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邓小平稳定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学界对邓小平稳定思想给予了高度关注,以邓小平有关实现和维护稳定的丰富论述为基础,通过不同的研究视角切入,对邓小平关于什么是稳定、为什么要实现稳定、如何实现稳定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的论述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系统阐释。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推进邓小平稳定思想研究,需要进一步厘清“稳定”和“安定团结”之间的概念关系,邓小平关于世界、国内和党内稳定思想的层次性关系,以及加强邓小平稳定思想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社会稳定治理思想之间的比较性研究等。
关键词:邓小平;稳定思想;政治稳定;社会稳定
邓小平稳定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不断推进,学界对邓小平稳定思想的研究也在不断发展。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起点上,简要回顾一下关于邓小平稳定思想的研究成果,对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有着重要借鉴意义。
一 关于邓小平稳定思想的研究视角
邓小平稳定思想是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局全过程的带有普遍性意义的问题,但就学理研究而言,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切入,可以在不同的侧面之中凸显邓小平稳定思想的具体作用和意义。
从既有学术成果来看,大部分学者选择把邓小平稳定思想置于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格局中进行研究,从中审视维护社会和政治稳定对于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秦宣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发展才是硬道理”和“稳定压倒一切”是邓小平的三句名言,它提示人们改革作为动力、发展作为目的、稳定作为前提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1]改革、发展、稳定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而稳定又处于三者中的“枢纽的环节”。[2]因此,要评估邓小平稳定思想的重要地位,必须将其还置于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中,理解社会政治稳定对于保障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性作用。
改革、发展、稳定,是“三着紧密关联的战略性棋子”,[3]而这三着棋都必须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大棋盘之上。因此,有学者直接把稳定和现代化建设勾联起来,探究邓小平理论中稳定思想与现代化思想之间的关系。汪信砚指出,邓小平的社会稳定思想是在总结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建设经验教训基础上,在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条件下提出的,反映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建设客观需要的战略思想。[4]费维照则指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政治稳定,把政治稳定置于当代中国的国家战略总体中进行考察和设计,是邓小平关于政治稳定和现代化理论的特征。[5]
另一种研究视角是运用政治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探讨邓小平理论中民主政治、政治发展与稳定思想之间的关系。王春玺指出,邓小平把民主和稳定都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大背景中来认识,既看到社会主义条件下民主与稳定相一致的一面,又看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主和稳定之间的一定张力,认为民主和稳定都能较好地服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6]刘然也注意到邓小平理论中政治稳定与民主政治建设之间的关系,指出政治稳定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大力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又有助于政治稳定态势的形成。[7]“政治发展”是政治学中另一个重要议题。周健超在引述亨廷顿关于秩序和自由的名言后指出,邓小平正是把政治稳定放置于政治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从而避免了二战以后发展中国家在政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长期动荡不安和“政治衰败”现象。[8]
政治发展需要政治稳定,而在中国,无论政治发展还是政治稳定从根本上说都依赖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徐国亮注意到了邓小平稳定思想中社会稳定与党的建设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从而揭示邓小平思想中“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保持稳定的社会环境——保持稳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清晰逻辑。[9]杨帆进一步指出,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处于国家政治生活的核心,因此执政党就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稳定器”,所以要保证社会政治稳定,就必须通过保持中央领导集体的团结与稳定、完善和发展党内民主、保持执政党政策稳定、从制度上解决领导人物更替等战略举措来保证执政党的稳定,从而实现整个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10]
