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业务化技术研究论文_ 芦昱,王晓宇(通讯作者),吴俊锋,杨道军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业务化技术研究论文_ 芦昱,王晓宇(通讯作者),吴俊锋,杨道军

芦昱 王晓宇(通讯作者) 吴俊锋 杨道军

南京大学环境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公司 南京市鼓楼区 210000

摘要: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结论或意见是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调查与事件定级,以及做出环境行政处罚决定的重要依据,也是开展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进行环境刑事犯罪审判的重要依据,完善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方法体系是生态环境精细化管理和维护环境司法公正的必要保障。建立独立公正的生态环境损害评估制度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而完善的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体系是保障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基础。

关键词: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技术

1.引言

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6]29号)对生态环境损害刑事判罪做出规定。2014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5]1号)规定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范围与责任承担方式。同时,环境违法行为或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害与直接经济损失也是突发事件定级与环境行政处罚判定的依据。2015年,司法部、原环境保护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土壤与地下水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是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重要内容。

2.主要内容

各个工作环节的主要技术要点:第一部分为适用范围由于土壤介质中的污染物易于向地下水迁移,尤其是对于砂质土壤;同时地下水中的污染物也可能通过挥发和地下水水位变化等原因污染土壤,土壤与地下水生态环境损害的鉴定评估不可分割。因此,《指南》适用于我国境内因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导致的涉及土壤与地下水的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包括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等各种土地类型。第二部分为鉴定评估的工作程序土壤与地下水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的完整程序包含7个部分:鉴定评估准备、损害调查确认、因果关系分析、土壤和地下水损害实物量化、土壤和地下水损害恢复和价值量化、土壤和地下水恢复效果评估及报告编制。实际的评估程序应该针对不同的委托目的、委托事项、评估条件,适当细化或简化。比如,如果评估区的土壤和地下水损害无法进行恢复,土壤和地下水损害恢复和价值量化就简化为土壤和地下水损害价值量化;如果委托事项中不包括因果关系分析,评估程序中也就没有这部分内容。第三部分为鉴定评估的主要工作和技术环节包括鉴定评估准备、土壤和地下水损害调查确认、因果关系分析、损害实物量化、损害恢复和价值量化、恢复效果评估,《指南》分别对上述工作内容和适用的技术方法进行了阐释。

(1)鉴定评估准备主要规定了需要调查的基本情况、需要收集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信息、工作方案制定要求等内容。

(2)损害调查确认主要明确了地质和水文地质调查、土壤与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土壤与地下水生态服务功能调查、基线水平调查的基本要求,以及损害确认的基本原则等内容。重点解决了如何通过资料分析和现场调查、钻探、物探、试验等手段明确评估区的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如何快速识别特征污染物,如何合理布设调查点位,如何确定调查指标,如何布设对照点等难点问题。

(3)因果关系分析规定了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导致的损害分别应当如何开展因果关系分析。重点阐述了各种污染源解析方法的适用情形,如何分析土壤与地下水中污染物的迁移路径,基于什么原则判定污染环境行为或破坏生态行为与受体损害的因果关系。

(4)损害实物量化明确了损害程度和范围量化的方法和要求。重点指明了如何合理选取土壤与地下水损害实物量化的指标,土壤与地下水损害程度量化的具体方法,如何进行土壤与地下水损害范围的量化。

(5)损害恢复主要规定了土壤与地下水基本恢复、补偿性恢复与补充性恢复方案的筛选程序与原则,以及恢复费用核算方法。对于不能恢复的情况,《指南》针对不同利用类型土地和地下水的生态服务功能特点,明确了损害价值量化的方法。重点规定了如何合理确定损害恢复目标;如何在系统筛选恢复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合规性、有效性、经济性、公众可接受性等因素,科学制定恢复方案;如何对损害恢复费用进行计算;对于未恢复到基线以及无法恢复到基线的情况,如何结合土壤与地下水的生态服务功能,基于理论治理成本、虚拟治理成本、土壤置换成本、监测成本等方法对损害进行价值量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6)恢复效果评估主要规定了效果评估的时间、内容、标准、方法等,评估时间的选择上体现了土壤和地下水的差异性,评估内容和标准在效果达标的基础上强调了过程合规性;评估方法强调以监测和采样分析为主,现场踏勘、分析比对、问卷调查等手段为辅。

3.研究目标与预期成果

3.1研究目标

近年来,人口增长、经济活动的加强和城市化的迅速扩大导致了生态环境的频繁破坏。不同的生态系统在功能和结构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退化,严重威胁到区域乃至国家的生态安全。本研究将揭示典型生态系统环境损害的关键因素、指标和行动标准,考虑到我国生态环境损害的频繁问题,建立损害基线和因果关系基于成因和演化机制的判断标准体系。研究测量和识别的关键方法和技术建立综合经济评价量化指标体系和综合生态环境典型危害的评价方法体系;构建我国环境损害监测、测量评估、责任和管理的技术平台;构建和演示环境损害评估运行平台,为国家解决环境损害责任、政策层面环境法的实施和管理提供科技支持和平台。

3.2预期研究成果

通过将研究和技术开发与项目成果相结合,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对过程的影响,确定了典型生态系统的主要环境损害因素。典型生态因素和主要生态因素。建立与不同类型生态破坏相对应的指标体系,分析不同类型生态破坏的运行模式和演化机制,从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服务的角度,开发评估和衡量破坏环境的综合技术方法和系统,提出生态破坏评估标准和技术模型,为环境的理论和实践责任、应用和破坏管理提供支持。预期结果是:

(1)用于评估生态水平和标准的技术方法和系统

(2)用于评估因果方法和系统的因果关系的技术方法和系统

(3)生态损害的定量评估

(4)用于生态损害建模的经济评估的技术方法和系统

(5)生态损害测量和恢复的经济评估的综合方法

(6)运行评估平台的开发和演示

(7)生态损害评估平台的案例研究和技术。

3.3总体思路与技术路线

本研究将通过突出生态破坏的主要因素、指标和作用方式,解决我国环境破坏频繁的问题,建立一个确定破坏和因果关系的标准体系。研究测量和确定环境损害的方法和关键技术,并开发评估环境损害的实体和程度的技术系统;建立典型生态破坏综合经济评价的定量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体系;建立我国环境损害、责任和管理监测、计量和评价技术平台。

3.4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

该研究将侧重于确定基线、因果联系和量化生态环境损害的识别方法、技术标准和标准,以技术实施研究环境损害业务评估的中心主题为基础,以便建立一个评估生态环境损害的平台。要解决的主要科技问题是:

(1)生态破坏的成因和演化的典型机制

(2)生态破坏关键因素和指标的确定和测量

(3)生态破坏基本界限和程度的界定方法

(4)生态破坏测量的评估方法和技术标准

(5)生态破坏的经济评估方法

结语

建立一个监测、测量和评估环境损害、责任和管理的技术平台,将提高环境损害评估的科学、规范和业务性质。为维护国家的生态安全和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提供科学基础和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吴钢,李静,赵景柱.我国西北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解决对策.中国软科学,2000,12(10):12-17.

[2]赵景柱.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与评价的理论思考.生态学报,2013,33(15):4552-4555.

论文作者: 芦昱,王晓宇(通讯作者),吴俊锋,杨道军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模拟》2019年第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30

标签:;  ;  ;  ;  ;  ;  ;  ;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业务化技术研究论文_ 芦昱,王晓宇(通讯作者),吴俊锋,杨道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