论。并且,本文在研究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时,从微观和宏观层面分别进行了检验,为的就是能够全面反映信息披露对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产生的效应。论文的不足之处:本文致力于研究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股票价格效应、投资者投资行为效应、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应叁方面效应,由于选取了股票发行市场、股票交易市场、投资者投资行为及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四方面进行研究,数据量需求较大。但受制于数据的可得性及有限性,有些研究变量选择受到了限制,例如第四章研究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对投资者投资行为的影响中,实证研究部分的控制变量只选取了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及风险因子叁个,虽然有力的推出了结论,但是如果能充实变量将会更有说服力。在以后的研究中会通过数据的不断搜集,希望能增加变量强化研究结果的说服力。
刘青科[2]2006年在《中国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分析了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回顾了股票市场效率研究的现状:目前这方面研究少,且限于规范、定性的研究,提出从实证的角度研究中国股票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问题。首先,本文构造了计算股票市场内部收益率方法,并计算出1996年1月1日至2005年9月30日我国A股市场内部收益率。其次,本文对比我国A股市场的整体内部收益率与中长期国债收益率、主要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收益率、我国GDP的增长速度,得出我国A股市场内部收益率处于基本合理的收益率水平。然而,对比闲置资本资源和其他资源配置方式,股票市场在整个国家资本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还是很小,股票市场的资本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进一步用上述期间的市场数据计算分析流通股与非流通股的收益率情况,得出其原因在于过高的市场估价、IPO定价导致了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之间扭曲的资本财富分配,抑制了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发挥。再次,本文创新构造了资本资源配置效率洛伦兹曲线和资源配置效率指数,检验上述期间我国A股市场的数据,实证检验得出结论:我国A股市场内部配置资本资源趋向有效率。最后,本文总结研究结论,加以分析,给出改进措施,并提出了展望。
王锦慧[3]2008年在《金融开放条件下中国的金融效率与经济增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史为鉴”,回首世界经济增长历史的时候,我们发现市场经济取向下的金融发展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在任何一个时期的经济增长都是至关重要的。但金融的这种重要性并不意味着金融在不同国家或者各个国家的不同时期都应遵循同样的发展模式和路径。其间的缘由在于,在不同国家或各个国家的不同时期,其经济增长条件(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制度、市场和技术条件)的差异决定了各自经济增长方式的不同,由此也决定了经济增长对金融功能要求不同,从而也限定了金融发展的空间。作为服务于经济增长的金融只有适应经济增长的需要,更高效的发挥自身的功能,才能促进经济增长,也才能为自身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可靠的基础。否则,如果金融发挥的功能与经济增长的需要相违背(表现为金融抑制或者金融的发展超越了外部条件所允许的空间),则金融不仅不能促进经济增长,甚至损害经济的增长,最终又使自身失去发展的根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金融资源的增长及其市场化配置机制的培育,对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金融效率低下、金融资源严重浪费的问题,正日益成为制约金融和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障碍。与速度和粗放式发展相比,金融效率问题是一个更为深层次的问题。从长远来看,金融业的发展最终取决于效率,而不是速度,在金融开放的条件下尤是如此。所以,从经济增长的需要研究金融与经济增长。从金融效率视角研究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可以更好地认识二者之间的互动规律,也可以更有效地构建未来的金融体系,以此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上述思想构成了本文研究的基点,金融发展(功能)——金融效率(银行效率、资本市场效率)——经济增长。除导论外,本文共分五章。导论阐述了本文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对象的基本界定、研究思路以及结构内容。在金融要适应经济增长的理念指导下,提出适度金融效率的概念。适度金融效率的根本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经济效率的提高,核心思想是适度。第一章金融效率与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总结了前人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银行与经济增长以及资本市场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为后文的进一步研究作了铺垫。第二章金融开放条件下金融效率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依据金融功能理论构筑了一个银行、股票市场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框架,并结合以往研究从促进资本形成、改进资源配置以及推动企业创新叁个方面比较研究了银行和股票市场促进经济增长功能的异同。为了更清楚地研究金融效率与经济增长关系问题,本文引入了金融功能的概念。