还有一种研究视角是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出发,肯定邓小平稳定思想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刘宋斌指出,无产阶级在进行革命、夺取政权并上升为统治阶级之后,能否和如何实现社会政治局面的稳定,是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斯大林再到毛泽东都没有很好解决的重大课题。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总结并汲取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经验教训,对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性、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复杂因素和原因、维护社会政治长久稳定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比较系统地回答了这一问题,为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11]
二 关于稳定的基本内涵
许多学者都注意到,邓小平从来没有专门为稳定问题留下专著或下过定义,但根据他对稳定问题的丰富论述,仍然能够清晰地把握他对稳定概念所作的科学阐释。不同学者对于“稳定”或“社会稳定”内涵的划分大致有以下四种情形:
可以根据改良措施的不同将治理方法分为物理、化学、生物和综合改良,不同地区由于土壤盐碱化程度、性质不同,其具体适合的改良措施也不尽相同。
三分法。如龚少情把邓小平稳定思想的内涵概括为社会政治稳定、国家政策稳定、国际环境的和平稳定三个方面。[12]
四分法。如陈军梅、高剑云将其概括为政局稳定、政策稳定、社会稳定和世界局势的稳定,[13]严励将其概括为政治稳定、经济稳定、社会稳定和国际环境稳定,[14]秦宣将其概括为国家政权体系的稳定、国家政局的稳定、方针政策的稳定、国际环境的稳定。[15]
应用子系统负责管理持久性数据以及用于显示的临时数据和状态数据,系统内部的数据与系统外部的转换也在这一层次完成,除此之外应用子系统也负责具体应用功能的调用以对来自UI层的功能调用进行响应;同时也控制着所有的全局参数,负责程序的显示配置。该子系统包含命令管理器(Command Manager)、配置模块(Preference)、数据文档(Document)和渲染数据(GL Data)以及接口(Interface)。
[16]赵春荣:《邓小平的稳定观探析》,《理论与改革》1995年第4期。
六分法。张月泉认为“稳定”应包括政治稳定、经济稳定、思想稳定、社会安定、人民团结、国家安全,而核心问题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保持政局稳定。[17]
不少学者指出,稳定的内涵是全方位的,它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社会、民族、世界等各个方面,而政治稳定在邓小平稳定理论中占有核心的地位。学者对于“政治稳定”内涵的划分方式也不尽相同:
三分法。董文芳指出,政治稳定应包括党的领导力量和领导地位的稳定,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稳定,党的指导思想的稳定等三个方面。[18]张星久将其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国家基本政治格局的稳定,维系国家根本政治制度、规范国家政治运行方向和秩序的最高政治准则的稳定,以及国家政治生活各方面的正规化、秩序化状态,亦即大局、大政方针和政局的稳定。[19]
四分法。汪兆旗认为邓小平政治稳定思想的内容应当包括政权根基的稳定、政治价值趋向的稳定、政局稳定和政策稳定;[20]张志英认为国家政权和国家制度的稳定是政治稳定的本质内容,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稳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稳定以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作为政治稳定的有力保证;[21]周建超则认为政治稳定应当包括政治制度、政治生活秩序、政局和政策、党的指导思想的稳定四个方面。[22]
六分法。毛玉美指出,政治稳定应当包括国家基本政治制度和政权性质的稳定,执政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以及基本国策的稳定,国家政治局面的有效控制,国家政治生活的有条不紊和安然有序,国内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和睦等等,“其中国家基本政治制度和政权性质的稳定是政治稳定最根本、最重要的体现”。[23]
从上可见,学界对于“稳定”和“政治稳定”基本内涵的划分,既有相互区别之处,也有相互重叠的地方。有些学者把“稳定”等同于“社会稳定”,有些学者则认为“社会政治稳定”更能概括邓小平的稳定思想。这种用法上的模糊不清,一方面缘于邓小平在谈论稳定问题时语境的丰富性,另一方面乃由于学界长期以来对“稳定”“社会稳定”“政治稳定”等概念没有加以认真区分。综合既有的研究成果,可以对邓小平稳定思想中“稳定”和“政治稳定”分别给出一个初步的界定:所谓稳定,是指社会生活安定有序、协调发展的可控性状态,与社会动荡纷乱的状态相对立。一般而言,稳定应当包括政治稳定、经济稳定、思想稳定、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国际环境的和平稳定,其中核心是政治稳定。
