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多样化一定能减弱出口波动吗——基于经济发展阶段和贸易政策的效应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一定能论文,发展阶段论文,效应论文,政策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发展中国家在参与国际化的进程中面临着两个选择,一是贸易专业化和多样化的选择;二是外来风险加大和出口稳定性的选择。关于贸易专业化、多样化与增长,各种理论的分析思路和预测结果差异较大,Jean Imbs and Romain Wacziarg(2003)认为贸易专业化和多样化的理论适用于经济的不同阶段,随着一国经济的发展,贸易结构不断呈现多样化趋势,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又逐步地向专业化过渡,其出口集中度呈现“U”型的状态。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如果出口的多样化能减弱出口波动的幅度,则可以在平衡上述两项选择的基础上,通过多样化实现出口的平稳增长。
此外,对于出口集中度和出口波动关系的研究也应该从两个维度进行分析:(1)分析随着经济的发展,两者在总体趋势上是否一致;(2)分析在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上,由于贸易政策等因素可能造成两者出现的偏离。全面地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必须注重上述两个维度,否则分析具有很强的片面性。而一般的实证分析往往只利用截面数据或时间序列数据,单一维度的分析可能使实证结果不可靠,对两者关系的验证具有片面性,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建议也往往失去应有的意义。诸如:Coppock(1962)、Massel(1964)、Mac-Bean(1966)主要从总量层面上对发展中国家出口波动和集中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两者没有显著的关系。Love(1990)、Wislon(1994)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来研究出口波动问题,结果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出口波动不断减弱。刘卫江(2002)对1981-1999年出口波动进行衡量,研究结果表明出口商品集中度对我国出口稳定性有负面影响,而地理集中度影响不显著。刘靖(2006)采用出口集中化指标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地理结构仍相对集中,新市场开拓较少,且未起到平抑市场波动的作用。徐颖军(2006)的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出口商品集中度和地理集中度对出口不稳定性有显著的负面影响,我国出口趋于稳定主要得益于出口市场分散化策略的推行和出口产品的多样化。
基于上述关于两者关系的不同研究结果,本文首先介绍出口波动和出口集中度衡量方法及可能影响衡量结果的因素,然后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特定阶段贸易政策的效应两个角度,重点分析两者关系不确定的内在机理,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出口波动和出口集中度,为上述理论分析寻找佐证。
一、出口波动、出口集中度衡量方法及影响因素
1.出口波动的衡量方法及影响因素
出口波动有多种衡量方法,包括移动平均法、ARCH法、自回归法等。其中最为常用的是时间趋势法,诸如Massel(1964)、Love(1986)、徐颖君(2006)等,该方法衡量出口波动如下所示:
上述利用时间序列数据衡量出口波动的方法具有共同的缺陷,即受到第一期和最后一期选取的影响,选取不同的第一期或最后一期所衡量的出口波动不同,当样本的时间跨度较短时,出口波动的衡量结果具有随机性。为了克服时间选取对衡量结果的影响,必须增加样本量,并对原始数据进行必要的处理,使得处理后的数据更具有线性特征。
2.出口集中度衡量方法及影响因素
出口集中度的衡量也有很多方法,包括:GINI系数、Herfind系数、COEFVAR方法、MAXMIN方法、LOGVAR方法等,Jean Imbs and Romain Wacziarg(2003)认为这些方法的衡量结果具有很强的相关性,所以本文重点介绍GINI系数C。
根据公式(2),可以看出影响出口集中度的唯一因素是各行业出口所占的比重。
第一,假设出口产品或行业种类m不变,出口集中度和行业或产品分布的平均化程度相关,行业分布越平均,出口集中度越低,当m种行业平均分布,出口集中度最低为1/m。若出口产品开始集中某类行业,由于平均化趋势,出口集中度降低,当平均分布时出口集中度最低为1/m,其后随着比较优势在行业间的转变,出口开始向新的行业集中,出口集中度将出现上升趋势。如下图(1)所示,在出口行业固定的情况下,受到产品多样化趋势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双重作用,出口集中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出现下降,随后出现上升。
第二,假设出口产品或行业种类m增加,通过式(3)可以看出,随着新产品j的增加,原有行业的出口比重将下降,且产品j的比重小于1,所以根据等式(2)衡量的GINI系数下降。
通过等式(7)可以看出,出口波动和产业集中度具有线性关系,两者是完全的正相相关关系。这也说明了行业间的出口波动差异越小,出口波动和出口集中度两者的关系越稳定,实证分析的结果也更为可靠。