从功能视角研究金融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讨论金融在一定条件下应具备何种功能,如何通过金融功能地充分发挥实现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增长。因此,本文首先研究了金融功能的内涵与金融功能的体系结构。之后,本文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从经济稳定和增长的视角来研究金融功能的分类与金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按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现代金融的基本功能可分为四类:促进经济稳定的便利交易和稳定功能、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员储蓄功能、资源配置功能以及创新功能。金融正是通过这四类基本功能的实现来影响经济增长,我们称之为金融功能效应。金融要实现其功能,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手段或媒介体。这些媒介体或手段就构成了金融功能的实现形态,简称为金融形态。因此,从理论上研究金融功能效应,就要研究金融形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首先,将金融形态划分为金融机构形态(银行)与金融市场形态(资本市场),即直接金融形态与间接金融形态两部分。通过研究银行、资本市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来研究金融效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本章第叁节从促进资本形成效应、改进资源配置效应以及推动企业创新叁个金融功能实现角度出发,比较研究直接金融(主要是资本市场)、间接金融(主要是银行)功能效应机制的异同。第叁章金融开放条件下银行效率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在第二章阐述的银行功能效应的理论基础上,首先用DEA方法测度了1994-2006年中国银行业总体平均的效率水平以及四大国有银行和10家股份银行平均效率水平(包括成本效率、配置效率、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研究发现:在样本期间,整体技术、纯技术和规模效率的水平均高于成本与配置效率水平,整体成本与配置效率的波动要大于技术、纯技术及规模效率的波动;我国银行成本与配置效率在样本期间呈上升趋势,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相对稳定,略有下降;除纯技术效率外,我国股份银行的效率本期间均高于国有银行;国有银行的配置效率高于成本效率;通过对成本效率与配置效率变动的分析,发现贷款质量是影响我国银行成本效率与配置效率的重要因素,加强贷款风险管理是提高银行成本效率与配置效率的重要渠道;股份银行的抗风险能力比国有银行强,而且受外界影响要小;国有银行规模效率发挥不充分,甚至在有些年度出现规模递减的状况。然后,在银行效率测度的基础上,用银行效率值分别采用协整、多元VAR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方法研究了改革开放后中国银行效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叁种方法所得出共同的结论是:中国银行业的效率与经济增长显着相关;国有银行效率比股份银行效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范围更广、作用更大;国有银行规模效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产边际递减,而国有银行纯技术效率、成本效率与配置效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边际递增;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多元VAR分析均表明在我国银行效率与经济增长存在双向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在国有银行效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中表现尤为突出;尽管股份银行现阶段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要弱于国有银行,但股份银行通过比国有银行良好的综合管理水平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而且对经济影响力边际递增。第四章金融开放条件下资本市场效率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与第叁章对应,本章在第二章对资本市场(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二者关系的理论分析基础上,首先,运用Jeffrey Wurgler(2000)动态扩展模型方法测度了1996-2005年中国股票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研究表明:我国股票发行市场与交易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处于较低水平而且波动较大;股票交易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总体上低于发行市场的效率;股票交易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总体波动小于发行市场。然后,用股票市场效率值分别采用多元回归分析、VAR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方法研究了改革开放后中国银行效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得出共同的结论是:我国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无论是股票发行市场还是股票交易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与经济增长均不显着相关;在一阶条件下,无论是股票发行市场还是股票交易市场效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均不存在因果关系;但在二阶条件下,经济增长对股票发行市场和股票交易市场的效率影响作用在统计的显着性上大大增加;从VAR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我国股票市场(无论是股票发行市场还是股票交易市场)均不是经济增长变动的原因;而经济增长是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变动的原因。