政治稳定,一般而言,应当包括以下基本内容:第一,政治制度的稳定,即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的稳定。第二,政治价值的稳定,即毫不动摇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一最高政治准则。第三,政治领导的稳定,即中国共产党作为国家最高政治力量和领导核心地位的稳定。第四,政局稳定,即国家政治生活安定有序的状态。第五,政策稳定,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作为党的基本路线及相关方针、政策的稳定。其中,政治领导的稳定是政治稳定得以维系和发展的根本。
2018年4月10日,矿产资源贫乏的日本宣布在本国经济区海域深处发现了储量高达1600万吨的稀土资源矿,可供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就在日本“幻想”藉此转身成世界级“稀土供应商”的时候,我国科考队员在东南太平洋海域首次发现面积约150万平方千米的富稀土沉积区。与喜出望外的日本人相比,我国专家们却很冷静地称:沉睡在海底的稀土看上去很美,短期实现规模化开采挖掘并不容易。
第一,坚持和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努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邓小平曾指出“真正要巩固安定团结,主要地还是要依靠积极的、根本的措施,还是要依靠发展经济、发展教育,同时也要依靠完备法制”。[24]1989年政治风波以后,邓小平指出“只靠我们现在已经取得的稳定的政治环境还不够”,“最根本的因素,还是经济增长速度,而且要体现在人民的生活逐步地好起来”。[25]赵春荣指出,对于经济发展,邓小平主张要有一个“积极而适当的发展速度”,但又要扎扎实实、稳步协调,防止过快过热;还主张经济发展速度不要搞“一刀切”,让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快一点,先富起来,又要注意以先富带后富,逐步达到共同富裕。[26]为实现真正的稳定必须加快经济发展,但经济发展的过程也要讲求稳定,这就是邓小平稳定思想的智慧所在。
三 关于稳定的实现途径
相对于稳定的重要性,学界更加关注的是邓小平关于如何实现和保持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论述。学者普遍认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毫不动摇是实现和保持稳定的根本途径。党的基本路线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因而实现社会政治稳定的途径又可具体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理想的电磁涡旋波束的方向相位角变化由ejmϕ表示,其中m为电磁涡旋的模式数。如图6所示,为了实现m=-1的方位角相位变化,将一个表面平板分成八个部分,每个部分产生π/4的递减相移的交叉极化反射波。因此,可以沿着方位角方向以阶梯方式实现0到-2π的相位变化,这通过调整前4个部分中的电介质单元的尺寸来实现,以分别获得0(以第一部分为相位基准),-π/4,-π/2和-3π/4,对于另外4个部分,将前四个电介质单元旋转90°来实现-π,-5π/4,-3π/2和-7π/4的相移。
第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加强思想政治和舆论宣传工作。具体说来,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使改革开放和社会稳定保持在正确的政治运行轨道上;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严厉打击破坏社会风气、危害社会治安的违法犯罪活动”;[27]要坚持党的领导,尤其是要有一个坚强团结的领导核心,这是“中国稳定的最重要的环节”;[28]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妥善处理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等历史遗留问题。[29]此外,赵春荣还特别指出,邓小平在坚决维护四项基本原则的同时,十分注重“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艺术性”,在处理自由化问题和制止动乱的时候,严格把握分寸,坚决不搞运动,防止“以乱易乱”。[30]
第三,有领导、有秩序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王春玺指出,要实现真正的稳定必须破除“维稳”思维,加快民主政治建设。他指出,邓小平强调“稳定压倒一切”是有特定历史条件的,在其他时候,邓小平更加强调政治体制改革对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因此,“以民主促进稳定,以稳定保证民主”才是对邓小平稳定思想的正确理解。[31]另一方面,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把民主纳入法制的轨道,使民主制度化、法制化,否则政治体制改革也不可能达到保持政治稳定的目的。
第四,坚持独立自主,捍卫国家主权完整和领土安全。张月泉指出,邓小平“从不把建立和巩固国内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孤立于国际大环境之外,他始终注意把消除国内各种不稳定的因素和排除外来各种不安全的因素结合起来,在分析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过程中,坚持独立自主,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邓小平关于世界范围内和平稳定的观点包括三个层次: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努力创造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国际环境;顶住来自西方的和平演变和人权攻势,站稳对外关系的立足点,维护国家主权;冷静观察国际局势,站稳脚跟,做好自己的事情。[32]
