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企业文化铸就企业之魂——关于邯钢经验中企业文化建设的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文化论文,之魂论文,企业文化建设论文,邯钢论文,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地处太行山下古都邯郸的邯郸钢铁集团公司,因其成功创造并实施“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经营机制,被国务院树为全国学习的典型。
邯钢经验的内涵十分丰富,本文试从邯钢将企业文化理念融入改革实践之中,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探讨一下邯钢经验的成功所在。
一、以物质文化建设为根本,创造并实施“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经营机制,真正发挥每个职工的主人翁积极性、创造性,为企业成功走向市场,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打下坚实的基础。
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国家治理整顿,压缩基本建设,钢材市场疲软,售价一跌再跌。加之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使邯钢1990年生产的28种产品有26种赔钱,利润仅100万元,企业到了难以生存的边缘。 严峻的市场形势迫使邯钢从改革中寻求发展之路,转换机制,走向市场。
从1991年1月开始,邯钢在企业内部建立“模拟市场核算, 实行成本否决”经营机制,“推墙入海”,让二级单位和广大职工到市场经济的海洋中游泳、拼搏。新机制突出一个“效”字,倒推各单位、各工序的目标成本,全公司细化了10万多个小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个二级厂矿、处室、车间(工段)、班组和个人。并实行成本否决制度,以成本和效益决定分配和对干部业绩进行考评。真正形成了“市场重担众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责任体系。
新机制将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办企业的方针落到了实处。将国有资产管理、使用层层分解到职工身上,职工有家可当,有财可理,在责可负,有利可得。广大职工人人当家理财,聪明才智和巨大能量得以充分发挥。
新机制推进了企业向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推进了企业向集约型经营转变,推进了企业内部管理, 使企业焕发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1990~1998年,邯钢钢产量由110万吨增加到344万吨,实现销售收入由10.2亿元增加到80.1亿元(含税)、1994、1995、1996年实现利润7 亿元以上,在全国冶金行业排第三位,1997、1998年实现利润5亿元, 居第二位。企业总资产由22亿元增加到184亿元,净资产由5.8亿元增加到95.8亿元,资产负债率由70%下降到44.58%。
企业生产的发展,效益的提高反而又为企业生产、生活等硬件设施建设创造了条件。
一是在良好的生产效益基础上从1991~1997年共投资40多亿元,对炼铁、炼钢和轧钢系统进行了一系列配套改造。另外从1998年到2000年期间,共投入60多亿元建设一般要花100 多亿元才能建成的连铸连轧和炼铁系统配套工程,已接近完成,使企业生产硬件设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同时实行低成本扩张,兼并了舞阳钢铁公司和衡水钢管厂,使这两个装备好、有潜力,但暂时处于困境的亏损企业在短时间扭亏为盈。
二是加大环境建设治理力度,投资2.5亿元对5个重点污染项目进行治理改造,建起60多个绿化景点,使绿化面积达到38万平方米。并积极改善职工居住条件,目前,邯钢又对原有的两个老生活区进行改造,单身职工宿舍也实现了旅馆化。
三是拨出大量资金用于职工教育、文化教育活动设施的建设。先后办起了职工函大、电大、技校、中专等基地,并建起了功能齐全的第一、二俱乐部和职工文化活动中心(集影视厅、歌舞厅、台球厅、展览厅、健身房等于一体)和体育场,以及电教电视台、卫星地面接收站、四季恒温游泳馆等一大批高水平文化体育活动设施。7 个生活区全部建立了图书馆和阅览室,藏书量近20万册,订阅各种报刊550余种, 被中国期刊协会列为首批赠刊阅览室(全国共20家)。
从邯钢的做法不难看出,企业文化之物质文化建设关键是在改革发展中建立一种良好的运行机制,进而丰富企业的物质基础,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为职工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推动企业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协调发展,促进企业效益的稳步提高。