第五章金融开放条件下银行效率、资本市场效率的增长效应的比较与政策建议。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本章比较研究了我国股市发展、银行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在长期内银行效率对我国经济增长有显着影响,而资本市场效率(股票市场效率)与我国经济增长不存在协整关系,而且回归分析结果也显示资本市场效率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着;而且银行效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技术效率的提高,归根到底是通过规模效率的提高,而不是通过配置效率、成本效率与纯技术效率的提高来推动经济的增长。总体来看,国有银行比股份银行在更多方面影响经济增长等重要结论。提高金融效率是促进金融发展的根本途径之一,中国金融改革的主线应该是围绕着提高金融体系效率、最终实现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来进行。所以在文章的最后针对各部分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提升银行效率、提高资本市场效率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以及调整我国金融体系形态结构、实现银行体系与资本市场资金互动的初步想法。希望这些建议能对提高我国金融效率、指导金融实践具有积极意义。
牛冬梅[4]2008年在《中国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文中指出资源配置功能是股票市场一个重要的功能,资源配置效率是股票市场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研究了近几年我国股票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问题。在界定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含义后,对以往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文献梳理,归纳总结了学术界对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认识、股市配置资源的作用机制与过程,以及具体的实证分析方法等。之后,本文转入了对我国股市资源配置效率的实证研究。实证研究分为两个方面,首先采用线性回归方程的方法从行业资源配置的角度测算了我国股市的资源配置效率。实证结果表明,我国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较为低下,并有随二级市场表现变动的趋势。在完成行业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之后,转入对上市公司的研究上,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测算了电力煤气、房地产、医药生物和信息技术业这四个行业上市公司的经营效率、管理效率以及规模效率。发现上市公司管理效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经营无效率主要是由于管理无效率所致,从这方面来讲,近几年我国股市资源配置效率也并没有显着提高。完成对股市资源配置效率的定量分析之后,本文又简要分析了影响我国股市资源配置效率的因素,认为制度性缺陷是制约我国股市资源配置效率的根本原因。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指出股票市场信息效率向资源配置效率的传导机制与传导过程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方艳[5]2012年在《中国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研究》文中认为金融市场作为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核心部分,其资源优化配置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股票市场是现代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股票市场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一般经济理论认为,股票市场对于社会资源配置发挥着双重功能:第一种是筹资功能,即利用股票价格所反映的信息进行资金筹集;第二种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即将有限的资金合理地配置到高效益的企业中去。效率是经济理论的核心命题,也是股票市场理论的重要内容。根据股票市场的功能,可以把股票市场的效率分为信息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资源优化配置是所有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最终目标,即如何有效地把经济中有限的资源配置到不同企业、行业的生产用途中,以便用这些既定的资源达到最大的社会物质产品和劳务的产出。从这个层面上说,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是股票市场乃至整个资本市场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本文分析研究的对象就是股票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本文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视角考察中国股票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微观方面就是从上市公司的角度,通过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是分析上市公司的增量资金使用效率,包括首次融资和再融资的资金使用效率,其中首次融资是指首次公开募股所筹资金,而再融资是指增发和配售股票所筹资金;另一方面是分析上市公司存量资金的使用效率,即并购重组效率。本章主要是选取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并采用描述统计的方法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得到的结论是:对于中国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微观分析,无论是从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募股、再融资的资金使用效率角度,还是从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效率角度来看,中国股票市场的资源配置的效率总体是低效的。