三、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上出口波动与出口集中度的关系
根据Jean Imbs and Romain Wacziarg(2003)的分析结果,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出口集中度发生动态的变化,随着人均GDP的增加,出口集中度呈现“U”型态势。发展中国家出口增长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多样化,出口集中度不断降低;而对于发达国家其贸易发展的动力主要来源于专业化,出口集中度不断上升,并且发达国家贸易条件并不会随着产业专业化加深而恶化②。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随着出口的多样化,出口结构也不断升级,一般意义上,工业品的波动幅度小于初级产品,消费品波动幅度小于中间投入品,所以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出口集中度不断降低,出口波动不断减弱。为了便于分析不同发展阶段下出口集中度和出口波动的关系,在上述模型的基础上作如下假定:
1.仅出口初级产品和工业品两种产品,记作产品1和产品2,出口波动幅度分别为0.4和0.1;
3.产品2的比重小于50%为多样化,大于50%表示出口结构实质性升级。
根据等式(5)分别计算不同时间产业集中度和总出口波动的值。
通过表1可以看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产品1的比重不断下降,出口行业集中度也不断下降,出口波动的幅度减弱,两者具有一致性;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出口出现实质性升级,出口集中度将上升,而受到两种产品之间相关系数的影响,出口波动可能加剧,也可能进一步减低,出口集中度和出口波动趋势不一致;但从总体上来看,期的出口波动幅度总是小于期,说明随着产品结构的不断升级出口波动总体上趋于减弱。
根据上述的分析,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出口集中度呈现“U”型态势,而出口波动不断地降低,所以两者会呈现出总体上的不一致和阶段上的一致性。所以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能通过出口的多样化降低出口波动的幅度,而对于发达国家而言不一定如此。
四、贸易政策对出口集中度和出口波动的效应
尽管从经济发展阶段上来看,发展中国家出口多样化能减弱出口波动的幅度,两者具有一致性。由于发展中国家贸易政策的不稳定性,新贸易政策的实施也可能会对两者造成影响,甚至存在造成两者背离的可能性,因此需要进一步分析贸易政策对两者可能造成的影响。根据Yi(2003)、Kehoe and Ruhl(2003)、Ruhl(2005)的分析,贸易自由化政策主要通过外延边际引起出口总量的增加。贸易政策也会通过出口多样化和出口量的增加对两者产生重要的影响。
假定存在两个国家A和B,所处的发展阶段相同,其中国家A实行了自由化贸易政策。根据Yi(2003)、Kehoe and Ruhl(2003)、Ruhl(2005)等研究的基础上,可将自由化贸易政策会对出口集中度和出口波动产生的影响通过图3所示的途径进行分析。
通过图3可以看出当一国采取自由化的贸易政策时,在某个阶段上出口集中度和出口波动发生背离,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贸易政策效果的不断弱化以及出口路径向新趋势的靠拢,这种背离的趋势上会不断地向两者的长期趋势收敛。由于发展中国家贸易政策不稳定性较为普遍,所以在利用发展中国家的数据检验出口集中度和出口波动之间的关系时,往往会产生贸易政策造成实证结果不可靠。例如国家A实施了贸易自由化政策,而国家B没有实施,则利用两个国家的数据衡量两者之间的关系时,实证结果往往发生偏差,从而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建议也就缺乏意义。
图3 贸易政策发生效应的途径
五、我国出口波动和出口集中度
本节对我国波动和出口集中度进行分析,一方面利用上述的理论分析我国出口波动和出口集中度的特征,并分析产生这种特征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保持出口平稳增长的建议;另一方面,利用我国的数据对上述理论分析进行验证,从而使理论分析更具有现实意义。
1.我国出口波动分析
根据等式(1)出口波动的衡量方法,利用我国海关出口统计数据,计算出我国1978-2009年出口总量波动水平。
总体上来看,我国出口波动呈下降趋势。从阶段上来看,我国的口波动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978-1987年出口波动先升后降的趋势,波动上升主要由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随后出口路径向新趋势靠拢以及出口产品种类的增加,衡量的出口波动也迅速下降;1987-1997年出口波动幅度较小,波动幅度较低主要由于出口产品结构的升级和劳动密集型行业波动较小,在此期间我国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行业,该类产品出口比重迅速增强,显示性比较优势迅速上升,并且这类产品属于消费类产业,其波动幅度较小,所以受到上述两类因素的影响,这一阶段出口波动较小;1997-2008年,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深,外来冲击对我国的影响也日益加大,此外,我国出口结构也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向资本密集型产品升级,由于资本密集型产品多属于投入品性质,并且我国出口的这类产品替代性较强,所以在这一阶段我国出口波动又呈现上升趋势。