第五,搞好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总结经验教训,凝聚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要保持党的领导核心的团结,同时把选拔、培养中青年干部作为“保持党和政府正确领导的连续性、稳定性的重大战略措施”;要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要加强党的制度建设,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主张用制度规范党内生活,把政治稳定作为政策设计的重要目标,把预防“文化大革命”这类灾难的发生作为制度建设的重点;[33]要坚持不懈开展标本兼治的反腐败斗争,而且“不是搞一天两天、一月两月,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34]
四 问题与展望
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对邓小平稳定思想的内容及重要意义予以深入剖析和系统阐释。然而,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为后人拓展邓小平稳定思想研究留下空间:
共享营销又称为互销。共享营销是指买卖双方通过双向交易方式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行为,包括为促进该行为进行的有关辅助活动,比如:互买、互卖、互推、互换、互租、互保、互贷、互投等。
第一,对邓小平理论中“稳定”和“安定团结”的概念关系尚未明晰。大部分学者在论述邓小平稳定思想时都习惯把“稳定”或“社会稳定”等同于同样在文献中频繁出现的“安定团结”,也有学者已经试图厘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如周望指出邓小平所说社会政治稳定的核心涵义和追求是“安定团结”或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35]严励把邓小平稳定思想的发展归纳为从提出“安定团结”到明确提出“稳定”概念的三个阶段。[36]客观而言,把两者混用的做法存在一定的合理性,毕竟在很长时间里邓小平既强调稳定,又强调安定团结。然而,不能只看到两者之间含义上的近似性,而忽视其中的差异。邓小平在1989年以前更多地使用“安定团结”一词,1989年以后明确提出“稳定”概念,但同时也还在使用“安定团结”。另一方面,“安定团结”既包含“安定”又包含“团结”,它在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各个重大历史关头,在国内、党内或者世界范围内的不同层次中都有着不同的特定含义,可以说其涵义和“稳定”同样丰富,而并非如有些学者所说的那样稳定“是对安定团结的肯定和深化”。[37]因此,进一步明晰两个概念之间的既有发展、又有共存的关系,有赖于更加细致的概念史研究。
第二,对邓小平稳定思想中“稳定”内涵的层次性挖掘不足。已经有学者提出,邓小平的稳定观是“大稳定观”。[38]邓小平曾经指出:“中国要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安定的国内环境与和平的国际环境。”又指出:“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首先要加强全党的团结,特别是党的领导核心的团结。”[39]由此可见,邓小平的稳定思想实际上是一个涵盖世界、国内、党内三个层次的理论体系,层次之间又具有一定的逻辑联系——国内的社会政治稳定取决于党内的团结稳定,而世界范围内的和平稳定是国内稳定的重要保障和必然延伸。从既有研究成果来看,已有不少学者注意到邓小平在强调国内稳定的同时对世界和平稳定和党内团结稳定的重视,但还没有将其与国内稳定适当区分开来,对其中的思想内涵挖掘得还不够充分。
第三,对邓小平稳定思想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理论实践的比较性研究十分欠缺。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与中国的改革开放时间相若,前苏联共产党、越南共产党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纷纷提出“根本改革”或“革新开放”的发展方略。在这一过程中,这些国家的领导人关于处理政治现代化和政治稳定之间关系的思想及其实践效果与邓小平稳定思想有何异同,是一个值得努力开拓的新的研究课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如何应对新的社会矛盾引发的种种理论与实践难题,在走向世界舞台时如何为世界和平稳定建言献策,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保持社会政治稳定问题上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中国方案,都要求人们追根溯源,重新聆听邓小平作为一代政治战略家的谆谆教诲,扎实推进邓小平稳定思想研究,使其在新的社会实践中焕发智慧的光辉。
注释:
流程2:利用映射服务器,入口隧道路由器ITR能够对EID2所对应的位置标识RLOC2进行查找,然后在RLOC1为源地址和RLOC2为目的地址的数据包内将步骤1的数据包进行封装,并将封装后的数据包向IP承载网发送[4];
[1]秦宣:《论邓小平的稳定观及其现代意义》,《思想理论教育》2014年第7期。
[2]严励:《邓小平稳定思想初探》,《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这把伞是在一小借来的吗?可能应该是我丢失的伞。你看这串字,不会错的。”我向袁缺出示了伞柄的英文,“流转到你手上真是运气不错。谢谢啦。”
综上所述,本次螺栓咬死的可能原因是拉伸机在拧入螺栓过程中首扣出现了磕碰,由于有力矩保护,螺栓卡涩在某一个地方,但是由于在后面处理卡涩的过程中使用了较大的力矩,导致螺栓孔螺纹出现了大面积的损伤。
[3]《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11页。
[4]汪信砚:《邓小平的社会稳定思想及其在新时期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年第4期。
[5]费维照:《政治稳定管理:邓小平的构想与实践》,《理论学习月刊》1995年第7期。
[6]王春玺:《邓小平对民主与稳定关系的解读及其时代价值》,《云南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
[7]刘然:《邓小平政治稳定思想初探》,《政治学研究》1997年第2期。