宏观方面也是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股票市场促进国家产业结构优化的效率情况;二是股票市场促进国家经济增长的效率情况。对于股票市场促进国家产业结构优化的效率,本文在参考了各家文献的基础上选取了产业结构优化指标、股票市场融资指标和中长期信贷融资指标,建立相应指标体系,并采用协整分析和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对于股票市场促进国家经济增长效率,本文在参考各家的文献的基础上选取了反映股票市场发展的指标(包括资本化率、交易率、周转率),反映经济增长的相关指标(包括实际GDP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居民的银行储蓄率)和金融深化指标,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并利用回归分析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得到的结论是:对于中国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宏观分析,无论是从股票市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效率角度,还是从股票市场促进经济增长的效率角度来看,中国股票市场的资源配置的效率总体上也是低效的。影响中国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改进的因素,微观方面主要有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缺陷、融资政策缺陷和中介机构的影响;宏观方面主要有股票市场定位偏差、股票市场结构缺陷、股票市场制度缺陷(包括发行制度和退市制度)、股票市场监管力度不够等。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本文从治理结构、信息披露、市场定位、市场结构以及制度等方面提出改进中国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政策建议。
王锦慧, 王倩[6]2010年在《中国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与经济增长》文中认为资本形成和资本配置是股票市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文章通过Jeffrey Wurgler(2000)分别计算出中国股票发行市场和交易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值,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无论是股票发行市场还是股票交易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与经济增长均不显着相关;无论股票发行市场还是股票交易市场效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均不存在因果关系;在一阶条件下,无论是股票发行市场还是股票交易市场效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均不存在因果关系;但在二阶条件下,经济增长对股票发行市场和股票交易市场的效率影响作用在统计的显着性上大大增加等重要结论。
罗鹏巍[7]2002年在《中国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研究》文中认为众所周知,股票市场作为一个金融市场,本身并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作为优化资源配置的工具,其效率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股票市场获得了迅速的发展,目前流通市值已高达1.4万亿元,成为世界第八大股市。6000万投资者,每年数千亿元的融资额,使股票市场成为我国最重要的金融市场之一,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股票市场融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必然会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对中国股票市场融资效率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自从Fama1971年开创性的论文发表以来,股票市场效率已成为对证券市场感兴趣的理论研究者的一个突出课题。但在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与信息效率的关系方面,目前理论界还存在明显的分歧。以法玛位代表的信息效率学派认为,一个具有信息效率的股市自然会具有资源配置效率。但H. Beaver 等人却认为,市场信息效率并不包含社会需求性的含义。(这种)市场效率只是讨论信息和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认为市场效率越大,间接的资源配置就会更好的论断难以成立。本文第一章在对前人有关股票市场效率的理论研究进行回顾以后,得出结论:同所有其他市场一样,股票市场也面临着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的问题。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市场中这两个问题的严重程度。市场价格信息效率有助于解决市场中的逆向选择问题,而市场道德风险问题的解决,则取决于上市公司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劣和经营效率的高低。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决定了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那么,中国股票市场是一个具有资源配置效率的市场吗?特别的,在目前市场环境下,企业对发行股票融资的偏好,是否意味着股票市场是一种比银行更有效率的资源配置工具呢?本文第二章通过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实证分析,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上市公司融资量的上升并没有起到促使上市公司业绩保持持续增长的作用,相反,企业的上市融资往往与每股收益,资产收益率等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存在明显负的相关性。