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主题结构与汉语修辞学的发展_修辞学论文

21世纪的主题结构与汉语修辞学的发展_修辞学论文

21世纪的学科结构与中国修辞学的发展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修辞学论文,中国论文,学科论文,结构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本文提出并阐述了一个观点:面向21世纪研究学科的发展是当前中国修辞学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接着,文章从21世纪修辞学与社会的结构、与其他学科的结构,以及自身内部结构三个方面,分析了修辞学学科发展的三个趋势。最后,文章就修辞学发展发表了三点看法;修辞学的发展目标应定位于“现代化”,而不是“科学化”;修辞的发展结构应从科学而不是从学科积累来构建;修辞学的当前发展应特别注重整合意识。

关键词 修辞学学科发展 学科目标 学科结构

现在,离21世纪还有6年时间,中国修辞学将如何发展?这是大家都在认真思考、深入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在此之际,我们特别要树立“学科发展”的观念。学科发展在任何时候都是学科建设的最高利益,推动学科进步是超乎所有学者个人观点、研究兴趣上的学术精神。探讨学科发展问题的常见方法有两个:一是研究历史现象,一是分析学科现状。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修辞学界出现了两股热潮:研究修辞学发展历程;评价修辞发展现状。这两股热潮的出现有学科建设上的内在的、必要的、积极的原因,因为那时修辞学经80年代初修辞学对象大讨论后又面临如何推动学科继续发展的问题;这两股热潮的出现也有修辞学工作者在选择学科发展之路上的正确性,因为总结经验和把握形势是确定下一步发展的基本前提,它在主客观上都为今后学科发展提供了启示。

但就当前来讲,修辞学面临的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是研究学科发展,是开拓未来,而不再是历史总结、评价现状了。首先,学科的历史研究、现状评价与未来发展毕竟不是同一概念。学科的历史研究与现状分析可能与学科在今后的发展无关,那种纯粹的史实整理和客观的形势分析也是一项重要的学科任务,但不是最紧迫的任务。其次,在处理学科发展问题的实际活动中,我们必须面对学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三者的关系。如果没有发展意识,历史总结和现状分析就容易变成只是给一个完结了的过去作“盖棺定论”;甚至演化为一种“你这样说、我那样说”的无谓情绪对抗。对于修辞学来说,要紧的不是在现状评价上分出谁是谁非,而是要考虑学科该如何发展。所以,有必要淡化没有发展意识的历史总结与现状评价,把“发展”问题提到重要位置上来。

将“发展”问题作为修辞学学科建设的直接任务来抓,更是学科观念的一个转变。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迄今为止的中国现代思想、哲学、文学都带有浓厚的历史意识或历史色彩”,在现代中国,“许多文化讨论、思想论战和社会政治运动也往往是以历史为主题逐步展开或走向深入的。”①这就容易使我们在探讨学科发展时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一旦探讨学科的未来发展,就将目光转向过去的历史;一旦碰上现实问题,也回过头去对历史作一番研究、阐释。浓重的历史意识和史学传统不可避免地影响了现代中国文化与科学的内在结构,甚至影响到人们的学科观念。人们常常相信:是过去决定了现在和未来。了解了过去,就懂得了现在,也就把握了未来。但实际上过去并不能说明和决定现在和未来。某种做法在过去某个时候促进了学科发展,在现在或将来就不一定会促进学科的发展。对于学科的发展来说,过去虽然会影响现在,但不决定现在,决定现在的是未来。未来的目标对学科的现在具有引导作用。如果说历史是现在的一面镜子,那么未来就是现在的灯塔。所以,我们在注重过去和现在的同时,更应该自觉地面向修辞学的未来,即使研究过去的学科历史、分析当前的学科现状,也要以学科的未来发展为出发点。要分析预测修辞学在21世纪所处的学科结构和发展环境,从而把握修辞学在学科方向、学科任务、学科目标、课题选择、学术队伍等方面的演变趋势。总之,学科发展应确立的一个新观念是:“面向未来!”

