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湘市中医医院内一科 湖南临湘 414300
摘要:目的:研究在临床胃溃疡患者的治疗中,康复新液分别与胶体果胶铋及奥美拉唑联合应用产生的不同疗效。方法:选择我院在2016年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92例胃溃疡患者为主要对象,将患者随机均分成为参考组与研究组,参考组患者接受康复新液与胶体果胶铋联合治疗,研究组患者则接受康复新液与奥美拉唑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方式治疗后的具体疗效以及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参考组,且出现不良反应的例数要远少于参考组患者,相关数据对比后差异较为明显(P<0.05)。结论:在胃溃疡患者的治疗方案选择中,将康复新液与奥美拉唑联合应用可以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该方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胃溃疡;胶体果胶铋;康复新液;奥美拉唑;疗效;不良反应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different therapeutic effects of Kangxinxin solution combined with colloidal pectin and omeprazole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gastric ulcer. METHODS:A total of 92 patients with gastric ulcer who wer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6 to December 2017 were selected as the main target. Th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reference group and a study group. The reference group received rehabilitation fluid and colloidal pectin. In combination therapy,patients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Kangxinxinye and omeprazole,and the specific efficacy and adverse reactions of the two groups after different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Results:The clinical treatment effect of the stud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reference group,and the number of adverse reactions was much less than that of the reference group. The comparison of the relevant data was more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In the treatment options of patients with gastric ulcer,the combination of Kangfuxin solution and omeprazole can receive better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which is worthy of promotion in clinic.
【Key words】 Gastric ulcer;Colloidal pectin;Kangfuxin;Omeprazole;Curative effect;Adverse reaction
在临床消化系统疾病患者中,胃溃疡患者较为常见,胃溃疡主要是患者胃部黏膜被胃液消化,从而导致胃部黏膜的肌层出现了损伤而发病,胃溃疡患者的发病与多种因素存在密切联系[1]。胃溃疡患者在患病之后,会出现明显的胃部周期性、节律性疼痛,且患者很容易出现反酸、呕吐等一系列反应[2]。胃溃疡患者如果无法接受及时治疗,患者病情会出现明显进展,甚至引发严重后果。临床多会为此类患者选择抑酸药物、抗幽门螺杆菌药物等,但是患者很容易出现病情复发情况[3]。我院在胃溃疡患者的治疗中,分别将康复新液与不同药物进行联合应用,现根据研究情况进行如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6年2月—2017年12月时间段内我院消化科收治的患者当中选择92例患有胃溃疡的患者进行研究,患者接受胃镜检查得以确诊,所有患者的症状包括腹部疼痛、嗳气、反酸、呕吐、恶心、胸骨后部存在烧灼感等。此次研究得到我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批,患者均在入组前签署知情书。我院针对本次研究,将下列患者排除:精神疾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外因引发消化道炎症患者、胃部黏膜脱垂患者、幽门梗阻患者、合并慢性肝胆疾病患者、所选药物禁忌患者、胰腺炎患者。按照随机均匀分组方式,将其均分成为参考组及研究组,每组各46例对象。参考组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17例,患者年龄28—72岁;研究组中男性28例,女性为18例,年龄则为27—71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对比后无差异存在(P>0.05)。
