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的药理和正副作用解析论文_赵惠君

阿司匹林的药理和正副作用解析论文_赵惠君

(河南省许昌市食品药品检验所 河南 许昌 461000)

【摘要】 目的:对阿司匹林的药理和正副作用进行解析,为今后的合理用药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从阿司匹林的药理分析、阿司匹林临床正副作用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探讨。结果:阿司匹林又名乙酰水杨酸,具有强解热镇痛药理作用,在抗风湿、抗感染治疗中应用广泛。结论:阿司匹林为临床常用药物,药理作用较多,临床应用广泛,存在一定副作用,临床应做到合理用药,保证用药安全。

【关键词】 阿司匹林;药理特性;临床应用;正副作用;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6-0232-02

阿司匹林最早诞生于1899年3月,属于解热镇痛类药物,临床上多用于治疗头痛、压痛、感冒发热、关节风湿疾病等,阿司匹林也是良好的抗血栓药物,能够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在心绞痛、心肺梗塞、心脏病、脑血栓等疾病治疗中,效果显著[1]。本次研究中,出于对阿司匹林的药理和正副作用进行解析,为今后的合理用药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的目的,从阿司匹林的药理分析、阿司匹林临床正副作用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探讨,结果汇报如下。

1.阿司匹林的药理分析

阿司匹林又名乙酰水杨酸,化学名为2-乙酰氧基。阿司匹林呈现为白色的结晶护士白色结晶粉末,稍有醋酸臭味,也可无明显臭味,味微酸。若是遇到湿气,则很容易出现缓慢水解,在乙醇中,或者是出现溶解后,同时在乙醚、氯仿中出现溶解。但是,阿司匹林会在水或者是无水乙醇中发生微溶现象。在碳酸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中,会出现溶解,但很容易在这一过程中发生分解情况。因阿司匹林为弱酸性,临床使用的过程中可以产生良好的解热镇痛效果,并且这一作用较水杨酸钠强。与此同时,阿司匹林在临床应用的过程中,可以较好的对血小板中血栓素A2进行有效的抑制,从而实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效果[2]。

长期以来,科研工作者视图寻找阿司匹林的替代品,但是却抑制没有结果,因为镇痛处理需要大量达到活性要求的阴离子,不然,酸性减少,会影响到抗炎效果。在阿司匹林进行水解操作时,会出现水杨酸氧化现象,呈现淡黄色到棕色的气态现象,可具更高效的水溶性效果。

2.阿司匹林临床正副作用分析

2.1 阿司匹林的正面作用

2.1.1预防缺血事件的发生 大量临床试验结果显示,阿司匹林对于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治疗具有积极的效果,可以将其作为广泛应用的药物。曾有文献报道[3],对1000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出现缺血性时间案例为19例。调查发现,75%的糖尿病死亡案例中,均为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包括有心血管疾病,若是在临床治疗时,经阿司匹林进行治疗,疗程在15天或者是1个月,可以使中风或者是死亡的概率降低为11%,由此证实,阿司匹林在血管阻塞预防治疗中,效果显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对急性脑梗死进行分析时,发现其在中老年人群中属于多发病,同时也是高致残率疾病,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了研究威胁。在对这类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给予阿司匹林,能够对血小板聚集进行有效的抑制,在客观上能够对血栓的产生进行预防,对急性脑梗死的预防也具有显著的效果。研究发现,低分子肝素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可以有效提升溶栓效果,最终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针对阿司匹林的溶栓治疗,美国有研究显示[4],应满足以下标准。10年中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高于10%的健康群体,年龄>50岁的高血压患者,合并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症状超过10年,冠心病的发病风险超过5%。

2.2 预防与降低癌症风险

2.2.1有效规避结肠癌的风险 美国有研究显示,若是联合应用降低胆固醇的“斯塔丁”药物与阿司匹林,可有效降低结肠癌的发生率。研究中选择1.5万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临床观察发现,联合用药可以有效清除早期癌细胞,有效降低结肠癌的发生率。

2.2.2降低胃癌、乳腺癌的发生率 曾有研究发现,在某段时间或者是较长时间内,持续应用阿司匹林,可以使胃癌、乳腺癌的发生率降低。香港曾有研究中,对2831例患者展开了临床研究,结果发现,阿司匹林可以使患者胃癌发病率显著降低22%[5]。

2.2.3有效抗皮肤癌 澳大利亚曾有研究,给予头痛患者阿司匹林治疗,结果发现,阿司匹林可有效降低心脏病的发作风险,也可以对皮肤癌、体表瘢痕进行有效治疗,其作用机理为阿司匹林可有效关闭环氧酶蛋白质,对皮肤癌酶进行刺激。

2.3 阿司匹林的副作用

临床研究与实践证实,西药的副作用需要在使用或者是应用中,充分考量。目前临床分析阿司匹林在应用中发生的副作用的方法包括有两种类型,首先为剂量因素,在大量应用后,会使患者出现头痛、耳鸣、听力下降、胃黏膜损坏等。还有一种则体现在,应用的疗程周期方面,通过胃镜观察发现,日服用量为50~150mg时,用药周期为6~9个月,会出现胃黏膜红斑、溃疡,很容易造成直径0.2~0.9cm的缺口。

阿司匹林被视为肠溶性西药,存在薄层肠溶莫,其成分以纤维素、硅脂以及一些其他物质为主,具有抗胃酸的作用,在碱性环境下会发生分解,能有效降低胃肠损害。因此需要对服用构成、相关服用实际进行考量。在餐后,胃环境会发生显著改变,一方面吃药更加容易分解,此时胃酸很容易被稀释,另一方面,与其他物质混合,不会对胃造成损害。若是操场为反方向,在空腹前提下,给予阿司匹林治疗,因胃排速度快,因此也可以达到胃的效果,这一效果与使用量存在密切的相关性。

3.小结

阿司匹林自问世至今,已经有百年历史,其具有显著的解热镇痛作用,至今在临床上为一种很难找到替代品的药物,研究证实,阿司匹林可以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在心脑血管疾病中治疗与预防中,应用广泛,随着研究中的不断深入,证实阿司匹林还有许多其他的作用,譬如防老年痴呆、妨碍等。因此,在今后的临床研究与实践中,应对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以及正副反应给予高度的重视,掌握用药适应症和用药剂量、周期,合理用药,提高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刘巍.浅析阿司匹林的临床药理学新应用[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6(04):1683.

[2]席哲.阿司匹林的临床药理学作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3(20):74.[3]丁鲜艳.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04(14):28.

[4]孙福珍.关于阿司匹林药理作用的探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19):143.

[5]王克志.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预防与治疗作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8):249-250.

论文作者:赵惠君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9月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2

标签:;  ;  ;  ;  ;  ;  ;  ;  

阿司匹林的药理和正副作用解析论文_赵惠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