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预言”成为现实的标签效应(上)
文/马志国
对一个人的某种评价,就像给这个人贴上的某种标签。它会产生心理暗示,使这个人的表现与所贴的标签内容趋向一致。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外圆内方的全新一代路虎发现在刚刚推出的时候于设计方面迎来了很大的争议。其实观点的争议并不可怕,无数经典的例子告诉我们,认知的不同的确能够成就情节跌宕的故事并塑造出一个个独立且鲜活的个体。这辆路虎发现显然能够用设计中的“圆”拥抱和以往不同的支持者,并用性格里的“方”再次启发人们心中对经典的认知。
②要正确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并以教学资源设计的方式导入Moodle系统中。如教师可制作关于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电路的微课视频,上传至教学资源模块,让学生看完微课后,通过自己思考或师生交流得出答案,增加较强的收获感。
心理困扰:不断升级的“母女战争”
这天,我接待了一对家长的紧急来访。凭直觉能感受到,憨厚的父亲是配角,热情的母亲是这次来访的主角。果然,落座后母亲就急切地诉说:“孩子不肯来,说自己没病,说是我有病,我也感觉自己心理有病了,我要崩溃了……”
经过沟通了解到,他们的孩子是个上了初中的女孩,大约从初二开始,就不像过去那样听话了,总是情绪不稳,爱发脾气,撕书本,甚至是用笔尖扎手腕,跟妈妈对着干。每当这个时候,妈妈总会脱口而出这句话:“不听话,不省心,不懂事。”然而,越是这样说,孩子就好像越发不听话了。于是,母女之间“战争”频发,而且不断升级。家长弄不清孩子怎么回事,便带孩子去看医生,并让孩子吃了一年抗抑郁的药。“前天晚上,我们俩又打起来了,我脑袋都流血了……”
我讲了心理学上的一个故事:战争年代,由于兵力不足,某国家决定组织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为此,政府特派了心理学家对犯人进行了战前训练,并随他们一起到前线。训练期间心理学家对他们没有过多地说教,而是要求他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叙述的是犯人在狱中的表现是如何的好,犯人们认真抄写后寄给自己最亲近的人。三个月后,犯人们到了前线,心理学家又要犯人给亲人写信,规定的内容是如何服从指挥,如何勇敢。结果,犯人们在战场上的表现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那样勇敢拼搏。
难怪女孩拒绝来访,不认为自己有什么不对。不难看出,女孩确实没有什么心理障碍,她的问题不过是成长的烦恼,女孩跟妈妈的亲子冲突,也是进入青春期带来的心理逆反期,或者叫第二反抗期的表现。
我表示肯定:“没错。可问题是,叛逆期是每个孩子都会遇到的成长烦恼,却并不一定都会演绎成这样的‘亲子战争’。为什么你们母女之间如此激烈?”
“想到此,我还没擦干眼泪就冲进了孩子的房间,对孩子大吼。孩子看我真急了,只说了一句:‘说我不懂事就不懂事,说我不省心就不省心,说我没出息就没出息,行了吧?’她再也不理我,不管我说什么,她都不看我。于是,我越生气越闹得厉害,最后抄起了台灯就砸向自己的脑袋。我感觉额头有水一样的东西滑落,伸手一摸满手都是血。后来去医院就诊,虽然头上的血止住了,可我心里还在流血……”
一个心有主见的人,是不会被这样庸俗和肤浅的诱惑所俘虏的;相反,他一定具有自己的处世原则,并以这样的原则来严格约束自己。元代大学者许衡一日与众友出游,因为天气炎热,口渴难耐。正好路边有一棵梨树,果实已成熟,众人纷纷摘梨解渴,只有许衡一人不为所动。有人问他:“怎么不去摘一个梨子吃解解渴?”许衡回答说:“梨子不是自家的,怎么可以随便摘吃?”对方笑其迂腐:“路边之食,并无主人,摘吃一个又有何妨?”许衡的回答是:“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心理诊断:孩子不会让父母的话落空
女孩母亲赶紧解释:“不,不是孩子打的,是我自己打的。孩子念初三,眼看就要中考了,我就担心她的成绩,总是埋怨她玩手机,然而我越这样说她,她越是没完没了地玩手机,甚至在手机上看电影。周五晚上,孩子爸爸加班不在家,孩子又玩起了手机,看起了电影。我很生气地说:‘你又不抓紧学习,又玩手机。’孩子说:‘今天是周末,我想先看会儿电影,一会儿再学习吧。’我不甘心,于是就一边央求一边数落她:‘你看其他人家的孩子,有哪个像你这么不省心,这么不懂事的?’孩子一听这话,好像就开始故意和我对着干,说:‘你越这样说我,我就越这样。中考是我自己的事,我的事你别管,你瞎着什么急……’
我表达了这个意思,女孩母亲说:“您的意思是孩子叛逆期惹的祸?”