中国修辞学在21世纪将会处于什么学科结构,中国修辞学在这种结构中将会出现何种发展趋势,目前还难以详细勾勒。下面只是大致作些预测,以就教大方。

一、修辞学将在社会与科学的互动结构中实现修辞学研究与语言实践的双重转化

社会与科学的关系一直是科学结构的一个基本方面。但在以前,科学与社会常常呈现出一定的分离性,科学研究常常表现为一种个人的学术旨趣。在现代社会,社会实践愈来愈受到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活动亦愈来愈深入地介入社会实践。社会的科学化和科学的社会化使科学与社会形成一个互动结构。科学研究日益成为一种高度社会化的活动,其研究目的不只是创造知识,重要的是为了解决日益发展着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所面临的问题。在下一个世纪,这一特征将在科学与社会的结构关系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中国科学界历来有着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中国修辞学更是一直对汉语修辞实践投注关切的目光。在今后的学科发展进程中,修辞学将更加自觉而深刻地实现实践问题与科研课题的双重转化;一方面,汉语修辞的实践问题与要求将在修辞学研究中转化为学者的研究课题;另一方面,修辞研究的结论与成果又将在汉语修辞实践中得到检验与运用,成为实践的指南。学科研究再也不是一种个人学术旨趣的行为,而是对社会需要的一种回应。“我们学科要为社会提供某种成果”的观念将转变为“社会要我们学科提供某种成果”,修辞研究将由“我要研究这个课题”转变为“要我研究这个课题”了。

这种双重转化的要求必然导致修辞学工作者增强关注和参与语言实践的现实感,同时也将促进修辞学学科的发展。当然,要提高修辞研究的现实感并非易事。我们担心,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会损害修辞研究的学术价值。应该说这种担心不是没有一点道理,修辞学研究中确实存在一味强调实用,导致学术品位下降的现象。但这并不能由此得出结论:学术性是靠抛弃现实感来达到的。马克思说:“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代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一门学科的发展状况、一个理论的进步意义,就在于是否满足了社会实践的需要。学科的发展方向、理论的研究价值和它的现实意义应该是一致的。只有语言实践的实际需要反映到修辞研究的学科意识中,并转化为修辞研究的学科任务时,修辞学的进一步繁荣与更大发展才有可能。

二、修辞学将在学科的外部结构中伸出新的发展触角

现代社会中,由实践问题转化而来的研究课题庞大而复杂,需要多门学科高度协同。现代科学已出现整体化、综合化的趋势,基础学科和分支学科、边缘学科、综合学科、新兴学科等一起构成了巨大的学科网络结构。这种结构在21世纪的学科群体中占据相当的空间,并发挥日益增长的作用。在这种学科结构网络中,学科发展的速度将明显加快;学科交叉综合的程度将大大提高;学科交叉的类型、方法和内容将日趋多样而复杂,科学的发展不再是各门学科的自我设计与自我运行,而必然会在各门学科的总体格局中,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的相互影响下,协同地走上有目的的自觉的发展之路。修辞学的学科发展也将越来越受到这种学科外部结构的影响。修辞学将与语法学、词汇学、语文学、语用学、乃至与文章学、辞章学、语体学、风格学等组成各种大科学的结构体,甚至与文化研究、计算机技术互相影响。在这种背景下,修辞学将延伸出许多新的发展触角:

1.研究对象和研究技术将科技化。21世纪是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电子技术的运用,将大大增加人类信息的处理、交流与传播的科技含量,引发人们以往的“手写口说”和“目睹耳闻”的信息处理与交往方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语言交流与信息传播中高新技术的广泛使用,对语言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是目前语言学许多学科发展的强大的内在动因,面对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与挑战,许多语言学科纷纷调整自己学科的发展方向与目标,修辞学对此决不可熟视无睹。比如,目前自然语言理解已成为多门学科协同攻关的一个热点,在其它学科攻克电子词典、数据库等课题的时候,修辞学是否可以对语境、文化背景的识别作出努力?

