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加强,外宣翻译在对外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由于汉语时政术语具有独特的语言特点,且关乎国家重大利益及形象,其翻译难度较高。为了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以“异化”为主导的翻译策略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即用“中国英语”,而非中式英语进行外宣翻译。在具体翻译过程中,根据时政术语的不同类别,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让译文更接近“信、达、雅”的标准,从而达到更好的外宣效果。
关键词:汉语时政术语;语言特点;外宣英译
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 (TJWW17-008)成果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日益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使中国在国际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发展、中国道路、中国方案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一些中国时政热词也在国际社会广为人知。新的形势对外宣工作,尤其是对外宣翻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外宣翻译是“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让世界了解中国为目的、以汉语为信息源、以英语等外国语言为信息载体、以各种媒体为渠道、以外国民众(包括境内的各类外籍人士)为受众对象的交际活动”(胡兴文2013:100-104)。外宣翻译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将中文翻译成以英语为主流的语言及其它外文,向世界各国家和民族宣传和介绍中国独具特色的国情风貌、文化传统、伦理道德、政治主张、社会现状等。其主要目标是跨越民族和语言的差异,获得国外受众的接受和认同。
汉语时政术语是指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党和政府在处理内政和外交等活动中形成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富有特定含义的政治性词汇。其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领域,也反映了我国在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政治经济形势、方针政策及相关的文化内涵。例如,“四项基本原则”、“南北对话”、“一带一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都体现了中国政治文化的时代足迹。
时政术语的外宣英译是一项复杂的活动,既要传递我国政府的方针、政策、原则、发展目标以及外交态度等一系列严肃的中国声音,同时也要遵循英语的语言规范、关注目的语读者的认可度和接受度。因此,翻译过程中需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把握译出语的政治色彩、政治立场与目的语的准确度和有效性。
二、汉语时政术语的语言特点
翻译是一项特殊的工作,只有在充分了解原语语言特点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将其转换为目的语。汉语时政术语拥有独特的语言特点,在外宣翻译的过程中,必须充分把握其特点,探索出适合这类术语的翻译规律,以达到更好的外宣效果。概括来讲,汉语时政术语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内涵丰富: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善于归纳总结,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例如中国古代的唐诗、宋词、元曲等,虽言辞简短,但内涵极为丰富。汉语时政术语也是如此,用语高度凝练,概括性极强,言简意赅,且多用四字词语,如“一国两制”、“科教兴国”、“反腐倡廉”,等等。此外,政治术语通常并不仅仅关乎政治事件本身,还涉及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生态、宗教等其它方面,涉及范围广泛,内涵十分丰富。
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时政术语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发展,及时性强。汉语时政术语是我国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制定各项方针政策时衍生出来的,能够体现我国在不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变化。例如,抗战时期出现了“爱国统一战线”、“摸着石头过河”等;改革开放时期出现了“四个现代化”、“与时俱进”等;时至今日,一些新的政治术语频繁出现,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带一路”、“供给侧改革”、“新常态”等。这些词汇是对应特定时期的具体情况制定的,因此没有前车之鉴,是典型的中国特色词汇,在英语中无法找到对应的词语。
凸显文化传承:“由于中国国情的不同,加上上下五千年固有文化传统的长期熏陶,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量传统的、时髦的、民间的、官方的、国内的、国外的新提法、新说法正不断地出现在这类表达上,可谓土洋结合、雅俗并举,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这类词语的表达力”(张爱华,庄焰2007:205-206)。这类词语反映了中国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具有很强的语言感染力,比如“婆婆”一词,在传统文化中含有“独断专行”的意思,在政治文化中则指对下瞎指挥、不明智、不民主的上司。此外,儒家文化也对政治术语具有很大的影响,使得一些政治术语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显得委婉含蓄,同时也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比如把“救济”表达为“送温暖”,把“救助贫困失学女童”表达为“春蕾计划”。