二、以制度文化建设为保证,在推行“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机制过程中,以素质教育制度、维护权益制度和爱岗建功制度为主,逐步建立健全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为新机制的运行起到了良好的保证作用。
(一)建立素质教育制度
邯钢以“培养高素质职工,造就跨世纪人才”为目标,将素质教育制度的建立作为企业的长期战略。邯钢每年投资200 多万元用于职工教育,先后办起了职工函大、电大、技校、中专等基地,实行“培训——考核——使用——待遇”一体化。
1、干部素质提高制度。 邯钢致力于培养高层次企业家和复合型管理人才,每年通过公司党校和其他途径让科段级以上干部系统学习邓小平理论、现代企业制度理论、市场经济理论。面对知识经济的来临,专门举办了外语、计算机培训班和硕士研究生班,近年来已培养复合型干部1500多名。在对干部进行理论、业务素质培训的同时,教育广大干部树立对人民负责、对国家负责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领导干部素质的提高,使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和学科学、学技术、学管理蔚然成风,为企业正确决策和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2、正规性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其中资格性岗位培训使2.8万名技术管理人员和岗位操作人员掌握了本岗位应知应会知识并领取了岗位资格证书;在适应性岗位培训中,6000多名干部和党员参加了形势、任务教育和理论骨干培训班,有3000多名班组长通过培训,掌握了新机制的具体操作方法和班组核算技能;同时,严把“五关”:新人转岗定级、技术等级认定、技术等级晋升、转变工种岗位和技师、高级技师考核,加强对职工技能的考核。
3、群众性技术培训和技术练兵制度。1993年, 邯钢党委批转了邯钢工会在全厂开展学知识、学科学、学技术活动(三学),基层工会也相继建立起29所职工业校,实行技能教育和思想文化教育并举,固定课堂与岗位课堂并用,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通过办培训班、知识竞赛、每周一题、每周一考等多种形式,有效地提高了广大职工的技术水平,解决了生产中的难点和重点。邯钢每年都举办一届技术状元选拔赛,以赛促学,以学促赛,使职工岗位技能得以显著提高,如今已举办8届。在技术练兵中,5570对职工签订拜师学艺合同,举办现场观摩比赛126次,选拔技术状元191人次,技术能手1175人次。
与此同时,邯钢建立了一整套激励机制,使职工政治上有荣誉、岗位上能成才、经济上得实惠。
(二)建立维护权益制度,切实保护好职工群众的积极性
1、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参与、民主监督制度。 邯钢建立健全了公司、厂矿、车间(工段)、班组四级民主管理网络,并做到了坚持强化立法参与和决策参与、坚持开好职代会、不断拓展了民主渠道和民主监督。1991年以来,邯钢通过职代会和职代会专题会议,先后审议通过了“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机制及劳动用工制度、工资分配制度、住房改革方案等14个法规性文件。1996年,职代会又审议通过了《邯钢关于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的规定》、《邯钢职工当主人“双十准则”》,把依靠方针细化为具体的、操作性比较强的制度。企业的重大决策方案,如通过技术改造扩建的2000立方米高炉、百吨转炉、年产80~100万吨薄板坯连铸连轧薄板工程、 实行股份制经营等都是经职代会审议决定的。同时还在全公司范围内开展了评选民主管理优秀厂长、优秀书记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党政领导的民主意识。
2、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制度和劳动争议调解制度。 建立健全了公司和二级单位两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立了群众来信来访接待日制度和定期培训劳动争议调解员制度。坚持做到小问题解决不出二级厂,大问题解决不出公司,一般性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之中。工会和行政领导、职能处室建立了每周六上午接待职工群众来访制度,当场听取职工的意见和要求,能解决的问题立即解决,仅1998 年就接待职工群众614人次,处理争议事件12起,稳定了职工情绪,发展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3、多层次职工生活保障制度。1993年以来, 邯钢围绕“送温暖工程”这条主线,积极为职工办好事、办实事。一是成立了“邯钢职工互助补充保险基金会”,发挥“补充保障”的积极作用。二是整顿互助储金组织,取消了以班组为单位的小组储金会,建立分厂级的大型互助储金会,及时解决职工中的应急借款难、数量多的问题。三是深入持久地开展扶贫解困工作。目前,经过工会扶助的222户贫困户中已有195户脱贫,有16户走上致富道路。
(三)建立爱岗建功制度,树立邯钢形象
1、创建文明单位、建设文明班组、争做文明职工。 组织了文明窗口竞赛,制定了邯钢人岗位行为和一句话岗位道德规范,把爱岗敬业与树立邯钢人形象紧密结合起来。