2.学科优势和劣势得到自省。修辞学与其它学科的相互影响将使修辞学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改进自己的不足。比如修辞学的研究方法虽然有合乎语感、注重感受、有利鉴赏等积极的一面,但与语法学相比,其难以操作、难以验证、难以传授的一面更为突出,因而显得落后陈旧。马希文先生说:“我们不但要求语法体系有足够的‘覆盖面’,还要求它有‘滤过力’”。②

他批评某些语法研究滤过力不强,一个语法结构如与语法事实不符,就放宽限制,结果导致理论弹性过大。其实,修辞研究更成问题。它既没有语法分析所讲的那种覆盖面,也没有足够的滤过力,理论的弹性特别大。我们能说出一种修辞方式可能产生哪些好的或不好的效果,却不能说出这种修辞方式究竟在什么条件下就会有好的效果,在什么情况下就会出现不好的效果,我们只能说出“一切要依语境而定”之类的颠扑不破然而弹性极大的话。如何从修辞与语境的匹配关系说明修辞方式与修辞效果的对应情况?在将来的发展进程中,修辞学也许会在语法学等学科的影响下对此特别注意并尽力改进。

3.汉语的文化特征将得到深入研究。21世纪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必然加快,汉语结构的文化意味可能成为语言学各分支学科的一个研究热点,修辞学在这一方面有着独特的学科优势。在与其它学科的协同攻关中,修辞学对语言结构不但能做语言上的分析,还能做文化上的剖析,特别能揭示修辞结构与文化结构的对应关系。就是说,除了那些形式的结构的分析,修辞学在研究修辞结构中那些非形式、非数量、非逻辑的组成因素方面确实能发挥巨大优势。

三、修辞学将在学科的内部结构中加强基本建设

就学科的内部结构来看,21世纪的中国修辞学将有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队伍组建和科研活动的开展(包括研究方向、研究选题和组织形式)之间作进一步的调整和构拟。在这一学科内部结构的建构过程中,学科基础建设和基本理论问题将得到特别的重视。学科发展的动力既来自一般社会成员的功利性追求。同时更内含着超越社会之上的非功利的求知欲望。20世纪的中国修辞学一是有频繁发生的学术思想论战,二是承担了异常紧迫的实践任务,外在撞击使得修辞学学科发展难以获得安宁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进入沉思。但学科发展毕竟应该在属于自己的学术园地作形而上的探索,要靠学科的基础建设和理论研究获得持久的动力。在21世纪的学科内部结构中,这方面的研究将越来越占重要位置。

人们将重新反思修辞研究的目的。例如:修辞学研究难道就仅仅是认识那些语言运用的技巧吗?难道就在于为那些技巧搭起一个知识的框架吗?修辞学研究的最高目的在于指导人们的语言实践。修辞学研究也正像马克思所说,其目的不但是认识世界,而且是改造世界,使人们不但更加深刻地认识语言,而且更好地运用语言。修辞学将在理论探讨中对修辞学对象不断地重新定位;在实际研究中也会对那些明确属于修辞学研究的现象展示新视野、开辟新领域。例如变义结构历来就是修辞研究的对象,但还有许多问题没解决。比如一个变义结构的非规约搭配是怎样由规约搭配变化而来的?这种变化的动机与效果是什么?这种研究将使变义结构的描写日益清晰,使这种结构后面的变义规律的理解更加深化。总之,只要对学科建设的基本问题不断研究,修辞学的科学研究就将不断获得新的深入,学科发展也将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在今后的学科结构中,中国修辞学的学科发展有三个问题值得一议:

一、中国修辞学的学科发展目标是“现代化”还是“科学化”

