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融思政入课堂的一次探索
魏 霞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上海 201999)
摘 要 :《大学语文》如何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人文要素,文章以新生开学第一堂语文课的实践进行探索:提炼好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问题和任务,改革教学手段,有效引领和驱动学生,让语文课堂效益更高。
关键词: 语文课堂;《采薇》;思政元素;教学
《大学语文》课“很大”,因为它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丰富而独特的资源;其历久弥新,积淀着厚重思想与智慧的经典篇章,发挥着审美教育功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想人格及丰富情怀,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这门课有着发扬载道传统、融思想政治入教学的基础及天然优势,有利于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但现实是,这门课“很小”,目前在许多院校,《大学语文》的课时越来越少,有的每周只安排2节。如何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本文以《采薇》一课教学为例,进行一次融思想政治教育入课堂的有益探索。
一、明确课程目标,找好课程思政的落脚点与途径
首先,提炼和设定本门课的两个中心目标:一是传承文化。通过让学生体会文学之美,体悟古今人物的高尚人格、高洁情操,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受感染,有共鸣,能认同,增强文化自信,产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之情,有责任,能担当。二是健全人格。通过什么样的路径实现责任和担当,一个人需要精神成长,和谐发展,才能形成健全人格;具有审美的批判意识、人文的思辨精神,有开阔的视野才有兼容并包的胸怀,这是大国气象所需要的、实现中国梦所必需的品质。教师以此为指引进行教学设计,以课堂为主战场,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将育人落到实处。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构建立体化课堂
(一)精心设计情境、问题与任务,尝试量化标准
首先,从学情分析入手,联系实际,紧扣当下,设置任务和问题。我院属高职学校,《大学语文》是各专业大一新生入学就接触到的人文课,恰恰是任课教师接过高中教师的接力棒,继续担当起呵护学生精神成长重任的契机,可以算作大学生涯中成长的第一课。学生离家求学,入校后经过两周军训,开课后第一节语文课就是《诗经·采薇》(我们使用的教材为孙昕光的《大学语文》第三版,由山东师范大学孙昕光教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被评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任课教师以此为基础,设计了“思乡”和“保家卫国”的话题。
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按惯例会安排每节语文课前3分钟演讲,话题是教师根据本课内容提前设计的。本课教师提出三个问题:“离家来求学,出家门时父母或亲人对你说了什么?你说了什么?求学三年离校时,你可能会对当初来校时的自己说什么?”因为有话可说,大部分学生谈得真实感人。有人因感念父母之恩、思乡情切,还流下了眼泪。一位同学说三年之后,希望能对今天的自己说“我来了,我看到了,我征服了”,引起大家的共鸣。大家一个接一个地表达这三年自己要让父母放心,实现心中理想的愿望。教师利用这个话题,自然过渡到课文中的情境:同样离家,是为抵抗外族入侵,保家卫国,《采薇》是如何表现的?如果你是本文作者,会传达什么样的思想和情感?
这样的导入,让遥远年代的《采薇》焕发出无穷的魅力。文章所传达的育人元素显得可亲,更有吸引力和说服力。
这样的课前演讲和情境与问题设计,如何能做到贴近教学,而不是随意和随机的?教研组尝试量化要求,比如每个专题会设置课前演讲话题,利于课文引入;教师每课至少提三个问题(问题在教研室教师集体备课时,大家各抒己见研讨过),引领学生更好思考;课堂至少由学生在提前熟悉文本、做过预习的基础上,提出三个问题,希望借此让课堂更有启发,教学更有效率。
另外,还可以引入诗中“薇”的生长与所写时间的关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通过理解,“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让学生分析判断、养成探究的学习风气。
3.主题三——《诗经·采薇》战争场面体现出的军威。通过周代战争队形、装备等知识的介绍,引导学生对“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象弭鱼服”的正确理解,学生自然而然体会出将帅同心、戮力杀敌的军威。
(二)通过尝试主题化教学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理性科学的精神、思辨习惯及批判性思维
柔情与豪情——文学中的审美,现实中人性的多向度。可将《将军赋采薇》、《与妻书》两篇文章与《采薇》做平行比较。戴文澜与林觉民两位革命志士的铁汉柔情,临终遗言遗书中体现出的对妻子和孩子的缱绻之情,鲁迅先生所说“怜子如何不丈夫”,指出战争体裁不能只表现英雄神性,英雄也有平凡的一面,这是人性的丰满。文学中的审美不能超然现实中人性的真实。
具体分项目标为:在教学内容上,将计算思维的培养融入医学院校计算机课程改革,不仅为计算机基础教育提供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更高的目标,也为医学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提供经验和参考。在教学手段上,开展慕课与翻转课堂混合教学的实践,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深入学习知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开展形成性评价,更科学、客观地衡量学生学习的状态和进度,做好每一步骤的及时反馈,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和得到真实的评价,同时,也有利于对课程开设质量进行基于数据的准确分析和科学评价。