据起诉书显示,1997年至2013年,谢晖利用担任自治区劳动教养管理局局长,自治区监狱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职务上的便利,为郑某等监狱系统、劳教系统和司法厅共计221人在职务提拔、工作调动事项上提供帮助,收受上述人员给予的财物共计人民币828余万元、美元3000元。221人向谢晖买官,创下腐败官员纪录。谢晖任全疆监狱管理局“一把手”期间,收受干部职工的钱物(礼金)达到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致使一些干部认定“干得好不如送得多”“能力强不如关系硬”,挖空心思跑官买官,导致腐败行为上行下效,恶性循环,严重影响劳教、监狱系统的政治生态。
与孩子生理上的变化是一个道理,它预示着孩子心理上的变化。孩子长成了少男少女,父母往往看到的是生理上的变化——女儿来月经了,儿子的嗓音变粗了等,其实在生理变化的同时,孩子的内心世界一定会有相应的改变。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变化,可以称得上是天翻地覆的。假如我们拿潺潺流水比喻青春期之前孩子的心理状态,这个时候便可以用波涛汹涌、惊涛骇浪来形容。他们的内心世界好像忽然就变得完全不一样了,连他们自己都深感茫然甚至惶惑。
“我都是为了孩子好,她却一点不领情,还这样对我。我特别难受,又不能在孩子面前发作,还得忍着,就索性找没人的地方自己哭了半个小时。等我回来,进了家门,孩子自顾自的在那里看她的电影,就好像没我这个人,这让我更难受了。可叹我疼她爱她,整个心都放她身上,她却根本没把我放心上,太让我痛心了!
我颇为惊讶:“怎么,一个女孩子动手打妈妈,还打到头破血流?”
故事讲到这里我问:“请说说看,为什么这些犯人表现得那样好?”
女孩妈妈几乎脱口而出:“因为心理学家总让他们给亲人写信,介绍自己表现得如何好,他们就有了那样好的表现。”
我点头说:“对,这在心理学上叫做标签效应。对一个人的某种评价,就像给这个人贴上的某种标签。给人贴的标签比给商品贴的标签奇妙多了,它会产生心理暗示,使这个人的表现与所贴的标签内容趋向一致。这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对一个人的自我认同有强烈的影响。就是说,他人的评价会逐渐内化为自我评价,认为自己是那样的人,于是,这个人就会朝标签标定的方向发展。”
女孩母亲思索着说:“您说我们孩子就是我总这样说她,才慢慢变成这样的?”
用大自然的意象描绘女缪斯的美眸,将人类心灵的窗户——“眼睛”与大自然和谐的意象相融通,是此诗的材料修辞。不难看出,女性形象在艾吕雅的笔下已经被神化,“她”是全能造物主的化身,作者丝毫没有遮掩对“她”的赞美。《你眼睛的弧线》中,“晨曦”“星辰”“天空”“人间”“大海”等词汇让我们自然地将诗作中的“她”同创世主圣母玛利亚相联系。“摇篮”“孵育”和四种表生命特征的词汇:空气——“露水”“风”“羽翼”“天空”;土地——“苔藓”“芦苇”“叶片”;水源——“船儿”“大海”;光——“光明”“白日”都赋予诗人笔下的女性以“复苏万物”的强大力量,在“她”迷人双眼的指引下,诗人的感情也得到了释放和重生。
“不错的,就是由于家长总这样说孩子,让孩子慢慢变成这样了。第一步,首先是母亲不懂孩子的心理年龄特征,把孩子特定年龄段出现的心理问题过度概括化。所谓过度概括化,就是以点代面,以偏概全,认为是孩子整体变坏了:不听话、不省心、不懂事、没出息。第二步,也是最重要的,母亲把这种过度概括化的负面评价,当成了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反复说给孩子听。于是,便产生了标签效应,让孩子觉得自己就是妈妈说的那样一个人,逐渐也就变成了那样一个人。”
(未完待续)
编辑 陆思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