[9]徐国亮:《邓小平社会稳定与党的建设关系思想探析》,《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4年第1期。
[8]周建超:《论邓小平的政治稳定思想》,《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10]杨帆:《论维护执政党稳定的基本经验》,《学术论坛》2007年第1期。
[11]刘宋斌:《论邓小平关于社会政治稳定的思想》,《中共党史研究》1995年第2期。
[12]龚少情:《试析邓小平的稳定思想》,《湖北社会科学》1999年第10期。
[13]陈军梅、高剑云:《邓小平稳定思想初探》,《社会主义研究》1995年第3期。
[14]严励:《邓小平稳定思想初探》,《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15]秦宣:《论邓小平的稳定观及其现代意义》,《思想理论教育》2014年第7期。
吃纸火锅的时候,先将火锅料放入纸锅中,然后淋上酱汁,在碳炉火上慢慢加热。由于纸锅是特殊材质制成,只要食用过程中不戳破锅底,可在高温下烹煮3小时。纸可吸收杂质与油腻,使烫出来的菜品不像一般火锅那么油腻,还可以让久煮的食物保有原本的鲜美。
五分法。赵春荣将其概括为和平的国际环境、安定的政治局面、长期不变的政策、各级党和政府稳定的集体领导以及人心的稳定。[16]
[17]张月泉:《浅谈邓小平的稳定观》,《社会主义研究》1994年第4期。
[18]董文芳:《论邓小平的政治稳定观》,《理论学刊》2001年第6期。
[19]张星久:《邓小平政治稳定思想初探》,《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
[20]汪兆旗:《邓小平政治稳定观探微》,《理论与改革》2009年第4期。
[21]张志英:《邓小平政治稳定思想初探》,《社会科学研究》1995年第2期。
[22]周建超:《论邓小平的政治稳定思想》,《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高质量的ESP课程教材是高效完成ESP教学的基础和保障。现有的ESP课程由于涉及的学科专业较多,目前还比较缺乏适合高职学生的教材。高职院校可以组织教师根据高职学生自身的特点,来编写可以满足高职学生需求的ESP教材。特别是要根据高职学生的实际就业需求,将英语教学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以就业为导向,进行筛选和归纳,并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英语基本掌握程度,突出“实用性”来编写ESP教材。针对不同阶段的学习者,ESP教材的侧重点也应该有所不同,教材的开发与编写过程应该增加大量的实际案例,更多关注与专业相关的具体英语运用能力。
我喜欢他们,林孟是个高声说话,高声大笑的人,他一年里有九个月都穿着那件棕色的茄克,剩下的三个月因为是夏天太炎热了,他只好去穿别的衣服,林孟一穿别的衣服,他身上的骨头就看得清清楚楚了,从衣服里面顶了出来,而他走路时两条胳膊甩得比谁都远,所以他衣服里面总显得空空荡荡。
[23]毛玉美:《邓小平政治稳定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思想论析》,《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24]《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54—255页。
[25]《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55页。
[26]赵春荣:《邓小平的稳定观探析》,《理论与改革》1995年第4期。
[27]秦宣:《论邓小平的稳定观及其现代意义》,《思想理论教育》2014年第7期。
[28]龚少情:《试析邓小平的稳定思想》,《湖北社会科学》1999年第10期。
[29]费维照:《政治稳定管理:邓小平的构想与实践》,《理论学习月刊》1995年第7期。
[30]赵春荣:《邓小平的稳定观探析》,《理论与改革》1995年第4期。
[31]王春玺:《邓小平对民主与稳定关系的解读及其时代价值》,《云南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
[32]张月泉:《浅谈邓小平的稳定观》,《社会主义研究》1994年第4期。
[33]徐国亮:《邓小平社会稳定与党的建设关系思想探析》,《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4年第1期。
[34]《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27页。
[35]《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51页。
[36]严励:《邓小平稳定思想初探》,《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37]严励:《邓小平稳定思想初探》,《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进气压力和进气温度影响压缩终点压力和温度,进而影响柴油机发火性能和燃烧性能;其压力大小影响缸内扫气效率和新鲜空气进气量,从而影响燃烧效率。进气工况参数可作为参考依据,协同排除故障。[10]
由“读若”线索可得出“介”通过音同借了“丯”草的意义,并由此引申出“微小”的意义。但是解释假借单凭声音关系是不够的,还要结合字形来分析。
[38]张月泉:《浅谈邓小平的稳定观》,《社会主义研究》1994年第4期。
[39]《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8页。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138(2019)05-0093-06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新经验研究”(16JJD710012)
作者简介:杜家丞,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市,100872;秦宣,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100872。
责任编辑 顾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