学生发现,本诗结构与现代歌曲结构有很明显的相似性。教师让学生采用现代歌曲的曲调为《诗经·采薇》配乐演唱。尝试中,一位喜欢周杰伦的学生试着用《青花瓷》和《菊花台》的曲调配唱《采薇》,发现《诗经·采薇》四字一句,与流行歌曲长句子配乐不可能和谐,由此体会到节奏与字数之间的关系,长句与短句在表现力度上的差别,培养了语感,有助于写作时把握文气与节奏。
1.主题一——“战争与战争中的人”。引导学生以时代和社会为坐标,穿越回那时那人那景,引发出几个小主题:
教师也展示以《采薇》为题的多种表现样式:如当代歌手HITA演唱的古风歌曲《采薇》,周迅在电影《画皮》行军途中所唱的《采薇》,歌剧《孔子》所唱的《采薇》及舞蹈等多种改编形式,让学生体会《诗经·采薇》所体现的汉语之美。
2.主题二——《采薇》之美。接前面诗中由平凡的生命感叹道战争昂扬,提醒学生注意诗的节奏转换,让学生提出问题,寻找“叠章复唱”的妙处。
对生命的感慨与超越——价值观的选择。《采薇》中可见生命意识出现,借“薇”的生长变化,体现时间与生命的关系,借杨柳和自然气象“雨雪”烘托战争与境遇中的心情。但转入战争场面时,诗句一改哀婉颓唐:雄壮的军威显示出慷慨的英雄气质;“四弦一声如裂帛”,将所有的哀叹换作昂扬高亢,升华出壮美,打破哀愁与平庸,体现了主人公的价值选择,即保家卫国超越平庸苟活。这一点正因主人公自然的生命意识流露,烘托出价值选择的高尚。由此,“当死则死,则死比泰山尤重;不当死而死,则无益于事,比鸿毛尤轻。生死之际。不可不接之于道”的育人主题,就凸显出来。
[2]汪敏刚.支气管哮喘.见:戴自英主编.实用内科学.第 8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833-840.
组织病理学上常根据淋巴管大小将淋巴管瘤分为3种类型[4.5]:(1)毛细管型,多发生于皮肤和粘膜处;(2)海绵状型,多见于四肢和腋窝;(3)囊性淋巴管型,由大的淋巴腔隙构成。有作者认为这3种类型其实是同一种病变不同时期的表现[6.7]。由于淋巴管沿血管神经轴分布,因而全身各部位均可发生,头颈部最常见[8]。本组病例为5例,占30%,这与文献报道相似。本病也可以发生于骨骼[7],属非常罕见类型,本组病例中有1例发生于手腕骨。发生于纵隔者,以前上纵隔多见,本组中2例发生于前上纵隔,且病灶偏右侧生长,这与文献报道是一致的。颈部病变也可以侵及上纵隔,本组病例尚未发现。
三、构建立体化学习体系,拓展和延伸课堂
课堂时间有限,可以将语文学习丰富的资源拓展和延伸到课堂之外。如课前充分利用云课堂及数字资源,布置预习内容,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用大数据统计学生的出勤率,将学生对字词的初步理解放在课前学,并要求学生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在互动区提出问题。
每期《杂文月刊》到手,品赏再三,意蕴无穷。搁置一久,闲来再翻开阅读,又会有新的感觉。幸会贵刊,精神佳享。
老太医一语道破天机:这种人太珍惜自己,弱点只有一个,太注重养生,一心想活过百岁。他不是不爱酒色财气,是怕外面不安全,高墙深院,只敢关起门来享受。他家里,肯定有一帮厨师,一帮美妾。
课后作业会要求学生进一步拓展所学知识。比如,一些实践性作业:让学生用比兴的手法,写一篇小诗或一段文字;网上查阅历代评家对本诗的评论;检索《诗经》中的战争诗,将人物形象包括服饰甚至语气等描写出来,勾勒出周代的战争图景;以“薇”为源头,探讨《诗经》中的植物或蔬菜种类及其在诗中的作用;等等。
融思想政治元素入课堂,不是简单的一加一,而是在“润物细无声”和潜移默化中实现。这需要更精心的设计和更有效的实施,需要一点一滴的养成。不论隐性课堂还是显性课堂,都需要整个人文环境的构建,包括课堂里的点缀物、环境的整洁度、师生的精神气质、校风等,这是一项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
[1]杨继盛,杨忠愍公遗笔[A].中国历代名人家训精粹[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
[2]李晓风,《诗经·采薇》的生命意识解读.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9月
"CAIWEI":An Exploration into the Classroom
WEI Xia
(Shanghai Urban Construction Vocational College,Shanghai201999,China)
Abstract: How takes the ideological elements into"college Chinese"course is incorporated into the humanities factors.The paper bases on the practice of opening and first language lesson to explore:refine good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goal,take the student as the main body,the careful design good questions and tasks,reform teaching methods,lead and drive the students effectively,make the language classroom efficiency is higher.
Key words: Chinese class;"CAIWEI";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teaching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19)36-0042-02
收稿日期: 2018-11-02
课题项目: 本论文为校级课题《大学语文》思政项目支助(编号szkc201817)
作者简介: 魏霞(1971-),女(满族),辽宁人,硕士研究生,上海城建职业学院语文教研室副教授,研究方向:传统文化教学。
标签:语文课堂论文; 《采薇》论文; 思政元素论文; 教学论文;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