2、要求各单位在全国选定学赶目标, 将自己的指标逐项与先进单位对比剖析,找出落后原因,制定学赶措施。
3、坚持每年评选劳动模范、表彰先进, 同时选树“党员十先锋”“十佳青年”“十佳效益名星”“当家理财能手”等先进人物,在公司形成了争做贡献,奋发向上的浓厚气氛。
事实证明,良好的制度文化氛围使一个企业表现得结构完整,企业活动有条不紊,企业各层组织机构配合默契,整个企业运转灵活,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在推行“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机制中,培育出独具特色的企业精神,并用这种精神造就了一支觉悟高、素质好,能打善战的职工队伍,铸就了企业之魂。
1958年建厂的邯钢,经过40年风雨历程,形成了“四讲”(讲大局、讲团结、讲民主、讲贡献)、“三重”(重改革、重科学、重效益)、“三创”(创业绩、创新路、创一流)的邯钢精神,激励着邯钢人艰苦奋斗、务实创新(邯钢厂风),在国企改革道路上克服了一个个困难,取得了一系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一)在生产难点、重点中锤炼企业精神
1991年,“模拟”机制推出之初,部分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的职工不理解。认为企业历来应该领导管算帐、工人管干活,现在要人人讲成本、搞核算,是给职工出难题。为此,邯钢开展了“献身邯钢做主人,我为邯钢创效益”群众性主旋律活动。充分利用报纸、电教台、广播、黑板报、橱窗、专栏等各层次宣传工具,大张旗鼓地宣传企业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广大政工干部也深入生产一线组织职工算帐对比,将一系列成本、效益、价值、市场等新观念直观地展现到职工面前。邯钢工会紧紧围绕这一中心,总结典型,选拔语言能力较强,贡献突出的模范人物组建了“当家理财报告团”到二级单位巡回报告,现身说法。在全公司上下形成了人人当主人,个个做贡献热潮。做到了事事有人管,处处精打细算。
也正是在这种精神激励下才涌现出在吨钢成本仅3 分钱的记录纸上斤斤计较的统计员李梅、冒着生命危险与不法原料商作斗争的铁库验收员李洪海、靠技术革新技术改造创效的技术员杨士弘、降低吨钢成本认真炼好每一炉钢的杨广宗等一大批爱厂如家的先进典型;
也正是在这种精神激励下,2.8万名邯钢职工提合理化建议76000多条,创经济价值10亿元以上;
也正是在这种精神激励下,8年来邯钢靠优质加价增收8719万元, 原材料采购成本节支19113万元,节约外工费6425万元, 节约辅料费开支14207万元,减少外委费开支18300万元。其中四轧钢在全连轧改造中,仅用9000万元实现150号方坯一火成才(比国内同样装备投资节约2 /3),在1200吨设备中,300吨是四轧职工自己制造,全套19 架轧机和电器安装都是由该厂职工边生产边安装,仅安装费就节支1200万元。
(二)在丰富多采的文化体育活动中塑造企业精神
为职工提供高质量的文体设施仅仅是基础,以其为载体开展高品位大气派的企业文化活动,进而塑造企业精神才是目的所在。
由刘汉章总经理作词的厂歌《为邯钢腾飞贡献力量》,创作于模拟市场核算机制运行之初。其创作初衷就是要用激昂的旋律,上口的词句鼓舞职工的精神斗志。歌曲问世之后,邯钢就把其作为弘扬企业精神的有利契机,公司工会又组织了岗位歌曲创作比赛,并在此基础上举办了“三歌”(国歌、厂歌、岗位歌)演唱会,一时间,国歌、厂歌、岗位歌响彻十里钢城,爱岗敬业精神在嘹亮的歌声中得以升华。
象这样歌抒情、曲言志的万人大合唱活动在邯钢每年都要组织,而且还出奇出新,在公司工会举办的“颂邯钢”“情系中华”“庆五一树形象”“庆回归颂祖国”等歌咏演唱会上,厂歌成为保留曲目。在由文化部批准举办的“99世纪之星企业之歌”大赛中,厂歌成为全国12首金奖歌曲之一。这支歌激励着邯钢2.8万名职工艰苦奋斗、务实创新, 为祖国钢铁事业再创佳绩,再作贡献。
邯钢的文化活动是多层次多侧面的。邯钢工会精心建立了美术、书法、摄影、文学、书评、集邮、豫剧、舞蹈、桥牌等13家业余协会,拥有近万名会员和爱好者。13家协会都有严密的章程、组织机构和管理办法,在“为邯钢生产经营服务,为职工家属服务”的方针指导下,家家有活动,个个有特色。如今在邯钢,“用极富趣味的活动吸引职工,用健康向上的活动陶冶职工”已成为共识,丰富多采的文化活动不仅活跃了职工业余生活,而且为职工生产热情注入了精神动力。
由于社会的发展,改革的深入,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邯钢在生产经营、管理和文化活动中,引导职工树立和形成一种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取向和道德准则,并将这种看似无形的群体意识化作有形的无尽动力,这是邯钢精神文化建设的根本所在。
正因为邯钢将企业文化建设理念融入改革和实践中,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才走出了一条靠内涵挖潜、内部积累,实现国有资产迅速增值的良性循环发展轨道。深刻证明了,只有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才能促进企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企业管理以及两个文明建设。