图4 1978-2009年我国出口总量波动图
2.我国出口集中度分析
根据联合国“标准国家贸易产品分类”方法(SITC),利用我国海关统计年鉴1995-2009年数据,计算出SITC2分位下我国出口集中度的GINI系数。
通过图5可以看出,在SITC2分位下,我国出口集中度总体上仍呈现下降的趋势,2001-2003年我国出口集中上升,然后又出现下降趋势③。我国出口集中度出现这种态势,可以归因于出口多样化和比较优势在产业间的转移,一方面随着出口多样化的不断加深,出口集中度呈现下降趋势;另一方面,随着比较优势向新行业的专业,这类行业所占的比重增加,出口集中度又呈现上升趋势,从而使得我国出口集中度呈现上述的态势。
图5 1995-2009年SITC2分位出口集中度
比较分析图4和图5,可以看出:对于我国而言出口集中和出口波动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出口多样化能减弱出口波动的幅度,同时我国的出口波动又受到出口结构升级、行业出口波动的差异、贸易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政策建议
由于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出口结构等因素的影响,未来一段时间内,出口波动还将维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上,为了减少贸易冲击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保证我国经济快速平稳增长,从出口的角度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更加注重外延边际的重要性。由于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出口产品的多样化与出口地区的多元化仍将是我国贸易的重要策略。尽管我国贸易规模居世界第二位,但未来通过出口外延边际的增加仍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第二,现阶段在出口结构升级的同时,不能轻视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作用。由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多属于投入品,其波动幅度大于消费类产品,而我国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多属于消费类行业,为了降低出口波动,保持出口平稳增长,现阶段在出口结构升级的同时,仍不能轻视我国的传统优势行业,诸如服装制造业、家具制造业等。
第三,增强技术进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减少其替代性。近年来我国出口结构不断升级,但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发达国家向我国的技术和产业转移,并且产品的可替代性较强,未来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减小产品的可替代性,从而使我国出口出现质的变化。
六、结论
通过上述的分析,笔者试图从经济发展阶段和贸易政策二维的角度找出出口波动和出口集中度关系不稳定的内在机理,并对出口波动和出口集中的衡量方法和影响因素给予说明。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出口集中度呈现“U”型态势、行业间出口波动的差异、贸易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在经济不同发展水平上两者呈现阶段上的一致性和整体上的非一致性。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出口多元化减弱出口波动的幅度,而发达国家未必如此,发展中国家贸易政策的不稳定性是导致实证分析中两者关系不稳定的重要因素。本文又对我国出口波动和出口集中度进行分析,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决定了未来仍将通过多元化减弱出口波动的幅度,同时找出我国目前两者的特征,并分析产生这种特征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从产品的外延边际、出口结构、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等方面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促使我国出口保持平稳的增长。
注释:
①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出口集中度的衡量和产业的分类有关系,分类越细则出口集中度越低。为了克服产品或行业分类标准对出口集中度衡量结果造成的影响。根据Christian Volpe Martincus and Jerónimo Carballo(2008),可以采用出口外延边际作为替代指标。
② 参见David Hummels and Peter J.Klenow(2005),该文分析了126个国家的外延边际、内涵边际和数量边际,结果表明发达国家的贸易增长动力主要来源于专业化,并且随着专业化进程贸易条件没有出现恶化。
③ 这一结论和Jean Imbs and Roman Wacziarg(2003)相吻合,该文的实证结果表明发达国家的出口集中度呈现上升趋势,而发展中国家则呈现下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