口语化强:许多时政术语是由一些领导及官员在作报告的时候提出的,为了便于普通大众更好地理解,通常口语化倾向很强。例如“苍蝇老虎一起打”、“打铁还需自身硬”、“硬骨头”等等,这类术语用词通俗简单、口语化强、易于理解,且生动形象,更有利于时事政治术语信息职能的实现。
三、汉语时政术语英译现状
随着我国外宣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强以及国外媒体对中国社会发展状况的密切关注,汉语时政术语的英译问题正在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目前,一些国内学术刊物如《中国翻译》开辟了“汉英时事政经词语选登”专栏,收录了相当数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时政新词。《中国日报》网站也专门开辟了“新词新译”专栏,专门就热点新词提供相应的英译,并且结集出版了《最新汉英特色词汇》一书。总体来讲,目前汉英时政术语的英译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
但是,由于汉语时政术语体现了我国独特的文化与思维方式,蕴含中华民族的特色,且时政术语的即时性很强,具有“创造性,实效性,不易求证性”等特点,因此,大多英译几乎无先例可循,很难从现有数据库中获得辅助支撑,还需译者进行再创造,再之,目前就其翻译规律所进行的深入研究以及相关理论指导甚少。虽然我国在时政术语的外宣英译上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整体翻译水平并不理想,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直译泛滥、意译不当、母语过浓等。因此汉语时政术语的英译规律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四、汉语时政术语英译方法
时政术语政策性较强,文化内涵丰富,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既要避免中式英语,又不能随意增减其中措辞,更不能遇到难点避而不译。正如清华大学MBA主任毛东辉所说,我们在翻译时政术语时,需要注意两种倾向:一方面要避免产生中国味道过于浓重的、不符合英文表达方式的英语,即“中式英语”;另一方面,翻译者还要吃透时政术语的内在涵义,避免错译和误译,杜绝政治歧义(毛东辉2004:23-25)。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为了达到对外交流的双向平衡,准确反映中国的各项方针政策,凸显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可以采取“异化”或“异化辅以释义”为主导的翻译策略,用“中国英语”进行外宣翻译。比如将“三个代表”直译为“three represents”,将“科学发展观”译为“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这些译法目前已被国际社会所接受,属于典型的“中国英语”,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以“异化”为主导的翻译策略,要求在翻译过程中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充分把握汉语政治词汇的语言特点,对其进行恰当的英译。在翻译中应尽量保留词汇蕴含的发展理念和文化特点,保留中国特色,这样才能让世界对中国的发展道路和文化特点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才能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构建中国形象。例如,“一带一路”译为“The Belt and Road (B&R)”,而曾有外媒将其译为“China’s Marshall Plan”(中国的马歇尔计划)。众所周知,“马歇尔计划”(The Marshall Plan),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其目的是掌控西欧政治经济格局,而中国的“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两者存在本质不同,将“一带一路”译为“China's Marshall Plan”,属于过度的“归化”翻译,不仅让目的语读者产生误解,而且有损中国形象。
以“异化”策略为主导,用“中国英语”进行外宣英译,具体包括以下几种翻译方法。
1、直译
直译,即翻译时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保留原文的形式,按照字面的意思来翻译的一种常用的翻译方法。有些汉语时政术语在西方语境下能够理解,则可以直接按照字面意思翻译,也能取得对等的效果。如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直译为“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将“改革开放”直译为“reform and open up”。直译能够最忠实地传达时政术语的原义,最大程度地保留其中国味。其次,使用中国英语进行直译时,由于政治术语在形式上具有独特性,容易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引发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
在翻译过程中,直译法产生的大部分中国时政术语的英译是使用借译的手段生成。借译是按照汉语的形态结构和构词原理的直译,即逐字逐词翻译,这种翻译方法适合于表意清晰的术语,如“电子政务”译为“E-government”,“创客空间”译为“maker space”等。
2、直译加注释