用“科学化”这个概念来定义修辞学学科发展目标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毫无疑问,修辞学的学科发展是要求科学化的,特别是鉴于修辞分析方法科学性不强的实际,“科学化”的提法更有针对性。但是,如果作为学科发展目标,“科学化”这一概念的使用就应慎重。因为在哲学、文化学、语言学中,“科学化”常常是作为“人文性”的一个相对概念提出,现将它作为学科发展目标是否有其片面性?而且,不少同志的“科学化”只是指逻辑的实证的数学的方法,而“科学方法”的涵义却异常丰富,既包括依据可验证的系统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程序,也包括突破原有知识体系,不断创新的革新精神,这样,“科学化”能否作为修辞学学科发展的目标就成问题了。比如在修辞学研究中提倡形式化和模式化,恐怕就是这种“科学化”观点的直接产物。在修辞分析中,尝试运用形式分析、模式研究的方法,应举手欢迎。但修辞现象不是一个纯形式结构,而“是有根的是活的,是有个性的”。修辞研究能不能和能在多大程度上形式化、模式化?可以探索,也值得探索,但不要忙于下断语,更不要急着作为学科发展的目标提出。

相比之下,“现代化”作为中国修辞学的学科发展目标可能要妥贴些,它能更全面反映学科发展的各个问题,包括了多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科思想、学科观念的现代化;二是学科任务和选题的现代化;三是学科建设(包括队伍组建、管理方式、活动形式)的现代化;四是研究方法的现代化;五是科研手段的现代化(如对计算机的运用)等等。显然,其中许多问题(如学科任务和学科选题等)不是“科学化”所能概括的。而且,一百多年来,“现代化”是中国社会与文化的贯穿主题,也是中国各门学科的共同目标。“现代化”能准确、全面地反映中国修辞学走过的和将要走的历程;无论是一、二十年代的草创工作,或是陈望道的卓越工作,还是以后五十年代、特别是八十年代中国修辞学者的长期工作,实际都是要将中国修辞研究从一种传统的学术形态转化成一门现代的语言学科。所以,将“现代化”定义为修辞学学科发展目标也许更准确,更全面,并将更有力地指导修辞学在下一世纪的学科发展。

二、中国修辞学是从学科积累还是从学科问题来构建学科的发展结构

学科发展不能看作是一个在原有成果基础上“添砖加瓦”式的单纯的学科积累过程,如果把科学发展与进步归结为量的增加,那是幼稚而错误的。学科的发展不但在于自身成果的积累,更在于它对学科问题的解答。学科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真正灵魂,劳丹认为“科学本质上是一种解题活动”,“如果将科学看作是一种解决问题和以问题为定向的活动,许多古典科学哲学的问题和许多标准科学史的问题便会呈现出一番完全不同的景象。”③科学的最初形态并不是由概念、范畴构成的逻辑体系,科学活动也不是起源于对这些概念、范畴、体系的阐明,虽然这些概念、范畴、体系标志着人类理性思维的成熟性,但我们不能让其遮蔽了科学活动的原本意义。科学追求的是解决问题的理论,探索真理是科学的任务,但真理不是科学的唯一目的。“所有的桌子都是桌子”、“1+1=2”是真理,但不足以达到科学的目的。单单是真理是不够的,只有在对一个有意义的有难度的科学问题进行深度的解答时,这个真理才与科学有关。目前的修辞学研究中,存在不少不能否认,却永远都正确无误的“真理陈述”,这种真理的陈述对科学发展无补。

