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历史人物评价新思考——初二学生课堂发言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历史人物论文,启示论文,课堂论文,评价论文,中学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涌现出了一大批重要的历史人物。他们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并以其各自的个性和活动,从不同侧面有力地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了解这些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探究他们与时代的相互关系,科学地评价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公民必备的人文素质之一。”有关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问题,新课标也明确指出需要“掌握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把历史人物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尤其要关注个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文将试着结合求学和教学的不同阶段的不同体会,来重新思考和探索一种更为合理、更易掌握的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进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其一改以往的被动角色,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占有史料,还原历史背景,全面评价历史人物
对历史人物做出合情合理的评价,就必须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下,具体注意下列几点:
1.特定的历史背景。背景是历史人物活动的大舞台,人物同样的活动如果处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就可能做出不同的评估。
2.确定评估标准。我们看一个人物的活动或举措不能感情用事,也不能仅从道义的角度去考虑,而要看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统一等。
3.防止以偏概全。通常说人无完人,就是指对人物的评估要一分为二,全面客观。对历史人物要考虑其阶级性和时代性。
4.克服英雄史观。历史上有作为的人物是时势造就出来的,同时也要承认人物的个性特点有一定的影响力。
5.要根据具体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克服思维定势,对材料观点和教材有关知识进行综合分析。
6.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绝不能主观臆断,空穴来风。也就是要在占有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特别要求学生应该从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去分析和评价,因为每个历史人物都有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具有时代局限性。
以评价秦始皇为例,按照上面给出的评价方法,学生们很容易就得出,秦始皇既有功亦有过。他的功劳集中在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并施行了很多影响深远的巩固统一的有力措施。而他的过,更多地集中在他的暴政,严刑酷法、焚书坑儒等方面。并在对这些事情历史背景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历史人物所进行的各项重大活动既受到历史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又与其个人的主观因素密切相关。”应该说,这样的评价是比较全面的,是将秦始皇“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的,但是评价之余,总感觉在传统的评价方法下,历史人物都是呈现出近似的特征,有骨无肉,不够精彩。
二、化远为近,结合当今时代,穿越时空评价历史人物
新课程标准要求历史教师能“主动形象地再现历史人物的风姿面貌,准确具体地展现历史事件的绚丽画面:‘化远为近’……”如何在评价历史人物中化远为近,一位初二学生的课堂发言,让笔者深受启发。
2010年12月14日,学校部分行政干部和教研组长到实行“导学案”教学模式的课改名校台州路桥二中学习考察。在初二年级,该校教师上了一堂教学内容为“秦朝一统”的“历史与社会”课,课堂进展很顺利。课堂上自然涉及到对秦始皇的评价问题,教师也要求学生要还原历史背景,要从秦始皇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全面、客观地评价秦始皇到底是“暴君”还是“千古一帝”。
在小组讨论后的课堂展示环节,正如教师所预期,大部分学生都认为秦始皇有功有过,可以被简单地认为是功过相抵。然而,一名男同学起立发言,说秦始皇应该是功大于过,理由之一是秦始皇给我们留下了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课堂中,教师和同学对他的理由不置可否,没有过多的讨论,因为这很明显,他是用今天的时代环境和价值观去衡量历史人物了,不符合老师说的评价标准,更何况秦始皇也没有想到自己的陵寝会在几千年后成为全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可是,这位男同学的发言,却在笔者心中激起巨大波澜。
客观地说,秦始皇对他建造的陵寝会成为今天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缺少主观能动性。但是,假如没有他的这一举动,中国今天就缺少了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缺少了一座具有极高历史价值的历史文化宝库,缺少了被法国前总统希拉克称赞为“世界第八奇迹”的世界文化遗产。
那么,评价秦始皇时,能否把秦始皇陵在今天的价值作为他的评价史料呢?笔者认为是可以的,也是应该的。由此得到的启发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充分挖掘史料的价值来服务于评价历史人物的主题。
从大处说,评价历史人物应衡量个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我们除了应该把秦始皇放到秦国,放到“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时代,放到秦朝的暴政和覆灭中来评价,我们也应该看到他的客观行为对今天的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正如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度对我们今天的借鉴意义一样。
所以,笔者认为,还原历史背景,从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来评价是正确的,但同时也不妨用今天的时代背景和价值观来衡量一位历史人物。这样的评价,正是符合“化远为近”,或许能够做到更加全面和客观,更加有血有肉,学生对历史人物风姿面貌的重现也会更生动。
三、动态衡量历史人物,是史学不断发展的具体体现
新课标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要加深学生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要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动态衡量历史人物,结合当今时代背景和价值观来综合评价,是符合这一目标的。
在对历史人物研究的过程中,存在着为某某人“翻案”的说法。例如,新中国成立后对曹操、李鸿章的评价,就存在公认的翻案。如何看待、评价历史人物中的“翻案”问题?看法有很多,意见也不统一。但是笔者认为,不断地用评价者的时代背景和价值观去动态地衡量历史人物,可能也是致使翻案频仍的一大因素。
以曹操为例,历史上不同时期对于其评价很不相同。按照吴晗先生的观点,在北宋以前,没有什么人说过曹操的坏话。陈寿在《三国志》中对曹操的优点和缺点都有涉及,并不是一边倒的评价。到了唐代,唐太宗就把曹操看成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大约在十世纪以后,对曹操的评价改变了,被说成是一个反面人物。从宋代以来,对魏蜀谁是正统问题发生了争论。到元代这种争论更加激烈,这期间由于封建的正统观念和复杂的民族关系,由于时代的变换,对曹操的评价也就产生了影响。从对李鸿章的评价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评价历史人物是随着评价者所处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专家胡滨先生1955年著《卖国贼李鸿章》一书,反映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对李鸿章评价的基本观点。他认为:李鸿章一生的历史,是一部对内镇压人民起义、对外出卖民族利益的反动历史。而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现代化”和“革命还是改良”等问题的提出,胡滨先生在他和李时岳先生共同发表的文章中又对李鸿章进行了较为积极的评价。胡滨先生对于李鸿章的评价前后的变化,正是因为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对史学有了新的认识。
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因评价者所处时代环境不同而产生不同评价,既是史学认识的常态,也是符合全面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宗旨的,同时更是历史科学不断发展的有力体现。回到历史教学课堂,评价历史人物时,可以也应该把他们放到今天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用今天的价值观来衡量。通过“化远为近”,拉近历史人物与学生的时空距离,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造前提。我们不妨引导学生,或者穿越时空回到古代,或者带着古人来当今旅行,多给历史人物翻翻案,从而主动地达成“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在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的同时,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标签:秦始皇论文; 历史人物评价论文; 历史论文; 中国古代史论文; 李鸿章论文; 曹操论文; 洋务运动论文; 东汉论文; 汉朝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