一些政治术语字面意思简单,但其内涵深刻,直译只能获得形式上的对等,却无法展示其隐含的意思。这种情况下,不能只译其表层意思,而忽略内在含义,可以采取直译加注释的方法,帮助目标语受众了解原语的完整信息及内涵。如“‘互联网+’行动计划”译为“Internet Plus Action Pla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Internet and traditional industry through online platforms and IT technology);“‘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译为“Four-Pronged Comprehensive Strategy (comprehensively build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comprehensively deepen reform; comprehensively implement the rule of law; comprehensively strengthen Party discipline)”;“双引擎”译为“two engines--popular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and greater supplies of public goods and services”。以上案例采用了直译加注释的翻译方法,为读者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些时政术语的内在含义。
3、酌情意译
由于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的差异性,我国一些政治术语很难在英语中找到相对应的表达方式,对于这种在直译后不易理解的术语,可以选择意译法。意译法可以进一步分为释义法和套译法。其中套译法是指通过借用目的语的惯用语来替代原文词句,失去了原文的中国特色,因此在时政术语翻译中不能完全有效传递中国的政治声音。
释义法即解释法,即对原文进行解释性翻译,但不用目的语的惯用语来替换原文的词句。一些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可以使用此种方法。如“硬骨头”,如果直译为“hard bone”,外国读者会不知所云,此时可以采用释义法,将其译为“tough issue”。再如“三农问题”,如果译为“three agriculture”,由于国情和社会环境的不同,国外读者很难准确地理解其含义,将其译为“Issues of agriculture, farmer and rural area”更为精准和有效。
此外,借用中国古代诗词的时政术语以及一些四字格时政术语也需要通过解释性翻译才能将其内在涵义传递给目的语受众。如“科教兴国”译为“develop the country through science and education”;再如“行百里者半九十”译为“Half of the people who have embarked on a one hundred mile journey may fall by the wayside”;“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译为“I shall dedicate myself to the interests of the country in life and death irrespective of personal will and world”。
酌情意译,对原语进行解释性翻译在外宣英译中不失为有效方法之一,有利于将其内涵意义表达出来,便于受众理解,同时更好地传播中国政治文化。
五、结语
汉语时政术语因其独特的语言特点,翻译难度较高,经常会遇到难以从现有的英语表达中找到完全对应的形式这一难题。因此,在汉语时政术语外宣英译过程中应兼顾我国的政治文化背景以及受众群体接受度等多方因素,以达到双向平衡为目的,采取以“异化”为主导的翻译策略,用“中国英语”进行外宣,凸显中国政治文化的独特性已成为一种趋势。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不拘泥于某种固定形式,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创造出符合中国政治文化的时代潮流和发展的英译表达。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对外传播中国最新发展实践、政治理念,更有效地在国际上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参考文献:
[1]陈丽.中国特色政治术语的特点及其英译[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130-131
[2]段连城. 对外传播学初探[M]. 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 :78
[3]黄友义. 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J]. 中国翻译,2004(6)
[4]胡兴文,张健. 外宣翻译的“名”与“实”:张健教授访谈录[J]. 中国外语,2013 (3 ) :100-104.
[5]劳伦斯·韦努蒂. 译者的隐形[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20)
[6]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3)
[7]毛东辉. 从政治时事术语的翻译看“中国英语”[J].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5):23-25.
[8]杨全红. 汉英词语翻译探微[M]. 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3.
[9]张爱华,庄焰. 试析时政新词汇的翻译[J]. 理论界,2007(7):205-206.
[10]中国日报网站. 汉英最新特色词汇[M].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2005.
作者简介:
江滨(1965- ),女,汉族,安徽人,副教授,天津大学,应用语言学。
邓倩(1995- ),女,湖北安陆人,硕士研究生,天津大学,翻译专业。
论文作者:江滨, 邓倩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8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4
标签:术语论文; 中国论文; 时政论文; 汉语论文; 政治论文; 英语论文; 译为论文; 《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8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