显然,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股票市场融资效率相当低下。第叁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本章利用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从机构投资者<WP=6>的套利行为和政府监管两个方面,对影响中国证券市场信息效率的原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首先,通过建立机构投资者的博弈模型并导出其均衡解。证明目前市场不完备的交易机制是导致股票市场信息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通过对政府对证券市场效用偏好函数的分析,揭示了政府对市场监管严厉程度的“相机抉择”行为和政府对股票市场“隐性担保行"为产生的根源,分析结果表明:不完备的市场交易机制和政府同时作为市场的监管者和筹资者的角色冲突,是导致中国证券市场信息效率低下,投机气氛浓厚,市盈率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本文第四章的安排主要是基于这样一种考虑:即上市公司经营效率也是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的研究表明,上市公司管理人员在股票市场资源配置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股票市场能否产生一个能够激励和约束公司经理人员的公司治理机制,使他们进行最优的投资决策,也成为本文重点考察的对象之一。本章通过委托——代理理论的分析框架,构造了一个期望效用模型来说明影响企业经理腐败的因素,并考察了企业通过股票市场融资对这些因素的影响。据此得出结论,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企业通过股票市场融资反而会增加企业经理人员的道德风险行为,降低企业经营效率。根据本文第叁、四章的分析,第五章阐述了股票市场融资效率低下将会对经济产生的影响,并提出改进建议:(1)政府应改变仅仅把股市作为国企融资渠道的观念。将对股市功能的认识,从为国企服务转变为国民经济服务,撤销对股市的隐性担保。(2)建立完备的股票市场交易机制,提高股票市场信息效率。(3)加快国有股减持的进程,逐步降低国有股在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中的比例,完善上市公司公司治理结构。(4)尽快解决国有股与法人股不能流通变现的问题,真正做到流通股,国有股,法人股的同股,同权,同利,同价。
武晓春[8]2005年在《中国股票市场效率研究》文中提出股票市场作为资本市场的主要形式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的好坏、运作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资本的流动速度和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进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因此,自股票市场出现以来,其效率问题就一直是学者们研究和讨论的重大课题。 中国股票市场的效率问题也一直是国内学者关心和研究的焦点。目前国内研究存在较大的分歧,不少学者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国股票市场是弱式有效的,但也有学者对此提出了异议。本文以这些研究和争论为出发点,深入探讨中国股票市场的效率标准问题,并通过实证分析检验中国股票市场的效率,指出制度缺陷是造成我国股票市场低效率的根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我国股票市场效率的若干途径。 本文首先考察了中国股票市场与国外成熟股票市场的差异,以此说明有效市场理论在评价市场效率方面的适用性,在此基础上重新界定股票市场效率的内涵。研究表明,作为新兴的股票市场,中国的股票市场还存在较多不完善的地方,距有效市场理论赖以成立的前提假设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市场有效性并不完全等同于市场效率,前者只反映了后者的一个方面,即信息效率。本人认为,股票市场效率除了信息效率外,还包括资源配置效率。资源配置效率是指通过股票市场的价格机制,将金融资源,从储蓄者手中向生产者手中转移,从而实现稀缺资源的有效利用。它又包括两重涵义,即资金的有效动员和金融资源的高效利用。资金的有效动员是指股票市场筹集资金的效率,而金融资源的高效利用是指通过股票市场筹集到的资金能够得到充分高效的运用。 本文随后运用定量分析方法检验了中国股票市场的效率。对于信息效率的检验是利用上证综合指数的时间序列数据,分别运用时间序列相关性检验和游程检验进行的。本人对股指的检验始终未能呈现出弱有效性,即使对于长单位期间的周数据而言,整体来说,我国股票市场运行不具有随机性,还不是弱式有效股票市场。对于资源配置效率的考察是采用比较分析法进行的,分别考察了IPO筹集资金和再融资募集资金的使用效率以及股票市场的资源动员能力。结果表明,我国股票市场在资源动员方面的效率比较高,但在资金使用方面的效率比较低,无论是首次发行股票还是通过配股和增发所筹集的资金的使用效率都比较低下。综合以上两个方面,本人的结论是:我国股票市场的信息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都比较低,因此我国股票市场效率比较低下,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加以提高,以实现稀缺资源的有效利用,更好地促进国民经济持
黄锋[9]2006年在《我国A股市场的制度变革与资源配置效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A股市场在上市公司数量持续增加的同时,流通市值却大幅下降,证券市场与宏观经济的相互背离表明A股市场深层次和结构性矛盾得到集中凸显。A股市场的持续稳定发展与股权分置制度安排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使A股市场的应有功能和资源配置效率受到深度的制度抑制,其结果不仅使A股市场的发行和融资功能陷于瘫痪,而且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可持续发展以及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改革和国际化发展构成严重威胁。由于股权分置问题所具有的独特性,本文运用了新制度经济学中有关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理论和分析方法,研究A股市场股权分置制度安排及其变革与市场配置资源效率之间的关系。股权分置的形成主要源于早期对股份制以及资本市场的功能和定位所存在的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本文从信息不对称导致股票定价机制扭曲、上市公司治理共同利益的缺失、阻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以投机为主要目标的虚假并购盛行、制度抑制市场稳定预期等方面,分析了股权分置制度安排的制度性缺陷。