1.2方法
参考组患者接受康复新液及胶体果胶铋联合治疗,患者每日服用3次康复新液,每次服用10ml。患者每日在三餐前半小时服用胶体果胶铋,每次服用3—4粒,如果患者病情严重,可以在睡觉前再服用1粒,患者需要连续服用1个月。
研究组患者需要接受康复新液及奥美拉唑联合治疗,患者每日服用3次康复新液,每次剂量为10ml,每日服用1次奥美拉唑,每次服用1粒,病情严重的患者可以加服1粒,患者服药周期同样为1个月[4]。
1.3临床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方案治疗之后的具体临床疗效,根据患者相关症状的好转情况将其疗效分成无效、改善以及痊愈,患者治疗总有效为改善+痊愈。无效:患者接受治疗后主要症状未出现任何好转,部分患者病情甚至出现加重;改善:患者治疗后的溃疡面积缩小超过50%,但是相关症状仍然存在,胃排空情况有明显改善;痊愈:患者接受临床治疗后相关症状完全消失,胃镜检查显示溃疡情况不存在,患者体征等恢复正常。
此外,针对两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观察,包括患者皮疹、眩晕、身体乏力情况,并作以浅析。
1.4统计学处理
针对此次研究中的相关数据,我院选择SPSS19.0软件包进行处理,患者计数资料为n(%),接受X2验算,若显示P<0.05,即为差异明显。
2 结果
2.1 患者临床效果
表2中的数据反映出,研究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例数明显少于参考组,相关数据对比后差异明显。
3 讨论
胃溃疡是目前临床当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消化性溃疡疾病,患者发病的主要原因就是胃部黏膜被胃液所消化,造成胃粘膜肌层出现损伤[5]。胃溃疡患者需要接受及时、有效的治疗,否则病情会出现明显进展,甚至引发胃部穿孔、胃部出血等,少数患者甚至可能因此患上胃癌,这对于患者而言极为不利[6]。
康复新液是美洲大蠊干燥虫体的提取物所制成的溶液,内部存在肽类与多元醇类物质,有养阴生肌、通利血脉的效果,且可以改善患者溃疡创面的循环,加快肉芽组织的生长,并且确保坏死的组织尽快脱落,有很强的溃疡修复作用。临床在治疗胃溃疡患者时会将康复新液与胶体果胶铋联合应用,胶体果胶铋可以延长抗生素在患者胃内的停留时间,且可以杀灭患者胃内的幽门螺杆菌,且其自身存在较强的抗菌活性,但是一些患者在接受此方案治疗后,可能会出现不适反应,这对于患者而言较为不利。我院在此类患者的治疗当中将康复新液与奥美拉唑相结合,这种治疗方案可以对患者胃部黏膜下结构进行有效的修复及重建,并且最大程度清除患者胃内的坏死组织等,患者基底肉芽组织的生长情况较好,且溃疡愈合的速度较快,愈合效果也更好。更为重要的是,将康复新液与奥美拉唑联合应用之后,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较小,治疗的安全性可以得到较好保证,这对于一些年龄较大的患者而言十分关键。
在此次研究当中,两组患者分别接受不同类型的方案治疗。在对比相关的数据之后可以看出,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参考组患者,且研究组出现不良反应的例数也要少于参考组,数据对比存在明显意义。从这一研究数据可看出,康复新液与奥美拉唑结合应用的优势较为明显。
结语:
对于胃溃疡患者的药物治疗方案选择来讲,让其接受康复新液与奥美拉唑联合治疗的效果较好,患者整体疗效可以得到较好保证,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该方案值得在此类患者中实施。
参考文献:
[1]阿依先木·麦麦提.康复新液联合奥美拉唑对胃溃疡的治疗效果分析[J].系统医学,2016,1(12):34-36.
[2]黄波,刘朝辉.康复新液联合奥美拉唑对胃溃疡的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11):219-220.
[3]邵海燕.康复新液联合奥美拉唑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4,4(23):61-62+65.
[4]袁淑芬.康复新液联合胶体果胶铋或(和)奥美拉唑治疗胃溃疡的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18):74.
[5]于辉,周连泉,赵鹏.康复新液联合胶体果胶铋或(和)奥美拉唑治疗胃溃疡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较[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3,21(07):356-359.
[6]汪忠红,桂秀芳.康复新液联合三联疗法不同治疗周期对多发性胃溃疡愈合质量的影响[J].河北医学,2016,22(12):2010-2011.
论文作者:瞿艳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1
标签:患者论文; 胃溃疡论文; 果胶论文; 奥美论文; 胶体论文; 胃部论文; 疗效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