学科问题还是学科发展的核心所在。“科学中所谓‘问题’,无非是目标状态与当前状态的差距,”④学科问题与学科目标、学科发展三大因素,构成了学科的活动结构。在这个结构中,学科问题的解决是学科目标实现的标志,也是学科发展的目的。“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愈来愈深化的问题,愈来愈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⑤科学活动是以有问题存在为前提的,只有立足于学科问题的探讨,才能更好地探索真理、发展学科。这是已被证明的事实。汉语语法研究的词类问题、主宾语问题、单复句问题、句子分析方法问题、三个平面问题、汉语空语类问题是如此;修辞学研究也是如此,陈望道对“白话有没有和能不能修辞”的学科问题解答,80年代修辞学界对修辞学对象问题的解答都大大推动了学科的发展。但相比之下,修辞学界提出的科学问题太少了。

所以,修辞学研究不是成为单纯的学术成果的汇编集,不应成为单纯的学术事件的编年史,而应该是一种解决问题、探索真理的学术活动。修辞学工作者应该确立强烈的问题意识。这是修辞学学科发展最基本的生长点。学科问题不等于学科研究的不足、缺点。修辞学要有自信和热情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能说不存在问题,如果没有科学问题的存在,就没有学科的发展了。只有在确定学科发展目标,找到学科科学问题后,才谈得上如何进一步推动修辞学的发展。

三、修辞学在当前学科中应特别注重的是确立独立观念还是强化整合意识

在学科发展问题上,人们常表现出浓烈的学科独立观念。这是十分可贵的,我们记得十分清楚,正是这种独立观念,一二十年代,修辞学的先哲们完成了学科的草创任务,但时至今日,社会分工日趋精细,人类活动的社会化程度日趋增强,学科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统一,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理论、方法、材料上的相互借鉴是科学、尤其是当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与条件。21世纪各学科综合交叉而导致的学科“对话”将更加频繁而深入,学科的发展要特别注重与其他学科的“对话”。

可惜的是,中国语言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不够。“人为我用”的情况不多,“我为人用”的东西就更少。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的“对话”关系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直到最近虽有所改变,可远不是积极的、主动的、对称的。除了语言学与语言学之外的各门学科对话不够外,语言学内部各分支深入的对话关系同样十分松懈。修辞学与语法学之间的关系就是如此。本来,这两门学科都是要揭示语言的本质和规律,互补性很强。就研究角度看,语法学侧重结构;修辞学侧重功能。就研究对象看,语言的形式结构是语法学关注的对象、语言的行为结构是修辞学关注的对象,而语言的意义结构则两者都关注的;句法结构与修辞结构本质上也是一个事物两个方面,是语言结构的两种表现形式。语法分析与修辞分析理所当然地有天然联系,修辞学与语法学的对话关系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发展都有其必然性,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更有甚者,过强的独立意识深入到修辞学的内部,修辞学的研究术语、方法和选题不仅不能与其他学科对话,就是在修辞学内部互相也不能兼容。在语法学里面,体系安排基本一致;而修辞学却基本不一致,你要这样编,我就要那样编,或“词语修辞、句式修辞、篇章修辞、辞格”;或“消极修辞、积极修辞”;或“语音修辞、意义修辞、结构修辞”,大家将过多的精力放在体系的拼合上,对学科基本问题却不太注重,甚至要注重也没法注重,因为大家根本不在一个球场上踢球、要相互切磋球艺也就无从谈起。所以,在推动修辞学学科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特别做到两条:一是强调对话意识,各门学科共同关注与研究的问题,修辞学要广泛参与;修辞学研究也要能够向其它学科输出自己的选题与成果。二是建立对话通道,找到一些共同的选题、科学术语和概念体系,由个体的单兵作战转变为群体的联合攻关,让修辞研究汇合到整个语言研究,乃至整个科学研究的洪流中去。

收稿日期:1994-11-15

注释:

①欧阳哲生《关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倾向的反思》,《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4期。

②马希文《语言文学资料的计算机处理》,《语文建设》1988年第6期。

③李远《论哲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哲学研究》1992年第9期。

④L·劳丹《进步及其问题》,华夏出版社,1990年7月版。

⑤〔英〕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318页。

标签:;  ;  

21世纪的主题结构与汉语修辞学的发展_修辞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