并从我国经济转轨中制约A股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制度环境因素,探讨了股权分置与产权约束、信用约束、市场寻租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本文从加快我国A股市场的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以及维护我国金融运行体系稳定和安全的角度,分析了推动股权分置改革的重大意义和紧迫性,并对以股权分置改革为核心的相关政策组合进行评析,从维护A股市场的稳定发展、进一步完善A股市场的基础性制度建设和促进A股市场的金融产品和制度创新的角度,提出了后股权分置时代促进我国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的政策建议。
陈月生[10]2010年在《中国证券市场资源配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证券市场是在新旧体制的摩擦和对抗的夹缝中产生和发展的。作为一种新的投融资制度,中国证券市场为推进市场经济改革和促进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同时也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证券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证券市场面临着机遇和挑战,金融危机后中国如何发展证券市场并解决证券市场资源配置的问题,这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资源配置理论为指导并借鉴西方经济学的资源配置理论、有效市场理论、效率理论、制度变迁理论,综合运用历史的、逻辑方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法分析了证券市场的配置资源的内容、方式、特点、效率并提出了证券资源配置效率的评价标准。本文回顾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阐明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规律及其资源配置模式的变迁,并对中国证券市场资源配置效率进行了客观评价。本文认为中国证券市场总体上是有效率的,为国有企业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从微观上资源配置的效率不高,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中国制度的问题。新兴加转轨的中国证券市场在其制度变迁的过程中明显带有特定的制度安排,这种特定的制度安排又成为了制约中国证券市场资源配置的因素:如上市资源的行政化的配置导致的寻租行为,增加了上市成本和难度;股权分置造成了国有股“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国有企业改制不彻底导致产权不清晰,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等;股权分置改革后,中国证券市场进入了全流通时代,虽然资源配置功能得以发挥,但股权分置改革遗留下来的“大小非”和“大小限”仍需解决。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给中国证券市场带来了冲击,但2008年中国证券市场剧烈震荡的根本原因仍然是其制度本身。鉴于上述问题,本文认为,世界金融危机后,中国证券市场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充分利用世界正在看好中国经济的这一大好机遇,同时要以美国金融危机作警戒,加强制度创新,加强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完善信用制度,建立金融创新与维护金融安全相结合的机制,按照市场性、效率性和竞争性的原则来推动中国证券市场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明确政府的角色定位,建立健全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并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充分利用低碳经济这个契机,建立绿色证券市场;以培养证券市场的凝聚力来提高证券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效应研究[D]. 张微微. 辽宁大学. 2016
[2]. 中国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实证研究[D]. 刘青科. 厦门大学. 2006
[3]. 金融开放条件下中国的金融效率与经济增长研究[D]. 王锦慧. 华东师范大学. 2008
[4]. 中国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D]. 牛冬梅. 暨南大学. 2008
[5]. 中国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研究[D]. 方艳. 江西财经大学. 2012
[6]. 中国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与经济增长[J]. 王锦慧, 王倩. 生产力研究. 2010
[7]. 中国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研究[D]. 罗鹏巍. 江西财经大学. 2002
[8]. 中国股票市场效率研究[D]. 武晓春. 南京农业大学. 2005
[9]. 我国A股市场的制度变革与资源配置效率研究[D]. 黄锋. 天津大学. 2006
[10]. 中国证券市场资源配置研究[D]. 陈月生. 福建师范大学. 2010
标签:金融论文; 证券论文; 投资论文; 股票论文; 中国证券市场论文; 中国股票市场论文; 配置效率论文; 股票融资论文; 股票发行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银行融资论文; 有效市场论文;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论文; 投资资本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银行资本论文; 股票交易论文; 经济学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市场功能论文; 经济论文; 证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